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用大五人格量表考察父母职业类型与子女人格的关系。结果显示:父母职业与子女某些人格维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父母职业对子女人格影响不尽相同。父亲从事不同职业,子女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三个方面有显著差异。母亲从事不同职业,子女在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感方面出现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五人格;父母职业;子女人格
1 前言
人格形成受到诸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尤其是特定职业,由于长期训练和职业的特殊要求,形成了某些特殊的职业个性,如飞行员的冷静沉着、胆大机智,医务人员的爱清洁、有条理,会计人员的认真、细致,文艺工作者的焦情活泼、开朗大方等等。父母职业活动而形成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父母与子女的交往以及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人格的发展。
西方学者对父母职业与子女人格关系做了较多的研究。早在1894年英国的高顿(Galton)就开始研究家长职业对学生的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西方学者库恩等认为,中阶层职业的人高度自主性,使得他们更重视子女的自主、好奇及自制的品德的培养,因此中阶层父母重视内在行为标准的发展,良好的行为本质上是根据自己的原则行事;而低阶层的父母在工作环境中必须遵从权威的外在规则,所以重视诚实、服从、整洁等受人尊重的品质,认为良好的行为本质上是不违反规定。这两个职业阶层在不同的教养期望下必定培养出个性不同的子女[1]。
日本学者村由良子研究了家庭成员职业对于子女个性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在各类父母职业家庭中最显著的个性品质[2]。
国内相关研究也有很多,但是总结以往研究,可以看出,在父母职业与人格特征关系上,各位学者莫衷一是。有些学者认为存在某些高相关,并且父亲与母亲职业的作用是不同的[3][4][5]。有学者结论则否定父母职业与子女人格特征关系[6]。这种矛盾结果出现的原因有待查证。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证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本研究采用大五人格量表,调查两者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在江苏省徐州市抽取四所中学。具体的抽取方法是:在城市学校中随机抽取一所普通中学和一所重点中学,在农村中学中也随机抽取一所普通中学和一所重点中学。最后抽取情况是:农村普通学校抽取三个班,总共220人,农村重点学校抽取两个班,总共100人,城市普通学校抽取三个班,总共185人,城市重点学校抽取一个班,总共89人。总人数594人。本次共发放人格问卷594份,收回564份,剔除出不合格的余下550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2.59%。其中男生246人,女生304人,平均年龄17.28岁。
2.2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大五人格修订版(NEO-PI-R;Costa和McCrae,1992)中文翻译版。
NEO-PI-R 有240个题项,五级计分。该人格问卷包括了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每一个维度包括6个人格特质分量表,30个题项。神经质维度主要测量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外向性维度主要测量个体神经系统的强弱和动力特征、兴趣和注意力的指向性;开放性维度主要测量个体对体验的开放性程度、智能和创造性;宜人性维度主要测量个体与别人交往、相处方面的人格特征;责任感维度主要测量人格意志方面的特征和成就的动机。国内有学者研究得出:五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普遍较高。对测验结果的因素分析显示所得因素结构与原量表的构想结构有较高的一致性。年龄、职业、性别与NEO-PI-R量表得分之间的关系支持了NEO-PI-R的效度。在NEO-PI-R量表四个维度上,中美平均得分差异显著。大五因素模型可以对中国人的人格做出客观评定[7]。所以本研究采用大五问卷测中国高中生人格是有依据的。
除了收集被试人格特质资料外,还收集了一些人口统计学资料。职业方面,父亲职业分成国家干部、工人、农民、个体从业者、医生教师、无职业者五类,由于母亲从事国家干部的人数极少,所以母亲职业就只分成四类。
2.3 施测过程。测验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为了保证测验的客观性,本研究者本人担当主试;其次,为了防止被试因为对主试不熟悉不认可而胡乱回答,污染数据,研究者本人施测前给每个班级都做了一个关于心理和人格健康的半小时讲座,在他们对心理和人格有所了解、感兴趣,并对主试产生信任的情况下,发放问卷;第三,为了避免因为主试指导语不一致而污染测试结果,提前将本人的指导语录音录制下来,施测时播放一致的录音;第四,严格控制测试的环境、时间等因素。
3 结果
3.1 量表的信度。
表1显示总量表和5个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除了宜人性和开放性以外,其它的均达到0.82以上。在对这两个特质的解释时需要加以注意。
3.2 父亲职业与子女人格特质。
注:*** 表示p<0.001,**表示p<0.05,n表示被试数
表2显示: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三个方面,各个职业组家庭的子女出现显著差异,而在神经质和责任感这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3.3 母亲职业与子女人格特质。
表3:母亲不同职业组家庭子女的NEO-PI-R量表得分方差分析结果
注:***表示p<0.001,**表示p<0.05,n表示被试数
表3结果显示:在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感方面,各个职业组家庭的子女出现显著差异,而在开放性方面没有显示显著差异。
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类型在子女大五人格的各个维度没有出现显著的交互作用。
4 讨论
4.1 关于父亲职业类型与子女人格。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得出了父亲不同职业的子女人格具体差异。
在外向性上方面,干部组、工人组、个体从业者组和教师医生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无职业组;工人组和教师医生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农民组。如果父亲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社会地位比较高,子女会较早地意识到家庭的优越感,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包括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善于主动与人交往,所以表现出较强的外向性;如果父亲职业的卑微或者根本就没有工作,于是社会地位很低,就会让子女感到羞耻和自卑,会在同伴和同学中感到抬不起头。这种自卑的心理影响将是长期的,也有可能是终身的。这种自小形成的自卑情节阻碍了与伙伴、同学的正常交往,导致活动能力和社交技能缺乏,这又进一步阻碍了与别人的交往,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向自闭的性格。父亲是工人的子女比父亲是农民的子女,更加外向,可能原因是工作收入导致的。一般来说,工人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民,农民的子女可能自小感觉经济上的拮据,没有零花钱来买自己喜欢吃喜欢玩的东西,羡慕妒嫉有很多零用钱的同伴,感到不如别人,远离群体,减少与同伴的交往,产生了内向被动的性格。
在开放性方面,干部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工人组、农民组、个体从业者组,工人组和个体从业者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农民组。父亲是干部的子女,与父亲是工人、农民和个体从业者的子女相比,更容易接收新鲜事物,对体验的开放性程度比较高,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由于职业特点,作为干部的父亲,一般自我抱负大,具有较大的成就动机和成功经验,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由于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子女想象力丰富,幻想成功,并且善于把想法付诸实施,行动力强,较早拥有自己的理想和形成价值观。所以,干部的子女会显得更加开放。
在宜人性方面,农民组子女得分最高,显著高于干部组、工人组、教师医生组和个体从业者组,其它各组间未见显著差异。父亲为农民的子女,与其他职业的子女相比,宜人性方面得分高。这可能与农民的人格特点有关。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人格特征就是朴实能干、谦虚温顺、诚实守信以及乐于助人。在这种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子女在人格上极有可能显示出较高的宜人性。
4.2 关于母亲职业类型与子女人格。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得出了母亲不同职业的子女人格具体差异。
在神经质方面,工人组、农民组、无职业组和个体从业者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教师和医生组,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明显。原因可能与母亲的职业特点有关。作为工人农民或是无职业者的家长,他们的与教师医生相比,职业地位较低、升迁机会较小、物质报酬与权力较少、工作条件较差,而且经常遭受较大的挫折及较强的威胁感,他们对待子女也就更多地使用惩罚与拒绝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子女,必然体验到更多的焦虑与恐惧,无法得到安全感。而且工人在工作环境中必须遵从权威的外在规则,所以重视服从、诚实等受人尊重的品质,认为良好的行为本质上是不违反规定。这种职业人格特点决定了这些母亲在教养自己子女的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专制的方式和体罚的手段。有研究表明,专制性态度下的子女愤怒、攻击性行为与民主态度下发生的更频繁,独立能力、自信心都较差,产生孤傲、怪癖、不合群的性格,也容易变得胆小、顺从和自卑和较大的情绪波动。无职业者神经质维度得分高,体验到较多的焦虑感,情绪不稳定,这与日本学者的研究一致[8]。
在外向性方面,工人组和个体从业者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农民组和无职业组。在宜人性方面,农民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工人组、无职业组和个体从业者组,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明显。母亲职业对这两个人格特质产生影响的原因跟以上父亲职业的解释一致。
在责任感方面,农民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工人组和无职业者组。农民的子女比工人和无职业者的子女更加具有责任感。中国有句俗话“穷人的子女早当家”,就是说家境贫寒的母亲会让子女在较小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做家务活或者生产劳动,让他们了解自己有养活自己与家人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农民的子女较早的时候就了很强的责任意识,做事谨慎稳重并且有条理性。
从父母职业对子女人格特征的影响可以看出,父母职业作用方面不尽相同。父亲如果处于高职业阶层,如干部、医生、教师等社会声誉较高的职业,子女倾向于高外向性、高开放性和低宜人性;如果父亲处于低职业阶层,如农民、普通工人等社会声誉相对低的职业,子女倾向于高宜人性、低外向性和低开放性。母亲如果处于高职业阶层,如医生、教师等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子女倾向于高外向性、低神经质、低宜人性和低责任感;如果母亲处于低职业阶层,如农民、普通工人等社会声望相对较低的职业,子女倾向于高责任感、高神经质、高宜人性和低外向性。
为什么父母对子女人格的影响会有不同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父母本身就有不同的人格特点。一般说来,母亲常以女性特征如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情温柔等来影响子女,而父亲则显示给子女以勇敢、坚毅、强悍、有魅力等男性特征。子女完整个性的形成有赖于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父母不同的人格特点影响着子女的人格的不同方面;第二,父母家庭中担当的角色不同。在我国,父亲往往是一家之主,承担着养家糊口、保护家人的重任;而母亲则操持家务,抚养子女,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角色。 由于这种角色上的差异,父母就很“默契”地将养育子女的任务做了分工:父亲常与子女游戏,教子女学习,帮助子女与外面世界打交道;母亲主要负责子女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的照顾。通过与父亲的交流,子女学习到更多的与人交流的技能;在和母亲的生活过程中,子女将学会如何去关心、体贴他人。一个内心积极健康的父亲对于子女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乐观、慈爱的母亲则对于子女安全感的建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适应不良的子女容易退缩,脆弱。
5 结论
父母职业对子女人格有影响,并且不尽相同。
父亲处于不同职业,子女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三个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神经质和责任感这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母亲处于不同职业,子女在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感方面出现显著差异,而在开放性方面没有显示显著差异。
父亲如果处于高职业阶层,子女倾向于高外向性、高开放性和低宜人性;如果父亲处于低职业阶层,子女倾向于高宜人性、低外向性和低开放性。
母亲如果处于高职业阶层,子女倾向于高外向性、低神经质、低宜人性和低责任感;如果母亲处于低职业阶层,子女倾向于高责任感、高神经质、高宜人性和低外向性。
参考文献
[1] 王晓阳.国外关于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3,5:89-95
[2] 北师大教科所编.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78-79
[3] 霍如涛、郑俊宝、林宝、赵映明.父母职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 ,4:168-170
[4] 刘凤阁.保定市小学生人格形成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疾病监测,2004,5:181-184
[5] 凌四宝、舒曼.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 6 :91-94
[6] 刘金花.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 4:5-9
[7] 张进辅、杨建峰.跨文化人格测量:NEO-PI-R在中国的初步使用(打印稿)
[8] 北师大教科所编.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78-79
【关键词】大五人格;父母职业;子女人格
1 前言
人格形成受到诸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尤其是特定职业,由于长期训练和职业的特殊要求,形成了某些特殊的职业个性,如飞行员的冷静沉着、胆大机智,医务人员的爱清洁、有条理,会计人员的认真、细致,文艺工作者的焦情活泼、开朗大方等等。父母职业活动而形成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父母与子女的交往以及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人格的发展。
西方学者对父母职业与子女人格关系做了较多的研究。早在1894年英国的高顿(Galton)就开始研究家长职业对学生的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西方学者库恩等认为,中阶层职业的人高度自主性,使得他们更重视子女的自主、好奇及自制的品德的培养,因此中阶层父母重视内在行为标准的发展,良好的行为本质上是根据自己的原则行事;而低阶层的父母在工作环境中必须遵从权威的外在规则,所以重视诚实、服从、整洁等受人尊重的品质,认为良好的行为本质上是不违反规定。这两个职业阶层在不同的教养期望下必定培养出个性不同的子女[1]。
日本学者村由良子研究了家庭成员职业对于子女个性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在各类父母职业家庭中最显著的个性品质[2]。
国内相关研究也有很多,但是总结以往研究,可以看出,在父母职业与人格特征关系上,各位学者莫衷一是。有些学者认为存在某些高相关,并且父亲与母亲职业的作用是不同的[3][4][5]。有学者结论则否定父母职业与子女人格特征关系[6]。这种矛盾结果出现的原因有待查证。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证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本研究采用大五人格量表,调查两者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在江苏省徐州市抽取四所中学。具体的抽取方法是:在城市学校中随机抽取一所普通中学和一所重点中学,在农村中学中也随机抽取一所普通中学和一所重点中学。最后抽取情况是:农村普通学校抽取三个班,总共220人,农村重点学校抽取两个班,总共100人,城市普通学校抽取三个班,总共185人,城市重点学校抽取一个班,总共89人。总人数594人。本次共发放人格问卷594份,收回564份,剔除出不合格的余下550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2.59%。其中男生246人,女生304人,平均年龄17.28岁。
2.2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大五人格修订版(NEO-PI-R;Costa和McCrae,1992)中文翻译版。
NEO-PI-R 有240个题项,五级计分。该人格问卷包括了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每一个维度包括6个人格特质分量表,30个题项。神经质维度主要测量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外向性维度主要测量个体神经系统的强弱和动力特征、兴趣和注意力的指向性;开放性维度主要测量个体对体验的开放性程度、智能和创造性;宜人性维度主要测量个体与别人交往、相处方面的人格特征;责任感维度主要测量人格意志方面的特征和成就的动机。国内有学者研究得出:五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普遍较高。对测验结果的因素分析显示所得因素结构与原量表的构想结构有较高的一致性。年龄、职业、性别与NEO-PI-R量表得分之间的关系支持了NEO-PI-R的效度。在NEO-PI-R量表四个维度上,中美平均得分差异显著。大五因素模型可以对中国人的人格做出客观评定[7]。所以本研究采用大五问卷测中国高中生人格是有依据的。
除了收集被试人格特质资料外,还收集了一些人口统计学资料。职业方面,父亲职业分成国家干部、工人、农民、个体从业者、医生教师、无职业者五类,由于母亲从事国家干部的人数极少,所以母亲职业就只分成四类。
2.3 施测过程。测验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为了保证测验的客观性,本研究者本人担当主试;其次,为了防止被试因为对主试不熟悉不认可而胡乱回答,污染数据,研究者本人施测前给每个班级都做了一个关于心理和人格健康的半小时讲座,在他们对心理和人格有所了解、感兴趣,并对主试产生信任的情况下,发放问卷;第三,为了避免因为主试指导语不一致而污染测试结果,提前将本人的指导语录音录制下来,施测时播放一致的录音;第四,严格控制测试的环境、时间等因素。
3 结果
3.1 量表的信度。
表1显示总量表和5个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除了宜人性和开放性以外,其它的均达到0.82以上。在对这两个特质的解释时需要加以注意。
3.2 父亲职业与子女人格特质。
注:*** 表示p<0.001,**表示p<0.05,n表示被试数
表2显示: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三个方面,各个职业组家庭的子女出现显著差异,而在神经质和责任感这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3.3 母亲职业与子女人格特质。
表3:母亲不同职业组家庭子女的NEO-PI-R量表得分方差分析结果
注:***表示p<0.001,**表示p<0.05,n表示被试数
表3结果显示:在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感方面,各个职业组家庭的子女出现显著差异,而在开放性方面没有显示显著差异。
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类型在子女大五人格的各个维度没有出现显著的交互作用。
4 讨论
4.1 关于父亲职业类型与子女人格。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得出了父亲不同职业的子女人格具体差异。
在外向性上方面,干部组、工人组、个体从业者组和教师医生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无职业组;工人组和教师医生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农民组。如果父亲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社会地位比较高,子女会较早地意识到家庭的优越感,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包括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善于主动与人交往,所以表现出较强的外向性;如果父亲职业的卑微或者根本就没有工作,于是社会地位很低,就会让子女感到羞耻和自卑,会在同伴和同学中感到抬不起头。这种自卑的心理影响将是长期的,也有可能是终身的。这种自小形成的自卑情节阻碍了与伙伴、同学的正常交往,导致活动能力和社交技能缺乏,这又进一步阻碍了与别人的交往,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向自闭的性格。父亲是工人的子女比父亲是农民的子女,更加外向,可能原因是工作收入导致的。一般来说,工人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民,农民的子女可能自小感觉经济上的拮据,没有零花钱来买自己喜欢吃喜欢玩的东西,羡慕妒嫉有很多零用钱的同伴,感到不如别人,远离群体,减少与同伴的交往,产生了内向被动的性格。
在开放性方面,干部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工人组、农民组、个体从业者组,工人组和个体从业者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农民组。父亲是干部的子女,与父亲是工人、农民和个体从业者的子女相比,更容易接收新鲜事物,对体验的开放性程度比较高,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由于职业特点,作为干部的父亲,一般自我抱负大,具有较大的成就动机和成功经验,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由于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子女想象力丰富,幻想成功,并且善于把想法付诸实施,行动力强,较早拥有自己的理想和形成价值观。所以,干部的子女会显得更加开放。
在宜人性方面,农民组子女得分最高,显著高于干部组、工人组、教师医生组和个体从业者组,其它各组间未见显著差异。父亲为农民的子女,与其他职业的子女相比,宜人性方面得分高。这可能与农民的人格特点有关。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人格特征就是朴实能干、谦虚温顺、诚实守信以及乐于助人。在这种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子女在人格上极有可能显示出较高的宜人性。
4.2 关于母亲职业类型与子女人格。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得出了母亲不同职业的子女人格具体差异。
在神经质方面,工人组、农民组、无职业组和个体从业者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教师和医生组,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明显。原因可能与母亲的职业特点有关。作为工人农民或是无职业者的家长,他们的与教师医生相比,职业地位较低、升迁机会较小、物质报酬与权力较少、工作条件较差,而且经常遭受较大的挫折及较强的威胁感,他们对待子女也就更多地使用惩罚与拒绝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子女,必然体验到更多的焦虑与恐惧,无法得到安全感。而且工人在工作环境中必须遵从权威的外在规则,所以重视服从、诚实等受人尊重的品质,认为良好的行为本质上是不违反规定。这种职业人格特点决定了这些母亲在教养自己子女的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专制的方式和体罚的手段。有研究表明,专制性态度下的子女愤怒、攻击性行为与民主态度下发生的更频繁,独立能力、自信心都较差,产生孤傲、怪癖、不合群的性格,也容易变得胆小、顺从和自卑和较大的情绪波动。无职业者神经质维度得分高,体验到较多的焦虑感,情绪不稳定,这与日本学者的研究一致[8]。
在外向性方面,工人组和个体从业者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农民组和无职业组。在宜人性方面,农民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工人组、无职业组和个体从业者组,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明显。母亲职业对这两个人格特质产生影响的原因跟以上父亲职业的解释一致。
在责任感方面,农民组子女得分显著高于工人组和无职业者组。农民的子女比工人和无职业者的子女更加具有责任感。中国有句俗话“穷人的子女早当家”,就是说家境贫寒的母亲会让子女在较小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做家务活或者生产劳动,让他们了解自己有养活自己与家人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农民的子女较早的时候就了很强的责任意识,做事谨慎稳重并且有条理性。
从父母职业对子女人格特征的影响可以看出,父母职业作用方面不尽相同。父亲如果处于高职业阶层,如干部、医生、教师等社会声誉较高的职业,子女倾向于高外向性、高开放性和低宜人性;如果父亲处于低职业阶层,如农民、普通工人等社会声誉相对低的职业,子女倾向于高宜人性、低外向性和低开放性。母亲如果处于高职业阶层,如医生、教师等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子女倾向于高外向性、低神经质、低宜人性和低责任感;如果母亲处于低职业阶层,如农民、普通工人等社会声望相对较低的职业,子女倾向于高责任感、高神经质、高宜人性和低外向性。
为什么父母对子女人格的影响会有不同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父母本身就有不同的人格特点。一般说来,母亲常以女性特征如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情温柔等来影响子女,而父亲则显示给子女以勇敢、坚毅、强悍、有魅力等男性特征。子女完整个性的形成有赖于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父母不同的人格特点影响着子女的人格的不同方面;第二,父母家庭中担当的角色不同。在我国,父亲往往是一家之主,承担着养家糊口、保护家人的重任;而母亲则操持家务,抚养子女,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角色。 由于这种角色上的差异,父母就很“默契”地将养育子女的任务做了分工:父亲常与子女游戏,教子女学习,帮助子女与外面世界打交道;母亲主要负责子女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的照顾。通过与父亲的交流,子女学习到更多的与人交流的技能;在和母亲的生活过程中,子女将学会如何去关心、体贴他人。一个内心积极健康的父亲对于子女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乐观、慈爱的母亲则对于子女安全感的建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适应不良的子女容易退缩,脆弱。
5 结论
父母职业对子女人格有影响,并且不尽相同。
父亲处于不同职业,子女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三个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神经质和责任感这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母亲处于不同职业,子女在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感方面出现显著差异,而在开放性方面没有显示显著差异。
父亲如果处于高职业阶层,子女倾向于高外向性、高开放性和低宜人性;如果父亲处于低职业阶层,子女倾向于高宜人性、低外向性和低开放性。
母亲如果处于高职业阶层,子女倾向于高外向性、低神经质、低宜人性和低责任感;如果母亲处于低职业阶层,子女倾向于高责任感、高神经质、高宜人性和低外向性。
参考文献
[1] 王晓阳.国外关于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3,5:89-95
[2] 北师大教科所编.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78-79
[3] 霍如涛、郑俊宝、林宝、赵映明.父母职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 ,4:168-170
[4] 刘凤阁.保定市小学生人格形成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疾病监测,2004,5:181-184
[5] 凌四宝、舒曼.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 6 :91-94
[6] 刘金花.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 4:5-9
[7] 张进辅、杨建峰.跨文化人格测量:NEO-PI-R在中国的初步使用(打印稿)
[8] 北师大教科所编.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