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玉米栽培过程中,查找制约春玉米出苗不全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春玉米;出苗;不全;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海拔406.9~1268m。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达2616h,平均气温12.2℃,降水量547mm,无霜期204d,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农业县。近年来,随着粮食内部结构的调整,玉米已成为澄城县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但出苗不全却制约了玉米生产水平的提升。通过对春玉米出苗不全原因综合分析,总结形成了以抗旱保全苗为核心的增产技术,已在渭北旱塬得到大面积应用。
1 影响玉米出苗不全的原因
1.1 墒情过差
澄城县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常是春旱或冬春连旱,加之春季风大多沙尘,往往土壤墒情较差,春播玉米难以下种。一般土壤墒情低于12%时,玉米出苗就会受阻。
1.2 播种过早
“春雨贵如油,得墒不等时”,部分群众早春遇雨,急于趁墒下种。但澄城县常有倒春寒发生,一般4月20日以前地温难以持续稳定通过12℃。下种过早,气温低而不稳,容易引起烂种,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2011年4月12日前后下种田块就出现类似问题。
1.3 整地质量不高
大部分农户因劳力少,生产中多采取粗放式耕作,冬季不进行深翻沤根,来年春播种前旋耕1~2次,玉米秸秆尤其是根系不能腐烂转化,播种时易造成堵耧、浮籽,影响播种质量。
1.4 土壤板结
澄城县主要为塿土,玉米播种后遇雨易形成板结,幼芽出土困难,出苗时间过长,造成缺苗断垄、苗情参差不齐现象,尤其是地膜玉米膜上种植出苗受其影响最为严重,也是限制旱作区地膜玉米推广的主要因素。
1.5 播种深浅不一
播种深浅不一主要是由于农机手业务不熟练造成。播种过浅,春季风多风大,表层土壤易失墒干旱,使玉米种子吸水不足而不能出苗;播种过深,虽然土层墒情较好,种子可以充分吸水萌动,但因土层较深,种子胚轴需不断伸长才能顶出地面,消耗养分较多而使幼苗细弱,出苗较迟,也易发生烂种现象。
1.6 种子质量不达标
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发芽率及出苗率。部分农户因受价格制约选用隔年种或劣质种,其发芽率低,加之近年多采用单粒播种,更易发生缺苗断垄问题。还有农户选用不包衣种子,播种在连茬多年的玉米地块,多被地下害虫咬食种胚、胚芽及幼苗根系,大大降低了出苗率。
2 对策与措施
玉米属单株单穗型作物,缺一株苗就会少收100~150g。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的种植理念,是玉米夺取丰产的关键。为此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选种、整地、播种上寻突破,严把播种质量关,确保一播全苗,力争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2.1 精选优质良种
一般在选种时,选用春夏兼用耐密型品种。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能好的国(省)审优良品种:陕单609、郑单958。选用精包装种子,以适宜单粒播的需求,提高出苗率。选用包衣种子,防止地下害虫危害。
2.2 精细整地
玉米田块应采取3a 2深松耕作制度,松耕深度为30cm,其目的是打破犁地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根系深扎,提高抗旱与抗倒伏能力。一般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秸秆还田并结合墒情深翻耱平,储雨雪保墒,加速秸秆腐烂转化。来年春季播种前再进行旋耕,整平耙细,做到上虚下实,提高播种质量。
2.3 地膜覆蓋膜侧栽培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作用,一般地膜种植较露地玉米早出苗2~3d。膜侧栽培具有集无效雨为有效雨的作用,改善墒情,利于出苗。有效避免膜上种植出苗期遇雨易板结造成的掏苗放苗的繁重工序,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出苗率。
2.4 适期足墒播种
玉米一般在5~10cm地温稳定在12℃时方可进行播种。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气候特殊,常因干旱而无法适期下种。根据当地气候,年有效积温多(3820℃)、光照充足(4~9月日照时间数为1351h)、雨季集中(7~9月降雨多)等特点,通过播期、品种等类型试验,探索总结出了一播全苗技术(拉长播期,足墒播种)。确定当地播期为4月20日~5月20日,在此期间遇雨(0~20cm土壤墒情为14.0%以上)可抢时抢墒进行播种,实现一播全苗。
2.5 严把播种深度
玉米播种深度一般为3~5cm,不超过6cm。具体情况视墒情而定。若0~10cm土壤墒情为14%以上,播种深度为应为4cm;若0~10cm土壤墒情小于12%,采取豁干播湿,播深不超过6cm,以保证出苗。加强农机手业务培训,一般播种时要求农机手采用3档匀速播种,避免速度过快出现浮籽,造成出苗不匀。
2.6 人工辅助出苗
对播后遇雨形成板结的田块,要采取人工措施进行辅助出苗。可采用小齿耙轻耙或漏锄轻敲破板及人工剥土放苗2种方式,以保出苗率。
作者简介:杨桂兰(1971-),女,陕西澄城人,澄城县农技中心,澄城县玉米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
关键词:春玉米;出苗;不全;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海拔406.9~1268m。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达2616h,平均气温12.2℃,降水量547mm,无霜期204d,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农业县。近年来,随着粮食内部结构的调整,玉米已成为澄城县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但出苗不全却制约了玉米生产水平的提升。通过对春玉米出苗不全原因综合分析,总结形成了以抗旱保全苗为核心的增产技术,已在渭北旱塬得到大面积应用。
1 影响玉米出苗不全的原因
1.1 墒情过差
澄城县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常是春旱或冬春连旱,加之春季风大多沙尘,往往土壤墒情较差,春播玉米难以下种。一般土壤墒情低于12%时,玉米出苗就会受阻。
1.2 播种过早
“春雨贵如油,得墒不等时”,部分群众早春遇雨,急于趁墒下种。但澄城县常有倒春寒发生,一般4月20日以前地温难以持续稳定通过12℃。下种过早,气温低而不稳,容易引起烂种,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2011年4月12日前后下种田块就出现类似问题。
1.3 整地质量不高
大部分农户因劳力少,生产中多采取粗放式耕作,冬季不进行深翻沤根,来年春播种前旋耕1~2次,玉米秸秆尤其是根系不能腐烂转化,播种时易造成堵耧、浮籽,影响播种质量。
1.4 土壤板结
澄城县主要为塿土,玉米播种后遇雨易形成板结,幼芽出土困难,出苗时间过长,造成缺苗断垄、苗情参差不齐现象,尤其是地膜玉米膜上种植出苗受其影响最为严重,也是限制旱作区地膜玉米推广的主要因素。
1.5 播种深浅不一
播种深浅不一主要是由于农机手业务不熟练造成。播种过浅,春季风多风大,表层土壤易失墒干旱,使玉米种子吸水不足而不能出苗;播种过深,虽然土层墒情较好,种子可以充分吸水萌动,但因土层较深,种子胚轴需不断伸长才能顶出地面,消耗养分较多而使幼苗细弱,出苗较迟,也易发生烂种现象。
1.6 种子质量不达标
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发芽率及出苗率。部分农户因受价格制约选用隔年种或劣质种,其发芽率低,加之近年多采用单粒播种,更易发生缺苗断垄问题。还有农户选用不包衣种子,播种在连茬多年的玉米地块,多被地下害虫咬食种胚、胚芽及幼苗根系,大大降低了出苗率。
2 对策与措施
玉米属单株单穗型作物,缺一株苗就会少收100~150g。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的种植理念,是玉米夺取丰产的关键。为此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选种、整地、播种上寻突破,严把播种质量关,确保一播全苗,力争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2.1 精选优质良种
一般在选种时,选用春夏兼用耐密型品种。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能好的国(省)审优良品种:陕单609、郑单958。选用精包装种子,以适宜单粒播的需求,提高出苗率。选用包衣种子,防止地下害虫危害。
2.2 精细整地
玉米田块应采取3a 2深松耕作制度,松耕深度为30cm,其目的是打破犁地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根系深扎,提高抗旱与抗倒伏能力。一般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秸秆还田并结合墒情深翻耱平,储雨雪保墒,加速秸秆腐烂转化。来年春季播种前再进行旋耕,整平耙细,做到上虚下实,提高播种质量。
2.3 地膜覆蓋膜侧栽培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作用,一般地膜种植较露地玉米早出苗2~3d。膜侧栽培具有集无效雨为有效雨的作用,改善墒情,利于出苗。有效避免膜上种植出苗期遇雨易板结造成的掏苗放苗的繁重工序,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出苗率。
2.4 适期足墒播种
玉米一般在5~10cm地温稳定在12℃时方可进行播种。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气候特殊,常因干旱而无法适期下种。根据当地气候,年有效积温多(3820℃)、光照充足(4~9月日照时间数为1351h)、雨季集中(7~9月降雨多)等特点,通过播期、品种等类型试验,探索总结出了一播全苗技术(拉长播期,足墒播种)。确定当地播期为4月20日~5月20日,在此期间遇雨(0~20cm土壤墒情为14.0%以上)可抢时抢墒进行播种,实现一播全苗。
2.5 严把播种深度
玉米播种深度一般为3~5cm,不超过6cm。具体情况视墒情而定。若0~10cm土壤墒情为14%以上,播种深度为应为4cm;若0~10cm土壤墒情小于12%,采取豁干播湿,播深不超过6cm,以保证出苗。加强农机手业务培训,一般播种时要求农机手采用3档匀速播种,避免速度过快出现浮籽,造成出苗不匀。
2.6 人工辅助出苗
对播后遇雨形成板结的田块,要采取人工措施进行辅助出苗。可采用小齿耙轻耙或漏锄轻敲破板及人工剥土放苗2种方式,以保出苗率。
作者简介:杨桂兰(1971-),女,陕西澄城人,澄城县农技中心,澄城县玉米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