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对策探讨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e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最终关注的是人的个性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德育固然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或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区别,但更有互补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 ,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问题。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工作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同理 ,我们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取代德育工作。
  在某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明确规定由德育处管,心理辅导活动及心理咨询由德育工作者负责,而一些德育工作者也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思想品德问题,于是在心理辅导工作中采用的是思想品德工作的原则与方法,使心理辅导工作德育化。由于对心理辅导和德育关系的误识,致使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困难,心理辅导的质量不高,不是出现错误,就是事倍功半,这不仅影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社会形象,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首先在理论上必须对两者有明确的认识。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观与良好的道德品行,它力图使学生对社会及其文化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抵抗不良诱因的能力。德育是将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它力求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自律与自控 ,达到“君子”之境界。具体地说 ,德育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它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 ,模仿社会先贤、英雄模范等人物的行为 ,见贤思齐、见不贤则思过。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它力图使受导学生在自我认识、情绪控制、道德自律与自身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求教师尽量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与生活环境中去理解其特定行为与动机 ,不用简单的是非评判与道德指教。
   简言之 ,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 ,使人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正义感 ,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自我反省与强化的过程 ,使人塑造健康、进取的人格。德育鼓励学生事事向模范人物学习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终而以“君子”自居。心理健康教育则从“凡人”的角度来分析、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 ,帮助他寻求其自我完善的途径。
   (二)、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
  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问题。它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它力求使学生分辨是非 ,接受真、善、美的事物 ,厌恶邪恶与非正义的事物。换言之 ,它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希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成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使受导学生从个人的挫折、困难经历中悟出生活的哲理,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加强其自知之明与自制能力。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情绪及人际关系出现的偏差表现 ,采取思想教育式的方法 ,则易于因过分强调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与学规而忽略了其个人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这种高高在上的处理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思想基础 ,也难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并加以纠正。反之 ,把学生的偏差表现当作其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 ,则大大缩短了辅导教师与受导学生的心理距离 ,也调动了受导学生自我转变的积极性。
   (三)、德育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使学生充分了解、认同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历史 ,强化对它的心理依附。所以 ,德育也具有很高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特点。在中国社会中 ,德育力图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传统美德 ,热爱其锦绣河山 ,敬仰其民族英雄 ,了解其历史发展 ,弘扬其文化传统 ,终而对自己的生长环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
  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帮助受导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 ,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障碍 ,战胜自卑心理 ,培养自助能力 ,进而增强个人的价值感、成就感与自信心。它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 ,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塑造完美的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所以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提高个人的价值感 ,但前者是针对整个社会与民族而言的 ,后者是针对个人成长及其人格塑造而言的。
   (四)、德育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其成长过程
   德育的首要目标之一在于明确个人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它通常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它力求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法律观 ,成为一名遵纪守法、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民。
   心理健康教育则针对受导学生的成败经历、优劣表现等展开讨论,以增强其对自我认识、强化自助自律的能力,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建立自我的积极进取的意识。所以,它不单独地就事论事,而是从个人的成长历史,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与性格特点来看待个人当前面临的失意经历与偏差表现。它使人更富于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精神。简言之 ,德育使人明确个人在社会坐标中的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则使人更好地规划人生的目标。
   以上所述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思想、人格健康成长的不同需要。它们各有所重 ,相辅相成。所以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互为补充 ,但不可互为取代。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水平上.还应该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但是如何整合,工作应该从哪儿人手?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提高实效性的对策
  (一)、积极转变观念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前提
  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科教学而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落后,这主要是观念没有改变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健全人格是基础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观念、方法、内容上,对学校德育具有补偿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下,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创设良好心境,学校德育因此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科成绩也会因德育实效性地提升而大幅度地提高。所以,首先要转变观念,设立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开足课程,硬件设备配套,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
  (二)、优势互补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根本
  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德育和心育工作网络,努力将德育工作外在规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如,为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团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特点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团结的快乐,与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发展,人格发展得到完善。又如,德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来客观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采用会谈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
  (三)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要想加以整合,必须回归到二者整合的载体——学生的日常生活。
   现实生活是道德生命成长的土壤,道德教育无法进行“无土栽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意味着二者不能从抽象的概念,也不能从无内容的道德判断与理性思考出发,二者一旦切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成了“空对空”的概念游戏。从生活出发的观点意味着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意味着把学生的生活当作了一个整体,没有割裂学生的思维与生活实践。生活是二者最终的归宿。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享受真善美的生活。假如二者是脱离的,即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念与其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混乱与矛盾,难道他们要遵循两种规范?若如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四)、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关键
  学校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应该进行心理咨询培训,提高育人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对教师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有所感悟并调整自己的行为,真正达到口服、心服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对学生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增强德育和心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确实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做指导,认真分析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采用最佳的方法去加以整合,就会有效促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作为21世纪的主人,也就是现在的小学生,如果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中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这对他们将来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如何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信大家都听说了
期刊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塑造具备良好的心理特质的健全人格。但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我在这里主要把高年级的女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女生受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过多过高、教师的自我定位过于完美、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以及一些其他因素,使得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先期预兆。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界必须重视起来,以防止其成为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制约整个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隐患。  关键词:心理健康 角色期望 教师评价 劳动价值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践的推进与深入,对
期刊
摘要: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他就会发出它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调音调。作为引导孩子们走上人生之路的教师,教会孩子们如何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必不可免的不幸与痛苦,还要启发他们学会赞美自己,赞扬别人,学会善意的关爱他人。  关键词自信 欣赏 肯定 激励    一朵花儿需要一粒种子,一粒种子,用真善美浇灌,便可以绽放出一朵美
期刊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但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社会活动才能实现。“狼孩”和“孟母三迁”的事例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教育,从逻辑上讲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因素,是可控制的特殊因素。由此,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那
期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爱会激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开发学生的智慧,鼓起学生的信心……一句话,爱是教育的源泉。  一、用爱的胸怀包容学生   “知心姐姐”卢勤说:“‘包容’能培养孩子的情怀,使他不回避错误又能善解人意。是孩子就可能犯错,我们要给他改错的机会。
期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聋生是整个学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聋生克服心理障碍,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期刊
题记:本着“在活动中感悟,在培训中成长”的原则,笔者尝试着以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开展了班主任成长营的培训活动。从培训活动中去看班主任老师、看班级管理,给了我们很多反思启迪。有的班主任说“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受启发,传统的‘保姆’式的管理已不适应新时期的班级管理。这就需要班主任合理、科学的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有的班主任谈到感受时说:“难忘、充实、回味无穷。说‘难忘’是因为本次培训形式新颖,给参加培训的所
期刊
2009年11月30日在辽宁电视台《说天下》中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李姓男子杀死其六位亲人(父母、妻子、两个儿子、妹妹)后逃往海南。被捕后,得知其杀人原因仅是小时候父母管教极严,成婚后妻子有很厉害,长期的心理压力无法排解,最终导致了这幕人间悲剧。   新闻在报导这则新闻后,着重强调“该男子性格内向”。痛定思痛后,脑海中倏然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快乐是一种责任”。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用
期刊
【授课年级】六年级  【设计思想】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8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瘾群体上网活动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瘾网民则更偏重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因此,对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放纵可能促使其上网成瘾,而正确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网成瘾。  另据调查显示,本校以上网玩游戏为主要目的的学生超过50%,而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极强,且认知能力及自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