《相信未来》教学案例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zhufeng5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相信未来》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板块“吟诵青春”的一首诗歌,它写于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令人绝望的年代,然而作者却顽强地相信未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就能够达成体验青春、完善自我人格的专题目标。
  学情分析
  学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高一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人对于青春的诠释,但他们对于文革时期的诗人对青春的理解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除了可以让学生体会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迷茫和失望,更让他们深刻了解食指其人其诗,尤其是诗歌流露出来的对于未来的不改初衷的渴盼和热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中代表性的意象,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所用意象的理解、联想。
  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解决方式
  (1)朗诵法。让学生边朗诵边寻找诗中的意象,并展开联想,理解和把握意象的意义。
  (2)朗诵法结合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析相对的意象,从中把握作者的感情,以朗诵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
  这午后的阳光:温暖、灿烂;
  这午后的校园:安详、宁静!
  你们花一般的青春生活在梦一般的岁月里,你们可曾知道39年前,与你们一般在做着梦的年轻人,他们在奔波些什么?
  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学生仔细聆听。)
  二、背景介绍
  [出示课件1:“文革”开始了,图片展示:一群群年轻人,跳忠字舞,上山、下乡,脸上挂着笑意,对生活满是憧憬……]
  [出示课件2: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师问:为什么诗人在奔向理想的那一刻感觉到的却是痛楚,说“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让我们来看看社会的另一面。
  [出示课件3:作家秦牧的说法“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人颠连困顿,多少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出示课件4:政府的统计数字是:“总的估计,因大量冤假错案受到诬陷、迫害和株连的达到一亿人以上。”]
  [出示作者生平简介课件5]
  (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开始还是嬉笑的人现在都沉浸在思考和悲痛中,渐渐进入到那个荒唐的年代中去,感受那一代人的苦难,关心着他们的命运……)
  (通过鉴赏诗歌常用方法——知人论世,背景的展示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下面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作铺垫。)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相信未来》。
  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从这首诗中你听到了什么?请用简明的话语表述。
  (2)结合背景材料,说说你能理解作者对现实的失望甚至绝望吗?
  (学生静静地聆听着教师的朗诵,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教师通过范读,试图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上初步的印象。)
  四、文本研习
  引导走进食指和他的诗,分析意象,体悟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一) 初读(自由朗读)
  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问1:这首诗里最明显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
  问2:整首诗里一共出现了多少次“相信未来”?
  [明确:七次。]
  (二)再读(齐声朗读)
  朗读完毕,要求学生按四人学习小组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问1:诗人坚定地“相信未来”,那么与“未来”相对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呢?哪些意象或诗行表现出来?
  [明确:①现实是残酷的,压抑的,荒凉的;色调是冷的,凄苦的。
  意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苦的悲哀) 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紫葡萄(化为深 秋的露水) 凝露的枯藤 凄凉的大地]
  问2:对于当时的现实状况,食指用了哪些相对的诗句或意象来表现他“相信未来”?
  [明确:①诗句:“我依然固执地……”(两次反复地强调)
  ②意象:美丽的雪花 曙光 孩子的笔体 未来人们的眼睛、睫毛、瞳孔等。]
  这些都是纯洁、圣洁的意象,也就是他内心的圣洁的追求和对未来不失信心和激情。
  (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吟诵诗歌,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蕴涵在诗中的情感。)
  (三)三读(分步指导)
  (1)指導学生朗读1—4节诗。
  问:现实是压抑的残酷的,而这些诗行和意象又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澎湃的激情,该如何去朗诵它们呢?
  [明确:要用一种深情的、带着执著的情感,仔细体会压抑下的激情]
  (2)指导学生朗读5—6节诗。
  问⑴:对于未来,对于未来的人们,诗人除了相信外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①对未来还有彷徨的不确定,如第5节诗。②对未来的人们还有一种等待着他们的公正评定的焦急心情,如第6节诗。]
  问⑵:这两节诗又该怎样来朗诵呢?   [明确:要带着彷徨和焦急的心情来朗诵。]
  (3)指导学生朗读第7节诗。
  问:最后诗人找到可以寄托信念的事物了吗?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明确:①找到了——未来、战胜死亡的年轻生命、不屈不挠的努力。]
  ②他大声疾呼“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最后这一节诗,诗人坚定地抛却一切现实的压抑和失望,寄希望于未来,相信未来,高声疾呼。另外也可见出诗人的孤独和无助,现实的残酷、冷漠,在无望的现实里,唯有寄希望于虚妄的未来,也许在虚妄的不可知的未来里有着希望的光。)
  师:我们集体来朗诵这一节诗,共同来发出这一声呐喊。
  (引导学生在这个时候随着对意象的分析和有感情地朗诵渐渐地深入到食指的内心,与食指一同痛苦一同坚强,一同渴望着光明的未来。学生通过深入的研习,进一步体会到食指除了坚定地相信未来外,内心还有着另一种的孤独与彷徨的情感。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理解那个时代的先驱者在呐喊中的无助,同时又在无助中坚定地呐喊,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与难得。)
  (四)四读
  把握全诗情感脉络。
  师:让我们再来系统地回顾一遍这首诗的感情脉络。
  [课件展示整首诗感情变化的脉络:现实的沉重压抑而不失激情→富有激情地直抒胸臆→对未来的彷徨→坚定地相信未来]
  师小结:食指在生命的暗夜里,焦急地等待着光明的到来,渴望未来的人们拨开历史的风尘,看透岁月的篇章。但他的呐喊被那个时代一声声看似雄壮的口号给淹没了。然而这些渴望的心声能压抑得住吗?历史告诉我们,不能!
  (让学生理清全文的感情脉络,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
  五、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十年后,他的呐喊有了回应,那一代的人们再次发出这样的声音。请听(看课件出示的诗歌):
  顾城《我是个任性的孩子》
  点评:食指在暗夜里呼唤光明,相信未来;顾城,这个任性的孩子“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北岛《回答》
  点评:对于那个时代的黑暗,北岛有独特而深刻的回答。北岛与食指一起将希望寄予“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宣告》
  点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现实的“蜘蛛网”却“查封”了一切,但北岛对于未来仍是充满希望的,相信“从星星的弹孔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顾城《一代人》
  点评:对于自己这一代人的求索,苦痛,执著,顾城用18个字来概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这一代人的呼喊,还有许多,这一代人的奋斗是艰苦而执著的……
  (这个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那一代人的内心挣扎和对时代的怀疑,以及他们在探索中的执著追求。)
  六、课外延伸
  师:食指这种身处荒唐年代却依然执著地相信未来的心态对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请同学们结合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
  点评:虽有苦难折磨,青春仍要坚定信念,越挫越勇,相信未来。
  (这个延伸让学生联系现实,深入体会诗歌的现实意义。)
  七、总结
  今天,我们重新回望这段历史,倾听那一代人他们内心深处的歌唱;他们的生命向我们走来,我们的生命也走向他们生命历史的河流。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让我們记住这一代人的苦难,重新思考生活,探寻自由、幸福!
  配乐集体朗诵: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次去感受那一代人的追寻和执著!
  (让学生重新回望这段历史,记住这一代人的苦难,重新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
  八、板书设计
  走进诗人——→相信未来←——个性高尚
  ↓
  热爱生命
  案例设计思路
  (1)背景材料的课件展示,是因为本诗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但写作的时代背景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即使是在历史教材中,“文革”这一段也只有一个轮廓,而这对于这首诗歌的解读有着深刻的意义,对于理解食指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更是不可或缺。因此必须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特征,感知当时社会的残酷,从而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心与心相遇之后再回到文本,才能获得从情感到灵魂的震撼和提升。
  (2)研习过程的课件设计,是根据全诗的结构,本诗共七节,后面四节基本上是议论、抒情,文字较浅白;而前三节意象密集,语言极富张力,最能见出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诗人的创作功力。对这几节的解读,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意象的解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阅读感受,要避免教师单向讲解,防止意象解读的单一化、固定化,更要避免因为教师的灌输而消解了诗歌强烈的审美特质。
  (3)拓展部分的课件设计,是为了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面,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课文中作者所体现的情感。
其他文献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rn糖尿病前期是指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此阶段患者血糖值比血糖正常者高,但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3种糖代谢状态,是糖尿病预防的重点
热水泡茶是中国人饮茶的习惯,但近年来,"冷泡茶"作为一种新型的饮茶方式突然走俏。"冷泡茶"最早流行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由于饮用方式更便捷、茶香、口感特别,在年轻人中深受欢迎。
摘 要:汉语拼音作为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单纯的反复拼读和重复抄写,使本来有一定难度的拼音学习变得更加枯燥、无趣,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研究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汉语拼音,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师的必修课。笔者有感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亲身教学实践发现,让汉语拼音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故本文从
摘 要:阅读能力历来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它既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又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此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想象、联想的复杂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思考力得以增进,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创新;培养  阅读能力历来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它既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
摘 要:聋生的听觉障碍,使他们对周围世界有耳无闻,其语言、思维、行为等方面都受到极大的影响,情感上渴望得到理解、同情、爱护,又戒备敏感。在从教的过程中,教师良好的情感对聋生的学习有推动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产生双向反馈作用。而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其对生活的感想,以富有情感的讲解,抛砖引玉的启迪,适度地向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摘 要:随着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阐释了小学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提出了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生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学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为了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