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标准层现浇楼板质量通病及板厚设计浅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qia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住宅建筑的室内环境、居住安全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细致的讨论和分析了楼板设计中常见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现浇楼板厚度取值建议,供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同行们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住宅 现浇楼板 板厚规范 设计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楼板作为房屋建筑的重要结构构件之一,它们一方面承受楼面的竖向荷载,并把竖向荷载传递给竖向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把作用在各层处的水平力传递和分配给竖向结构体系,同时楼板还起到房屋在垂直方向的分隔作用,以保证上下层邻里之间互不干扰,和谐相处。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功能要求与经济性之间的均衡,做到安全、适用、耐久和经济合理。如何设计好楼板,以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一个工程设计人员应有的责任。
  
  标准层楼板的功能要求
  
   楼板是分隔承重构件,它把房屋在垂直方向分隔为若干层,并把人、家具、楼面做法、楼板自重等竖向活载和恒载,通过梁、柱或承重墙等承重构件传递给基础。
   结构设计时,许多设计人员,特别是一些新手,往往仅此考虑。
   实际上,楼板不仅仅是分隔承重构件, 它还承担以下作用:
  1,楼板是墙、柱水平方向的支撑及联系杆件,它保持着楼面的整体刚度,使墙、柱结构整体稳定,并能承受水平方向传来的荷载(如风荷载、地震水平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递给墙、柱,再由墙、柱传给基础。
  2,当建筑较长或异型时,通过配筋,楼板还能起到一定的调节结构的水平应力的作用。
  3,楼板起到隔声作用,以保持和减少上下层间相互干扰。
  4,起到防火、防爆、防水、防潮等功能。
  5,防电磁辐射的功能。
  6,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
  
  楼板通病和对楼板设计不够重视的原因分析
  
  楼板的通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楼板开裂。一般楼板裂缝有如下特点:裂缝出现时间一般为该楼板浇注混凝土后8个月至一年;在房间中间下部或支座上部,裂缝较长,有时与房间的进深一样长,裂缝与横墙平行,一般为非贯穿裂缝;房间阴角处裂缝与横墙成45度角,延深至墙边,为贯穿裂缝;裂缝宽度一般较小,一般为1毫米以内;裂缝一旦存在就不会闭合消失;楼板中的钢筋与混凝土均符合设计要求。
  2,楼板隔音不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的要求与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住宅分户楼板的空气声隔声标准为: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45dB;高要求住宅分户楼板的空气声隔声标准为: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50dB;分户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卧室、起居室(厅)的分户楼板,其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实验室测量)<75;其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现场测量)≤75。100~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实心楼板的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为80~82dB。当现浇板上的面层做法较简单(建筑未考虑隔音)时,根本达不到规范要求。即便达到隔声设计规范要求,现在的大多数住宅建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楼上或楼下的说话声、行走声仍能清晰地产生干扰。这更多的体现了现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管理和设计的疏漏与不够严谨。
  3,楼板渗漏。大多数设计院设计的卫生间、厨房、阳台等的现浇楼板厚度均为80~100毫米厚。由于现浇混凝土中石子的粒径在40毫米左右,2个石子的高度足以贯穿楼板,并且混凝土楼板较薄,振捣不宜密实,石子在混凝土中极易产生通缝。而埋电线管与电线盒处,楼板厚度更不能保证。所以,容易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大面积渗漏。虽然建筑设计不考虑混凝土楼板的防水作用,但是,暖气、自来水爆裂或雨水(有时晾衣服、拖地也能有少量渗漏)的渗漏,极易引起邻里纠纷。根据经验,广泛采用商品混凝土后,当楼板厚度大于120,楼板的防水作用非常明显。结构如果长期渗漏,对其受力钢筋也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应当引起重视。
  4,楼板震颤。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及静力学设计原理设计的楼板厚度,虽然满足规范设计要求,但是,根据该方法设计的楼板,根本没有考虑楼板震动对用户的心理影响。
  5,电磁干扰。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家用电器不断增多,电磁干扰应引起设计者的注意。(比如吸尘器、按摩器、发射无限信号的游戏机、洗衣机等产生的电磁场)
  6,忽视楼板对建筑整体作用。不考虑较长建筑或较大跨度板的温度荷载的不利影响;不考虑在风及地震水平荷载作用下,楼板对抵抗建筑物侧向位移的作用;不考虑建筑结构在转折处,楼板开大洞处,楼梯间周围,楼板对整体刚度的影响等。
  7,忽略板上砌隔墙,隔墙顶顶紧上层楼板产生的不利影响。由于板的刚度小、挠度大,当隔墙墙顶顶紧上层楼板,这样会给上部楼板增加一个支点,使其变为连续板支座,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而在板的设计中又没考虑该负弯矩的影响,致使隔墙顶板的顶面出现裂缝。同时该隔墙又将上部板的部分荷载传到其下部的楼板上,造成下部楼板荷载漏算使其配筋不足,产生裂缝。
  
  引起结构设计人员对楼板设计不够重视的原因分析:
  开发商为节省工程造价,在签订设计合同时,往往要求设计院减小建筑的配筋率和混凝土的用量。而设计院为承揽工程,同时一部分设计新人没有深刻理解规范精神,对楼板在整个建筑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不明确,缺少必要的建筑知识,板厚通常按规范最小跨高比和最小板厚要求取值(通常板厚取80~110毫米),按构造配筋等。
  标准层楼板板厚的结构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1.2条规定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而条文说明中解释:本条考虑结构安全及舒适度(刚度)的要求,根据工程经验,提出了常用混凝土板的跨厚比,并从构造角度提出了现浇板最小厚度的要求。现浇板的合理厚度应在符合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的前提下,按经济合理的原则选定,并应考虑防火、防爆等要求,但不应小于表9.1.2的规定。由此可见,规范只是制定了最小限值,而不是只要满足最小限值就可以了。
  满足规范要求是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但绝不是全部。规范只是规定了结构最小的安全尺度和储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对居住建筑提出了绿色、舒适、健康、环保等更高的要求。设计应当走在规范与时代的前面而不是滞后。
  板厚设计除了满足结构设计规范以外,还应在建筑上注意以下几点:
  1,和开发商沟通,简单的阐明建筑楼板在建筑中的作用,简单的阐明结构的安全对开发商与居住者的影响和建筑使用寿命。可以提高商品房的卖点。
  2,进一步理解规范,特别是对各建筑专业设计规范要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和建筑设计协调。
  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亲身体会和感知楼板在应用中的作用。
  考虑楼板内管线、电线盒对板厚的影响。楼板在电线盒角部极易沿电线管开裂。
  5、考虑楼板的隔音作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楼板上行走的脚步声和说话声非常令人讨厌。现在的商品房大多数是毛坯房,而大多数居民在装修房屋时是不考虑楼板的隔音的。即便是考虑了隔音,其做法也多是吸音为主。实际上建筑的隔音与吸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确保隔音的基础上做的吸音才更有意义。声音撞击在楼板上,越薄的楼板越容易震动,甚至通过与楼面相连的墙、梁、柱子等传播到邻家住户里。而楼板下的撞击声压级,取决于楼板的弹性模量、密度、厚度等因素(主要取决于楼板的厚度)。根据余业江“住宅混凝土楼板隔声问题的探讨”的分析中做出的结论,提高楼板的厚度对降低撞击声最为明显。
  6、考慮楼板的渗漏。在生活中,不仅厨房、卫生间的渗漏对楼下邻居产生不好的影响,一旦暖气、自来水爆裂或雨水由上层渗到下层,往往会产生邻里矛盾。这也是设计者应该考虑板厚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
  7、考虑大跨度板震颤对人的心理影响。《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规定,板的跨高比:单向板不大于1/30,双向板不大于1/40。对于短向跨度大于3900毫米的楼板,当设计仅满足规范最小要求时,楼板的震颤十分明显。有些住户常感到楼房晃动,这更多的是楼板震颤产生的幻觉,同时也增加了居民的恐惧感。久而久之,造成人们的心理障碍和精神脆弱。
  8、楼板设计时,还应考虑到防火、防爆、防电磁辐射的功能。
  9、尽可能的考虑楼板对整体结构的影响。楼板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十分大,工程设计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小构造尺寸要求。
  设计建议
  最后,建议对短向跨度大于等于3900毫米的板,板的跨高比取值:单向板不大于1/20,双向板不大于1/30。特别建议应加大厨房、卫生间、阳台的板厚,且双层双向配筋。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设计厚度不宜小于120mm;厨房、厕浴、阳台板不宜小于100mm(考虑防水和预埋暗管);楼、电梯四周的板宜加强。当板下皮钢筋(各间)直径与间距相同时,应尽量沿板全长贯通;屋面上下皮钢筋应拉通,当直径间距不同时,改为先保证屋面板的拉通钢筋,不够的部分采用其它型号的钢筋与拉通钢筋间隔布置。这样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并能有效的抵抗部分温度应力。同时还能减轻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资金。
  结束语
  总之,由于设计考虑不周,不仅仅使现浇板出现裂缝,而且同时伴生着其它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居住环境与居住安全的不良后果。因此,在进行现浇板的设计时除了要正确分析板的受力状态,熟悉板的各种构造要求外,还应考虑楼板的其它综合建筑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的隐患,提高室内居住的舒适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余业江:住宅混凝土楼板隔声问题的探讨,科技与生活,2010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还处在部分简单利用,其他进行填埋的初级阶段,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危害了自然环境,还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关系运作模式的建立   建筑垃圾高污染、高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建筑垃圾的处理是节约土地、节约资源和减少 CO2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因
期刊
摘要:深层搅拌桩是针对软土地基的一种很有效的处理办法,它可以很好地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沉降量,使路堤的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施工也较为简单,在一些缺少砂和碎石的地区,也较为适用。本文主要对水泥搅拌桩在桥梁承台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桥梁承台;加固;应用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对地基强度、施工工期的要求
期刊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也慢慢发展成为比较主流的旅游形式,为避免乡村旅游陷入困境,在进行策划时应该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针对安丘整体特色不足,经济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特点,本文从区域的视角,概念设计的层面来对规划区内3个村庄进行了定位。重点打造村庄的旅游产业,将湿地旅游与都市农业相结合,以期通过这次规划将安丘建设成一个水城一体、产城一体、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将青龙湖片区打
期刊
摘要:合同将项目的工期、成本、质量目标统一起来,它具体细分了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在项目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如果没有合同和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就不能保证工程的各个方面、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就不会有正常的施工秩序,就不可能顺利的实现工程的总目标。因此,创造出一条成功的项目合同管理之路,不仅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探讨了市政工程项目中的合同
期刊
摘要:道路照明节能是个老话题了,根据近两年的统计,我国的照明耗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2%以上,而城市道路照明又占照明耗电量的30%以上,因此,城市道路照明在电能的消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城市道路照明节能是一个重要的节能范畴。本文即详细阐述了市政道路照明节能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市政道路;照明;节能设计;光源;变压器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  一、道路照明节能评价指标   (一)道
期刊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普及和教育思想及体制的变化,中学建筑在校园环境与气氛、建筑功能等的创造上展现出新的面貌;其主要表现在校园功能的完善、建筑标准的提高、重视空间创造及环境的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中学校园;功能;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G638.1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中学的新发展  1、民办中学步入教育舞台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教育的产业化,一大批民办中
期刊
摘要:制动液压系统是索道全套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实现索道正常停机外还起到紧急情况下停机保护设备和乘客的作用。因此,熟悉索道制动液压系统原理,掌握系统的操作步骤至关重要。    关键词:索道;制动液压系统;广州白云山索道  中图分类号:V233.91文献标识码:A      索道停车系统根据故障对索道安全影响程度级别,将停车分为正常停车、工作停车、紧急停车。制动液压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工作制动和紧急制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所处的结构现状、职能和存在意义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在独立性方面存在的法律的不完善、监事的产生不独立、地位的弱势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现阶段如何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如何加强监事会管理、强化监事会独立性以及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健词:上市公司;监事会;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79.23
期刊
摘要:本文规划区位于千岛湖大桥北端的进贤湾区块,与县城隔千岛湖大桥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包括森林、进贤湾、安龙半岛、众多小岛屿及大面积的千岛湖水域。规划范围内陆域总面积约9.3km²。  关键字:规划设计总体布局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借助杭州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东风,顺应休闲度假旅游兴起的激流,千岛湖正全力推进建设旅游综合体和精品旅游城市,
期刊
摘要:舒适、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大量宜居住宅和宏大公共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而又会影响到地球大气环境的恶化。人类在追求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