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感生命之律“音”动两岸之情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k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5月19日-25日,由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举办的“第16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表彰系列活动”首场颁奖活动在台北圆山大饭店隆重召开。本届活动表彰了从全球46个国家的2139位候选人中选出20余位“生命勇士”,包括创办世界最成功的街头杂志《The Big Issue》、激励弱势族群自力更生的英国人约翰·伯德,来自关岛的积极救助穷困人士的抗癌勇士弗兰克·特诺里奥,乐于救助贫困弱势的香港医生黄至生,来自大陆的积极救助孤寡老人和孤儿的赵红亮,来自韩国的走出黑暗,播报光明的全球第一位全盲主播李昌勋,来自南非认养了3000多名非洲孤儿的“非洲传爱大使”陈阡蕙,来自台湾本地积极推行便于残障人士的无障碍空间及设施建设的唐峰正和身残志坚、以优异成绩考上国立台湾大学立志要做社会企业家林永晏等。虽然很多获奖者的身体上有残缺,却能克服自身的不便,勇于活出精彩人生;有些则乐于帮助社会底层人士,鼓励他们认知生命,自强不息。这些生命勇士们的故事,对大家来说是一次很难得的生命教育。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大陆的作曲家郭祖荣教授受到很多赞誉,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创始人周进华先生多次表示:郭祖荣教授一生奉献神圣的艺术——交响曲,始终无怨无悔,终生以此为乐,终生以此为荣。正因为如此,郭祖荣不仅是本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得主之一,还凭借其自传《信仰的布道者》获得了本届全球生命文学创作奖章。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还为特意创作了《第二十一交响曲》和《生命交响合唱》两部作品,用音乐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真爱,也让今年的表彰活动显得更有深度。
  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单位,华侨大学一行8人,在朱崎环副书记带队下参与了整个活动。并且由于郭祖荣先生的获奖,使得整个颁奖活动以音乐为线索贯穿起来:20日上午,在圆山饭店十二楼昆仑厅内,周大观文教基金会举行了“战胜黑暗·活出光明——2013年第十六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得主会师生命分享vs华侨大学一行交流活动”。活动中,安康高中合唱团演唱了郭祖荣的《生命交响合唱》:22日下午,在台南女中活动厅内,基金会举行“想飞,飞过世界——第16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颁奖慈善音乐会”,台南女中管弦乐队以及台南女中合唱团再次演出《生命交响合唱》;23日上午,在台湾师范大学百年活动厅内,基金会举行了“生命交响两岸传爱——大陆交响教父郭祖荣vs花莲多障钢琴神童王亭洁获奖慈善音乐会”,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乐队演奏郭祖荣《第二十一交响曲》和《生命交响合唱》;24日上午,基金会在安康高中举行“送爱到安康高中生命交响合唱分享活动——华侨大学一行来台交流团暨2013年第16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得主”活动,活动中,安康高中合唱团又一次演唱了《生命交响合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3日下午,郭祖荣教授受邀前往马英九先生的官邸,与他进行了亲切交谈。马先生代表台湾人民表达对郭祖荣教授的问候!
  成立于1997年的“周大观文教基金会”是台湾非常重要的一个民间基金会,由慈善人士周进华、郭盈兰夫妇为了纪念他们早夭的爱子周大观而建立。未满十岁即病逝的周大观是台湾著名抗癌小诗人,在与病魔斗争中写下了四十多首励志诗歌,感动了全台湾。离世后,父母为完成他“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遗志,在各界帮助下建立了这个基金会。该会秉承生命教育理念,力图通过生命讲座、扶弱济贫等各种公益活动对全民特别是学生中进行热爱生命、快乐生活教育。“全球热爱生命奖章表彰活动”是周大观基金会每年最重要的活动,旨在表彰全球热爱生命的勇士,得主无宗教、国别、无阶级、肤色之分,只要能传达出“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正能量,给芸芸众生以生命的启迪,皆可入选。举办16届以来,总共表彰了274位生命勇士,关怀癌症病童19万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第二十一交响曲》原本是一首单乐章的交响曲,创作于2011年,总谱扉页上作曲家题字——“生命啊!人生啊!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的贡献。人生在世,在任何环境中,都须不断地进取”。从结构上看,乐曲是将四乐章传统交响曲的宏观结构单乐章化,从而变异了传统奏鸣曲式,整体结构如下:呈示部、展开部、插部Ⅰ、插部Ⅱ、再现部。其中,插部Ⅰ充当传统交响套曲中的第二乐章的功能,强调抒情性;插部Ⅱ充当传统交响套曲第三乐章的功能,具有浓郁的谐谑曲风味,动感十足。
  也许是冥冥中有意,第一版本创作后不久,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负责人专门来福州,请郭祖荣教授以基金会创会宗旨——热爱生命,快乐生活——为主题创作一部交响曲,以能多方位、立体化地表现生命意义。而《第二十一交响曲》第一个版本的“生命主题”创作理念正好契合基金会的生命教育理念。特别是作曲家在了解了周大观的抗癌事迹、创作的诗歌以及基金会所作所为之后,感叹不已,遂决定重新修改第一个版本,更改为四乐章传统交响套曲的结构形式,以便能丰富“生命主题”的内涵。从而产生了这首在台湾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第二个版本。
  第二个版本的第一乐章是核心乐章,奏鸣曲式,由一个统一的生命主题衍展而成。引子部分(第1—18小节)开始呈示一个低音线条,该线条先是逐步向上蠕动,之后逐渐下行,预示生命曲折的历程。第9小节呈示全曲最为重要的“生命主题”(见谱例1),该主题音型贯穿全曲四个乐章,成为全曲最为重要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素材。主部主题(第16—48小节)从大提琴声部开始,G宫调式,经过两次变奏,从纯音色的双簧管声部转接到混合音色的长笛声部和第一小提琴声部并推演至全奏,构成全曲的第一个局部高潮,在歌唱声中思考生命的意义。经过了由主部主题材料构成的连接部(第49-65小节)之后,音乐呈示建立在D宫调式上的副部主题(第66—101小节)。副部主题直接由主部主题派生而来,抒情如歌,仍从弦乐组开始陈述,之后转到长笛声部、大提琴声部。
  谱例1: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展开部分为三个阶段,以展开主部主题素材为主。第一个阶段充分发挥线条对位技术;第二个阶段引入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动力音型,以辅助第一小提琴声部类进行曲风格的主题旋律,强调一种生命的进取精神;第三个阶段是全曲交响性最为集中的部分,以织体变奏为主,表现生命激情的勃发状态,彰显一种无法掩饰的生命乐观主义精神!   再现部(第195—273小节)遵循传统调性布局原理,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几乎无变化的再现。尾声部分(第274—299小节)直接呼应引子部分,在激情四溢中收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抒情性乐章。呈示部主题也直接从第一乐章生命主题派生而来,首先在长笛声部独奏,弦乐群拨奏相和;之后,弦乐组改为拉奏,以变奏主题,第三次由巴松声部和大提琴声部齐奏,以忧郁收束呈示部。三声中部(第54—89小节)主题,由圆号声部陈述,弦乐群以不同的流动织体音型作为辅助,强调内心的悸动。再现部(第90-112小节),主题动力再现,以纠缠在一起的多线条对位为主;最后,大提琴声部的深沉哭诉中收束了该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式,谐谑曲风,表达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情。乐曲叠部主题素材没有借用第一、第二乐章处处可见的生命主题动机,主题从“A宫系统快速转到F宫系统上了。插部Ⅰ(第49—111小节)并没有明确的主题素材,而是建立在由持续的八分音符的背景音型基础上,强调了增四度音程的特殊色彩,强调不同织体音型的“犬牙交错”,从而产生勃发的动态感。插部Ⅱ(第118-155小节)写法与插部Ⅰ类似,强调了织体音型的功能,不同织体音型的变奏产生了较强的交响动力。插部Ⅲ(第171-223小节)是第三乐章中唯一运用生命动机素材的部分,以抒情性线条为主,与插部Ⅰ和Ⅱ形成对比。乐曲最后在叠部主题狂欢中收束,青春的生命张力一览无遗!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主部主题建立在生命动机基础上,仍然运用了以作曲家擅长的多线条对位技术。副部主题(第71-123小节)一扫主部主题忧郁、深情的性格,代之以果敢、激动的情绪,仍然强调多线条的对位法则。展开部从快板开始引入(第124-140小节),之后主要展开副部主题素材,以强调副部主题内在的动力性。再现部为倒装再现。
  谱例2:第四乐章主部主题
  从创作角度看,《第二十一交响曲》(第二版)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传统曲式结构元素的有机融合。乐曲许多部分都借鉴了变速-变奏结构原理,如第一乐章整体速度布局:柔板(引子)-柔板-行板(呈示部主部主题)-中板(呈示部副部主题)-快板(展开部)-行板-柔板(再现部主部主题)-中板(副部主题)-行板(尾声)。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新结构必有新的速度与之匹配,呈示部和展开部的过程也是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第二,生命动机的持续贯穿。生命是《第二十一交响曲》表现内容,生命动机从第一乐章引子部分呈示以来就再有没有缺席过,始终“在场”,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情绪,多元化、立体化表现生命多个侧面;第三,对位技术的大量运用。《第二十一交响曲》大量运用复调对位技术,多线条模仿和对比构成了全曲最为重要的技术,几乎重要的结构部分都运用对位技术。第四,织体音型功能的特殊强调。该曲许多的结构部分都是由织体音型组合而成,多织体音型的自由变奏快速增加音乐进行动力,全曲许多局部高潮都是织体变奏的结果!
  另一首作品《生命交响合唱》创意直接源于周大观的诗歌。作曲家从他创作的四十多首作品中选取了九首作为交响合唱的歌词,分别是:《窗外》、《孤单的病房》、《不要哭》、《痛苦》、《合唱团》、《对话》、《九岁的生日》、《截肢》和《我还有一只脚》,并将音乐建构在诗歌所建造的意境基础上。从表现内容而言,这九首诗歌自身构成了一个逻辑系统,前面四首诗歌属于自述型,讲述在病房里的周大观内心真实感受:其后的三首表达了周大观的乐观精神:最后两首诗歌是点题,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该作品结构非常自由,根据表现内容不同,灵活处理乐曲的整体结构。
  郭祖荣教授深感与一个不满十岁的小朋友,却有着那样坚强的内心与乐观的精神,满怀热情地创作了这两首作品。作品中蕴含的生命激情与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倡导的“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理念不谋而合,作品的演出感动了现场观众,也获得台湾媒体一致好评,台湾《中华日报》还开设专刊介绍郭祖荣教授的创作事迹、创作理念等等。
  通过音乐艺术,达到生命教育目的,热爱生命,快乐生活,这是周大观文教基金会举办本次活动的主要宗旨。在选择作曲家过程中,基金会并没有选择台湾本地作曲家,而是选择大陆著名作曲家郭祖荣教授。希望通过本次生命教育活动,加强两岸之间情感互动,并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使两岸迈入深度交流平台!
其他文献
与光钰初次见面是1984年在北戴河举办的全国 “民族器乐集成” 研究班。那次,他在北京来的领导、专家之列,无由交谈。  在后来一次会议上,我听了老冯的一个报告,发言题目我记不起来了,基本内容就是后来他和王民基合写的《音乐的地方志地方的音乐志》。此前,我搞民族音乐研究,仅限于曲调的搜集、整理、研究,所以也经常困惑:民族音乐研究难道就是研究旋法、调式、节奏、结构等等作曲理论那一套?可是,不研究曲调又研
本刊讯 2018年4月27日,中国音乐史学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冯文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俞玉姿夫妇音乐文献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举行。冯文慈、俞玉姿夫妇之子、中国交响乐团羽管键琴演奏家冯丹与清华大学图书馆签署捐赠协议并赠送图书资料。见证捐赠仪式的嘉宾有来自两位先生生前工作单位的同事、朋友及学生,武汉音乐学院、武汉大学、湖北科技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的教师代表以及清华大学相关部门,约四十人参加捐
自叶小钢的《第五交响乐<鲁迅>》于2017年9月25日首演以来,不仅在音乐界引起了巨大影响,在文化领域、思想领域以及广大听众中均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这部作品凝聚了叶小钢多年的鲁迅情节、艺术追求、精神理想和技术探索,在后续持续的巡演过程中,作曲家皆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并寻求突破,证明其本人对此作品的艺术精湛度怀有着极高的要求与期望。笔者经过这部作品的反复品读、查阅资料,以及与作曲家的多次探討,逐渐对作
日本长崎是充满了历史沧桑的城市。时至今日,鳞次栉比的建筑仍然遮掩不住狭窄的街道和灰暗的房屋。那一扇扇窗户就像一双双惊恐的眼睛,仿佛有太多的苦难要向世人诉说。  日本长崎又是一个美丽的海港城市。伟大的作曲家普契尼的传世之作《蝴蝶夫人》就以这里为背景。凄美悲凉的故事、荡气回肠的音乐,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萦绕。  2004 年,一个有着深刻寓意的国际声乐大赛在长崎创办,它就是“蝴蝶夫人国际声乐大赛”。这
2011年6月26日至27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保护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来自国内的花儿研究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知名专家学者计110多人出席了论坛。论坛收到论文59篇,宣读论文23篇,文章涉及了花儿文学、音乐、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次活动不仅从“花儿的活态研究”、“花儿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探讨”以及“花儿研究新成果与其他”三个基本层面举行了有效探讨,而且专
滨扬教授多年来耕耘于中国民族管弦乐、民族室内乐的创作与教学,是一位笔耕不辍且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室内乐《六月雪》是他2004在美国创作的一首委约作品,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成功后,又于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比中荣膺民族器乐作品组的总分第一名。  一、解 题  “六月雪”是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的别名,讲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普通女子被诬陷冤屈不得伸张反遭行刑的悲惨命运。这则感天动地的故事深受中
国内音乐剧创作近年十分活跃,舞台演出作品很多,而音乐语言及个性风格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多元化。随着《天使合唱团》的受人瞩目,作曲家刘岳的名字也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在此之前,他已写过一些有质量有分量的作品。在音乐戏剧作品上,刘岳的理念与技术、功力与作为、水准与成效,可能是这一领域作曲家的一个突出代表。而透过他担任作曲的湘剧《护国》,更让我们看到他在传统地方戏曲音乐上的创新与探索。  优秀作品之所以
16年10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中国音乐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历史与田野:中国礼俗仪式音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金龙潭大饭店弘翔大会议厅成功举办。  研讨会发起者、组织者特意邀请了分别来自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三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会议构筑起的学术平台,针对同一论题,在论域有交叉、重叠
1986年8月8日,在中国兴城“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座谈会”上的演说中,李西安教授指出“80年代以来,困扰音乐界和理论界的三个问题:古与今;中与外;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1]时隔二十多年,中国的音乐界和理论界已经涅槃重生,一大批中国作曲家和理论家最终以其“中国性”(chineseness)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身份为中国当代音乐和世界音乐文化做出贡献①。姚恒璐教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七十多部(首)音乐作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次的需求已经变为人们的“钢需”;而科技的进步也使得教育手段有了极大的丰富,网络上的各种音乐APP、慕课公众号、讲座小程序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然而,“云课堂”的种种局限使得它并不能代替传统的“面授”,而今很多音乐普及性讲座在全国各大城市的书店、咖啡馆甚至酒吧等场所展开,如北京的T音乐咖啡沙龙,上海三联书店的“音乐点亮人生”的公益讲座,深圳某培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