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爱抱怨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lba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月,我接待了战友小王的电话咨询个案,可是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困惑。小王自述上天对他极度不公平,活着没有意义,没有亲人、朋友可以信赖。因为同是地方特招入伍的大学生,小王觉得我能理解他,恳请我的帮助。为了帮他走出困境,每次近一个小时的电话咨询,尽管他总会说出很多烦恼和抱怨,我都耐心地倾听疏导,试图帮他解决所有的烦恼。可是慢慢地我发现,每次接完他的电话我没有一点成就感,反而感觉很累,甚至是筋疲力尽的感觉。尤其是最近一周,越是临近他的电话预约咨询时间,我越是觉得不安。在他电话响起的那一刻,我甚至发现自己接电话的手在发抖,我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打电话向督导老师求助。老师说这个案例抱怨的行为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表面的劝解只是大量耗费咨询师的心理能量,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抱怨的行为,使问题更加严重。
  重新审视这个咨询个案,的确小王的咨询其实就是无休止的抱怨,他的生活似乎永远被烦恼充斥着——没有朋友、领导不重视、下属不支持、工作繁重、压力太大、亲人不关爱、家庭不和谐、身体不健康……仔细思 索一下,为什么这些“不幸”都发生在他的身上,难道真的如他所说,上天对他不公平吗?他为什么如此地热衷于抱怨呢?
  抱怨是指表达挑剔、不满、埋怨、懊悔、烦恼、愤怒等负性情绪,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但抱怨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向别人诉苦抱怨,可以会获得关注、同情、怜悯和安慰,运气好还可以获得帮助和特权。而且抱怨还会让自己和一些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比如大家一起抱怨领导的严厉,抱怨环境的压抑,攀比着诉说自己的不幸,仿佛有了说不完的话题。抱怨式的话题被认为是最直接的自我暴露,可以让刚认识的人认为这个人很真诚。
  因为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很多人对抱怨上了瘾。将抱怨变成了一种习惯。如同生活中很多人把“烦死了”“好烦”“郁闷”等词句变成口头禅一样,很多人把抱怨变成一种自然的不能再自然的表达方式,而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爱抱怨,觉察到自己的抱怨频率有多高。抱怨就像口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别人在抱怨,却对自己口中发出的抱怨充耳不闻。
  抱怨其实会毁掉我们的幸福。分析战友小王的经历,其实他的大多数不幸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他喜欢抱怨,习惯于抱怨,是因为他渴望幸福,而恰恰是这些无休止的抱怨让他更远离了幸福。因为毕业分配时,理想单位的名额被同学争取走了,自己分到偏远的基层单位,毕业之初小王就消极怠工,整天抱怨上天不公平、学院领导不公平、同学自私。两年后,因为表现不佳,同时毕业的同学大多都提升了,自己仍原地踏步,他又抱怨单位领导不公平,不给自己锻炼机会。领导把工作交给他,他又抱怨任务繁重,压力大。抱怨让大家疏远他,他又抱怨部队人情寡淡,没有人值得信赖。总之几乎所有的事都会让他找到抱怨的理由。生活中的事,又似乎遵循一个抱怨循环的法则,你越是抱怨,值得抱怨的事就会越向你靠拢。
  试想他的几次咨询就让作为咨询师的我感觉筋疲力尽,避之不及,那么他身边的领导、同事、家人又怎么会喜欢他呢?以一种怨天尤人的心态又怎么能做好工作,经营好家庭呢?喜欢抱怨的人因为不幸而抱怨,但恰恰是他的抱怨又在继续制造不幸。
  抱怨也许在短期内让你和一些人找到共同语言,但一个长年累月抱怨的人一定会逐渐被周围人冷落排斥,乐观积极的人会不自主地逃避与其交往。能量理论认为,人际交往的过程也是能量互换的过程。人们伤心落寞时希望朋友能给予安慰,是从朋友处获得能量的过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量付出与得到应该是平衡的,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向朋友抱怨,就是一个持续索取能量的过程,能量最终会失衡。潜意识的自我保护会让朋友不自主地躲着你,防止自己的能量被榨干。这也是为什么积极乐观的人身边总是不乏朋友的原因。
  另外那些企图通过抱怨来获得关注或者减轻压力的目的也很难真正达到。一两次抱怨也许会让人意识到当事人的不满,考虑给予帮助,但是长久的抱怨只能招致领导或同事的厌烦,认为当事人是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人。同时抱怨也是最消极的自我暗示,我们不停地暗示自己的不成功都是他人的错,暗示世界对我们不公平,让自己有理由不努力。那么怎样做到少抱怨或者不抱怨呢?下面几点建议大家尝试借鉴一下:
  一是关注事物的积极面。事物大多是利弊共存的,要学会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同样是跌倒,有的人要抱怨一天,怨石头挡了路,怨老天跟自己作对。而有的人只是一笑了之,甚至有的人还要庆幸自己没有摔伤。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自然也有不同的行动。而这种情绪不但对我们自身产生着影响,也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人。和谐环境的营造,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世界。
  二是合理表达自己的愿望。不要试图通过抱怨来解决问题,对当事人抱怨,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排斥。对第三人抱怨,话传到当事人的耳中,会让人误会你在背后诋毁他人。如果自己真的难以接受,要学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愿望,通过让人信服的言论和有力的事实来说服对方,而不是指责和抱怨。学会从更高的层次来思考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策略,而不是一直盯着解决不了的问题去抱怨,这样只会白白地耗费生命能量。
  三是多和积极上进的人在一起。心理学的“拽引”理论认为在同一个“心理场”的人,行为会不自觉地趋于一致,如同一会场的人,如果长时间鼓掌不停,掌声最终会打在一个拍子上,公车上一个人打哈欠,周围人会相继打哈欠。同样经常与爱抱怨的人在一起的人,会不自觉地受到消极情绪的感染,学会用抱怨者的眼光去看世界,他人的消极思想也会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根。尝试远离爱抱怨的人,或者在别人抱怨时走开,多和积极乐观的人交往你会发现,快乐也是可以传染的,世界可以更精彩。
  四是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用一颗宽容感恩的心去看世界,关注生活中所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学会感恩。感谢蓝天、大地、阳光、雨露,感谢周围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感谢它们让世界这样美好。如果有人为你让路,给你一个微笑,好心帮你提东西,也一定要诚挚地表达感恩之心,把这些当成是这个世界送给我们的祝福,同时我们也要把这种祝福送给他人,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祝福。
  五是忽略生活中的不如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抱怨者与积极者区别就在于我们是关注“八九”还是“一二”。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送友人一幅字“常想一二”,就是告诉朋友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那一两件让人开心的事上,活在当下,享受生活。这才是快乐的秘方。
  要成为完全不抱怨的人很难,但只要能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努力从生活中将抱怨驱除,生活的质量就能提高。
  
  紫手环行动
  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意识到生 活中的抱怨,但是改变抱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恩(WillBowen)2006年7月在全球发起了“不抱怨行动”(也称为“紫手环行动”),受到了全球600万人的响应。行动很简单,在手上戴上紫手环,当我们每次抱怨时就要换手戴。仿照孵化小鸡要21天,挑战者连续不抱怨2不起1天才算成功。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不容易。平均要花四到八个月才成功做到21天不抱怨。
  
  紫色手环用法如下:
  1 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开始计算不抱怨的时间。
  2 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秽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计数,一定要去移动它,因为这样的动作将在意识里深深刻下痕迹,让你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即使第20天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抱怨,也要重新从第一天算起。
  3 如此交替更换,直到养成连续21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目标为止。平均的成功时问是4~8个月。
  不一定需要紫手环,一根普通的皮筋、一枚硬币、一个挂饰……只要你自己赋予它“不抱怨”的象征意义,都可以用于修正我们的抱怨行为。
  学习为自己创遣美好的生活,进而影响他人,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成功只垂青积极主动的人,只要你敢于担当,勇于接受挑战,艰难险阻可以变成坦途。任何事情就怕人去“做”,只要你敢于去做,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顺畅7。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让自己思虑重重的困难,竟然那幺让人不屑。优秀的人都不抱怨。他们总是会把消极的想法从自己内心中扫除殆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庸人是因为自己而平庸的,也是因为不断抱怨而平庸的。如果抱怨影响7我们的生活,那么就一定要从现在开始改变!
  
  心理测试
  
  通常我们很容易发现身边的人在抱怨,却很难发现自己也经常在抱怨,那么想知道自己是否爱抱怨吗?请完成下面的心理测试,用“是”和“否”来回答下列问题。
  1 一般的跌倒是否会影响你的心情?
  2 你是否认为自己的很多过错都是别人造成的?
  3 你是否认为身边的人总在抱怨?
  4 你是否常用“郁闷”“好烦”“烦死了”等口头禅?
  5 你对家人是否有很多怨言?
  6 你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满意?
  7 你周围的朋友是否大多都是乐观积极的?
  8 如果对某项工作不满意,你是否能很快改变自己的态度?
  9 你外出时买了一件并不实用的东西。你是否会感觉心安理得?
  10 你能否及时清理自己的情绪状态?
  结果分析:
  1~5题选择“是”得1分,7~10题选择“否”得1分。
  得分0~3分,说明你不是一个爱抱怨的人。应该继续保持自己的积极和乐观。
  得分6~10分,虽然你很少意识到自己在抱怨,但其实抱怨经常发生在你身上,这会一定程度影响你的幸福感,应该对自己的抱怨加以留意。
  得分6分以上,你的抱怨已经非常严重了,也许你没有留意,但抱怨困扰了你的生活,该给自己缺少幸福感找找理由了。从现在开始努力将抱怨驱逐出你的生活吧!
  
  责任编辑/王 璇
其他文献
对话北京交通大学党副书记高艳——    北交大国防生绝大多数适应部队环境快    解放军生活: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北京军区国防生培养的依托高校之一,开展这项工作已近八年,您认为这项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  高艳:部队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官,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一项利国利民、提高军队人才培养效益,寓军于民的良策。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北京军区唯一一所在京国防生依托培养单位,在八年的依托培养工作中
期刊
母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再没有睁开眼睛,再没能说一句话。我握着母亲慢慢变凉的手,一声声叫着,心如刀割,忍不住大放悲声。我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我,没有和我见上最后一面,没有给我留下一句话。    母亲的突然去世,给我带来的悲伤和遗憾,一直无法平复。  2003年执行飞行任务之前,由于训练紧张,加之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不够好,父亲母亲一直住在绥中,有几次来北京,还大多是因为要给我帮忙照顾生病的妻
期刊
自1983年大学毕业参军以来,27年的军旅生涯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先后受命担任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一、第二批维和部队指挥长;经历了2006年黎以大规模武装冲突……    2006年3月,我国第一次向中东派遣维和部队。我先后受命担任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一批、第二批维和部队指挥长、指挥部党委书记,工兵营营长、党委书记。在长达18个月的时间里,带领部队成功经历了“黎以冲突”的生死考验,为祖国和军队赢
期刊
徐红江苏张隶港市人。南京军区装备部原副部长。1947年10月生。1968年2月入伍,中共党员,研究员(编审),少将。先后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河南大学政治系和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员班。曾任陆军某集团军作训处长、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杂志社社长,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长、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等职。曾是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解放军“红叶诗社”编委、《红叶》诗刊副主编
期刊
“五虎老将”告别蓝天    日前,济空某飞行学院某团为5名停飞老教员举行停飞仪式。这5名飞行老教员从事飞行敦学工作都在30年以上,最长的飞行35年,最短的也有31年,均为特级飞行员。告别蓝天仪式结束后,5名飞行老教员相约来到机场,与自己心爱的伙伴战鹰作最后的告别。在几十年的飞行生涯中,他们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到无限热爱的飞行教学事业当中,矢志空天不言悔,辛勤耕耘育英才。他们用自己无私的大爱铺就了飞行学
期刊
自从1911年英格兰人首先将油料应用于战争后,油料在战争中的地位与日飙升。政治学家说它是液态的权力;经济学家说它是液态的货币;军事学家说它是液态的武器;而军用油料战线上的人则称它是现代战争的“血液”。  2  0世纪的战争风云留下了一个个惊人的数字:第一次世界大战油料消耗3620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油料消耗竟达3亿多吨,占消耗物资的40%;只进行了42天的海湾战争,消耗油料408万吨,占物资消耗的
期刊
彰显共和国军人感恩父母的亲情魅力;诠释共和国军人铁血柔情的忠孝传奇:呈现共和国军人精忠报国的原始动力;展示共和国军人爱国爱家的壮美情怀。  “感恩”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恩情是连结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体现的是一种民族凝聚力。  “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和青春。我们的人生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静静地成长。充实丰富、充满阳光。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爱我们最深,给予我们
期刊
有句歌词叫:“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对于军人的爱,最有发言权的是普通老百姓。在国家和人民遭遇危难时,忘我冲锋的总是军人。人民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广大官兵为了祖国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宁,远离父母,报效祖国,他们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在这个特殊群体中,产生了许多以大爱为“孝行”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尽忠尽孝。做合格军人    孔夫子讲过,孝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要道德品质好,必须具备社会
期刊
五年前那个秋风瑟瑟的日子,当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正是我随工作组下部队途中,只觉得悲恸之情忽然袭人我的心田,难以控制的泪水浸润着眼眶。那一刻,我才知道什么是沉痛和失落。  当晚的列车载着我哀伤的思绪,满眼都是母亲的身影。我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怎么会呢?一个月前我看到她时还好好的呢?!那是国庆节期间,我带着家属专程回老家,只是为了探望病中的母亲。当时在我跟里,母亲虽然消瘦了许多,但她坚强的微笑,却让我
期刊
万人空巷送忠魂,泪水顿作雨纷飞。5月12日上午,飞行员冯思广骨灰返乡在即,济空航空兵某师为烈士举行魂归故里送别仪式。驻地数千名群众闻讯赶来,肃立在营门外的马路两例,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悼念这位不幸折翼的蓝天骄子。    面对死神的50米空中停车    5月6日20时51分。飞行员冯思广、张德山驾驶歼教某型飞机实施夜间暗舱仪表结合夜间起落航线课目飞行。  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的冯思广,2005年招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