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大福珠宝集团董事总经理黄绍基日前在出席一场活动时表示,珠宝业销售在经历过数年的低迷后,2016年下半年已有所回升,负增长数字逐渐减小,他预计零售数字在2017年下半年可以止跌回升。加上今年又适逢双春兼闰月的婚嫁好年头,据他分析,这将刺激香港及内地的珠宝需求。
或许,作为业界知名的珠宝上市公司之一,黄绍基的一句“不好的已经过去”,在不少内地珠宝销售商看来多少带有点儿“信心式”的风向标意味,因为刚过去不久的2016,就被形容为玉石销售的“惨淡”年。
︳ 市场有多冷? ︳
据悉,在过去几年的珠宝玉石市场“低迷期”中,又以翡翠、和田玉的行情最為突出。而回忆起被业内视为“惨淡期”的2015、2016两年,从业者们普遍感慨不已。
所谓“惨淡”,就是“卖不动”。即便是京沪这样的一线消费主力城市,少有问津的情况也已成常态。“前些年玉石市场一直都不错,尤其是在2011年、2012年左右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以致很多地方都开始建珠宝城,许多商家也一股脑儿地扎进来。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购买力降低,好一些的老店铺在吃老本,更多的则是关门、转型。”北京一家做了多年玉石销售的经营者说。
面临如此转折,为了将手中的货物尽快售出变现,调低价格是商家最为直接的反应,而翡翠价格的缩水特别明显,主要集中在中高档和十万元以下的中低档。“这种回落大概是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到了2015年左右,例如大量中高端的玻璃种,价格回落了约50%,但最新情况是目前又有回升的趋势。而从京沪等前沿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那些品类陈旧、质量不高的成品,确实正在遭遇‘寒冬’。”当代玉雕界国家高级工艺师王朝阳向《中国收藏》杂志记者表示。
“销售市场给我的感觉是,翡翠在经历了2012年的顶峰后,从2013年以后就一直在下行,这特别是让不少2012年因为看到利益而新进场的商户都面临着库存压力的尴尬。2015年,我们典当行的这一块提前回暖,而全行业大概在去年年底开始有点儿‘往回走’意思,但是不是回暖暂不好定论。”申璐玮曾是北京一家知名典当行的高级典当师,与玉石打了多年交道,“其实我认为,中低端这一块,翡翠之前确实水分不少。而且相对来说,2015、2016这两年的产出的新东西比2012年产出的要便宜。”
至于和田玉,“高端的籽料原材料价格一直比较稳,江沪的成品市场表现会好一些,之所以感觉实际批发价格在下降,主要是因为作为工艺附加值的加工费顺势下调了;由于顶级料的进场,让中高端俄料价格经历了一个下跌;青海料的表现则是稳中有跌。”申璐玮说。
值得一提的是,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玉石市场高端产品受影响最小,且在这轮的行情波动中,真正“割肉出货”的商户仍是极少数。而通过相关行业数据的对比——2016年第一季度,金银珠宝类零售额累计同比下降22%,降幅相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4.1%,位于下滑品类的榜首;到2016年6月,全国金银珠宝的零售总额为242亿元,同比增长1.2%,且整体看来,中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珠宝首饰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的国家之一,也某种程度地印证了“回温迹象”的说法。
︳ 压力不轻 ︳
事实上,卖不动、行情“惨淡”,让不少商家萌生退意。刘淑凤是北京一位玉石行业从业者,她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据自己了解,行情最不好的时候,北京比如几个人规模的玉石加工小作坊,停工的接近70%。“广州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比如当地一家知名的珠宝城,生意红火的时候摊位的月租金能达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不过现在,约有一半的经营玉石类的商户都关门了。”
业内普遍认为,翡翠、和田玉这些品种,近年来的“虚火旺盛”无疑是人为推至。不过细究起来,里面似乎还有深层次原因。作为明空翡翠总经理、云南省瑞丽市宝玉石协会副会长的张宏对此深有体会。“以前一块原石买回来,切两刀就能赚钱。后来缅甸政府看到这一点,粗放经营只卖成品,从2015年的第二次公盘起,其境内的公盘仅允许缅甸籍商人参加。但殊不知,一些生活在缅甸的商人是有中国身份的,他们把自己手中的原石拿去公盘,自己又再买回来,再拿到中国进行二次公盘,这样来回一折腾,至少折腾出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成本,以至于‘面粉的价格走在了面包前面’。”
虽然成本高了,即便购买力下降,但谁也不想做亏本生意。据了解,“卖不动”在翡翠公盘上就有表现,2015年缅甸公盘一下子砍去一半,去年又再降。现在,顺势降价的老料多,卖不出去和跌价,自然又一定程度地会推涨成本。张宏说自己前不久还合算过,自家单价超过百万元的货品如今都降了不少,“像2015年的时候卖100万元的,现在大概卖30来万元。”不过他也很坦诚地表示,要卖老料和少部分开出来还算不错的料,应该是还能赚的。
另一方面,之前在与广州同行交流时张宏注意到,按照估算,在行业的高峰期,“大佬们”的囤货存量差不多能卖10年左右,“这又几年过去了,考虑到整个行业倒退了1/5,再加上新料的进驻,恐怕能卖个30来年了。”
因此对于珠宝商们来说,当前最大的就是零售压力。“像揭阳那些一手的大经销商还好点儿,相当一部分主要都压在二级经销商手上。从翡翠货卖不动、商家退出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二手批发市场缺了有2/3,甚至可能更多。”张宏估计。
︳ 也要变一变 ︳
当然,除了选择“退出”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还是有不少从业者在积极地寻求改变。例如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两年珠宝首饰企业关注产业链,且招数频频,比如有著名传统龙头企业聚拢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际获奖设计师等大批设计人才;还有企业与时尚界联手,推出相关的定制化明星品牌;更有企业则是希望靠通过冠名电视剧,扩大品牌知名度。报道称,“人气明星+人气同款+人气传播”的全新商业模式正在形成。
改变方式既有“高大上”,也不乏“接地气”。采访中,正在平洲参加公盘的王朝阳就对如今行业内新出现的优化趋势感到“眼前一亮”。“首先是理念上的改变。举个例子,先前在广州这边,翡翠玉石行业小、散、乱,大家各干各的。现在开始出现个体联合进行资源共享,从毛料到成品、销售端,都是由一个团队在做。”
他还发现,当前翡翠销售已经步入“微利时代”。“以前的经销商,比如100万元的货,可能要等到一两年后,能赚一半甚至70%才肯出手。但是现在流通非常快,同样是100万元的货,可能只等个三四天,能赚个5%的利润,他们就卖掉了。”
此外,针对高中低不同消费群体的细分也越来越明显,从偏爱做大件,到现在小件成为流行。“这几天我还在平洲注意到,翡翠有‘外冷内热’的迹象,公盘市场里面‘挤都挤不进去’。这种信号让我们也对市场未来保持了信心。”王朝阳说。
与此同时,在销售方面,当前靠“朋友圈”的微商是一支不容小觑的队伍力量,而且不少原本有着实体店的经营者也陆续转战网络。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支队伍中,做得好的一个微信“满号”(即该微信号5000人全部加满),一个月的销售额能上百万元。“有的一个经销商手中有六七个‘满号’,昆明有‘大户’甚至有十几个满号,由此可想他们的销售额。”
在分析人士看来,尽管翡翠、和田玉是中国玉石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主流,但同为“寒流”所袭的两者又有着一定的区别。相对来说,中高端的和田玉更偏文玩,而大部分人对翡翠的喜爱则是因为装饰。
“翡翠也好,和田玉也罢,经济下行环境的影响总会过去。我觉得其实除了宏观的因素,行业自身对相关文化的宣传普及缺乏才是更重要的。比如翡翠,现在大众基本还是停留在女性饰品的角度来消费;一些人纯粹因为见到有利可图才入市,行业不好便退出做别的投资,这种心态并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只有随着整个国民意识的提高,做好相关的文化传承普及,这个市场才有可能更上台阶、长久发展。”张宏认为。
无疑,玉石市场近年经历低迷,是一种经济环境倒逼的结果。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促进行业转型的一个机遇。
或许,作为业界知名的珠宝上市公司之一,黄绍基的一句“不好的已经过去”,在不少内地珠宝销售商看来多少带有点儿“信心式”的风向标意味,因为刚过去不久的2016,就被形容为玉石销售的“惨淡”年。
︳ 市场有多冷? ︳
据悉,在过去几年的珠宝玉石市场“低迷期”中,又以翡翠、和田玉的行情最為突出。而回忆起被业内视为“惨淡期”的2015、2016两年,从业者们普遍感慨不已。
所谓“惨淡”,就是“卖不动”。即便是京沪这样的一线消费主力城市,少有问津的情况也已成常态。“前些年玉石市场一直都不错,尤其是在2011年、2012年左右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以致很多地方都开始建珠宝城,许多商家也一股脑儿地扎进来。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购买力降低,好一些的老店铺在吃老本,更多的则是关门、转型。”北京一家做了多年玉石销售的经营者说。
面临如此转折,为了将手中的货物尽快售出变现,调低价格是商家最为直接的反应,而翡翠价格的缩水特别明显,主要集中在中高档和十万元以下的中低档。“这种回落大概是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到了2015年左右,例如大量中高端的玻璃种,价格回落了约50%,但最新情况是目前又有回升的趋势。而从京沪等前沿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那些品类陈旧、质量不高的成品,确实正在遭遇‘寒冬’。”当代玉雕界国家高级工艺师王朝阳向《中国收藏》杂志记者表示。
“销售市场给我的感觉是,翡翠在经历了2012年的顶峰后,从2013年以后就一直在下行,这特别是让不少2012年因为看到利益而新进场的商户都面临着库存压力的尴尬。2015年,我们典当行的这一块提前回暖,而全行业大概在去年年底开始有点儿‘往回走’意思,但是不是回暖暂不好定论。”申璐玮曾是北京一家知名典当行的高级典当师,与玉石打了多年交道,“其实我认为,中低端这一块,翡翠之前确实水分不少。而且相对来说,2015、2016这两年的产出的新东西比2012年产出的要便宜。”
至于和田玉,“高端的籽料原材料价格一直比较稳,江沪的成品市场表现会好一些,之所以感觉实际批发价格在下降,主要是因为作为工艺附加值的加工费顺势下调了;由于顶级料的进场,让中高端俄料价格经历了一个下跌;青海料的表现则是稳中有跌。”申璐玮说。
值得一提的是,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玉石市场高端产品受影响最小,且在这轮的行情波动中,真正“割肉出货”的商户仍是极少数。而通过相关行业数据的对比——2016年第一季度,金银珠宝类零售额累计同比下降22%,降幅相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4.1%,位于下滑品类的榜首;到2016年6月,全国金银珠宝的零售总额为242亿元,同比增长1.2%,且整体看来,中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珠宝首饰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的国家之一,也某种程度地印证了“回温迹象”的说法。
︳ 压力不轻 ︳
事实上,卖不动、行情“惨淡”,让不少商家萌生退意。刘淑凤是北京一位玉石行业从业者,她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据自己了解,行情最不好的时候,北京比如几个人规模的玉石加工小作坊,停工的接近70%。“广州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比如当地一家知名的珠宝城,生意红火的时候摊位的月租金能达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不过现在,约有一半的经营玉石类的商户都关门了。”
业内普遍认为,翡翠、和田玉这些品种,近年来的“虚火旺盛”无疑是人为推至。不过细究起来,里面似乎还有深层次原因。作为明空翡翠总经理、云南省瑞丽市宝玉石协会副会长的张宏对此深有体会。“以前一块原石买回来,切两刀就能赚钱。后来缅甸政府看到这一点,粗放经营只卖成品,从2015年的第二次公盘起,其境内的公盘仅允许缅甸籍商人参加。但殊不知,一些生活在缅甸的商人是有中国身份的,他们把自己手中的原石拿去公盘,自己又再买回来,再拿到中国进行二次公盘,这样来回一折腾,至少折腾出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成本,以至于‘面粉的价格走在了面包前面’。”
虽然成本高了,即便购买力下降,但谁也不想做亏本生意。据了解,“卖不动”在翡翠公盘上就有表现,2015年缅甸公盘一下子砍去一半,去年又再降。现在,顺势降价的老料多,卖不出去和跌价,自然又一定程度地会推涨成本。张宏说自己前不久还合算过,自家单价超过百万元的货品如今都降了不少,“像2015年的时候卖100万元的,现在大概卖30来万元。”不过他也很坦诚地表示,要卖老料和少部分开出来还算不错的料,应该是还能赚的。
另一方面,之前在与广州同行交流时张宏注意到,按照估算,在行业的高峰期,“大佬们”的囤货存量差不多能卖10年左右,“这又几年过去了,考虑到整个行业倒退了1/5,再加上新料的进驻,恐怕能卖个30来年了。”
因此对于珠宝商们来说,当前最大的就是零售压力。“像揭阳那些一手的大经销商还好点儿,相当一部分主要都压在二级经销商手上。从翡翠货卖不动、商家退出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二手批发市场缺了有2/3,甚至可能更多。”张宏估计。
︳ 也要变一变 ︳
当然,除了选择“退出”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还是有不少从业者在积极地寻求改变。例如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两年珠宝首饰企业关注产业链,且招数频频,比如有著名传统龙头企业聚拢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际获奖设计师等大批设计人才;还有企业与时尚界联手,推出相关的定制化明星品牌;更有企业则是希望靠通过冠名电视剧,扩大品牌知名度。报道称,“人气明星+人气同款+人气传播”的全新商业模式正在形成。
改变方式既有“高大上”,也不乏“接地气”。采访中,正在平洲参加公盘的王朝阳就对如今行业内新出现的优化趋势感到“眼前一亮”。“首先是理念上的改变。举个例子,先前在广州这边,翡翠玉石行业小、散、乱,大家各干各的。现在开始出现个体联合进行资源共享,从毛料到成品、销售端,都是由一个团队在做。”
他还发现,当前翡翠销售已经步入“微利时代”。“以前的经销商,比如100万元的货,可能要等到一两年后,能赚一半甚至70%才肯出手。但是现在流通非常快,同样是100万元的货,可能只等个三四天,能赚个5%的利润,他们就卖掉了。”
此外,针对高中低不同消费群体的细分也越来越明显,从偏爱做大件,到现在小件成为流行。“这几天我还在平洲注意到,翡翠有‘外冷内热’的迹象,公盘市场里面‘挤都挤不进去’。这种信号让我们也对市场未来保持了信心。”王朝阳说。
与此同时,在销售方面,当前靠“朋友圈”的微商是一支不容小觑的队伍力量,而且不少原本有着实体店的经营者也陆续转战网络。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支队伍中,做得好的一个微信“满号”(即该微信号5000人全部加满),一个月的销售额能上百万元。“有的一个经销商手中有六七个‘满号’,昆明有‘大户’甚至有十几个满号,由此可想他们的销售额。”
在分析人士看来,尽管翡翠、和田玉是中国玉石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主流,但同为“寒流”所袭的两者又有着一定的区别。相对来说,中高端的和田玉更偏文玩,而大部分人对翡翠的喜爱则是因为装饰。
“翡翠也好,和田玉也罢,经济下行环境的影响总会过去。我觉得其实除了宏观的因素,行业自身对相关文化的宣传普及缺乏才是更重要的。比如翡翠,现在大众基本还是停留在女性饰品的角度来消费;一些人纯粹因为见到有利可图才入市,行业不好便退出做别的投资,这种心态并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只有随着整个国民意识的提高,做好相关的文化传承普及,这个市场才有可能更上台阶、长久发展。”张宏认为。
无疑,玉石市场近年经历低迷,是一种经济环境倒逼的结果。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促进行业转型的一个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