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zh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教师,原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在学校不用家长操心,顺顺利利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是孩子的成功,做父母的会感到莫大的骄傲。但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变了我的想法。这个故事让我陷入深深的反思,我们让孩子从懂事起就开始学习,学习,但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什么才是对他一生成长最重要的?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是成长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步。
  一、自理能力是父母、教师对孩子进行的起步教育
  自理能力指人们在生活上的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比如说做饭吃饭,讲卫生,独立购物,学习等等。在与人交往中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独立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在心态上的能独自承受一定的压力。
  (一)请家长判断孩子有无自理能力。我列一组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家长判断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自理能力。
  1.听到闹钟独立起床,穿衣服,收拾床铺。
  2. 可以自己洗脸刷牙、吃早餐,收拾好书包带好学习用具。
  3.可以自己记清楚作业,并且独立完成。
  4.可以自己清洗小件物品,比如红领巾、袜子。
  5.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不丢、不落。
  6.上下幼儿园(学)自己背包。
  7.和同学有矛盾时可以自己解决。
  8.周末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扫地、倒垃圾。
  9.可以清楚地转述老师的要求。
  10.在园(学校)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简单的清理归位任务。
  如果孩子有好几项做不到,那就表明孩子自理能力低下。
  (二)分析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保姆型(保护型):这类家长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事考虑得很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就像母鸡带小鸡一样,总是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翅膀底下。侍卫型(娇纵型):这类家长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批评,像皇家侍卫对待皇上一样。老爷型(支配型):这类家长思想守旧,家长专制严重。他们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放任型:这类家长由于工作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对孩子的事情一般让孩子独立做主,从不干涉。但是由于与孩子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理解型:这种类型的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沟通。当孩子需要的时候,总能及时出现,解决问题,还能及时地提醒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三)家长越俎代庖导致的后果——丧失自理能力,依赖大人,永远长不大。走到小学校园里,几乎每天早上都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家长拎着书包像个随从一样将孩子送进教室;家长来学校给孩子送学习用品;家长为了让孩子玩,自己拿起扫帚在那打扫卫生;下午放学家长来接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取下学生的书包,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家长这样爱孩子的方式会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习惯,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不但从心里上长不大,还会养成懒惰的恶习。
  二、幼儿时期与小学阶段是培养自理自律能力的最佳期
  幼儿时期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性格养成的最佳时期,是个体学习的启蒙黄金阶段。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孩子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还没有稳定的模式,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因而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包括环境和教育。如果到了初中、高中孩子的性格基本成型稳定,改变就很困难。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
  (二)树立孩子自理自立意识。当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即将上小学时,家长可以适时提示:你长大了,你要开始独立在学校中生活、学习了,有些事需要妈妈爸爸帮助时,就要及时告诉我们。每一次正式的谈话会让孩子幼小心灵受到触动,逐渐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三)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在家庭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摆脱依赖心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今天完成。
  (四)初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这样逐步培养孩子的探究、思考能力。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这不是父母替代的了的。常常听身边的朋友说给孩子买一份保险,给孩子存一个定期等等一些爱心储蓄,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就是在给孩子做了一份精神的保险和定投储蓄,这是孩子一辈子都享用不完的财富。如果家长真爱自己的孩子,现在就请松开你的双手,挪开那把保护伞,还孩子一片自然的天空,让他们在风雨中自由、健康地成长。深爱孩子的父母们,不妨从自己做起,下定决心为孩子搭建好一个坚实的独立自主成长基石。
  【作者单位:阿左旗第一幼儿园 内蒙古】
其他文献
小学生接触写作的时间不长,往往会遇到不知道怎样写出真情实感、无事可写、不知道哪些材料更符合作文的主题、不懂得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写作、无法写出创新性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将写作和阅读结合起来,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堂小习作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插图、主题创作、模仿写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综合能力。  一、描摹插图,提升想象能力  学者叶圣陶认为,图画不仅仅只是文字的说明,教师
期刊
上回说到,自来也获得了文学奖,而竞争激烈的物理学奖颁给了大饼博士,紧接着又公了这项殊荣呢?我们马上揭晓!
期刊
俺是大名鼎鼎的胡夫金字塔,大家对我一定不陌生吧。现在,俺要说一些你们不一定知道的事情。来,大家靠近点,听俺慢慢讲述关于俺身世的那些事儿。  你知道目前发现的最大金字塔是哪座吗?哈哈,你肯定猜到啦,那就是俺哪。俺是由大约230万个大小不等的石块堆砌而成,每块石块的重量在1.5~160吨之间,头顶的5块,每块都有60吨重!假如把俺身体上所有的石块凿成足球大小的小石块,然后把它们沿赤道排列,其长度差不多
期刊
本节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
期刊
数学知识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迁移儿童“生活经验”,获取“数学体验”  在没有系统学习三角形时,三角形这一概念在儿童的大脑里面其实早就有了表象,但这些表象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也没有明确的数学意义。这些表象就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生活经验”却是“自己的经验”,是儿童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数学活动要与儿童已有的经验对接
期刊
伴随时代的进步,学校的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深层次的变化,作为一门副科的小学体育在小学教学阶段的关键作用也已显现出来。所以,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求,体育老师必须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训练方法。本文将分成三个部分探讨体育教学的训练方法,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小学体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老师,要找到符合
期刊
【案例回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有一块关于“圆环的面积”的教学内容,笔者在2013年与平行班的老师一起执教了这个内容。记得很清楚当时在做完练习后,隔壁五(3)班的一位同学向我讨教了一个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原题:在一个直径是9米的圆形鱼池外,修一条宽1米的环行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  解法:9÷2=4.5米)  4.5+1=.5.5(米)  3.14×5.52-3.1
期刊
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2 Ben’s birthday时,因为本单元围绕“Ben的生日”这一主题,从谈论生日的具体日期入手,到邀请朋友参加生日聚会,小客人来访、祝贺、送礼等情节,把有关“询问日期”、“邀请”、“征求意见”等日常交际用语、词汇和句型有机结合起来。既呈现了十分丰富的语言材料,又展示了英语国家“过生日”的文化风俗和习惯。而过生日”一直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考虑到现在的孩子  
期刊
每次上公开课前,我都会精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设计不到的事件和问题发生,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和问题与老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素质、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是老师大显身手的时候,如何解决能反映出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得当,能变被动为主动,可转化教学的材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可能会影响老师的威信和师幼之间的关系。但事件和问题的出现是
期刊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意思是说:大家都觉得小孩子很小,哪里知道小孩子人是小但是心不小。你如果小看小孩子,那就是比小孩子还要小。这首儿歌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尊重小孩,信任小孩,理解小孩。  一、尊重孩子,搭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1、平等交流,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老师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的跟孩子说话,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小,拉大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