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学生在学校里能接触的都是理论知识,想要体验临床只有走出校门,走向医院。然而每一位医学生在初次见习的时候都会感受不一样,有的感受颇深,有的却很冷淡。
关键词:医学生;见习;感受
在临床医学导论课上老师讲过好多的临床知识,比如:病人的角色,医生的角色,病人的权利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只有实践了才会觉得有意义。
这个假期很荣幸的可以到北京朝阳区妇幼保健院见习。妇幼是一个二级甲等的小医院,在职的员工才二百多人,主要科室是妇科和产科,以及新生儿,对普儿的涉及相对较少。儿科门诊部的医生也只有三个,于老师是带着我的大夫,他是首都医科大儿科专业毕业的,老师原来是垂杨柳医院,后来,来了妇幼,他已经在妇幼待了四年了。于老师跟我说,其实当医生挺好玩的,可能刚开始会不适应,觉得累,但习惯以后会觉得很有意思。
我在妇幼的这段时间刚好过了甲流乙流的高峰期,所以没有了原来一天一二百个病号,一上午两个诊室也就四十多个人。一天下来两个老师加起来也不到一百。
第一天去的时候总感觉什么事都很新奇,因为时间早的问题好多医生护士都还没到。院办的老师带我领完白大褂后就把我送到了儿科诊室2,也就是于老师在的门诊室。妇幼的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而且大部门面积都被病房占用,所以门诊室前面只有一条很窄的小过道。老师们都管那件白色衣服叫“白大褂”,然而身为医学生的而我们却把它叫做隔离服,可能在我们的眼里那件衣服只是我们在实验课上用于隔离的,而没有真正的意识到那件衣服背后的含义。于老师的衣服虽然每周都会洗,但上面残留的笔油还是清晰可见。妇幼的白大褂上都绣上了妇幼的标志,每一位医生也都属于自己的胸牌,上面也都印着他们自己的名字。第一天人并不是很多,印象深刻的是几个来开药的爸爸,他们都是来给刚出生的孩子拿维生素D和钙。在没有步入妇幼的时候,也许身为医学生的我们并不知道原来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白药补钙,而且年龄不同需要的钙剂和维生素K也会不同。老师还讲了一下缺钙的几个主要症状。老师说其实说缺钙有的时候并不是缺钙而是缺少维生素D,人体每天摄入的钙是足量的,只是可能是吸收的量不足,而导致缺钙。还有就是测黄疸的新生儿,老师说新生儿黄疸很常见,其主要就是间接胆红素引起的。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临床常见的。当天午饭的时候正好碰到医疗公司去介绍甲流乙流试剂盒的用法。这个试剂盒是妇幼新进的,可以通过咽拭子和鼻拭子直接测出是甲流还是乙流,而且不存在假阳性的存在。好多医疗机构,比如八一儿童医院,儿研所都是在用这种试剂盒。第二天则是有人去介绍肺炎支原体试剂盒的。这些让我意识得到了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就像于老师说的可能在以后我们工作以后,科技会特别发达,我们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容易。于老师跟我说当时他实习的时候好多病都没法治愈,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医疗水平进步了,好多当时不能治愈的疾病在现在看来很简单,老师说不是说他们的技术提高了多少,而是现在人们对于疾病的認识水平总体提高了,才会是疾病得到越来越好的治愈。在学校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多病现在都可以治愈,但是他的发展过程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只是自认为的知道罢了。
在医院的这些天就像于老师说的,其实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老师们那种敬业的精神。第一天去的时候对所有的事物充满新奇感,但当每天都重复的时候就变成了习惯。是九点。在医院的这些天每天最常见的病人就是感冒的小孩。有的小孩很乖,甚至很有礼貌,有的小孩一进门诊室的们,或者说一看到我们穿着白大褂的人就会开始嚎啕大哭,并不配合医生的诊断,同时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其实很多时候纠纷的产生很简单,原因并不在于医生的医术有多么不精湛,而在于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也来越多,他们更多的相信与自己在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而不相信于医生,就比如,很多家长来门诊后都会跟老师说,医生我觉得我们家孩子好像积食,我在网上查了症状,我觉得我们家孩子跟那个很像。一般这种情况下老师都会说看着不太像积食。刚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会这样说。他明明很有自信的。后来我问老师,老师跟我说:“这是个中医说法,一般西医都不这么说的,我们是西医,毕竟中医那边不太好说。我们也不跟他肯定的说。说多了他也不信,不如让他自己去看中医。”每天来的很多病人都会提到这个词,老师每次的回答也都差不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家长们对疾病的认识增多了,他们会对医生的话半信半疑,说多了可能也于事无补,不如不说,并不是老师的不负责,而是怕说多了更会引起麻烦。换做初入临床的医学生的话,也许将会引起一场纠纷。
正如于老师说的,医学生在医院学到的最多的并不是什么知识,而是老师们工作的态度。就比如很多医学生在初入临床时可能会忽略的问题:病人的用药药量,于老师在接诊每一位病号的时候,都会问体重。问体重是为了算一次使用的药量。老师说孩子比大人要脆弱很多。不能用大人的药量去给孩子吃,虽然计算也只是个大体的计算,但也在安全范围以内。我问老师记这些东西会不会很难,老师说,如果在这个岗位上待了二十多年,那么你也会这么熟。真可谓“熟能生巧”每天重复着,记忆记忆一遍又一遍加深。如果换做是初入临床的医学生又会怎样的手忙脚乱呢?于老师说过很多次他都想放弃。但是当他每天都做着这一件事的时候,他也感觉很有意思。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觉得医生多么伟大,多么崇高。但是只有医生自己知道他们曾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医生需要的不仅是超长的耐心,更是对一个人毅力的考验。不得不说很多医学生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放弃,这些坚持十年如一日的老师们由衷的值得钦佩。
在去新生儿病房和产科病房时,老师跟我说产科病房里都是健康的孩子,而新生儿病房则是不健康的孩子,他们需要医生不停地看护。我们妇幼今年也来了一位新的儿科主任,他叫刘敬,主任主要就是负责新生儿病房,我那天去的时候主任并不在病房,我穿上隔离服,带上口罩、头套,走进病房看到那些躺在保温箱里的新生儿的时候,感觉内心很沉重,虽然他们从妈妈的肚子里面出来了,但是他们面临着随时会离开的危险。那一刻我多希望他们都是健康的,多么希望他们可以活蹦乱跳,当时我甚至盼着自己能够赶紧学成,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他们成为健康的孩子。最后一天走的时候,王院长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儿科医生只有当自己结婚有了孩子以后才能更好的工作。”刚开始我并不明白,她又解释到:“在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之前,他们对孩子只有同情,可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们体会到那种母亲的感觉,对孩子更多的才能是一种爱,而不单纯的是同情。”王院长的这句话其实道理很简单:没有体会过母亲的感觉,对那些生病的孩子只是一种同情,并不能体会到他们母亲那种盼着孩子健康的心情。
很多医学生会把一切事情想的太过于美好,认为他只是一名医学生,能不能成为医生还是未知数,更不用谈好医生。甚至会认为,没当过医生,但是看过医生治病,没有那么难嘛,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成为医生,面对的是生命,而不是生病。医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既然选择了学医,就应该不遗余力的走下去,不管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既然步入了医学院,便应该对得起医学生的身份,而非接触临床后便开始退缩,更应更好的运用临床丰富自己。
关键词:医学生;见习;感受
在临床医学导论课上老师讲过好多的临床知识,比如:病人的角色,医生的角色,病人的权利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只有实践了才会觉得有意义。
这个假期很荣幸的可以到北京朝阳区妇幼保健院见习。妇幼是一个二级甲等的小医院,在职的员工才二百多人,主要科室是妇科和产科,以及新生儿,对普儿的涉及相对较少。儿科门诊部的医生也只有三个,于老师是带着我的大夫,他是首都医科大儿科专业毕业的,老师原来是垂杨柳医院,后来,来了妇幼,他已经在妇幼待了四年了。于老师跟我说,其实当医生挺好玩的,可能刚开始会不适应,觉得累,但习惯以后会觉得很有意思。
我在妇幼的这段时间刚好过了甲流乙流的高峰期,所以没有了原来一天一二百个病号,一上午两个诊室也就四十多个人。一天下来两个老师加起来也不到一百。
第一天去的时候总感觉什么事都很新奇,因为时间早的问题好多医生护士都还没到。院办的老师带我领完白大褂后就把我送到了儿科诊室2,也就是于老师在的门诊室。妇幼的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而且大部门面积都被病房占用,所以门诊室前面只有一条很窄的小过道。老师们都管那件白色衣服叫“白大褂”,然而身为医学生的而我们却把它叫做隔离服,可能在我们的眼里那件衣服只是我们在实验课上用于隔离的,而没有真正的意识到那件衣服背后的含义。于老师的衣服虽然每周都会洗,但上面残留的笔油还是清晰可见。妇幼的白大褂上都绣上了妇幼的标志,每一位医生也都属于自己的胸牌,上面也都印着他们自己的名字。第一天人并不是很多,印象深刻的是几个来开药的爸爸,他们都是来给刚出生的孩子拿维生素D和钙。在没有步入妇幼的时候,也许身为医学生的我们并不知道原来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白药补钙,而且年龄不同需要的钙剂和维生素K也会不同。老师还讲了一下缺钙的几个主要症状。老师说其实说缺钙有的时候并不是缺钙而是缺少维生素D,人体每天摄入的钙是足量的,只是可能是吸收的量不足,而导致缺钙。还有就是测黄疸的新生儿,老师说新生儿黄疸很常见,其主要就是间接胆红素引起的。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临床常见的。当天午饭的时候正好碰到医疗公司去介绍甲流乙流试剂盒的用法。这个试剂盒是妇幼新进的,可以通过咽拭子和鼻拭子直接测出是甲流还是乙流,而且不存在假阳性的存在。好多医疗机构,比如八一儿童医院,儿研所都是在用这种试剂盒。第二天则是有人去介绍肺炎支原体试剂盒的。这些让我意识得到了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就像于老师说的可能在以后我们工作以后,科技会特别发达,我们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容易。于老师跟我说当时他实习的时候好多病都没法治愈,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医疗水平进步了,好多当时不能治愈的疾病在现在看来很简单,老师说不是说他们的技术提高了多少,而是现在人们对于疾病的認识水平总体提高了,才会是疾病得到越来越好的治愈。在学校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多病现在都可以治愈,但是他的发展过程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只是自认为的知道罢了。
在医院的这些天就像于老师说的,其实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老师们那种敬业的精神。第一天去的时候对所有的事物充满新奇感,但当每天都重复的时候就变成了习惯。是九点。在医院的这些天每天最常见的病人就是感冒的小孩。有的小孩很乖,甚至很有礼貌,有的小孩一进门诊室的们,或者说一看到我们穿着白大褂的人就会开始嚎啕大哭,并不配合医生的诊断,同时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其实很多时候纠纷的产生很简单,原因并不在于医生的医术有多么不精湛,而在于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也来越多,他们更多的相信与自己在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而不相信于医生,就比如,很多家长来门诊后都会跟老师说,医生我觉得我们家孩子好像积食,我在网上查了症状,我觉得我们家孩子跟那个很像。一般这种情况下老师都会说看着不太像积食。刚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会这样说。他明明很有自信的。后来我问老师,老师跟我说:“这是个中医说法,一般西医都不这么说的,我们是西医,毕竟中医那边不太好说。我们也不跟他肯定的说。说多了他也不信,不如让他自己去看中医。”每天来的很多病人都会提到这个词,老师每次的回答也都差不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家长们对疾病的认识增多了,他们会对医生的话半信半疑,说多了可能也于事无补,不如不说,并不是老师的不负责,而是怕说多了更会引起麻烦。换做初入临床的医学生的话,也许将会引起一场纠纷。
正如于老师说的,医学生在医院学到的最多的并不是什么知识,而是老师们工作的态度。就比如很多医学生在初入临床时可能会忽略的问题:病人的用药药量,于老师在接诊每一位病号的时候,都会问体重。问体重是为了算一次使用的药量。老师说孩子比大人要脆弱很多。不能用大人的药量去给孩子吃,虽然计算也只是个大体的计算,但也在安全范围以内。我问老师记这些东西会不会很难,老师说,如果在这个岗位上待了二十多年,那么你也会这么熟。真可谓“熟能生巧”每天重复着,记忆记忆一遍又一遍加深。如果换做是初入临床的医学生又会怎样的手忙脚乱呢?于老师说过很多次他都想放弃。但是当他每天都做着这一件事的时候,他也感觉很有意思。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觉得医生多么伟大,多么崇高。但是只有医生自己知道他们曾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医生需要的不仅是超长的耐心,更是对一个人毅力的考验。不得不说很多医学生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放弃,这些坚持十年如一日的老师们由衷的值得钦佩。
在去新生儿病房和产科病房时,老师跟我说产科病房里都是健康的孩子,而新生儿病房则是不健康的孩子,他们需要医生不停地看护。我们妇幼今年也来了一位新的儿科主任,他叫刘敬,主任主要就是负责新生儿病房,我那天去的时候主任并不在病房,我穿上隔离服,带上口罩、头套,走进病房看到那些躺在保温箱里的新生儿的时候,感觉内心很沉重,虽然他们从妈妈的肚子里面出来了,但是他们面临着随时会离开的危险。那一刻我多希望他们都是健康的,多么希望他们可以活蹦乱跳,当时我甚至盼着自己能够赶紧学成,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他们成为健康的孩子。最后一天走的时候,王院长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儿科医生只有当自己结婚有了孩子以后才能更好的工作。”刚开始我并不明白,她又解释到:“在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之前,他们对孩子只有同情,可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们体会到那种母亲的感觉,对孩子更多的才能是一种爱,而不单纯的是同情。”王院长的这句话其实道理很简单:没有体会过母亲的感觉,对那些生病的孩子只是一种同情,并不能体会到他们母亲那种盼着孩子健康的心情。
很多医学生会把一切事情想的太过于美好,认为他只是一名医学生,能不能成为医生还是未知数,更不用谈好医生。甚至会认为,没当过医生,但是看过医生治病,没有那么难嘛,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成为医生,面对的是生命,而不是生病。医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既然选择了学医,就应该不遗余力的走下去,不管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既然步入了医学院,便应该对得起医学生的身份,而非接触临床后便开始退缩,更应更好的运用临床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