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建立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库,是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不是一次性建成的,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笔者就历史课程资源库的模块设置及其结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课程资源库的模块设置
模块①:教学素材库
这里的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能被直接引用的基本材料,以图片、影视和文本等方式呈现。这些素材绝不限于教材,照片、电影、报纸上的讽刺画、绘画、报纸社论评论、信件、演讲摘要、地图、各种统计资料、音乐、诗歌、艺术品等,都是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重要素材。为便于课时教学,可以按教材目录建立素材库,但必须做到:形式多样,图片、影视、文本兼备;来源广泛,有校内素材,也有校外素材;功能有别,既要有知识累积一类的,以促进教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要有教学情境一类的,以便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支持学生的学习。
模块②:教学案例库
包括校内外优秀教师和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电教课件、教学实录、教学录音、录像等。
模块③:探究学习资源库
将这一内容从教学案例库中单独列出,是因为探究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仍然是目前教学的难点。它包括研究课题或项目的设计方案、活动记载、研究资料、研究报告、研究心得等。
模块④:习题库
按教学时段,可包括课堂练习题、单元或模块训练题和综合训练题;按能力要求,有基本题、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开放题等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有错题集和高考试题集,前者可以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分类和归因分析,寻求解决办法,后者可以研究命题动向和规律,进而改进教学。
模块⑤:教学反思成长库
包括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学札记、成长故事和学习笔记等。
二、历史课程资源库的结构特征
上述模块设置,从教学实践出发谋篇布局,形成了五个模块、三个层次的框架结构。
模块①是课程资源建设的第一个层次,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能被直接引用的基本材料,可以称之为"师本"教学参考资料。它与各种教参的明显区别在于,它不是“成品”,即完整的教学设计,而是“原料”,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引用、运用。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相关,但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去借的,否则便颠倒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平时教学过程中重视收集和整理这些素材,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程序的优化,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模块②-④是第二个层次,即教学实施层面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作业和考试设计与实施等内容,涉及到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录像等)、教学反馈等教学诸环节,并内在地隐含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模式和教学艺术以及学生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与问题等素材性课程资源。
不过,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获取优秀教案、电教课件、各类练习和教学案例的渠道越来越便捷,教师不能机械照搬,应在借鉴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就探究性教学而言,这方面的设计、案例很多,但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意识和效率主要是随着开展探究教学的次数和经验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含有教学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手段、工具、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积累这样的课程资源,不仅是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更是教学经验、方法、策略的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模块⑤是第三个层次,即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如前所述,历史教学是基于历史史料与事实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新一轮课改中,广大历史教师拓宽了史料范围,大量采用影视资料、歌曲、漫画等展开教学,但这些文艺作品具有虚构、夸张的成分,还存在着“谁创作”和“为谁而创作”的主观意识,这就必需要考虑哪些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和能够运用、在什么时候呈现和如何呈现、教师如何适时引导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学实践,更有赖于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因此,教师应通过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札记、教学故事、成长故事等,总结、反思教学经验,积累解决问题与困惑的智慧,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炼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学理念。之所以将学习笔记列入个人反思成长资料库,既是因为史学研究发展迅速,历史命题适时引入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也是因为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将教师个人的观点和具体的经验性信息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使教师的认识更深刻,意蕴更博大,鉴别能力更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确保教学与反思的方向性与合理性。
总之,包含五个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资源库,涉及到教学参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计划、设计与实施,教学反思等方面,是以行动研究为取向的,即通过教学参考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评价,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并通过教学行动与反思对教学实践进行管理、评价和修正与提升,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库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当然,教师应重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合力,甚至通过网络等途径进一步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形成学校同行、校外人士、学科专家的联合开发的局面,在合作与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
一、历史课程资源库的模块设置
模块①:教学素材库
这里的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能被直接引用的基本材料,以图片、影视和文本等方式呈现。这些素材绝不限于教材,照片、电影、报纸上的讽刺画、绘画、报纸社论评论、信件、演讲摘要、地图、各种统计资料、音乐、诗歌、艺术品等,都是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重要素材。为便于课时教学,可以按教材目录建立素材库,但必须做到:形式多样,图片、影视、文本兼备;来源广泛,有校内素材,也有校外素材;功能有别,既要有知识累积一类的,以促进教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要有教学情境一类的,以便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支持学生的学习。
模块②:教学案例库
包括校内外优秀教师和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电教课件、教学实录、教学录音、录像等。
模块③:探究学习资源库
将这一内容从教学案例库中单独列出,是因为探究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仍然是目前教学的难点。它包括研究课题或项目的设计方案、活动记载、研究资料、研究报告、研究心得等。
模块④:习题库
按教学时段,可包括课堂练习题、单元或模块训练题和综合训练题;按能力要求,有基本题、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开放题等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有错题集和高考试题集,前者可以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分类和归因分析,寻求解决办法,后者可以研究命题动向和规律,进而改进教学。
模块⑤:教学反思成长库
包括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学札记、成长故事和学习笔记等。
二、历史课程资源库的结构特征
上述模块设置,从教学实践出发谋篇布局,形成了五个模块、三个层次的框架结构。
模块①是课程资源建设的第一个层次,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能被直接引用的基本材料,可以称之为"师本"教学参考资料。它与各种教参的明显区别在于,它不是“成品”,即完整的教学设计,而是“原料”,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引用、运用。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相关,但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去借的,否则便颠倒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平时教学过程中重视收集和整理这些素材,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程序的优化,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模块②-④是第二个层次,即教学实施层面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作业和考试设计与实施等内容,涉及到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录像等)、教学反馈等教学诸环节,并内在地隐含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模式和教学艺术以及学生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与问题等素材性课程资源。
不过,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获取优秀教案、电教课件、各类练习和教学案例的渠道越来越便捷,教师不能机械照搬,应在借鉴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就探究性教学而言,这方面的设计、案例很多,但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意识和效率主要是随着开展探究教学的次数和经验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含有教学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手段、工具、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积累这样的课程资源,不仅是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更是教学经验、方法、策略的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模块⑤是第三个层次,即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如前所述,历史教学是基于历史史料与事实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新一轮课改中,广大历史教师拓宽了史料范围,大量采用影视资料、歌曲、漫画等展开教学,但这些文艺作品具有虚构、夸张的成分,还存在着“谁创作”和“为谁而创作”的主观意识,这就必需要考虑哪些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和能够运用、在什么时候呈现和如何呈现、教师如何适时引导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学实践,更有赖于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因此,教师应通过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札记、教学故事、成长故事等,总结、反思教学经验,积累解决问题与困惑的智慧,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炼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学理念。之所以将学习笔记列入个人反思成长资料库,既是因为史学研究发展迅速,历史命题适时引入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也是因为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将教师个人的观点和具体的经验性信息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使教师的认识更深刻,意蕴更博大,鉴别能力更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确保教学与反思的方向性与合理性。
总之,包含五个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资源库,涉及到教学参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计划、设计与实施,教学反思等方面,是以行动研究为取向的,即通过教学参考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评价,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并通过教学行动与反思对教学实践进行管理、评价和修正与提升,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库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当然,教师应重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合力,甚至通过网络等途径进一步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形成学校同行、校外人士、学科专家的联合开发的局面,在合作与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