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初,我拜访了一位出生于1900年的学者。开始我根本不敢抬头看他,我以为那么老的人一定衰迈得不行,后来一望,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的气色竟那么好,皱纹也不多,要不知年龄,我还以为他只有70岁!
他就是中国生物化学、营养学的主要奠基者,南京大学退休教授,现仍担任中国生化学会、营养学会的荣誉理事,《老年学杂志》等刊物的编委和顾问的郑集先生。他因衰老生化的研究、抗衰老措施的宣传推广以及以百岁之身为长寿学做注解而蜚声海内外。
健康长寿,人类亘古而弥新的梦想。郑集年逾花甲时,一场几次把他置于死亡边缘的疾病不仅促使他认真深入地思索了生与死的问题,而且使他从此改变了学术研究方向。他痛惜那些五六十岁就失去了工作能力的人才,他充满激情地憧憬:如果人们都能健康地多活5~10年,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将多么巨大!70年代初,他开始着手调查研究。不久,他提出了独特的遗传主导下的代谢学说。他认为,如果人体细胞代谢正常,则可望活到100~150岁;如异常,衰老就会加快。他结合自己的经验,在《衰老与抗衰老》一书中,提出“健康长寿十诀”:一、思想开朗,乐观积极,情绪稳定;二、生活有规律;三、坚持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四、保证合理营养和充足安静的休息和睡眠;五、注意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六、严戒烟、少饮酒;七、节制性欲,戒绝不良嗜好及有碍健康的习惯;八、不忽视小病,勿迷信偏方;九、注意环境卫生,多与温和阳光和新鲜空气接触;十、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意外伤害。他认为前九条共同调节着人体代谢的功能,维护着机体内在的平衡。
初看起来,他的理论似乎没有什么惊世骇俗之处,但一旦长期如法履行,卓著的效果就会突现出来。郑集自己,便是绝妙的的证明。尤其在第一诀上,他因考察到中枢神经调节细胞的的巨大作用,格外强调人的健康的精神状态,他的个性魅力,也在淡泊名利宽容宁静上得到最充分的展示。除一两套外出的衣服稍好外,其余衣服均补丁连补丁,但他毫不在意。他不利用自己的声望为儿女谋福利,而鼓励他们独立奋斗,功名利禄,从不刻意谋求。60年代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非法批斗,亦能泰然处之,坚信总有正名之日。游普陀山,他沉浸于观音塑像的庄严氛围,领悟到宁静、慈爱的人生境界。他从不惧怕死亡,认为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延续。他在起居工作方面安排得极有规律:6时30分起床,做操散步半小时;早餐1只鸡蛋,外加牛奶点心;上午工作4小时;中晚餐以素食为主;午休1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晚上看看报纸和电视,8点睡觉。几十年来他坚持得一丝不苟!小处如注意居室整洁卫生,大处如提前上班、笔耕不辍、奖掖后进,他都堪称一代师表。他孜孜以求的绝非寿命数字的延长,而是生命的质量。他79岁第10次游黄山,攀上了1800米高的天都峰;80岁应邀赴西南、中南、东北等地数十所院校和科研机构讲学,行程一万公里;90岁又远赴朝鲜弘扬自己的学说,并开始自学朝鲜语。他在自传中承认80~90岁的十年,是自己收获最丰富的时期。至今,他仍然思维活跃,声音宏亮,仍然坚持到系里上班,并整理有关旧著。
一个人活到这样健康长寿的份上,真不枉降世走这一遭!
他就是中国生物化学、营养学的主要奠基者,南京大学退休教授,现仍担任中国生化学会、营养学会的荣誉理事,《老年学杂志》等刊物的编委和顾问的郑集先生。他因衰老生化的研究、抗衰老措施的宣传推广以及以百岁之身为长寿学做注解而蜚声海内外。
健康长寿,人类亘古而弥新的梦想。郑集年逾花甲时,一场几次把他置于死亡边缘的疾病不仅促使他认真深入地思索了生与死的问题,而且使他从此改变了学术研究方向。他痛惜那些五六十岁就失去了工作能力的人才,他充满激情地憧憬:如果人们都能健康地多活5~10年,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将多么巨大!70年代初,他开始着手调查研究。不久,他提出了独特的遗传主导下的代谢学说。他认为,如果人体细胞代谢正常,则可望活到100~150岁;如异常,衰老就会加快。他结合自己的经验,在《衰老与抗衰老》一书中,提出“健康长寿十诀”:一、思想开朗,乐观积极,情绪稳定;二、生活有规律;三、坚持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四、保证合理营养和充足安静的休息和睡眠;五、注意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六、严戒烟、少饮酒;七、节制性欲,戒绝不良嗜好及有碍健康的习惯;八、不忽视小病,勿迷信偏方;九、注意环境卫生,多与温和阳光和新鲜空气接触;十、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意外伤害。他认为前九条共同调节着人体代谢的功能,维护着机体内在的平衡。
初看起来,他的理论似乎没有什么惊世骇俗之处,但一旦长期如法履行,卓著的效果就会突现出来。郑集自己,便是绝妙的的证明。尤其在第一诀上,他因考察到中枢神经调节细胞的的巨大作用,格外强调人的健康的精神状态,他的个性魅力,也在淡泊名利宽容宁静上得到最充分的展示。除一两套外出的衣服稍好外,其余衣服均补丁连补丁,但他毫不在意。他不利用自己的声望为儿女谋福利,而鼓励他们独立奋斗,功名利禄,从不刻意谋求。60年代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非法批斗,亦能泰然处之,坚信总有正名之日。游普陀山,他沉浸于观音塑像的庄严氛围,领悟到宁静、慈爱的人生境界。他从不惧怕死亡,认为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延续。他在起居工作方面安排得极有规律:6时30分起床,做操散步半小时;早餐1只鸡蛋,外加牛奶点心;上午工作4小时;中晚餐以素食为主;午休1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晚上看看报纸和电视,8点睡觉。几十年来他坚持得一丝不苟!小处如注意居室整洁卫生,大处如提前上班、笔耕不辍、奖掖后进,他都堪称一代师表。他孜孜以求的绝非寿命数字的延长,而是生命的质量。他79岁第10次游黄山,攀上了1800米高的天都峰;80岁应邀赴西南、中南、东北等地数十所院校和科研机构讲学,行程一万公里;90岁又远赴朝鲜弘扬自己的学说,并开始自学朝鲜语。他在自传中承认80~90岁的十年,是自己收获最丰富的时期。至今,他仍然思维活跃,声音宏亮,仍然坚持到系里上班,并整理有关旧著。
一个人活到这样健康长寿的份上,真不枉降世走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