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的物理教学要重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物理教材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增加了许多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密切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从而愉快地进入物理科学世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既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实际技能的训练,切实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促使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指导生产与生活实践,是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笔者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本文谈谈“物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和体会。
一、启发认知性,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这是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现代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知识只是在他们与认识主体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相冲突或相顺应時才被建构起来。教学不但要适应学生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还要适应他们的认知结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物理新知识中会根据这些生活经验和生活事实,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探究、检验,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
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初中的物理不仅是小学《自然科学》的延伸,而且要比小学的《自然科学》更加神奇、更加精彩”。其次是通过做一些简单易行的学生“似懂非懂”的小实验如“吹不走的乒乓球”、“纸片托住一杯水”、“不倒翁”、“很难拉开的小吸盘”、“上下运动的滚摆”等,让学生一开始就建立起“物理的确很神奇”的初步印象,从而有利于继续学习活动中兴趣性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树立起“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实践联系最紧密,物理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总结;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物理现象。”等意识,例如“汽车停下时,为防前倾,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后斜”;“搬运东西时,推着走比抬着走省力气”等。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喜闻乐见的事例展开教学,在不断地引导学生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从而建立起物理概念和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提出问题①“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人和火车一起在快速前进,人站着不动为什么还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提出问题②“地球时刻在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平均速度约为29.79千米/秒。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竖直向上跳起,地球高速走了,我们落下来时还是落在原来起跳的地方?”再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提出问题“为什么溜冰的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向后运动了;人划船的时候,为什么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等等认知“冲突”。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通过质疑和解疑活动,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从而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实现了“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培养了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
二、激发兴趣性,培养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趣味性教学,将获得高品质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电学重点知识“电功与电功率”的教学中,为了强化学习效果,可准备好两式卡片,一式六张分别是“I、U、R、W、P、t”六个物理量;二式三张分别是“I=U/R、 W=UIt、P=UI”三个基本公式。让学生在一式卡片中任意抽三张,选择其中一张作为“求的量” ;从二式卡片中选择一张作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公式;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例,列举相关的数据与补充必要的条件来探究与解决问题。例一:一个学生从一式卡片中任意抽取的三张分别是“I、P、t”, 从二式卡片中选择的一张是“W=UIt”,提出的问题是“我在家晚自习时用的是30W的日光灯,平均每天使用4小时,按市价电费每度0.5元计算,一个月要交多少钱的电费?”他通过如下计算“①W=UIt=Pt=0.03KW×4h ×30=3.6KWh;②3.6KWh×0.5元/KWh=1.8元”得出了一个月要交1.8元钱的电费。例二:一个学生从一式卡片中任意抽取的三张分别是“I、P、U”, 从二式卡片中选择的一张是“P=UI”,提出的问题是“很多楼房的楼道,夜间的照明路灯为什么都是用两只40W的灯泡串联起来使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他通过如下分析“①P=UI=U2/R,发现两只40W的灯泡串联起来使用时的总功率只有20W;②虽然每只灯泡都不能正常发光而偏暗,但两只合起来的亮度与一只25W的灯泡正常发光时的亮度相当,还节省了电能;③每只灯泡都偏暗,使得灯丝的温度比正常发光时的温度低了很多,减少了灯丝在高温下的升华,延长了灯泡的使用寿命”。
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展示了学习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在“寓教于乐”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三、发挥好奇性,培养发散性思维与动手技能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以人为本”善于把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积极乐学的氛围之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是学生好学、乐学的本质动力,它能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神奇的物理现象”调动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去追根求源,才有可能将单一的物理知识变成“鲜活”的学习内容,使学习物理的过程变成一种有趣的“探索”。 在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中,一方面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往往出现“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探讨,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获得提高。例如在经典的“路程、时间、速度”关系中有道习题是“在一次爆破技术中,技术员选择了一条长度是25cm的导火索,已知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5cm/s,点燃导火索后技术员跑开的速度是5m/s。问技术员能否在炸药爆炸前跑到230m以外的安全区?”在教师启发性的指导下,出现了“①求出人跑到安全区的最短时间,再比较;②求出人跑步的最小速度,再比较;③求出导火索的最短长度,再比较;④求出导火索燃烧的最小速度,再选择适当规格的导火索。⑤求出人在炸药爆炸时能跑多远,再比较”等五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凭着好奇的心理特点,当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实验学习目标之后,常常觉得“好玩”而进行系列性的猜想与研究,如“(1)本实验还有可能得出其他的结论吗?(2)换用别的器材,有可能得到本实验的结论吗?(3)利用现有的器材改变组合方式,有可能进行哪些问题的研究?(4)增加或减少一些器材,又有可能进行哪些问题的研究?”等。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依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解决,有的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解决,还有的只能暂作“悬念”留待将来解决,体现了“没有问题,就沒有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创新需要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导火索,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如果能够把好奇心成功地转移到探究知识上,这种好奇心就会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进行创新思维与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有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物理知识的乐趣, 从而促使学生将好奇心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兴趣、发展的需要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中科院院士、原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说“我们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我们有很好的原材料,缺少的是好的炉子”。如今,教师当务之急,不但要限制学业失败现象的发生,以防止大量的青少年产生被排斥和无前途的失落感;而且要创造出“好的炉子”,使全体学生获得有效的教育。有效教学犹如一把多功能的钥匙,极易打开知识宝库和科学的大门,古人云“授人以鱼,可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益无穷”, 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教育,才会使其终身受益无穷。
(指导教师:邵武市第五中学 林惠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既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实际技能的训练,切实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促使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指导生产与生活实践,是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笔者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本文谈谈“物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和体会。
一、启发认知性,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这是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现代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知识只是在他们与认识主体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相冲突或相顺应時才被建构起来。教学不但要适应学生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还要适应他们的认知结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物理新知识中会根据这些生活经验和生活事实,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探究、检验,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
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初中的物理不仅是小学《自然科学》的延伸,而且要比小学的《自然科学》更加神奇、更加精彩”。其次是通过做一些简单易行的学生“似懂非懂”的小实验如“吹不走的乒乓球”、“纸片托住一杯水”、“不倒翁”、“很难拉开的小吸盘”、“上下运动的滚摆”等,让学生一开始就建立起“物理的确很神奇”的初步印象,从而有利于继续学习活动中兴趣性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树立起“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实践联系最紧密,物理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总结;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物理现象。”等意识,例如“汽车停下时,为防前倾,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后斜”;“搬运东西时,推着走比抬着走省力气”等。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喜闻乐见的事例展开教学,在不断地引导学生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从而建立起物理概念和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提出问题①“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人和火车一起在快速前进,人站着不动为什么还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提出问题②“地球时刻在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平均速度约为29.79千米/秒。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竖直向上跳起,地球高速走了,我们落下来时还是落在原来起跳的地方?”再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提出问题“为什么溜冰的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向后运动了;人划船的时候,为什么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等等认知“冲突”。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通过质疑和解疑活动,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从而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实现了“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培养了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
二、激发兴趣性,培养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趣味性教学,将获得高品质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电学重点知识“电功与电功率”的教学中,为了强化学习效果,可准备好两式卡片,一式六张分别是“I、U、R、W、P、t”六个物理量;二式三张分别是“I=U/R、 W=UIt、P=UI”三个基本公式。让学生在一式卡片中任意抽三张,选择其中一张作为“求的量” ;从二式卡片中选择一张作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公式;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例,列举相关的数据与补充必要的条件来探究与解决问题。例一:一个学生从一式卡片中任意抽取的三张分别是“I、P、t”, 从二式卡片中选择的一张是“W=UIt”,提出的问题是“我在家晚自习时用的是30W的日光灯,平均每天使用4小时,按市价电费每度0.5元计算,一个月要交多少钱的电费?”他通过如下计算“①W=UIt=Pt=0.03KW×4h ×30=3.6KWh;②3.6KWh×0.5元/KWh=1.8元”得出了一个月要交1.8元钱的电费。例二:一个学生从一式卡片中任意抽取的三张分别是“I、P、U”, 从二式卡片中选择的一张是“P=UI”,提出的问题是“很多楼房的楼道,夜间的照明路灯为什么都是用两只40W的灯泡串联起来使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他通过如下分析“①P=UI=U2/R,发现两只40W的灯泡串联起来使用时的总功率只有20W;②虽然每只灯泡都不能正常发光而偏暗,但两只合起来的亮度与一只25W的灯泡正常发光时的亮度相当,还节省了电能;③每只灯泡都偏暗,使得灯丝的温度比正常发光时的温度低了很多,减少了灯丝在高温下的升华,延长了灯泡的使用寿命”。
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展示了学习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在“寓教于乐”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三、发挥好奇性,培养发散性思维与动手技能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以人为本”善于把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积极乐学的氛围之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是学生好学、乐学的本质动力,它能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神奇的物理现象”调动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去追根求源,才有可能将单一的物理知识变成“鲜活”的学习内容,使学习物理的过程变成一种有趣的“探索”。 在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中,一方面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往往出现“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探讨,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获得提高。例如在经典的“路程、时间、速度”关系中有道习题是“在一次爆破技术中,技术员选择了一条长度是25cm的导火索,已知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5cm/s,点燃导火索后技术员跑开的速度是5m/s。问技术员能否在炸药爆炸前跑到230m以外的安全区?”在教师启发性的指导下,出现了“①求出人跑到安全区的最短时间,再比较;②求出人跑步的最小速度,再比较;③求出导火索的最短长度,再比较;④求出导火索燃烧的最小速度,再选择适当规格的导火索。⑤求出人在炸药爆炸时能跑多远,再比较”等五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凭着好奇的心理特点,当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实验学习目标之后,常常觉得“好玩”而进行系列性的猜想与研究,如“(1)本实验还有可能得出其他的结论吗?(2)换用别的器材,有可能得到本实验的结论吗?(3)利用现有的器材改变组合方式,有可能进行哪些问题的研究?(4)增加或减少一些器材,又有可能进行哪些问题的研究?”等。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依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解决,有的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解决,还有的只能暂作“悬念”留待将来解决,体现了“没有问题,就沒有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创新需要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导火索,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如果能够把好奇心成功地转移到探究知识上,这种好奇心就会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进行创新思维与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有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物理知识的乐趣, 从而促使学生将好奇心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兴趣、发展的需要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中科院院士、原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说“我们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我们有很好的原材料,缺少的是好的炉子”。如今,教师当务之急,不但要限制学业失败现象的发生,以防止大量的青少年产生被排斥和无前途的失落感;而且要创造出“好的炉子”,使全体学生获得有效的教育。有效教学犹如一把多功能的钥匙,极易打开知识宝库和科学的大门,古人云“授人以鱼,可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益无穷”, 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教育,才会使其终身受益无穷。
(指导教师:邵武市第五中学 林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