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程教学的困惑
(一)课外阅读方面
我把目前学生课外阅读概括为“三多三少”。阅读快餐文学的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的学生少;让孩子做试卷的家长多,让孩子看课外书的家长少;学校有像样的阅览室及图书馆的少;社会上不规范的小报刊亭小书屋及网吧多。也许这就是影响学生正常、有序、有效的课外阅读的因素。希望家庭、学校、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多与好书为伴。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记得一次语文测试,有一道课外阅读方面的仿写题,以四大名著之一为由头仿写,大部分仿写较生硬,有的根本仿写不出来。仿写如此,更谈不上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靠语文教师就能做到、就能做好的,还要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大环境。
要想教育呈现良性循环,照我看,最为简便易行、效果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学生多读好书,让学生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方面
教师面临的是很多操作方面的困难,有时教师处于欲行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地。客观上的问题主要来自教学环境条件、设备等方面,而主观方面的问题则主要是我们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设计等准备不足。如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会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一次参观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活动。
没办法在校内进行,干脆我就改成:学会利用新华书店,开展一次参观新华书店,购买图书的活动。或参观一位藏书爱好者的书房,借阅图书资料的活动。或參观自己家的书房,制作读书卡。只能是口头上布置,若深层次落实,确实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如果离开了良好的课外阅读基础,这一项活动是开展不出成效的。
第三单元“调查社会用字情况”。我们学校曾经安排学生上街调查清扫不文明不规范用字情况。可学生查到了,有的却难以落实到位。虽然活动开展并不太如意,却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全社会关注。类似的综合活动还有很多,但愿老师们都能共同想点子,因地制宜,因时而定,量力而行,灵活变通吧,但愿学生能在各项活动中有所得,但愿各级领导能急老师们所急,想老师们所想。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即语文。生活大环境和谐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前景更辉煌。
(三)大班额师生互动的难题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这给师生们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初中段的大班额问题却给教学实施出了难题。大班额班级学生人数多,程度不一,师生交流很难顾及全体。不管教师如何鼓励学生“善思质疑,挑战教师”,如何组织生生互动,大班额班级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很难动起来,他们或重理轻文,或性格内向,或口头表达能力弱,在课堂学习中老是甘做旁听者。比如分组讨论,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成绩差的学生“袖手旁观”。即使语文教师有爱心有耐心,想法设法训练,要想保障大班额教学环境中全员互动,共同发展的目标的实现,确实为新课程教学中一道难题。
如何解决这道难题呢?有待全社会关注,有待全体教师共同摸索。
二、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深感有许多不足之处,值得深思,需要改进。
(一)备课时过分关注教材,阅读教学有时欠深入。备课时,对学生未能全方位的考虑,考虑多的是这堂课要教什么,怎么教?而考虑少的是这堂课学生需要什么,想老师教什么?导致课堂容量过大,有些地方有走过场之嫌,处理匆忙。有些环节是蜻蜓点水,老师追问欠到位。如请学生读课文后,若能多问问读得到不到位?还有哪些地方要引起注意?……这样学生自然会更进一步熟悉文本,体味文本。有时考虑时间问题,对于学生的活动只给予简单评价或不评价。今后,备课时应多想想: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吗?教学方法有效吗?所花的时间与结果是不是成正比?不这样做行不行?有没有更高效的路子可走呢?……因为任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无非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什么会做什么和做好什么,而“学会”“会做”“做好”的主语都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这既体现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更体现在动态的课堂上。在有限的45分钟里,只有敏锐的捕捉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需求,了解他们的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才可能有的放矢。
阅读教学欠深入,是因为未走进文本深处,未能做到阅读与课文内容的深层次融合。如何走进文本深处,这中间还需要艰苦探索。张志公先生当年说,教师是带领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的。也就是说先神入诗文之境,感受诗文之情,进而品味诗文之味。在切身体验中去悟,注意体验个中滋味,悟无字书之真谛。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动情入心,走进人物的关系中,走入作者的心灵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在课堂教学推进中,应让学生先行,在每个环节里,设法提供学生先讲、先读、先想的机会。还应在表达上留空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教师应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多给他们咀嚼的机会。当学生正在进行情绪体验时,教师不能急于拉到知识点上,得让学生慢慢回过神来。往往我们考虑多的是时间与任务因素就急于刹车,也许失去的会是更多的精彩,阅读教学中还是多一点耐心地等待好。
总之,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在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关注文本内容,立足文本个性,巧借朗读手段与文本内容的有机融合,还要重视分析、归纳、表达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走进文本深处,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课外阅读方面
我把目前学生课外阅读概括为“三多三少”。阅读快餐文学的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的学生少;让孩子做试卷的家长多,让孩子看课外书的家长少;学校有像样的阅览室及图书馆的少;社会上不规范的小报刊亭小书屋及网吧多。也许这就是影响学生正常、有序、有效的课外阅读的因素。希望家庭、学校、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多与好书为伴。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记得一次语文测试,有一道课外阅读方面的仿写题,以四大名著之一为由头仿写,大部分仿写较生硬,有的根本仿写不出来。仿写如此,更谈不上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靠语文教师就能做到、就能做好的,还要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大环境。
要想教育呈现良性循环,照我看,最为简便易行、效果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学生多读好书,让学生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方面
教师面临的是很多操作方面的困难,有时教师处于欲行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地。客观上的问题主要来自教学环境条件、设备等方面,而主观方面的问题则主要是我们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设计等准备不足。如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会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一次参观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活动。
没办法在校内进行,干脆我就改成:学会利用新华书店,开展一次参观新华书店,购买图书的活动。或参观一位藏书爱好者的书房,借阅图书资料的活动。或參观自己家的书房,制作读书卡。只能是口头上布置,若深层次落实,确实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如果离开了良好的课外阅读基础,这一项活动是开展不出成效的。
第三单元“调查社会用字情况”。我们学校曾经安排学生上街调查清扫不文明不规范用字情况。可学生查到了,有的却难以落实到位。虽然活动开展并不太如意,却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全社会关注。类似的综合活动还有很多,但愿老师们都能共同想点子,因地制宜,因时而定,量力而行,灵活变通吧,但愿学生能在各项活动中有所得,但愿各级领导能急老师们所急,想老师们所想。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即语文。生活大环境和谐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前景更辉煌。
(三)大班额师生互动的难题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这给师生们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初中段的大班额问题却给教学实施出了难题。大班额班级学生人数多,程度不一,师生交流很难顾及全体。不管教师如何鼓励学生“善思质疑,挑战教师”,如何组织生生互动,大班额班级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很难动起来,他们或重理轻文,或性格内向,或口头表达能力弱,在课堂学习中老是甘做旁听者。比如分组讨论,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成绩差的学生“袖手旁观”。即使语文教师有爱心有耐心,想法设法训练,要想保障大班额教学环境中全员互动,共同发展的目标的实现,确实为新课程教学中一道难题。
如何解决这道难题呢?有待全社会关注,有待全体教师共同摸索。
二、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深感有许多不足之处,值得深思,需要改进。
(一)备课时过分关注教材,阅读教学有时欠深入。备课时,对学生未能全方位的考虑,考虑多的是这堂课要教什么,怎么教?而考虑少的是这堂课学生需要什么,想老师教什么?导致课堂容量过大,有些地方有走过场之嫌,处理匆忙。有些环节是蜻蜓点水,老师追问欠到位。如请学生读课文后,若能多问问读得到不到位?还有哪些地方要引起注意?……这样学生自然会更进一步熟悉文本,体味文本。有时考虑时间问题,对于学生的活动只给予简单评价或不评价。今后,备课时应多想想: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吗?教学方法有效吗?所花的时间与结果是不是成正比?不这样做行不行?有没有更高效的路子可走呢?……因为任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无非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什么会做什么和做好什么,而“学会”“会做”“做好”的主语都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这既体现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更体现在动态的课堂上。在有限的45分钟里,只有敏锐的捕捉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需求,了解他们的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才可能有的放矢。
阅读教学欠深入,是因为未走进文本深处,未能做到阅读与课文内容的深层次融合。如何走进文本深处,这中间还需要艰苦探索。张志公先生当年说,教师是带领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的。也就是说先神入诗文之境,感受诗文之情,进而品味诗文之味。在切身体验中去悟,注意体验个中滋味,悟无字书之真谛。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动情入心,走进人物的关系中,走入作者的心灵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在课堂教学推进中,应让学生先行,在每个环节里,设法提供学生先讲、先读、先想的机会。还应在表达上留空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教师应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多给他们咀嚼的机会。当学生正在进行情绪体验时,教师不能急于拉到知识点上,得让学生慢慢回过神来。往往我们考虑多的是时间与任务因素就急于刹车,也许失去的会是更多的精彩,阅读教学中还是多一点耐心地等待好。
总之,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在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关注文本内容,立足文本个性,巧借朗读手段与文本内容的有机融合,还要重视分析、归纳、表达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走进文本深处,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