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民族主义与欧债危机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gree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金融危机自始至今已有六年时间,有必要从千丝万缕的关系中抽丝剥茧,整理成一个简单一维的逻辑关系。欧洲金融危机也是世界金融危机的一个更广泛的组成部分,前期由2007年中期市场对美国房地产抵押证券丧失信心和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引起,后期随着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后的市场冲击继续发酵。在欧洲内部,关于危机发生的不同原因被人们所认知,包括:不健全的财政政策、结构僵化、生产力效率低、地区宏观经济不平衡等。
  本文指出了一个本次金融危机中具有一些特别“欧洲”特色的线索,即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银行政策分散化之间的错配。金融市场一体化体现在欧洲银行主导了欧洲的信贷中介,欧洲银行政策主要掌握在各个欧洲主权国家之手,这种市场结构和制度安排之间的错配产生了一种强大、且市场被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欧洲国家当局把欧洲银行之间的竞争当做各自国家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竞争,并且依据这一认识制定并执行他们的银行政策,尤其是银行监管政策。
  这种认识可以像“经济民族主义”一样被标签为“银行业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常常是指在涉及跨国经济利益竞争的环境下,一国政府保护并支持被视为“国家冠军”的国内经济主体,或者损害被视为竞争国家利益代表的国外经济主体。因为银行业与政府之间密切联系的存在,银行业民族主义比其他形式的经济民族主义更加强烈。这包括但不仅仅限于银行主动与银行监管的明确分离,以保护金融稳定和银行在总体国家经济中,尤其是政府活动融资中的角色。
  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银行业民族主义本身绝对不是欧洲所独有的。它们在每个国家的存在形式皆有所不同,而且他们在所有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中都确实存在。欧盟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些关系和银行业民族主义,与一个禁止不同国家之间金融壁垒的法律框架同时存在。这个框架创造了至少原则上是高度一体化的超国家金融市场——今年早期塞浦路斯金融事件表明:欧盟内部国家金融壁垒的消除并没有人们以前想象的那样绝对化和不可逆转。
  在笔者看来,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与国家银行政策之间的错配,以及由此产生的银行业民族主义,在欧洲金融危机前期金融风险积累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欧洲直到目前仍没有能力解决该危机。笔者在此简单回顾目前的措施,描绘一个朝向欧洲银行一体化的过程图以说明此结论。
  危机前夕
  危机之前,银行业民族主义及其与金融市场一体化驱动因素之间的互动,应该为极大增加了欧洲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以下两种情况的恶化负主要责任。第一项是欧洲银行的过渡杠杆化,第二项是欧洲相对非银行金融部门来说,停滞不前的发展。
  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欧共体在1957年的《罗马条约》上,把“消除资本在欧洲内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作为其使命之一,另外该使命同时包括消除人员和服务自由流动的障碍,消除关税和创造一个商品单一市场。但是罗马条约有关资本的章节也产生出相当大程度上审慎例外的情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有关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政策一直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金融系统也一直由各个国家主导。
  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四项变革急剧改变了这种局面,实现了单一金融市场的约定。首先,1988年一项指令规定了资本控制的消除。其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用国家正式立法的形式将本项规定正式确立,并为1999年欧元的诞生进一步铺平了道路。第三,中东欧的前共产主义欧盟候选国家逐渐私有化了其大多数金融机构,并在大多数情况下接受来自西欧银行集团的收购,同时西欧的银行一体化也逐渐加速,尤其在次地区的层次上,像在比荷卢地区和北欧地区。第四,从1999年开始,欧盟委员会推出了防止欧洲国家对跨国银行收购设置障碍的竞争政策,该政策规定国家组织跨国银行收购即构成扰乱金融市场的行为。这些措施使欧洲朝着银行和金融市场一体化前进了一步,并且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朝着跨国金融市场一体化不可逆转趋势的印象。
  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使银行准备好迎接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可避免的银行收购兼并大潮流。为达到目的,银行追求规模,并主要通过国内收购和金融杠杆实现。在不同的环境下,监管层可能会阻止这些收购兼并策略。监管当局会不同意国内银行兼并,因为兼并不仅让银行高管层偏离了其风险管理职能,而且在一些欧洲国家导致了高危险的市场集中度。相反的是,大型国有银行的创建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正面的,因为它使得国有银行能够在未来跨国收购大潮中成为收购者而非被收购目标。
  同样,许多监管者认为银行为追求其收购策略,或其他形式的扩张,应该被赋予更大法律权限,使用财务杠杆是合理的。在这种背景下,由欧洲监管者和欧盟本身积极推动的《巴塞尔协议II》也就不足为奇,该协议谈判时间跨越20世纪90年代晚期和21世纪初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银行资本和杠杆的限制,这与美国更为审慎的监管态度产生了鲜明对比。整体监管层至少隐性的认为容忍银行业高杠杆率,是确保国内银行在整个欧洲的银行主导地位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必要代价。欧盟开始执行其更为严厉的消除国内银行收购障碍的政策之后,在21世纪早期,欧洲银行跨国合并速度加快,这也更加巩固了监管层的这一态度。所以,银行业民族主义对90年代后期尤其是21世纪初期,欧洲银行杠杆率大幅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危机前夕,一个与此相关却独立的问题是欧洲经济体中非银行金融发展的相对缺失。这包括高收益率债券发行,贷款证券化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除了发行者外)的金融媒介作用。银行业民族主义离这个因素很远,但是很可能它作为一个监管因素对其发生了作用。至少一些国家认为非银行金融的巨大扩张会负面影响它们“国家冠军”的竞争姿态。例如,几个欧盟成员国一直执行限制某些金融服务提供的排它性政策,限定向信贷机构租赁的行为,不是为了审慎监管的目的,而只是为了限制非银行金融中介结构的发展潜力。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在几个欧盟成员国只有直接与银行或者保险集团相关的投资者,而没有其他大型的机构投资者。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养老金系统是现收现付制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很大一部分的投资行业是由更大的金融集团的资产管理机构运作的。   欧洲金融体系由银行业主导的局面造成了两个方面的潜在担忧,这两个担忧分别与成长性企业和金融稳定相关。一个多元化的金融系统能够为借款企业,尤其是快速增长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私人股权投资者都熟悉的事实是:银行不一定是提供有形担保物的初创企业的最佳融资渠道。尤其是,经济体从制造者向服务业的转变、愈加基于知识的价值创造,意味着银行在成长性企业外部融资中占比逐渐下降的趋势。投资于科技、培训、市场营销和工艺创新通常涉及雇佣有经验的人,而非采购能够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的有形资产。
  金融稳定性方面的担忧是因为:在系统性冲击后,非银行金融机构“去杠杆化”时,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从银行手中接受部分资金。这在美国2009年及之后发挥了重大作用。非银行融资抵消了大部分银行重组导致的负面经济冲击,对降低严重信贷资源缺乏的风险起到了重大作用。像欧洲现在(或者90年代的东南亚),非银行金融几乎没有发展,银行去杠杆就会引起信贷紧缩、经济停滞,从而进一步对银行资产负债表构成压力,导致螺旋下降的过程。换句话说,尤其是在发达经济体中,金融系统多样性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快速恢复的能力。
  现在回看,欧洲政策制定对于多样化的、其高度依赖银行的金融体系,和为发展证券市场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而搭建基础的关注是何其少!蹩脚的《里斯本计划》旨在为提升竞争力而实施结构化改革,却完全没有提及金融政策方面。在2005年中期由欧盟委员会通过的24项“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综合指导方针”中,没有一项是关于金融部门政策的。甚至在人们对2007年中期以前欧洲金融稳定性有所担心时,这些担心主要都是指向私人股权投资和对冲基金等新的融资方式(最终出台了欧盟《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指令》),而非关心当时已经在发生的金融系统中的风险积聚。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银行业民族主义能够在有意无意中驱动政府政策选择,是因为缺少一个能够把政策制定者拉向不同方向的相反利益联盟。固有的大型企业从内部银行兼并和欧元创立中都能够获得利益;国内银行并购产生了能够且激励满足它们金融需求的大型银行;欧元创立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进入优质企业及流动性更好的债券市场。大多数家族企业对大多数有透明度要求的非银行融资方案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许多企业宁愿选择不增长也不愿披露相关信息。由于在欧洲许多地区缺少独立的机构投资者、许多欧洲储户金融知识相对匮乏,投资者的声音基本被湮没了。所以,在政府政策辩论中没有提及储户在多元化金融体系具有更多机会的利益诉求。欧洲高增长性企业数量太少也不能形成一个强大政治联合体。最后,由对“大缓和”概念(GREAT MODERATION)的错误新信念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导致金融监管人员对系统性风险关注不够。
  (《中国经济报告》编辑王艺璇翻译)
其他文献
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也非常迅猛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正经历关键性的政治经济变化,中国实现了领导层的更替,印度提出了“东向策略”。《中国经济报告》记者在年初采访了来北京进行学术访问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专家弗雷德里克·格瑞尔(Frederic Grare)。  弗雷德里克·格瑞尔是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南亚项目主任,是研究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政策和安全问题最杰出的学者和时事评论
期刊
历史学家或许未曾瞩目他们,他们却从不曾遗忘自身,并用诚挚动人而富有穿透力的文字,为宏大但苍白的历史叙事填空  沈博爱先生,湖南浏阳人,生于1936年,由做染布、纺织的祖父祖母带大。少时经历战乱,避地而活。青年时任家乡小学教员,1958年因给大字报画插图被打成右派,旋又因与友朋组织读书会被以反革命罪判刑5年。服刑期间妻离女丧,挚爱的祖父也去世而未得见最后一面。1962年释放回原籍监管,后续弦,跟随第
期刊
金融和数据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而互联网又是数据的平台,因此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强大的市场潜力让人震撼,无论是金融界、互联网公司还是投资界,都对这个趋势显示出极大的兴趣。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信证券国际董事长德地立人先生是中国投行界的资深人士,近日,他接受《中国经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记者采访,谈到了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些看法。他表示,如果互联网金融不
期刊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和中国经济年鉴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于2013年11月22日-23日在北京举行。200多位中外代表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中国如何构建新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于凯摄影  2013年11月22日-2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中国经济年鉴社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建立高效开放可持续的
期刊
中国的城市化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成功将半数以上的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我的问题是,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空间规划有什么潜在的意义及限制因素?  首先,探讨从上海到南京的长江三角洲出现的史无前例的城市群,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我所讲的“高复杂性”。其次,我会阐释对这些人口聚集区进行规划的重要性,重点阐释北美城市系统中的城市形式。  城市超级有机体  长三角地区占地约10万平方公里,比加拿大纽布伦斯威省大
期刊
当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Rousseff)决定推迟访美时,很明显,此次访问不会有太多成果。对巴西来说,这次访问显示出巴西的全球地位和它对美国的重要性。在美国,这次访问被视为改善与南美洲蹩脚的双边关系的重要努力。  访问的取消,也揭示了过去20年美巴关系的实质。两国看上去是友好的,双方领导人经常强调美巴双边关系与过去一样好甚至好于以往。两国政府都努力把对方发展为全球或地区间的合作伙伴,以
期刊
鉴于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是否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住房的养老地产已成为在中国备受争议的话题。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因此,抚养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养老计划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更是凌驾在储蓄和任何财产之上。  独生子女政策的固有问题  从传统上看,中国过去养老地产没有存在的必要。像由五到十个个体的小房子组合起来的四合院,让几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出台后,人口结构
期刊
费尔普斯(Edmund S. Phelps),美国经济学家,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及新华都商学院院长,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通过研究证明了低通货膨胀率如何导致人们对未来低通货膨胀率的预期。2006年,埃德蒙·费尔普斯因其“在宏观经济跨期决策权衡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早在获得这项殊荣之前,他在经济学界就因为提出了
期刊
珍妮特·耶伦接替伯南克担任美联储主席,可谓生不逢时。美联储正处于近代以来危机最深重的时刻之一,它在5月公告中关于可能开始逐步缩小长期资产收购规模的说法,令各国央行大吃一惊,随即引发全球市场抛售。但一些对美国经济利好的消息对金融市场却可能是坏消息。因为投资者认为,美联储基于这类新闻做出的潜在紧缩政策,要比新闻本身更具有重要意义。  然后,上个月美联储推迟撤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市场又迅速兴奋起来。事
期刊
7月19日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表明,中国金融领域新一轮的改革已进入快车道。  此次央行推进的政策,有着强大的社会共识,提速之快超出市场预期,但也被指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基本已在10%以内,取消30%的利率浮动限制水到渠成。  央行的人士则表示,即使是一小步也来之不易。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1-3月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