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momo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网络思政课堂为载体,输出爱国思想和政治理论,需要鲜明体现现实逻辑、问题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即掌握学生思想问题和动态,了解现实教育背景和网络生态,主动构建前沿和先进的网络思政课堂。同时,动态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线上资源库、加强对网络媒体平台教育功能的拓展、做好传统课堂与网络思政的衔接,实现多渠道、多方法、跨平台地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网络思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249-03
  一、引言
  网络思政,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形式,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产物。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高校需快速转换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输出相关知识和文化。而网络思政视域下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需要在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国家利益维护、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进行多维度分析,要培育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思想,并能全面增强其爱国能力和动力。可依托网络思政课堂传导爱国主义思想,设计有效策略,构建符合现实逻辑的高效课堂。
  二、高校网络思政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现象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参考要素
  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网络现象,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和价值导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当前的网络生态及其影响程度,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网络思政教学模式。网络现象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的参考要素,是由学生娱乐方式和生活习惯促成的。当学生热衷于名人、明星、网络话题的关注和探讨时,教师就必须时刻追踪学生对其产生的新观念和新立场,并以此判断网络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否则,就会导致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产生偏离,进而引发教学信息输出端口错位和教学指令失灵。
  (二)新媒体成为思政教育的新载体
  多种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网络思政教学更多借助新媒体工具完成教学任务,如利用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获取和传播优质的教学内容。新媒体作为新型的思政教育载体,可承载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等不同类型或格式的信息数据,极大地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2]。
  (三)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网络思政以网络为媒介传输教学信息,注重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既定框架下,高校应主动构建愉悦、开放、新颖的网络思政课堂,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在轻松且严肃的氛围下,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可保持一贯的积极自主的学习行为,进而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文化。而只有奠定好学生的知识文化根基,才能让学生更加理性和科学地爱国。
  三、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逻辑
  (一)现实逻辑
  爱国主义教育需贴合我国基本国情,从“固本”到“开元”,应始终重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3]。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应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有所延续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承,而是红色基因的代代延续。尤其是在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高校应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深入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上,应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逻辑。要实现历史车轮的前进,需要进行文化创新,但更要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高校都应引导学生辩证和正确分析国家历史,这样才符合新形势下网络思政教育的基本逻辑。
  (二)价值逻辑
  网络思政视域下,面向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时空限制。高校既要稳定发挥传统课堂作为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还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和技术,对教学模式、内容、方法、流程等进行创新和优化。大学生对爱国认知的失位,反映的是思政教育的问题和不足。高校教师不应以个人的主观意识判断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客观诊断教学问题[4],根据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设计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同时,教师要立足学生的价值实现,引导学生平衡好为国奉献和追求自我价值,以网络思政为载体,承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切实体现教书育人的根本价值和意义。要从学生能力、素养、品质、价值观、情感、个人理想等维度,综合思考爱国主义教育。
  (三)问题逻辑
  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需对不同平台、不同形式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一贯性建立正确的认识,在利用网络思政课堂传授先进政治理论和文化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以行政力量为驱动,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就不能主動深度思考,更不易于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理,这会大大降低教育质量和效率。因此,高校要以实际的教育问题为导向,对网络思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和完善,利用丰富的教育载体承载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若根本性的问题不能获得有效改善,那么网络思政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而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很难获得延续。
  (四)实践逻辑
  依托网络思政课堂,组织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高校要构建完善的线上教育平台。要根据现实反馈和学生个体思想成长情况,合理规划课程安排。教育工作者要以现实教育生态为参照,对大学生的认知进行有效复位。同时,要基于网络思政课堂,促使大学生对现实形成清醒的认识,厚植爱国主义思想。此外,课堂设计、内容课程扩充、功能拓展等都需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爱国,让其知道如何爱国,还要引导其理性爱国、长期爱国,更要让其有能力助力我国实现中国梦。新时代背景下,依托网络思政课堂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需符合实践逻辑,立足国家发展的实际背景,教会学生科学爱国。
  四、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思政课堂的构建   (一)动态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线上资源库
  基于网络思政课堂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动态完善和优化网络共享资源库。在借助网络技术和平台延伸教学空间的过程中,要切实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线上资源库的作用,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思想问题,利用微课和慕课为网络思政赋能。既要在形式上加强创新,还要保证教学信息的优质性、深刻性、时代性。例如,将中国理论、中国战略、中华文化、国际政治发展内容等,科学地录入网络共享资源库,结合文化历史方面的优秀影视作品、动画视频等,为学生呈现立体、生动、有趣、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基于优质和海量的线上教育资源库,设计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政课堂。同时,教育工作者需关注学生当下关注的信息内容,提炼优质素材并融入数据库中,用以丰富教学设计。具备趣味性和吸引力的课程内容,是网络思政教学能有序、顺畅开展的关键。而爱国主义教育应切实具备引领性和启发性,真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国家身份认同感。
  (二)加强网络媒体平台教育功能的拓展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新载体,教育工作者要对网络媒体平台的功能进行有效的扩展和丰富,既要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播,还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发展态势的认知。网络媒体平台,不仅是愉悦学生学习心理、丰富知识层次的工具,更是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场所。教师可运用提问艺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政治理论研究等,丰富网络媒体平台的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应在多维空间、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推进,因此,教师需将具有现实映照性的政治文化、国家政策等,巧妙地融入网络思政课堂。这可以极大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不是口号,高校需培养学生,让其具备以实际行动爱国的能力和意识。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时代人才需求新标准以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拓展网络媒体平台的教育功能。
  (三)做好传统课堂与网络思政的衔接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现实性,要符合新时代人才培育的基本逻辑,要将网络技术、新媒体深度融入大学生生活与休闲娱乐活动。高校要想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做好传统课堂与网络思政的衔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价值追求进行引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校需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的根本,接地气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体现高等教育与人才培育的合理性、人性化和长远性。若一味凸显爱国需奉献、牺牲的特质,就会加剧大学生心理压力和负重感。高校应构筑轻松、人性、开放的网络思政课堂,从现代视角出发,让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同时,在线下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就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及中国崛起进行讨论和辩论,以此为契机,增强大学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依托线上和线下教育渠道,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深度融入个人奋斗与成长的各个阶段。
  (四)整体和深入推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深度渗透和广泛传播。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新教育理念和理论,不能局限在实体空间和课本中,要主动向虚拟空间延伸[5]。教育工作者需根据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有针对性地扩展课程内容,形成匹配度高教学新模式。同时,以网络思政课堂为载体,承载优质的思政理论课和红色资源,并在线上和线下整体和深入推广红色文化。而网络思政课堂的构建,需以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需求为立足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以实际的网络生态为抓手,引导学生认清现实,让其能对网络极端和错误进行驳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以网络为桥梁,向现实社会延伸和渗透。例如,以豆瓣、微博等平台的谣言与传播为例,合理融入红色文化,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让其能主动展望未来,形成坚定的国家身份认同感。要将红色文化科学地融入网络思政课堂及学生的网络活动中,并以歪曲历史的网络话题为切入点,构建具有实践性和探讨性的教学情境,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拓展教育载体,注重理性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需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中,以凝结成强大和深厚的民族精神。新時代背景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下,高校应进一步拓展网思政教育载体,对学生开展生动的理想爱国主义教育[6]。爱国是本分,需贯穿到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但同时爱国需理性,不能产生狭隘的爱国思想,即不能辩证地思考国家发展的优势和问题,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偏见等。高校既要发挥语言、文化、活动等传统教育载体的作用,做好优秀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还要运用好传媒载体,有效承载新文化、新思潮、新理念,从多个方面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要以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为核心思想,基于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国际政治生态和发展趋势,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认识。因此,高校需利用好网络思政课堂,有效增强大学生政治敏感度,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同时让其能主动承担国家安全发展和统一的历史重责。还要增强学生对国际形势的认知,让其将爱国作为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内在驱动力,理性和客观地分析社会发展和政治格局。此外,高校还要根据新时代发展特点,持续加强理性爱国教育,确保学生在大是大非上立场坚定,在文化学习方面追求创新与卓越,理性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文化并为国所用。
  (二)发挥网红文化的积极影响,重塑大学生理想信仰
  如今,网络直播和短视频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成长、价值观树立、理想信仰的建立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应发挥网红文化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包容、服务、奉献等意识。网络现象的衍生是时代发展和技术革命的结果,教育工作者需从中提炼积极因子,构建愉悦、交互、开放、创新的思政课堂。教师可借鉴网络直播的方式,对网络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丰富和优化,合理融入趣味元素。例如,教育工作工作者可利用薇娅助农扶贫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流量至上、利益为先的网络生态中,仍有网络达人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助力国家精准扶贫,高校利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引领,能重塑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爱国主义教育,需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上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坚定和正确的理想信念,主动连接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命运。大学生以兴趣要素为驱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能尽可能地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助力。如同优秀的网络主播一样,依靠带货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为国家精准扶贫事业助力。因此,网络思政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现代性,帮助大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三)全面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多维陶铸爱国魂
  由于受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价值追求产生了主动冲突。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在实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全面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即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的爱国转化为行动上的爱国,对国家利益和自我价值追求进行辩证思考。高校需基于网络思政课堂,进一步矫正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具备价值逻辑、问题逻辑、实践逻辑,根据学生思想成长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一方面,高校需利用网络思政对传统教学空间进行延伸,构建别样生动的“空中第二课堂”,加深学生对网络生态的了解,合理渗透历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高校需引导大学生主动接下历史接力棒,形成为国家奉献和牺牲的高尚品格,要将强国志、报国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让其从自我价值实现到国家愿景实现,产生更深层次的爱国认知和理解。而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需切实发挥网络思政的优势和价值,以网络为媒介,引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国家、世界的发展树立新的认知,并对生命意义和价值形成深刻的理解。高校要基于网络思政课堂,从不同层面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多维陶铸大学生的爱国魂,让大学生积极放飞青春梦想,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付出行动。
  六、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强化和拓展网络思政教育功能,利用新媒体强力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且注重全面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体现政治层面的深刻性,还需具备现实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让他们主动、理性地爱国。高校要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以符合学生认知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爱国思想进行引领,促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道德、有纪律的爱国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推进路徑分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3):35-38.
  [2] 李松.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效能路径探究.以重大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5):323-325.
  [3] 李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J].商业文化,2020(36):123-125.
  [4] 李春易,李烨,刘晴,等.网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5):146-148.
  [5] 张晓婧.高校思政课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4):6-11.
  [6] 余文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53-54.
  作者简介:刘艳(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身高是早期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有效代理指标,它影响着社会分层与阶层流动.研究使用CGSS2015的数据,分析了身高对人们收入欲望的影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身高显著预测人们的收
美国的“长臂管辖”严重威胁我国的法律安全和法律主权,中国目前主要采用制定阻断法的方式反制美国的“长臂管辖”。“长臂管辖”在概念上有一个演进的过程,适用领域不断扩大;在性质上,“长臂管辖”开始成为美国国内法域外管辖或者域外适用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美国的“长臂管辖”近年来主要以经济制裁、打击跨国商业贿赂、干涉人权、出口管制等形式出现,“长臂管辖”也逐渐成为美国经济霸权、法律霸权的代名词。商务部制定的《阻断我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在扩大阻断范围、细化具体措施等方面还有完善的余地。我国为了有效应对美国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2年和2017年福建省乡村农业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刻画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村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农业相关产业的内部网络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在网络中的地位持续稳固,金融支持在网络中的中介作用日渐显现,信息技术服务和教育服务投入结构变化显著,产业链末端仍以资源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是未来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提供制度支持,引导农业相关产业关联网络搭建,打造高端农业相关
在延安鲁艺音乐系,安波非常重视民族音乐研究工作。他勤于采录和研究,采录的民歌达数百首,并为旧民歌曲调填新词数十首。在延安鲁艺时期,安波学唱了许多民歌,无论哪个地区的民歌,随便点一首,他都能唱出来。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小调大王”和“民歌大王”。在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学习和工作,不仅提高了安波的专业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加强了他的艺术创作能力,为安波今后的音乐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是影响区域活动推进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式区域活动强调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我建构经验.教师应重视区域活动中问题蕴含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捕捉真问题,向幼儿提出适宜的问题,促使幼儿自主探究问题.随着区域活动的推进,幼儿围绕着问题不断地发现、深入探究.笔者以小班区域活动“彩虹蛋糕店”为例,诠释教师支持问题导向式区域活动的四步骤.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质量的区域活动允许幼儿根据兴趣及经验自由选择场地、材料、同伴、玩法,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将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进行联结,从而积累有益的经验.一、区域活动中影响幼儿经验积累的因素第一,教师过分主导,幼儿缺少主动探究的动力.区域活动中,常有幼儿处于游离状态,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探究愿望.
摘要: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融媒体经历了萌动、媒体融合元年以及蓬勃发展等阶段,形成如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新闻采编遇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新的特点。鉴于此,本文探究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流程的优化策略,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采编;采编流程;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
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仍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流传至今的典籍在现代社会仍具备极高的实用价值。而新闻报道与写作在为大众传播新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向大众传递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因此传统文化为新闻工作者提供的指导意义尤为重要。传统文化中的“仁”“信”等思想正是新闻行业需秉承的态度,与此同时,典籍中极富文学内涵的修辞方法在当今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仍旧适用。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应当重视
社会的变革与权利意识的觉醒让老年人成为非婚同居的重要群体,而法律上的身份关系否认,使相关的财产性权益无法得到更为精细明确的保护。我国立法规定非婚同居期间财产按照一般共同共有处分,值得商榷:非婚同居者同居前的财产归属不明晰、非婚同居者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归属混沌、关于财产的继承和赡养等问题仍旧模糊。我国法律通过承认非婚同居,认可老年同居者订立的同居协议,认定同居财产性质以约定财产制为主,剩余财产共同所有制为辅,适度进行法律干预,或可达成保护老年同居者财产权益的目的。
众多审美主义观点的潜在逻辑认定,美学必以艺术为研究对象、以“美”为核心范畴。其实,在“美”、艺术和美学三者之间的互文关系中存在着难以自洽的阐释矛盾,其中主要包括以“美”为中心的自相关悖论和“审美无利害”的伦理指涉。“美”的自相关悖论,即对“美”的先天原理的求索仅仅是基于一种无根的设想。这种从美学创设之初就带有的根本缺陷,导致关于“美”的一系列理论神话的出现。“审美无利害”的伦理指涉是指,“无利害性”从观念史的脉络上来讲,它并不能证明审美的独立性和超越性。相反,“无利害性”在多种视角上都与社会的伦理教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