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打开关注社会的窗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社会,反映现实是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一大特色。其中19题与地震、风灾、冰灾、海啸有关,20题“畅想奥运”的话题是举国关注的热点,21题的作文更是对5.12四川地震的高度关注。从来没有高考试题如此大范围的关注社会,从来没有高考试题如此迅速地反映现实。这一切非常鲜明地给了我们语文教学一个很好的警示:语文教学,必须打开关注社会的那扇窗。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尤其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打开社会这扇窗,随时关注社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思考社会人生。
  笔者看到这样一则新闻:2007年12月6日,在南昌某服装公司门前,一幅大型的宣传画引得众多行人驻足观看。原来,这幅宣传画上的古代圣人——孔子和老子被穿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成了西装革履的时装模特。该服装公司的一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得意洋洋地表示这是他自己苦思冥想近一年的创意。
  针对这件事,笔者让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下来。同学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民族文化不可辱”“ 尊重文化,让文化和商业和谐发展”“ 创新要有‘度’”“莫让商风败了俗”……这些认识都是很有深度的。
  这样的讨论之后,笔者又搜集了更多的相关材料,印发下来,进一步拓宽大家的视野。
  ——“有网友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搞”资源高度发达的时代,全民“恶搞狂欢”成为一种消费娱乐时尚……但是孰不知,当“恶搞”越过了人类公认的道德、伦理、精神界限,公认的文化理念,“恶搞”也就必然没有了它的存在意义。因此,如今的问题,已经不是能不能“恶搞”的问题,也不是对“恶搞”宽容与否的问题,而是应该彻底查刹这种“恶搞”之风了!
  在网络时代,成名的渴望被轻易地放大,而成名的底蕴则明显不足。于是,恶搞的追击目标,便往往是成名已久的经典。这是惠而不费、借鸡下蛋的“妙招”,更是成名的捷径。于是,恶搞经典者趋之若鹜。但是,多数的恶搞,是让人不能够接受的。
  邻国有公司开发过一款冠以“红楼”的电脑游戏,居然让林黛玉进了青楼卖笑。很多网友闻讯亦拍案而起。毕竟,对祖先的文化,对记忆中“最美的一部经典”,总有不容亵渎之处。
  然而,不幸的是,《红楼梦》似乎是最为频繁惨遭恶搞的牺牲品。生前“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死后以一部经典之作,非但滋养了一批出版家、红学家和艺术家,更让一些人乱折腾。
  更加不幸的是,最近,有名导演、名演员集体参与的所谓“明星版”舞台剧《红楼梦》,冠以“大型话剧交响史诗”、“明星大腕云集”之称,吊足了观众胃口,然而,到了现场人们才发现,如此兴师动众、声势浩大,居然也有恶搞意味,服装仿佛布袋戏,人物竟说起了上海话和英语,主题含混不明,难怪观众纷纷离场以示不满。这是一个令人警觉的信号。
  据说,尽管明星荟萃,尽管导演此前创作经验丰富,但是,演出前一个月,才定下主演;演出前夕众演员在场地上还“找不到北”、洋相百出。单凭这样的态度,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次严肃的艺术创作。
  是的,人们或许可以容忍名画蒙娜丽莎被画上胡子,可是人们不能容忍被画上胡子的蒙娜丽莎还自称“经典”。恶搞,不能失去文化底线,遑论侵入大雅之堂。如果,连我们奉为艺术家的人们,连主流艺术园地,都失去了对经典的敬重,都可以随意而轻率地肢解经典;如果,当年曹雪芹“十载披阅”、字字血泪才创造出来的心血之作,被而今的“艺术家们”翻着兰花指、打着创新的旗号颠覆,泱泱华夏文明又怎能薪火相传?
  说穿了,动辄拿着经典折腾,还是缺乏创新的底气与自信。” 
  经过以上这些努力, 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因此大大增强,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往往还要背负旧观念惯性的压力。这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我愿以此与广大同行共勉!
其他文献
现行语文教材,除了在基础训练中安排作文外,还在课文后面安排了“练笔”,如第六册就安排了五次练笔。由于它是一种新的作文训练形式,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有必要弄清其特点、作用乃至教学方法。现以第六册中的“练笔”为例,初步探讨如下:    1 “练笔”的特点和作用     “练笔”,安排在课文之后,体现了读与写的直接结合。在写法上,以仿写为主。既仿内容,也仿写法,可以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迁移到“练
期刊
在议论文中,论据就是论证论点的根据,就是作者建立观点的理由。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一般议论文用的多是事实论据,这从高考作文中可以选出大量的例子。  从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考生选用论据的一些突出的特点:    1 选用“浓缩”材料    议论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仅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一个论据,它不需要,也没必要细致地铺叙描绘。因此,在说理议论时,叙写论据要惜墨如金,高度浓缩。少写或不写细节
期刊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
期刊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近几年来通过对阅读教学的不断研究和探讨,语文教学逐步向培养“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发展。过去那种重分析讲解的“满堂灌”早已被摒弃,但代之而来的“满堂问”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着。这种教学表面上看很活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假启发式”。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
期刊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校开展了课外延伸的语文教研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自己的实践所得谈几点感受。    1 对课外延伸的利用     1.1 服务课堂,深化理解   笔者看过这样的课例: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讲圆明园辉煌时的、圆明园被毁灭后的资料。讲课文时,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前部分后,很多学生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讲圆明园辉煌时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认为:要理解透彻,必须反复仔细地阅读。可是,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需要我们阅读的书籍量剧增,时间上不允许我们反复地仔细地阅读,不讲究方法只依靠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是不现实的。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努力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邓小平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同样的道理,快速阅读能力也应从小培养,这就是我们开展快速阅读实验的根本原因。在几个月的实践尝试
期刊
1 开放课堂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  为克服这种弊端,教师首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
期刊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用简单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取代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就语文学习而言,“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全部;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种学习方式并用,是语文学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内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    1 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并存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学习目
期刊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以文本对话、以生活对话,在知识的积累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  值观,从而积淀做人底蕴。     1 在文本中积淀     在语文教材中,处处都彰显着博大的、顽强的生命意识,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这些都有待于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去探讨、开掘。教材中有《
期刊
事实论据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取自生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融进作品);二是取自历史(阅读中获取的名人名事);三是取自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  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论据,必须做到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围绕中心、精选典型、分类列举、着意详略、叙中有议。叙述应为议论服务;事例叙述完后要对所叙述的事例进行分析,要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所选取的意思,使得事例与论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可用以下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