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建州北苑”千古之谜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391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贡北苑龙凤团茶,改贡散茶。从此,在宋代被奉为“茶中至尊”的北苑龙凤团茶退下了它自南唐末期到明初长达四百余年的贡茶宝座。曾有千年茶都之誉的建州北苑,渐渐从版图上消失。
  可幸史不绝书,后人仍能在文献记载中屡遇“北苑”之名,不断看到备极称羡的诗痕墨迹。但自北苑贡茶一夜间被废黜后,有人即对它的身世提出疑议。如沈括便认为:北苑不是地名,北苑茶指的是江苏金陵的茶……如此等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围绕着北苑茶的仍是一团历史疑谜。虽说二十余种古代茶书均提及建州有“北苑”,但北苑是不是实有其地,地点是否就在建瓯,这皇家茶园的具体规模如何,北苑人是如何制作那备极工巧的龙团凤饼,一切都有待实物证明。
  
  发现一: “龙井”为志书所记“御泉”所在
  
  为揭示北苑真实面貌,1995年1月和11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在建瓯凤凰山麓已经被后人辟为农田和鱼塘的遗址作了两期考古发掘。第一期定在黄厝林东北山脚下的“龙井”地点,第二期定在龙井东北80米外的石门挡。
  两期发掘共发现50多个遗迹单位,其中包括水井一口,当地农民俗称“龙井”,井口平面略呈五边形。口径约2.5米,深1.5米,井边有台基,井正位于台基中央。几种不同年代的台基叠压,最上方的是六角形,说明此井曾被六角亭类的房屋覆盖。井畔遗址中发现有精工细雕的筒瓦、瓦当、滴水、脊兽等建筑构件,显示出井亭的规格非同寻常。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正是志书所记“御泉”所在。
  
  发现二:此处曾为官府,规格与皇室齐肩
  
  此外,两期发掘在遗址0.5米至2米深的文化层中还发现不同时期的八组建筑台基、天井、有种树遗迹的院落、纹路规整美丽的方砖地面、水池、鹅卵石等结构的道路、可通往小溪的砖石砌水沟、灶与灰坑等。
  从地层堆积与遗迹叠压关系来看,这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与级别、延续时间较长的官署遗址。遗址地面散落数枚北宋“元丰通宝”、 “天禧通宝”铜钱;发现的建筑构件雕饰讲究,材料形制与曾在北宋首府开封所发现的极为神似,说明这里不但是官府,且规格与皇室齐肩。
  
  发现三:此处为国内最早的官办茶叶衙署遗址
  
  按史籍记载,北苑团茶的制作包括分拣去杂、蒸、榨、研、模、焙、封等多道工艺,考古发现龙井旁专为洗茶排水而设的砖砌小方坑以及为研茶“分团酌水”而用陶研钵、不计其数的钵体残片、黑釉建盏、青瓷划花碗等大量制茶、饮茶器具。综合各种迹象表明,这里可能即为北宋时监管制茶的漕司行衙,是一个有着一整套管理机构,并与制茶坊相距不远的龙焙监遗址。因此,这也成为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官办茶叶衙署遗卅。
  
  发现四:发现志书所载的红云岛遗址
  
  史书文献中东鳞西爪的记载随发掘的深入而汇聚在建瓯东溪水流经的膏腴之地。东溪北岸,距遗址现场不远的凤凰山如飞凤下舞;在东溪南岸,遍地都是柑橘林和稻田,曳黄吐翠,风景迷人。
  在溪南的遗址现场附近,还发现了志书所载的红云岛遗址。这也就是昔年监造北苑贡茶的宰相丁谓所说的凤凰池中的那一个小岛,据说岛周遍植海棠,海棠蕊叶皆红,太阳甫出,灿若红云,故名“红云岛”。当年北苑御焙连绵几个山头,风景殊美,红云岛只能算是其中一点秀色罢了。
  
  发现五:柯适北苑茶事石碣印证四条信息
  
  随着传闻与记载中北苑遗址地点的逐一查实,北苑作为宋御焙中心的历史面目也渐渐清晰。若再有载以文字的实物,便等于得到最有力的证据。此时,林垅山上的摩崖石刻就显得极其重要。
  从焙前村至林垅山有3里地。林垅山是丘陵中连着龙山的一座小山丘,山谷两旁茶树、果林郁郁葱葱,溪水潺潺,山路边上的草丛中俯首可拾宋人遗下的(茶)碗片、擂钵。据当地人介绍。石刻原先已被山上的乱土掩埋,后来才从土中剥离,成为一块孤立的碣石。此石高约4米.宽约3米,当地人称之为“凿字岩”。
  考古队扛两部梯子上山,除清涤垢,整整清洗了三四天,揣摩了三四天,才将这块高3米、总共80个字的摩崖石刻看了个清楚。碑全文为: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大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日,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日御泉,前引二泉。日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以上碑文阴刻楷体,80字分8行,每行10字,字径24×24厘米,揭示了如下重要的历史信息:
  1.宋人众多历史文献中所记建州北苑曾制龙凤团茶上贡、名冠天下等,确有其事,凤凰山在建州东,北苑地望就在凤山之下,其地确宜植茶。
  2.北苑首创御焙制茶的时间当在北宋太平兴国初(公元1042年左右)。此说印证了宋人祝穆《方舆胜览》中记:“北苑焙在城东二十五里凤凰山……焙造龙凤茶”及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关于“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遗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等书的记载。
  3.明确北苑及其周围建安诸官大焙(三十二焙)的四至地望。柯适所记建安三十二焙地望基本与宋人记载相同。
  4.考古发掘进而证实了碣石所记建安北苑皇家御焙及官家衙署建筑的规格及附属建筑分布。如衙署、亭榭、御茶堂、御泉、龙凤池等遗址亦已先后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与凤山隔溪相望的焙前村,是北苑乃至整个建安御茶园、三十二焙的管理中心,“焙前村”地名正反映了著名的北苑御焙就在此村不远处。
  北苑的考古工作方兴未艾,焙前村遗迹尚有绝大部分未能揭示,柯适北苑茶事石碣为我们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茶史信息,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这块宋庆历年间镌刻的石碑,应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块北宋茶事碑刻,是北苑茶史最为珍贵有力的实物证据。
其他文献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在这条从远古三皇五帝时期,一直流淌到了今天的长长的历史星河中,涌现出了不知多少颗璀璨恒星。其中又以四星最为耀眼,他们就是“启明星”神农、“北极星”陆羽、“双子星” 惠孟臣、若深。他们在采茶、研茶、茶具制作上闪烁出来的独有光辉,使他们被后世尊为茶文化的四大始祖。    祭祖    采茶始祖:神农    祭祀地点:湖北随州神农故里、株州市炎陵县鹿原陂炎帝陵  祭祀形式:在陵前默默
期刊
初到天津的那个清晨,出租车领着我缓缓穿过天津的街区,暖暖的阳光掉在了这个有点萧瑟的城市,掉在了那些断瓦残墙之上,突然给了我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下车后,漫步来到东马路,见到了偏于一隅的正兴德茶庄。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的正兴德原是天津有名的“百年老店”,它以“绿竹”形象傲世至今已两百多年,在它面前,似乎有一种淡淡的茶香从过去飘了过来,让人一再凝思那些遥远的岁月。    天津八大家之一
期刊
久居都市,抽得休年假空闲,最近回湖南老家转了转。在昔日同窗跃辉的盛情邀约下,来到了益阳市的桃江县。这是全国有名的“美人村”。但是几天下来,见到的“美女”屈指可数,倒是见到一个饮茶长寿之家,令人称奇。  在农业局工作的跃辉向我介绍,桃江县苏团村有个姓陈的“长寿之家”:一家五代158人中,有7人年龄在80岁以上,15人在60岁以上,全家曾创下六十七年无一人去世的纪录。一家之长范香秀更是活到107岁于几
期刊
在上海,试问茶的氛围哪里最浓郁,回答无疑是闸北。这里有上海首家茶艺馆“宋园”,这里是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创办地,上海市茶叶学会、上海茶文化研究中心、上海茶叶批发市场集群等均在闸北。  在以“壶王迎客”、茶圣陆羽塑像等茶文化景观为特色,享誉上海的闸北公园北侧灏园,有一处楼高百尺、独具意趣的私人茗居,那就是被海上同好戏称为“茶气冲天”的——静斋。    美髯公    据说男人蓄须,由来已久,是一种风尚,
期刊
2003年下半年,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马坡镇动工修建马坡文学会馆。作家协会是文人雅士云集之处。 “居不可无竹,饮不可无酒,品不可无茶”之类的观念大概在文人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建会馆马上想到在其中盖一座茶艺馆,也是极其自然或理所当然的事。按说,在当时开一家茶艺馆本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为作家们专门建一座茶馆,据我所知。在历史上还真是头一次。  马坡文学会馆占地四十余亩,其中池塘面积占了近四分
期刊
据载:今年4月14日下午,上海作协在其大厅举办“文学下午茶”活动。此后活动在每周双休日下午举行,每期推出一位写作爱好者。这杯“文学下午茶”其实并没有茶,或者说即使有茶其意并非在茶,这是为文学爱好者提供的一方文学创作交流平台。  类似这样的“茶”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如杭州下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父母茶座”,茶座上有家庭教育主题报告,有专家接受家长的咨询等等。浙江桐乡为花卉苗木种植户开办了“科技早
期刊
刮大风,下暴雨,这就不是茶境。眼下我的窗外风狂雨重,花草不得不潦草,心绪不由不纷乱,喝什么乌茶,只好听音乐罢了。  可以打乱风雨的音乐,TEA FOR TWO (《鸳鸯茶》)就十分适合。轻轻松松的前奏一响起,便令人身摇脚晃,有一路跳舞到厨房找东西吃的冲动。“鸳鸯茶,鸳鸯茶,你爱我,我爱你,咱俩单独在一起。无人近前扰视听,不请朋友,不邀亲威,空闲周末好宁静。莫让人知道,咱家装了电话机。天将晓,我将
期刊
仔细想想,中国云南普洱茶和法国葡萄酒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  第一个相似点是“陈”:普洱茶是越陈越香,云南晒青绿茶做成紧压茶。在长时间的自然陈化中,微生物慢慢地作用,也慢慢展现普洱茶的独特陈香,一般说来生茶干仓陈放20~40年比较合适。好的葡萄酒也需要陈化,这点比较容易理解,就像中国的白酒一样,大家都知道越陈越香,长时间的陈放中,缓慢地产生一些酯类芳香物质。虽然原理不一样,但一块好的自然陈化的普洱陈
期刊
前段时间,出门学习,隔壁楼上有一对夫妇引起了我的注意。男的很高大,脸上布满了可能曾经因青春痘而遗留下来的痕迹;女的很安静,对别人与他们的聊天和调侃很少发言,只是偶尔淡淡笑一下。  有意思的是,男的每天都会提一个硕大的玻璃钢杯,另一只手牵着女的小手,两人一前一后总是那么静静地同进同出,钢杯里泡好的茶水很浓很浓,杯壁上有很深很深的茶渍,那占据茶杯四分之一的茶叶随他俩走路时的节奏不停地晃动着……看着他们
期刊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陈家星做到了。  2005年11月9日,他夺得了2005年安溪铁观音神州行茶王赛“铁观音金奖茶王”。在此之前,安溪铁观音茶王都是本地人获得。这次,不是安溪人的陈家星是个例外,成了“异类”。  此时,陈家星入茶行刚刚近三年。三年的时间很短,一棵茶树都还不是太成熟,更何况是一“株”茶王?    半路出家  但是,这个“茶王”很不容易。陈家星回想起2年多的做茶经历,淡淡地说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