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苏州市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现状和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创业观念已经确立,并在政府和学校创业政策的扶持下,涌现出了一批在校生创业者。但由于创业扶持政策不够,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规模小等原因,不少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改善。
关键词:苏州市 高职院校 大学生 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很多高校都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帮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和途径上,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明确,创业型、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的主要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但是,要做好大学生的创业工作需要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过程。因此,只有摸清当前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及创业实践,再根据具体情形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将大学生的创业工作做好。
对此,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对创业者进行访谈等方式,对苏州7所高职院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设计和发放了调查问卷1200份,其中教师问卷120份,学生问卷1080份,回收问卷1175份,回收率97.9%,有效问卷1132 份,有效率94.3%。参加问卷的人员涵盖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经、管等多学科类别。
1 调查结果分析
1.1 对创业的了解
经调查显示,89%的受访学生知道创业等基本概念,但92%的受访者对创业的深入了解较少,只有8%的受访学生对创业了解较多,另有1%的学生则没听说过。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则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创业意识与观念已经逐步的进入到大学生思想当中。
1.2 创业预期
调查数据显示,55%的受访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毕业后打算立即创业的占19%,但选择毕业两三年后再创业的占81%。这表明,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合适的时间是在工作几年以后,“先就业,再创业”仍然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佳路径选择。在访谈中,大部分被访者也一致提出了应先工作再去创业的建议,即使已经在校创业的,也曾经在创业前都有过在企业打工的经历。不少在校大学生认为,通过学院的创业教育,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是校园,对社会了解甚少,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经验相当缺乏,因而在实战中常手忙脚乱;而一定的就业实践,利于大学生创业者认清市场需求和自身定位,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使他们选择创业道路时更具理性和可操作性。
1.3 创业信息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40.8%的学生对创业信息的了解来源于媒体,通过学校教育宣传了解的占样本的40.03%,其他渠道占19.17%。可见,学生通过学校和媒体了解创业的消息是相等的,这说明,很多的高校重视学生的创业;同时,这也说明在校学生对创业也是非常渴望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而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在学校无法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则需要通过媒体来了解。
1.4 创业教育主要内容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8%的受访者非常渴望在校期间能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43.81%的受访者期望得到创业基本理论教育,51.78%的受访者希望得到挫折心理、风险意识团队精神等创业素质教育与培养。87.21%的受访者期望得到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这一结论意味着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更喜欢实践教学、创业体验教育,而相对忽视了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
1.5 对学校的创业教育的预期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学校要给予大学生一定的创业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例如,在校内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提供免费场所、营造创业文化氛围,采用“走出去”的措施,提高创业师资的实践能力。同时,采取“请进来”的举措,千方百计争取校外资源包括企业家资源、校友资源、政策支持等为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服务,例如设立企业研发基金、创业基金、开办企业家论坛、开展创业政策咨询会等等。
1.6 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主要因素
(1)实际能力。51%的被调查者认为实际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的。可见,在大学生创业者看来,相对于市场、政策等外部环境,自身的实际能力是影响其创业成败的最主要因素。创业者要培养自身实际能力,首先应具备务实精神。调查发现,创业者认为务实精神、吃苦精神及诚信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应具备的三种心理品质,分别占49%、40%和28%。创业不仅是知识、财富的较量,更是毅力、意志的较量,敢于吃苦,能吃苦的精神在创业中能给予人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2)社会关系资源。据调查,有42.2%的被调查者认为体会最深的是“整合社会关系资源”。在访谈中,大学生创业者表示,社会关系资源包括购、销等业务资源,以及与政府、银行、工商局等部门形成的人脉资源。整合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拓宽办事渠道,提高办事效率,更有利于快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然而,社会资源往往是大学生创业者所最为缺乏的。因此,有意创业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3)社会活动经验。调查结果显示,55.9%的人认为大学活动中社会实践最有助于其创业。社会实践能培养大学生各种实际能力。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在访谈中谈到,这些活动是他们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另外,18.4%的人选择学生干部工作。他们认为,干部工作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领导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成为团队的领导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 2 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情况调查分析
2.1 政府和学校的有关创业政策
(1)政府: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等各级政府均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金阊区、吴中区等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在场所、资金、税收和信贷上给予优惠,吸引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来创业园
创业。
(2)学校:高职院校相继制定了《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大学创业资助资金使用规定》及《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设立专项资金15~30万元,兴建大学创业平台,为实施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鼓励成立创业社团,扶持大学生创业。
2.2 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分析
(1)从年龄性别上看,已经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为20~23岁的男学生,处在大二大三的学习阶段,其中男生高出女生较多,达到80%。
(2)创业人数。各个院校的创业人数约在160??~230之间,占到全体在校学生的1.5%~3%;90%以上的创业者有过较长时间的勤工俭学经历。
(3)创业支持来源。依靠家庭支持的创业者约占50%;依靠学院创业平台支持的30%,完全自主创业的20%。
(4)创业专业对口关联度。利用专业知识和背景创业的约占68%,和专业关联度不大的约为32%;
(5)创业类型。团队创业约占75%,加盟经营2.20%,技术转化企业1.58%,项目孵化创业1.68%,创意创业1.58%,网络营销1.68%,个体创业16.70%;其他创业1.68%。见表1:
表1
(6)从创业规模和行业选择上,规模较小,初始资金大部分为1~3万元,规模偏小,主要集中在流通和服务行业,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师生的62%,主要面对社会约为38%。
(7)创业困难与障碍。调查显示,创业实践中资金、场地、经验和市场等成为创业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3 调查思考
针对调查结果中所存在的问题,要解决好当前创业教育和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社会机构等多方面的努力,彼此加强沟通合作,着力构建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
3.1 构建创业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努力营造激励创业的舆论氛围。要加大创业宣传力度,通过主题教育、理念灌输、精神指引、典型示范、利益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使创新、创造、创业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理念。同时,发挥舆论媒体对国家创业政策宣传和大学生择业的引导作用,还要加创业的大力宣传,更好的发挥创业精神。
二是加强创业资金扶持和信用体制的建设。目前我国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从银行借贷启动资金几乎不可能,所以,有必要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项目,解决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问题。
3.2 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一是培养创业意识。引导高职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
二是营造创业氛围。主要在校园内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不怕挫折、敢冒风险的精神。
三是锻炼创业能力。组织好创业实践,需要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和沟通,如建立创业示范基地、组织创业模拟训练、组成创业实践小组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
四是加强创业指导。指导创业人员如何正确的理解创业的规律与形式,进行科学的思维分析,如何把握市场形态,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目标,采取适当的创业行动,这样就减少了创业的风险性,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3.3 构建创业教育教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创业教育体系中,课程结构体系是核心。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
一是学科课程。将课程结构体系的建立从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转变到重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毕业后的劳动需要为主。在课程结构上采用四段式结构,即基础知识教育、职业基础理论教育、职业专业知识教育、创业教育。
二是活动课程。把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于各种校园活动中,如班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同时开展创业专题活动,如创业方案大赛、参观小企业、专题访问、请创业者做报告等。
三是隐性课程。包括突出创业氛围的营造和创业平台的搭建,在校园内布置激励学生投身创业的名言警句,专题展出创业成功者的风采,尤其是本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就,为学生营造一种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质。
3.4 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一是培养校内师资队伍。在目前已有的创业就业指导员和创业就业课程教师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如组织名优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通过名优教师的传、帮、导,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或由一所或几所学校联合起来,聘请高校有关教师针对职业院校教师欠缺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集中培训;坚持开展校际之间的各项观摩和交流活动;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学习。
二是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
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敏.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2] 王笑玲,邢士彦.就业与创业指导[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
[3] 李肖鸣,朱建新,郑捷.大学生创业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张小艳.独立学院创业现状及可行性分析[J].科技信息,2009(29).
[5] 姚圣梅.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机遇和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6] 蔡鑫萍.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9).
关键词:苏州市 高职院校 大学生 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很多高校都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帮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和途径上,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明确,创业型、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的主要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但是,要做好大学生的创业工作需要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过程。因此,只有摸清当前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及创业实践,再根据具体情形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将大学生的创业工作做好。
对此,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对创业者进行访谈等方式,对苏州7所高职院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设计和发放了调查问卷1200份,其中教师问卷120份,学生问卷1080份,回收问卷1175份,回收率97.9%,有效问卷1132 份,有效率94.3%。参加问卷的人员涵盖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经、管等多学科类别。
1 调查结果分析
1.1 对创业的了解
经调查显示,89%的受访学生知道创业等基本概念,但92%的受访者对创业的深入了解较少,只有8%的受访学生对创业了解较多,另有1%的学生则没听说过。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则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创业意识与观念已经逐步的进入到大学生思想当中。
1.2 创业预期
调查数据显示,55%的受访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毕业后打算立即创业的占19%,但选择毕业两三年后再创业的占81%。这表明,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合适的时间是在工作几年以后,“先就业,再创业”仍然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佳路径选择。在访谈中,大部分被访者也一致提出了应先工作再去创业的建议,即使已经在校创业的,也曾经在创业前都有过在企业打工的经历。不少在校大学生认为,通过学院的创业教育,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是校园,对社会了解甚少,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经验相当缺乏,因而在实战中常手忙脚乱;而一定的就业实践,利于大学生创业者认清市场需求和自身定位,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使他们选择创业道路时更具理性和可操作性。
1.3 创业信息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40.8%的学生对创业信息的了解来源于媒体,通过学校教育宣传了解的占样本的40.03%,其他渠道占19.17%。可见,学生通过学校和媒体了解创业的消息是相等的,这说明,很多的高校重视学生的创业;同时,这也说明在校学生对创业也是非常渴望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而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在学校无法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则需要通过媒体来了解。
1.4 创业教育主要内容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8%的受访者非常渴望在校期间能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43.81%的受访者期望得到创业基本理论教育,51.78%的受访者希望得到挫折心理、风险意识团队精神等创业素质教育与培养。87.21%的受访者期望得到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这一结论意味着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更喜欢实践教学、创业体验教育,而相对忽视了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
1.5 对学校的创业教育的预期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学校要给予大学生一定的创业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例如,在校内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提供免费场所、营造创业文化氛围,采用“走出去”的措施,提高创业师资的实践能力。同时,采取“请进来”的举措,千方百计争取校外资源包括企业家资源、校友资源、政策支持等为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服务,例如设立企业研发基金、创业基金、开办企业家论坛、开展创业政策咨询会等等。
1.6 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主要因素
(1)实际能力。51%的被调查者认为实际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的。可见,在大学生创业者看来,相对于市场、政策等外部环境,自身的实际能力是影响其创业成败的最主要因素。创业者要培养自身实际能力,首先应具备务实精神。调查发现,创业者认为务实精神、吃苦精神及诚信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应具备的三种心理品质,分别占49%、40%和28%。创业不仅是知识、财富的较量,更是毅力、意志的较量,敢于吃苦,能吃苦的精神在创业中能给予人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2)社会关系资源。据调查,有42.2%的被调查者认为体会最深的是“整合社会关系资源”。在访谈中,大学生创业者表示,社会关系资源包括购、销等业务资源,以及与政府、银行、工商局等部门形成的人脉资源。整合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拓宽办事渠道,提高办事效率,更有利于快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然而,社会资源往往是大学生创业者所最为缺乏的。因此,有意创业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3)社会活动经验。调查结果显示,55.9%的人认为大学活动中社会实践最有助于其创业。社会实践能培养大学生各种实际能力。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在访谈中谈到,这些活动是他们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另外,18.4%的人选择学生干部工作。他们认为,干部工作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领导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成为团队的领导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 2 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情况调查分析
2.1 政府和学校的有关创业政策
(1)政府: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等各级政府均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金阊区、吴中区等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在场所、资金、税收和信贷上给予优惠,吸引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来创业园
创业。
(2)学校:高职院校相继制定了《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大学创业资助资金使用规定》及《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设立专项资金15~30万元,兴建大学创业平台,为实施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鼓励成立创业社团,扶持大学生创业。
2.2 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分析
(1)从年龄性别上看,已经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为20~23岁的男学生,处在大二大三的学习阶段,其中男生高出女生较多,达到80%。
(2)创业人数。各个院校的创业人数约在160??~230之间,占到全体在校学生的1.5%~3%;90%以上的创业者有过较长时间的勤工俭学经历。
(3)创业支持来源。依靠家庭支持的创业者约占50%;依靠学院创业平台支持的30%,完全自主创业的20%。
(4)创业专业对口关联度。利用专业知识和背景创业的约占68%,和专业关联度不大的约为32%;
(5)创业类型。团队创业约占75%,加盟经营2.20%,技术转化企业1.58%,项目孵化创业1.68%,创意创业1.58%,网络营销1.68%,个体创业16.70%;其他创业1.68%。见表1:
表1
(6)从创业规模和行业选择上,规模较小,初始资金大部分为1~3万元,规模偏小,主要集中在流通和服务行业,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师生的62%,主要面对社会约为38%。
(7)创业困难与障碍。调查显示,创业实践中资金、场地、经验和市场等成为创业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3 调查思考
针对调查结果中所存在的问题,要解决好当前创业教育和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社会机构等多方面的努力,彼此加强沟通合作,着力构建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
3.1 构建创业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努力营造激励创业的舆论氛围。要加大创业宣传力度,通过主题教育、理念灌输、精神指引、典型示范、利益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使创新、创造、创业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理念。同时,发挥舆论媒体对国家创业政策宣传和大学生择业的引导作用,还要加创业的大力宣传,更好的发挥创业精神。
二是加强创业资金扶持和信用体制的建设。目前我国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从银行借贷启动资金几乎不可能,所以,有必要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项目,解决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问题。
3.2 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一是培养创业意识。引导高职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
二是营造创业氛围。主要在校园内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不怕挫折、敢冒风险的精神。
三是锻炼创业能力。组织好创业实践,需要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和沟通,如建立创业示范基地、组织创业模拟训练、组成创业实践小组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
四是加强创业指导。指导创业人员如何正确的理解创业的规律与形式,进行科学的思维分析,如何把握市场形态,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目标,采取适当的创业行动,这样就减少了创业的风险性,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3.3 构建创业教育教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创业教育体系中,课程结构体系是核心。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
一是学科课程。将课程结构体系的建立从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转变到重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毕业后的劳动需要为主。在课程结构上采用四段式结构,即基础知识教育、职业基础理论教育、职业专业知识教育、创业教育。
二是活动课程。把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于各种校园活动中,如班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同时开展创业专题活动,如创业方案大赛、参观小企业、专题访问、请创业者做报告等。
三是隐性课程。包括突出创业氛围的营造和创业平台的搭建,在校园内布置激励学生投身创业的名言警句,专题展出创业成功者的风采,尤其是本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就,为学生营造一种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质。
3.4 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一是培养校内师资队伍。在目前已有的创业就业指导员和创业就业课程教师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如组织名优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通过名优教师的传、帮、导,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或由一所或几所学校联合起来,聘请高校有关教师针对职业院校教师欠缺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集中培训;坚持开展校际之间的各项观摩和交流活动;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学习。
二是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
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敏.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2] 王笑玲,邢士彦.就业与创业指导[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
[3] 李肖鸣,朱建新,郑捷.大学生创业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张小艳.独立学院创业现状及可行性分析[J].科技信息,2009(29).
[5] 姚圣梅.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机遇和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6] 蔡鑫萍.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