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20年,出租司机也是“金领”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ldf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出租为王的年代,当科学家、公务员的工资还是两位数时,他们的目收入已上千元,“上千?开玩笑,是上千美元,”亲身经历过的入更正了我的说法,
  
  “帮派”的“山头”
  
  与其说行规,不如说是一个圈子里的游戏规则,不这么玩,就得出局。
  现在的出租车在酒店趴活儿是全透明的,20年前可不是。北汽、首汽、中北三家出租公司包揽了出租市场,而北京城的酒店也在暗中被划分了区域。比如首汽的燕京饭店、北汽的宣武门饭店、中北的长城饭店。当然,区域之广绝不是简单几句话可囊括的。如果这家公司的出租车排队到别家公司“定点”的酒店,就会有管理员出面“维持”了。管理员通常是出租公司的人,在和酒店达成某种共识后,有了管理的权限。
  “兄弟,别排了。”一位大哥,说话客气。
  刚接车没几天的刘茂一点儿没明白,前后都是排队的出租,干吗就自己不能排?“大哥,我新洗的车。”
  “我看你是新开的车吧。”“啊?”“告诉你别排了。”来人脸色转阴,说完走开了。
  刘茂心里七上八下,过了三五分钟,那人又来了。“让你别排了不听,一会儿你想走都走不了了。”
  老实巴交的刘茂心里犯嘀咕,但还是没明白。不一会儿,前面等位的车依次入港了,可他前面的车没动换,后面的车也不急,后面的车超过了他们。刘茂这才明白,这是别人的地界儿。两辆车足足憋了刘茂少半天,没人搭理他,也没人催他走了。刘茂意识到这么下去一天的份儿钱都赚不回来,赶紧下车跟管理员解释自己是新手,让同行行个方便。
  
  上了车,就管不了“车价”了
  
  中国人好客、优待外宾,别说举国,地球那边的人也知道。可话说回来,老外的钱好赚,这观念也延续二十来年了。
  80年代末,能在街上跑的,除了公家车,就是出租车了;而能在北京城内打车的基本就两种人,外国人和来京出差的外地人。
  当时的出租车有皇冠和尼桑两种,甭管开的人还是坐的人,现在想来都很拉风。从首都机场出来,一个好活儿又有了。
  陈阵驾轻就熟地和老外谈着“官价”,“一人坐,400包车;拼车,一人100。”这说的可是美金。交通不够便利的1989年,能有出租车坐就不错了。三个老外上了陈阵的车,直奔长城饭店。
  小时候总听大人说谁家某某开出租的,一捆一捆往家拎钱,真不是空口白话。
  那会儿的出租也有表,按表计费公道?一个在圈子里出名的小伙子是这么干的。从首都机场拉了一位从南方来京出差的先生,乘客一上车,小伙子问了:“您出差的吧?”“是啊。”出差的就好办了,差旅费公家报销,可劲儿造呗。
  起点首都机场,终点丰台区的云岗酒店。乘客到站下车,问:“多少钱?”“表上有啊。”小伙子不慌不忙地掀起仪表盘右侧蒙着的一块黑布。黑表红字:3642元。
  打乘客上车,他俩谁都没看过这块表。一个心想着“公家报销”踏实得很,另个想着“反正打表”错不了,可三千多块钱的打的钱啊,谁能不傻眼。
  “这,这比我打飞机都贵!”“……这表在这儿呢……”“那您给我张发票吧。”
  有了票,自然能找到公司,小伙子的出租生涯也就这么结束了,顺便成了圈子里的笑话。
  其实,要价也是有规矩的。外国人乘车,包车400美金;几人拼车,一人100美金。外地人来京,不管是拼车还是包车,价格在270元人民币上下,浮动不超过10块钱。
  当时出租行业还很不规范,漫天要价简直是家常便饭。胆子小点儿的司机,就在表上拉铁线(当时的说法,其实就是改表);或者把轮胎换小,多转几圈,计价器是测转数计费的。有趟从王府井到国贸距离的活儿,计价器显示50元,司机也被乘客投诉了。胆子再小点儿的,就是彻底安分守己拉活儿的司机,即便这样,月收入至少1000~2000元。想想,可是20年前。
  
  那样儿也是日子
  
  进了北京城就没有不知道东直门簋街的,可有多少人知道簋街是怎么红火起来的。90年代初,簋街上开了零星几家酒吧、夜店,无论是来戏耍的,还是午夜下班的,总免不了找口吃食。于是以南方菜为主的小馆子纷纷开业。
  这些饭馆起初只是一些摊子,类似大排档,摊主通常不是夫妻就是兄弟,10种青菜,自选任意种类,放在锅里混炒,米饭随便吃,这么一顿10块钱。最初只有出租车司机来吃,渐渐也融入了那些过夜生活的人。小摊日渐壮大,成了饭馆。于是老主顾也跟着升级日日顿顿地吃起馆子。出租司机吃得起?当然吃得起。
  他们不仅天天吃馆子,未成家的年轻小伙儿干脆撇下了住在幽深胡同里的老爹老娘,包订酒店客房当家。每天也用不着早出晚归,睡到自然醒干活儿,一天拉活儿时间超不过四五小时,有时跑一趟机场载几个老外几天都悠哉乐呵。出入酒店,他们手里举着的是大哥大,再不济的的哥也趁BP机。天刚擦黑,就彼此传呼电联着出来玩,一准儿奔簋街,又吃又玩好不享受。
  
  奢靡总是短暂的
  
  从1993年开始,出租行业收入开始下滑。随着行业规范的不断完善,先是中北面临破产,后是行业内部接二连三的改制。有的人以个体户形式承包了手头的出租车,有的人勉强维持,有的人干脆撤伙不干了。事实上,出租行业这20多年来,有一项数字几乎维持了原样,那就是车份儿钱,始终维持在4700元上下。1992年,出租起步价14元,每公里2.5元,当时油价只有2块多,按说日子还过得去。可比起之前的风光年代相去甚远。到了1993年,大部分出租车报废,改换“面包”和“夏利”,每公里1元和1.2元,起步价降至10元。这时候,很多行业红火起来,出租,从此步入低收入职业圈。
  在1992年,很多人应该还有印象。现国家大剧院的位置是一个大土坑,土坑里最多停过800多辆出租车。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退出了管理日趋规范的出租行业,使大量出租车搁置。也是在这段时间,一些中规中矩的老北京人走进了这个圈子。直到1998年,除了首汽、北汽以外,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加入,出租公司设立高于北京人人行担保费2倍的价格——16万的门槛,允许北京近远郊区县住民入行。这一改变,促成了今天的格局。多数出租司机来自远郊区县,而为数不多的老北京人正苦哈哈地奔着那点儿辛苦钱。
  
  不过寥寥
  
  张栋梁绝对是出租行业里的元老了。他赶上了出租当年的风光无限,也经历了一路的收入跌落。如今,开着他的索纳塔,游走在北京各城区间。他没有失落,反而清醒地说:“社会发展,行业规范,就是这样的。”
  当年,他以党员、复转兵的身份,经朋友介绍进入了出租行业。如果不是这些当年老百姓眼里的光环,还不能跻身其中呢。“被分配到毛纺厂,一个月60多块钱。”张栋梁回忆说,为了家里日子更好点儿,为了女儿能上更好的学校,“干出租挣钱多,当时的人都抢着干。如果不是车队有熟人,我又是党员,怎么也进不来。”
  和张栋梁同届的老司机多数在90年代中期就撤了。虽然一度收入可观,但多数收入当时高兴就花尽了,应了那句老话,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少有几个人做起自己的小本买卖。听说有个人拿着那点儿积蓄倒腾摩托车,几个来回,没见着风光;还有个人在老前门卖外贸童装,搜罗了一套房子的钱,老早置办下三处房产,现在坐收房租;要说真拿开出租的钱做点什么买卖的,张栋梁只见过一个,开了几家棋牌室,这人是老张无意间拉的一位乘客,想来也是缘分。
  编辑/冯岚 ffee@vip.sohu.net
其他文献
起名是公开的,算命是打“游击”的。如今这行业还相当红火,雍和宫、白云观、回龙观这些地界已经成了“著名”的算命区。出来管的时候,大仙们闭嘴不说“算命”,各城区的派出所也对他们束手无策。  按说,正经起名是有工商局执照的,但总难把法律、质量保证等词和起名联系起来,更何况起名背后的那些事儿了。      算命不如双手致富    国子监街路口的指示牌上清楚地写着“参观雍和宫往南走150米”。这句更像暗语—
期刊
都说电视剧是咱们老百姓最贴心的精神食粮,此话一点不假。不管是已退休的大妈还是朝九晚五的小白领,至少一半的闲余时间都得贡献给TV。只不过关注内容有区别,新潮的要看美剧,人家发达国家的电视剧写得跟高速公路上飙车似的,50岁以上的老年人完全跟不上节奏,硬跟着看,当心晃了眼;日剧走的是偶像路线,什么叫偶像?就是男女演员性别难辨,男的长得越俊俏、女的长得越酷越帅气,才是当下的fashion(时尚);相比前两
期刊
北京有个798,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北京奥运会前后,许多外国来宾,包括许多政要,都争着抢着要看798。这里每天人流熙攘,门庭若市,足见它的重要性和非凡魅力。  人们当然还曾记得,就在798艺术区刚刚形成不久,就已产生要不要保留这个艺术区域的争论。  保留者认为,798艺术区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艺术创作和交流的聚集地,没有国家的经济投入就已初具规模,可见它的生命活力,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一个国际大
期刊
街老了是有魂的。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与使馆区毗邻的秀水街就是一条“有魂”的街。历经30年风起云涌,秀水从一条地摊集中的胡同发展成世界闻名的新秀水市场,一代代秀水人用血汗筑就秀水魂。  中国经历巨大变革的这30年,秀水街作为个体经济的代表,被诗意地形容为“用改革开放的剪刀裁剪出的清明上河图”,它的酸甜苦辣印证了个体经济在30年社会经济巨变中的沉浮。  云淡风轻之后,回望秀水走过的每一步,都是秀水人历
期刊
似乎哪一年都不如2008年,大灾大难、大悲大喜,让我们铭心刻骨。2008年的中国影集会收藏多少值得珍藏一生的中国记忆!    春运遇上雪灾  2008年的第一场雪,降临于1月10日。可我们还没能来得及细细玩赏这场雪,便发现这雪下得有点儿不对劲。大雪旷日持久,俨然成灾。东北、华北、东南、西南……大雪带来了可怕的生命财产损失,更因恰逢春运,令无数人困在了回家的路上。和雪灾的抗争,显得分外艰难和悲壮。 
期刊
798,简短有力的三个数字,被赋予无穷内涵的三个数字。因为它,北京在2003年首度入选美国《新闻周刊》年度“世界城市TOP12”;因为它,北京市政府改变了城市规划;因为它,许多人在此扬名立万。   1964年,798由718联合厂分离出来,没人预料到这个名称将在40年后享誉中外。  经历了上世纪中期的繁盛、末期的寂寞,21世纪的798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姿态示人。由前民主德国建筑的包豪斯式厂房至今犹在
期刊
“身未动,心已远。”总觉得这话既悲伤又有希望,说不出的喜欢。它也正符合了我平日的坏习惯,时不时给自己留出两三小时,呆在原地只管沉思,编织着离谱至极的幻想。  我也考虑过自己究竟是喜欢吃还是喜欢玩,其实我是喜欢一边吃一边玩,娱乐精神能泛滥到哪儿就泛滥到哪儿。这一次,我把豆腐也拖下水了。    现在甭管吃什么,总爱打个什么什么宴的招牌,为啥?好卖呗。我曾经和一贪吃的同学坐了两个半小时公交车,跑到延庆柳
期刊
据说,金融危机以后,很多人的购物眼光从商场转向了网络。虽说有很多人对网络购物始终持怀疑态度,但是看着身边的人在网上淘宝贝淘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多少也开始心动。便宜,是大多数人选择网络购物的最大理由。可是面对假货横行网络,很多人因而止步。  从这期开始,我们会向读者陆续介绍北京同城的一些淘宝商家,也会在这里作一些小小的“淘宝”指南,让读者可以放心地在网络上淘宝啦。但所有内容都是个人感受,仅供读者参
期刊
“晚饭定在那家小馆,门口等位处不见不散。”  “哪家啊?”  “就那家!”  闺蜜的短信让我一头雾水,战战兢兢地把电话打过去,果然迎来一顿臭骂,“有没有搞错?连那家小馆都不知道,您到底是不是在首都混的呀?”闺蜜很霸道地把那家小馆定义为“首都时尚中最有内涵、白领中最高阶、味蕾中还带点儿高贵品位的人士的聚集地”,以她略带极端的好恶个性,我对这段长长的定语很不以为然。  按照路线说明找了半天,终于在永安
期刊
在机关熬了二十多年的那份没人待见的“万金油”差事,让书画家李墨颇为烦心。尽管他基本功不错,想从事绘画专业都快想疯了,可只认美术学院正牌毕业生的领导却常把他当中药里的甘草——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哪儿有窟窿就指派他上那儿去堵。  更要命的是,没招谁没惹谁,却凭空掉下一桩“莫须有”的无妄之灾——组织上接到揭发领导的匿名信,有人怀疑是他写的,非让他把“事情”说“清楚”不行。一向以笑菩萨出名的李墨忿然不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