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之于诗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zin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人类最唯美的语言形式,一直为人们所吟咏传唱。除了唯美的形——音韵格律之外,诗歌中所蕴藏着的真切的情、不朽的志,更是诗歌广为流传并为中外诗人和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诗以言志,诗以咏情,情志一统于诗歌中。
  关键词:诗歌 情志 多情 移情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诗歌,在文字出现之前就以民歌的形式口头流传。文字出现之后,诗歌又创造出人类文化史上炫目的辉煌。在中国,从春秋的《诗经》、《离骚》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近现代的自由体诗歌,无不诉说着诗歌在文学领域的辉煌。在英国,从英雄史诗《贝奥武夫》到中世纪的《坎特伯雷故事》;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从诗坛伟人华兹华斯、雪莱、拜伦、济慈的诗作到近现代罗伯特·布朗宁、艾略特的作品,无不在世界范围内久富盛誉。诗歌,因其唯美、神秘,而被中外读者广为传唱、吟诵。而诗歌的唯美不仅仅来源于语言形式上的音韵格律之美,更取决于音韵中至真的情、格律间至切的志。可以说,情志是诗歌的灵魂:诗以咏情,诗以言志。
  一 诗以咏情,诗以言志
  诗,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也是一种言语表达的艺术。无论是英语诗歌还是汉语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韵律的富于感情的言语形式。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一半皆是“缘情”之作,“在心为志,发言为声。”诗缘情,以言志。
  1 诗以咏情
  诗歌是人们表述感情的一种形式,起源于上古的劳动号子,也就是后来的民歌以及祭祀时的祭词。前者是劳动过程中感情的宣泄,后者则充斥着对神灵祖先的畏惧崇敬膜拜之情。当代诗人赵缺在《无咎诗三百序》里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西晋文学家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如《诗经·国风·魏风》中的魏国民歌《硕鼠》就源于奴隶的痛苦与愤怒之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之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创作的《忽必烈汗》则更具传奇色彩:据说是一天晚上,诗人在抽完鸦片之后昏昏欲睡的半清醒状态下写的。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约有二三百行,但写出的只有一段。他之所以未能完成,是因为写到现存片段的最后一行时,有人把他叫走了。等诗人回来之后,其余的诗句便都消失在记忆里,无处寻觅。奇特的想象、神秘的感觉消失了。于是,《忽必烈汗》就只有现存的这些富于音乐的文字片段了。诗因情生,融情于景,言以咏情,无情不成诗。“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的情结。”诗歌创作的基本,源自于诗人感情的激发、内心情感的涌动,而感情抒发是诗人创作诗歌的基本动因。
  2 诗以言志
  诗歌既然源于诗者的感情,自然要表达诗者的感情、心志。《尚书》有言:“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诗者的心意、心情、志趣的。从儿女情长到志存报国;从触景生情到忧国忧民,不论何种主题、何种语言创作的诗歌,都是诗人情意志趣的流露。如: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海枯石烂誓言与北宋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中的相思由水的儿女情意;拜伦诗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中的为自由而战的“拜伦式”的英雄与陆游、辛弃疾诗中的金戈铁马、光复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华兹华斯《我如白云独自游》中的心神宁静与李白的诗仙风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王政复辟的忧愤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悠悠情怀。理论界历来都强调“文以载道”,而“诗言志”和“载道”差不多:“赋诗者把它作为与自己心意、志向相寄托的言词而表白出来”,听诗者做出相应的判断,对诗人是“言志”的作用,对读者则是引导心志的“载道”功效。诗以言志,诗以咏情,这是诗歌的灵魂。
  二 诗歌诵读的基础——对情的把握
  诗歌的最初形态是口头流传的民谣,用以感情的宣泄与表露;而诗歌最自然的形态就是咏诵。《礼记·乐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体味诗歌之唯美的最佳途径就是诵读,而诵读的关键又在于对诗歌本身情志的准确把握。
  1 融于情,能诵读出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本身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语言形式。作为感性元素,音乐性能给读者一种感官愉悦;而富于节奏以及和谐的韵脚又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能凝定诗情和神思、催眠读者,控制读者的情感。语言是诗人感情的载体,也是心意志向的寄托。诵读诗歌时,如果失了情感与心志流露,诗歌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如果说,音韵格律是诗作美的外在;那么,情志心意就是诗歌美的永恒。诵读诗歌时,一定要诵读出音乐性,除了对韵律的准确把握以外,还必须准确把握诗者的情感。如此,方能诵读出诗歌的语言美。如诵读约翰·梅慈费尔德的“Sea Fever”(《海洋热》)时,不仅要读出诗歌本身的音律,还要读出诗人的心情神思来。这样,一首诗听起来就像一首欢快的歌曲,如一个充满热情的海员重返大海时轻松的吟唱。而诵读华兹华斯的“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如白云独自游》),则一定要读出诗人眼中景致背后的感情变化来。融情的诵读,一定能使文字随着诗者的情意优雅地舞动,进而使无声的语言变得鲜活生动、情真意切。再如,美国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的“I’m Nobody”(《我是无名之辈》):
  I'm Nobody!Who are you?
  Are you-Nobody-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Don't tell!they'd banish us-you know!
  How dreary-to be-Somebody!
  How public-like a Frog-
  To tell one's name-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
  诵读这首诗时,最重要的是对诗人心态境界的把握。这样,两个淡漠世事超然的人物对话就活灵活现:第一节一人低声地询问“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你-也是—无名之辈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有一种遇到知己的喜悦:“那现在有俩了啊。”最后一句,带有小孩的滑头般保守秘密的样子:“别说啊,他们会排斥我们的,你知道的。”在第二节中,两个人或是诗者自己表达了诗歌的主旨:“多么可怕啊——做一个——大人物/那么暴露——像一只蛤蟆/整个六月都在给那赞赏的沼泽诉说着自己的名字。”
  2 溢于情,更能诵读出诗歌的意境美
  英语诗歌创作过程中普遍使用移情(empathy),而汉语诗歌则是寓情于景,即:诗人的主观感情移植于客观事物上,用感染了情意的客观事物来衬托主观情志,从而达到人物一体、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塑造出一个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诗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有机融合的艺术境界。准确把握诗者作诗时的心情,就可以读出诗人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蕴藏的情感,就能诵读出诗歌意境的具体真实、动情之处,体会意境的唯美无限。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作意象丰富,秋意浓浓。若没有与诗者相似的情感流露,怎能诵读出这首七绝的绝美意境: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未眠人——意韵浓浓;城,寺,船,钟声——空灵旷远。而在诵读像约翰·济慈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时,对诗歌的蕴涵及诗人情意心志的准确把握,则是诵读出诗歌意境美的关键和前提。
  融于情,溢于景;夏遂雨,秋寻风。诗以言志,诗以咏情,情志是诗歌的灵魂。诵读时,必须把准诗人诗作的真切情意志趣;只有诵读者融情于诗歌,诗作的语言意境之美方能自然流露。
  三 情之于诗歌创作
  触景而情生,融情于景,化为文字,采以格律,施以韵脚,应以意境,便成了诗。主题恒久或意境唯美,则诗作长存。情志是诗歌永恒的题材,或儿女爱恋之情,或故国思乡之情,或忠君忧民之情,或志存高远之情等等,真真是无情不成诗。
  1 诗人本多情
  诗缘情,诗以咏情,那诗者必是一多情之人,“多情”是诗歌产生的诱因。且不说婉约派词人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就是相识”,多情如此。就连豪放派的苏轼在吟完“大江东去浪淘尽”之后,还会戚戚而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多情而敏感是诗人的潜质,诗人把这些情志融于景致之中,化为流水般的文字,于是举世闻名的句子就产生了。如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诉与情人的“千山万水,海枯石烂”的情意,成了少年恋人的誓言;而《昔日时光》中的友情,更被举世传唱。
  再如,意象派诗人庞德最著名的意象派作品《在地铁站内》: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在这首意象诗作中,也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诗人的情,即对美的依恋。如无情,何来美感。就连无名氏的两句也尽是诗者的情意流露:
  Farmer-son of 5 or 6,catching crickets in the field
  Two rabbits of gray and white,accompanied with this silent guy
  2 寓情于景仍是情
  寓情于景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英语诗歌中的移情作用。外在事物触动了诗人的情感,引发了诗人的激动,于是诗人就以舞蹈和歌咏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因而产生。歌咏这外在的事物,融入的都是诗人自己的情。诗人能在自然景物中找到感情寄托,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认为是因为人和自然是不可分的,人的生活就是自然的生活。而对于天然注重山水的中国诗人,寄情于静、以物言志,更是不可枚举。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人在长安遭到冷遇回到襄阳后,再南游洞庭时,因面对波澜壮阔的湖水,不禁激起自己用世的壮志,于是就写了这首赠给张九龄的求荐诗。在诗作中,诗人言的是一种积极的求用于世的思想,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援引,以便为国出力;尾联翻用典故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因无官位而不得施展才能后,再表急于求仕之心。全诗气象恢宏,比兴巧妙。虽有干谒之意,但写得得体,措辞不卑不亢,没丝毫寒乞相;语意含蓄委婉,情景浑融,情格并高。
  3 言表溢情
  表情有含蓄的方式,如寓情于景或移情于景,也有坦率直白的方式,那就是言表溢情、直抒胸臆,直接触动读者心弦。言语描述诗人情目之中的景物,承载着诗人似水如涛的情意,文字直接溢出情感:俏柔的唇角,轻挑的眉梢,情目若水飘,心思细妖娆。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又如,《诗经·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又有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诗序》上说:“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再如,宋代词人毛滂的《惜分飞》: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宋人周辉在《清泼杂志》中评这首词云:“语尽意不尽,意尽清不尽。”读这样的诗句,情意溢于言表,神思随之飞扬。
  诗以言志,诗以咏情,诵读诗歌须把握诗情,创作诗歌也是咏情言志。情志,诗歌永恒的灵魂。正如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志是文学作品产生的基本缘由,也关系着诗歌的兴衰。
  
   参考文献:
   [1] (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宋组建:《“诗言志”与“诗缘情”考辩》,《天中学刊》,2009年第4期。
   [4]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 王宝童:《金域行》,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郭春园,男,1984—,河南南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翻译、诗歌,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情欲与死亡”是中国古代小说常见的一个母题。这种母题以起于“情欲”终于“死亡”的叙事来观照人生,有其特殊的创作寓意和文化蕴涵。本文以《金瓶梅词话》为中心,试借鉴结构主义批评方法,从伦理学、心理学视角去阐释这种母题结构中的矛盾,揭示其表层文意下所潜藏的男权心态以及作者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人文哲思。    在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中,母题是指反复出现在不同文本中的最小叙事单元,其重要特征是“以类型化
期刊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生动地描写了形态各异的女子。本文拟就《红楼梦》中的女性崇拜展开论述,分析了《红楼梦》的女性崇拜的根源、体现及其研究的意义价值。通过论证《红楼梦》中的女性崇拜,笔者试图说明:《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乃因为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尊重女性的作品,它大胆地否定了令人窒息的男性文化,改写了中国主流文学中女性意识缺席的传统,从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 女
期刊
摘要::鲍德里亚认为,在整个消费社会中,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在对身体进行救赎运动中,我们的身体被同质化、外延化和功用化了,在女性解放和医学崇拜的背后是真实个人的被删除。同时,身体在意识形态功能中彻底取代了灵魂成为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神话。尽管鲍德里亚对人们身体的被奴役境地给予了无情揭露和批判,但他并没有向我们指出走出困境的道路,原因在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  关键词:身体 意识形态神话 深层逻辑 
期刊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思路。《手稿》中所体现的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社会与地球生命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人为生态灾变产生的深层原因与对策,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生态人类学关注的
期刊
摘要::普米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美学思想,即“亲和观”。这个观点,与“自然观”、“素朴观”是呼应的。“亲和观”这个民族美学思想核心的形成,与自然崇拜、素朴观、民族审美心理、风俗等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普米族 美学思想 亲和观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研究少数民族的学术领域中,从社会艺术学角度探索普米族的民族美学思想,是很有价值的,与研究普米族的文化、历史、
期刊
摘要::在庄子散文中,寓言、重言和卮言在形式上相互独立,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但是在本质上由于存在不确定性、相对性等共通之处,又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三言的独立性和共通性使得庄子散文具有复调型体裁的特征。这种体裁从形式到内容都凸显了一种对话精神,它把差异和不同带入对话之中,让它们自己言说、自己显现。庄子散文中的复调与对话深刻地体现了庄子的语言观和相对应的中国传统哲学观;而庄子复调型体裁散文中所体现出的对话
期刊
摘要::宗白华的同情说是其美学思想核心之一,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感物”美学的进一步深化。与来自西方的“移情说”相比,“同情说”更切合中国艺术实际。宗白华将“静照”,作为达到“同情”状态的审美方式。  关键词:同情说 移情说 静照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1920年,宗白华在发表于《少年中国》上的《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一文中,充满深情地呼吁:  “诸君!艺术的生活就
期刊
摘要::卦象和诗象均为符号化的意象系统,二者都是以一种认知隐喻模式将“言不尽意”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在诗歌英译(中外译者合作翻译)过程中,可以借鉴卦象独有的“立象以尽意”的方式发挥图画符号的表意功能,辅助外国译者深刻准确地理解原诗的意象及意境,帮助其译出上乘的佳作。  关键词:卦象 诗象 唐诗英译 立象以尽意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唐诗又是中
期刊
摘要::生态美在唐诗中有丰富的体现,从生态美学视域出发对唐诗的生态美进行解读无疑会对它的英译大有裨益。本文以李白的小诗《自遣》及其英译为审美客体,探讨生态翻译观照下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原作的生态美。  关键词:生态美学 《自遣》 意象 生态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为了弘扬中国文化,许渊冲、裘克安、林语堂等翻译大家都对中国
期刊
摘要::“玉”承载了颇深的中国文化底蕴,唐诗三百首中涉及“玉”及“玉系”文化的诗词篇章比比皆是,“玉文化”已经成为中国诗人创造特殊诗歌美学效应的工具,因此如何更好地翻译、鉴赏“玉文化”,对于我们弘扬、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十分必要。文章从语义角度解读唐诗中“玉文化”的翻译,为热衷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有志者们抛砖引玉。  关键词:唐诗 玉文化 语义 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