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山,山是骨架,水是灵魂。无论山势多么雄伟,拥有一股活水时才显得有灵气、生机勃勃。一节课,亦是如此。教师是撑起整个课堂的山,而那股水便是学生。当这股活水注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此的课堂教学才算得上一节好课。所以,笔者认为听课应像“远看山色”“近听水声”那样多角度去欣赏,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远看,看教师如何构课
一节好课,教师首先应准确构课,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一副好的骨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扎实、严密、有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看一节课还应该从细节去看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哪些调控措施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教学速度如何调控、教学密度如何调控、教学时间如何调控。
二、近听,听学生的声音
平时听课者更多的是“远看”,把过多的目光放在教师身上。其实“近听”与“远看”同样重要,倘若学生没有融入到学习活动中,那就如同一潭死水般毫无生命力。听课者应该贴近学生去听听学生的声音。一听声音的广度,学生的参与率高吗?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激发?二听声音的量度,是否做到教师少说学生多说?从而看出学生主体性是否突出。三听声音的深度,听学生回答问题的“含金量”如何?看看学生思维是否得到激发,认知水平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与提高。四听不同学生的不同声音。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偶尔的“奇思妙想”显得些许不和谐;而正是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更能凸显学生的思维状态,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更加考验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应能有效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巧妙运用教育机智,在预设与生成间跳跃,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三、细品,品课外音
远看、近听之外,优秀的听课者会细细品味一节课,课前品味: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本节课将促进学生哪些方面发展。课内在“远看”“近听”的同时认真品味:教学设计意图;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有效;如此设计安排依据了哪些教育理论。课后在回味之余多总结、多思考、多实践,储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这样才能博采众长,丰富自我。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北门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远看,看教师如何构课
一节好课,教师首先应准确构课,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一副好的骨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扎实、严密、有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看一节课还应该从细节去看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哪些调控措施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教学速度如何调控、教学密度如何调控、教学时间如何调控。
二、近听,听学生的声音
平时听课者更多的是“远看”,把过多的目光放在教师身上。其实“近听”与“远看”同样重要,倘若学生没有融入到学习活动中,那就如同一潭死水般毫无生命力。听课者应该贴近学生去听听学生的声音。一听声音的广度,学生的参与率高吗?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激发?二听声音的量度,是否做到教师少说学生多说?从而看出学生主体性是否突出。三听声音的深度,听学生回答问题的“含金量”如何?看看学生思维是否得到激发,认知水平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与提高。四听不同学生的不同声音。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偶尔的“奇思妙想”显得些许不和谐;而正是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更能凸显学生的思维状态,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更加考验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应能有效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巧妙运用教育机智,在预设与生成间跳跃,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三、细品,品课外音
远看、近听之外,优秀的听课者会细细品味一节课,课前品味: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本节课将促进学生哪些方面发展。课内在“远看”“近听”的同时认真品味:教学设计意图;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有效;如此设计安排依据了哪些教育理论。课后在回味之余多总结、多思考、多实践,储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这样才能博采众长,丰富自我。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北门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