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香云纱生产工艺独特,制作成本高、产量小、价格高,限制了相关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对此,企业要因地制宜,打造“政府引导、企业调整、科技创新”的非遗保护模式,秉承古今结合、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激活香云纱的文化生命力,推动香云纱产业优化升级,从而带动城市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传统技艺 文化价值 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香云纱生产工艺独特,制作成本高、产量小、价格高,限制了相关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香云纱本名莨纱,莨纱绸是莨纱与莨绸的合称,北京称为靠纱。香云纱是广东省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织造和染整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8年,晒莨染整工艺以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香云纱这一具有500多年历史传统的染整技艺,广东新天成香云纱生态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以保护开发结合为发展方向,通过对旧香云纱生产场地进行改造,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文化与旅游于一体的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然而,因为香云纱生产工艺独特,难以大批量生产,导致了香云纱制作成本高、产量小、价格高,因此限制了相关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使其陷入保护乏力、发展无计的尴尬境地。
针对这样的发展现状,企业应当借助政策支持与现代科技等手段,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企业调整、科技创新”的非遗保护之路,大力发掘其文化价值,秉承古今结合、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香云纱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找到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打造“政府引导、企业调整、科技创新”的非遗保护模式
非遗保护,需聚焦非遗传承人。在以往一些对非遗的报道中,不少媒体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层样式之上,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传承人,则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跟随这样的报道和新闻,公众也将目光聚焦在了文化样式之上,而较少关注非遗传承人的有关情况。虽然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介绍非遗传承人的节目,但社会上多关注“非遗”而少关注传统技艺传承人、多关注“申遗”而少关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的情况依然存在。由此一来,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成为了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
针对此类情况,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传统工艺以及非遗传承人进行保护。例如可通过制定法规,加大对香云纱制作工艺的保护力度,进一步规范香云纱制造流程,制定包括香云纱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规范,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建立香云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并明确相关法律责任。
此外,非遗保护还需要经费支持。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补贴,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完善保护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妥善保护;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课程,制定专项培养计划、开展职称评定,选拔项目学艺者予以重点培养,并给予各方面政策性优惠等。
非遗保护,相关企业需调整经营策略,打造产业园区,建成“一条龙”产业体系。在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上,企业应当对香云纱展览中心、博物馆、研发部门、产品发布中心,以及香云纱晾晒场等各处的功能展示给予充分考虑。例如围绕香云纱博物馆,企业可进一步打造香云纱产业链,向民众生动展示香云纱染整技术过程,彰显香云纱的文化艺术魅力。为推广文化产品,企业可以建立企业产品发布地,将拥有传统魅力的文化产业园变成最具权威、发布现代时尚资讯的平台,产业人才、创意理念的聚集地,海内外香云纱企业的联络地,中国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总部基地,使之成为集香云纱研发、设计、生产、展览、交流、体验、观光、科普、销售为一体的新型非遗商业综合体,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展现香云纱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内涵,推动从蚕丝到成衣的香云纱产业时尚升级。企业要顺应发展潮流,保护生态环境,将其建设成岭南文化新地标和集文化与旅游为一体的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在不断改善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重建香云纱染整技艺工场,完善纱展厅、桑蚕文化科普基地以及旅游配套设施,初步形成集保护、研发、生产、展示、环保、教育、游览等为一体的香云纱文化产业园。
借助科技力量,开拓思路,活用“互联网+”模式。“非遗”项目的申请,是文化保护自觉意识的体现,申遗成功之后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这种自觉保护意识的持久考验,更需要我们不断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搭建平台,使“非遗”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发展的关键。
广东新天成香云纱生态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以“互联网+”思维去思考香云纱的传承和发展,致力于开拓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企业可借助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式,为香云纱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搭建平台,并努力在传承人与大众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互动关系,向大众展示、宣传这门古老的工艺。
秉承古今结合、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激活香云纱文化生命力
传承历史、古今结合,打造古典与时尚共生的文化新符号。香云纱与自然界的色泽、肌理、纹络、气息相融,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蕴涵着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形态与艺术精神,体现了中国式的写意与雅致之美,为汉服、唐装等创作融入了兼具轻灵与庄重气质的艺术质感。
凝聚自然灵气的香云纱,要在融汇传统和现代的基础上,依托现代时装设计理念不断迸发出新的艺术灵感与火花,并且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发展,以传统岭南文化之魂与现代时尚趋势相融合,为古老工艺赋予新的生命力。香云纱工艺的传承者们通过对工艺、色彩等元素进行不断完善与革新,使之成为一道传统与现代交融、古典与时尚共生的文化新符号。
多元融合、秉承理念,创造工艺新杰作。一直以来,污染一直是印染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而取自天然、回归天然的香云纱工艺或许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由真丝精练绸,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制成的香云纱在失去穿用价值后完全可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原材料薯莨块茎中的淀粉、纤维素、单宁也均是可以完全降解的天然物质。香云纱的原料来自于大自然,最后又将完全归于自然,香云纱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都是无害的,我们或许可以用香云纱来阐释“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样的文化内涵,也为香云纱提供了文化附加价值,企业可将其作为香云纱品牌传播方面的有力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通过对香云纱产业的保护与文化价值的发掘,广东新天成香云纱集团进一步打造香云纱品牌,提升其知名度、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从制作工艺到文化理念,从品牌孵化到产业升级,从打造中国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到开创品牌化、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融合,这些都是促使香云纱核心产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企业的多措并举之下,香云纱园产业将不断优化升级,从而带动城市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关键词】传统技艺 文化价值 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香云纱生产工艺独特,制作成本高、产量小、价格高,限制了相关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香云纱本名莨纱,莨纱绸是莨纱与莨绸的合称,北京称为靠纱。香云纱是广东省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织造和染整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8年,晒莨染整工艺以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香云纱这一具有500多年历史传统的染整技艺,广东新天成香云纱生态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以保护开发结合为发展方向,通过对旧香云纱生产场地进行改造,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文化与旅游于一体的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然而,因为香云纱生产工艺独特,难以大批量生产,导致了香云纱制作成本高、产量小、价格高,因此限制了相关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使其陷入保护乏力、发展无计的尴尬境地。
针对这样的发展现状,企业应当借助政策支持与现代科技等手段,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企业调整、科技创新”的非遗保护之路,大力发掘其文化价值,秉承古今结合、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香云纱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找到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打造“政府引导、企业调整、科技创新”的非遗保护模式
非遗保护,需聚焦非遗传承人。在以往一些对非遗的报道中,不少媒体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层样式之上,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传承人,则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跟随这样的报道和新闻,公众也将目光聚焦在了文化样式之上,而较少关注非遗传承人的有关情况。虽然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介绍非遗传承人的节目,但社会上多关注“非遗”而少关注传统技艺传承人、多关注“申遗”而少关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的情况依然存在。由此一来,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成为了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
针对此类情况,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传统工艺以及非遗传承人进行保护。例如可通过制定法规,加大对香云纱制作工艺的保护力度,进一步规范香云纱制造流程,制定包括香云纱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规范,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建立香云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并明确相关法律责任。
此外,非遗保护还需要经费支持。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补贴,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完善保护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妥善保护;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课程,制定专项培养计划、开展职称评定,选拔项目学艺者予以重点培养,并给予各方面政策性优惠等。
非遗保护,相关企业需调整经营策略,打造产业园区,建成“一条龙”产业体系。在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上,企业应当对香云纱展览中心、博物馆、研发部门、产品发布中心,以及香云纱晾晒场等各处的功能展示给予充分考虑。例如围绕香云纱博物馆,企业可进一步打造香云纱产业链,向民众生动展示香云纱染整技术过程,彰显香云纱的文化艺术魅力。为推广文化产品,企业可以建立企业产品发布地,将拥有传统魅力的文化产业园变成最具权威、发布现代时尚资讯的平台,产业人才、创意理念的聚集地,海内外香云纱企业的联络地,中国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总部基地,使之成为集香云纱研发、设计、生产、展览、交流、体验、观光、科普、销售为一体的新型非遗商业综合体,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展现香云纱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内涵,推动从蚕丝到成衣的香云纱产业时尚升级。企业要顺应发展潮流,保护生态环境,将其建设成岭南文化新地标和集文化与旅游为一体的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在不断改善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重建香云纱染整技艺工场,完善纱展厅、桑蚕文化科普基地以及旅游配套设施,初步形成集保护、研发、生产、展示、环保、教育、游览等为一体的香云纱文化产业园。
借助科技力量,开拓思路,活用“互联网+”模式。“非遗”项目的申请,是文化保护自觉意识的体现,申遗成功之后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这种自觉保护意识的持久考验,更需要我们不断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搭建平台,使“非遗”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发展的关键。
广东新天成香云纱生态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以“互联网+”思维去思考香云纱的传承和发展,致力于开拓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企业可借助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式,为香云纱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搭建平台,并努力在传承人与大众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互动关系,向大众展示、宣传这门古老的工艺。
秉承古今结合、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激活香云纱文化生命力
传承历史、古今结合,打造古典与时尚共生的文化新符号。香云纱与自然界的色泽、肌理、纹络、气息相融,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蕴涵着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形态与艺术精神,体现了中国式的写意与雅致之美,为汉服、唐装等创作融入了兼具轻灵与庄重气质的艺术质感。
凝聚自然灵气的香云纱,要在融汇传统和现代的基础上,依托现代时装设计理念不断迸发出新的艺术灵感与火花,并且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发展,以传统岭南文化之魂与现代时尚趋势相融合,为古老工艺赋予新的生命力。香云纱工艺的传承者们通过对工艺、色彩等元素进行不断完善与革新,使之成为一道传统与现代交融、古典与时尚共生的文化新符号。
多元融合、秉承理念,创造工艺新杰作。一直以来,污染一直是印染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而取自天然、回归天然的香云纱工艺或许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由真丝精练绸,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制成的香云纱在失去穿用价值后完全可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原材料薯莨块茎中的淀粉、纤维素、单宁也均是可以完全降解的天然物质。香云纱的原料来自于大自然,最后又将完全归于自然,香云纱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都是无害的,我们或许可以用香云纱来阐释“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样的文化内涵,也为香云纱提供了文化附加价值,企业可将其作为香云纱品牌传播方面的有力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通过对香云纱产业的保护与文化价值的发掘,广东新天成香云纱集团进一步打造香云纱品牌,提升其知名度、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从制作工艺到文化理念,从品牌孵化到产业升级,从打造中国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到开创品牌化、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融合,这些都是促使香云纱核心产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企业的多措并举之下,香云纱园产业将不断优化升级,从而带动城市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