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出击
“70年前,30万南京同胞葬身血海,70年后,我们以‘和平祭’来纪念和缅怀他们。音乐会前,我建议为了30万死难的南京同胞,全体起立默哀一分钟。”随着指挥汤沐海的一席话,全场观众肃然起立,一分钟内,整个会场静谧、庄重,人们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呼吸,避免破坏这神圣、充满敬畏的气氛……

这是1月15日晚发生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内的一幕,当晚是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叶小纲创作的大型合唱交响音乐会《和平祭》在北京的首演现场,也是该作品继2007年12月13日在南京首演后的第二次演出。傅庚辰、徐沛东、王次炤、卞祖善、金湘、梁茂春等在京知名音乐家到场观看了演出。
音乐会由北京交响乐团演奏,全场共上演三首作品,首先是谭利华挥棒的勃拉姆斯《悲剧序曲》和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没有中场休息的过渡,紧接着,汤沐海携女高音孙秀苇、男中音王海涛以及江苏省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共同组成的近120人合唱团上场,开始了当晚的重头戏《和平祭》。
合唱交响乐《和平祭》是叶小纲应江苏省委宣传部委约,为缅怀70年前在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30万中国公民而创作的。乐曲由“南京”、“石头城”、“和平祭”三个带有独立标题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以讲述为主,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在各自不同的声部交替讲述着有关这座悠久古城的历史故事,有柔美轻漫、有深沉神往、有短暂的欢愉,也有数不尽的辛酸,随着管乐、打击乐的加入,声音逐渐厚重,音乐情绪也随之激动,在一切安静下来之后,长笛一个哀婉的主题在高音区飘来,这段旋律以及小提琴声部营造出的缥缈意境,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凄美的悲情氛围中。第二乐章伊始,作曲家便用铜管乐和打击乐营造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强烈的音响效果同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京人民的境况从孤苦无助到奋力抗争,发展到最后变成了汹涌澎湃的愤怒之情。作品第三乐章压抑的情绪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和平的向往,庄重的合唱和贯穿其间的钟声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似乎在警醒着今天的人们,珍惜生命、珍视和平,作品最后部分充满了对和谐人生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全曲在极弱的乐音中结束,5秒钟后观众才从音乐所塑造的情境中回到了现实,随即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汤沐海13日飞抵北京,随即开始了紧张的排练工作,15日晚演出完毕,夜里2点即要奔赴机场飞往德国。当晚的演出,汤沐海投入了极大的感情,大汗淋漓之际左手从口袋里掏手绢、擦了汗又放回去的一系列动作都是随着音乐的情绪完成的。演出结束后汤沐海客观地评价了《和平祭》的创作和当晚的演出:“这部作品对比强烈,叙事性、描写性都非常好,结构精炼,非常感人,充分显示了叶小纲的创作才能。演员们都很尽力,但时间仓促,又是新作品,作品本身的修改和演员的二度创作都需要时间进行精雕细刻。比如我觉得合唱部分不够尽兴,如果在终曲之前能够把合唱再尽兴地发挥一下,感觉会更好。另外,如果作品立意超越南京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受每一乐章小标题的局限,作品是可以更加超脱、更加没有局限性的。”
作为北交的掌门人,谭利华和他的乐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与中国作曲家合作,推动中国作品的首演,他把这看作是时代赋予他的社会责任,对于《和平祭》,谭利华认为是他近年来听到的非常满意的中国作品:“展现在舞台上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作品,音乐很顺畅,结构、句法、表现内容上都非常有深度,有很强的可听性,民族音调和现代作曲技法都是为思想和内容服务,这一点非常难得。”另外谭利华对演出和作品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第三乐章有些乐段乐队和合唱会有盖过领唱的情况,为了让观众听清楚,在领唱的部分,乐队有一点点气氛的渲染就可以了。”
指挥家卞祖善观看完演出后盛赞《和平祭》是一部:“史诗、壁画、雕塑、纪念碑式的交响乐力作,具有不可抗拒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是一部与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相称的大型合唱交响乐,作品自始至终保持着扣人心弦的整体高度艺术水平。鲜明生动的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与现代作曲技法融为一体,是一部面向广大听众、真诚的音乐作品。”另外,卞祖善建议:“作品声乐部分的交响化尚需丰富、加强,建议增加一段追悼、缅怀死难者的、催人泪下的无伴奏合唱,此外,歌词(不知作者是谁)亦需再斟酌。”
“70年前,30万南京同胞葬身血海,70年后,我们以‘和平祭’来纪念和缅怀他们。音乐会前,我建议为了30万死难的南京同胞,全体起立默哀一分钟。”随着指挥汤沐海的一席话,全场观众肃然起立,一分钟内,整个会场静谧、庄重,人们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呼吸,避免破坏这神圣、充满敬畏的气氛……

这是1月15日晚发生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内的一幕,当晚是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叶小纲创作的大型合唱交响音乐会《和平祭》在北京的首演现场,也是该作品继2007年12月13日在南京首演后的第二次演出。傅庚辰、徐沛东、王次炤、卞祖善、金湘、梁茂春等在京知名音乐家到场观看了演出。
音乐会由北京交响乐团演奏,全场共上演三首作品,首先是谭利华挥棒的勃拉姆斯《悲剧序曲》和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没有中场休息的过渡,紧接着,汤沐海携女高音孙秀苇、男中音王海涛以及江苏省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共同组成的近120人合唱团上场,开始了当晚的重头戏《和平祭》。
合唱交响乐《和平祭》是叶小纲应江苏省委宣传部委约,为缅怀70年前在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30万中国公民而创作的。乐曲由“南京”、“石头城”、“和平祭”三个带有独立标题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以讲述为主,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在各自不同的声部交替讲述着有关这座悠久古城的历史故事,有柔美轻漫、有深沉神往、有短暂的欢愉,也有数不尽的辛酸,随着管乐、打击乐的加入,声音逐渐厚重,音乐情绪也随之激动,在一切安静下来之后,长笛一个哀婉的主题在高音区飘来,这段旋律以及小提琴声部营造出的缥缈意境,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凄美的悲情氛围中。第二乐章伊始,作曲家便用铜管乐和打击乐营造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强烈的音响效果同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京人民的境况从孤苦无助到奋力抗争,发展到最后变成了汹涌澎湃的愤怒之情。作品第三乐章压抑的情绪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和平的向往,庄重的合唱和贯穿其间的钟声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似乎在警醒着今天的人们,珍惜生命、珍视和平,作品最后部分充满了对和谐人生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全曲在极弱的乐音中结束,5秒钟后观众才从音乐所塑造的情境中回到了现实,随即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汤沐海13日飞抵北京,随即开始了紧张的排练工作,15日晚演出完毕,夜里2点即要奔赴机场飞往德国。当晚的演出,汤沐海投入了极大的感情,大汗淋漓之际左手从口袋里掏手绢、擦了汗又放回去的一系列动作都是随着音乐的情绪完成的。演出结束后汤沐海客观地评价了《和平祭》的创作和当晚的演出:“这部作品对比强烈,叙事性、描写性都非常好,结构精炼,非常感人,充分显示了叶小纲的创作才能。演员们都很尽力,但时间仓促,又是新作品,作品本身的修改和演员的二度创作都需要时间进行精雕细刻。比如我觉得合唱部分不够尽兴,如果在终曲之前能够把合唱再尽兴地发挥一下,感觉会更好。另外,如果作品立意超越南京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受每一乐章小标题的局限,作品是可以更加超脱、更加没有局限性的。”
作为北交的掌门人,谭利华和他的乐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与中国作曲家合作,推动中国作品的首演,他把这看作是时代赋予他的社会责任,对于《和平祭》,谭利华认为是他近年来听到的非常满意的中国作品:“展现在舞台上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作品,音乐很顺畅,结构、句法、表现内容上都非常有深度,有很强的可听性,民族音调和现代作曲技法都是为思想和内容服务,这一点非常难得。”另外谭利华对演出和作品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第三乐章有些乐段乐队和合唱会有盖过领唱的情况,为了让观众听清楚,在领唱的部分,乐队有一点点气氛的渲染就可以了。”
指挥家卞祖善观看完演出后盛赞《和平祭》是一部:“史诗、壁画、雕塑、纪念碑式的交响乐力作,具有不可抗拒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是一部与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相称的大型合唱交响乐,作品自始至终保持着扣人心弦的整体高度艺术水平。鲜明生动的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与现代作曲技法融为一体,是一部面向广大听众、真诚的音乐作品。”另外,卞祖善建议:“作品声乐部分的交响化尚需丰富、加强,建议增加一段追悼、缅怀死难者的、催人泪下的无伴奏合唱,此外,歌词(不知作者是谁)亦需再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