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备课时,我们在“读”
1. 读教材。正确、流利、有感情、大声地朗读课文,这是研读教材、使备课有效、高效的重要环节。因为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经典之作,内蕴比较丰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自然无法领略其丰美、深邃的情感意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备一课,都应该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还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那么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就更应该“开口备课”了,因为朗读是“活”的,它可以跃出纸外,可以赋予作品以生命。
2. 钻研教材。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
(1) 钻研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把课题作为提出教学“主问题”的把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妙趣横生。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我准备这样来开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座纪念塔的来历吗?(想)那么我们就乘着时光快车回到1941年秋的狼牙山,一同了解他们的事迹,共同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这个课题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五壮士”可以换成“五战士”吗?学生应该会提出不同看法。就这样,学生不仅深入体会了本课所要表达的深刻道理,也同时体会到了一种写作方法。
(2)抓住“文眼”,一词会文。有些课文中往往某一个关键词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显然,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文眼”,便可以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3)琢磨“插图”,品尝头尾。叙事文章的情节发展一般都具有曲折性,开头与结尾往往会出现反差,而我发现,课文的插图会落在课文的重点处,因此我一直思考,对于这样的课文,如能从插图入手,图文对照,再引导学生深思“头”、“尾”的反差,将会很容易进入文章的主体。
(4)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之后,方能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有效的利用文章的空白展开课堂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它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备课时,我们在“听”,我们在“说”
“听”,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思想,激发自己的灵感;“说”,我们在集思广益,进行智慧碰撞,激起“头脑风暴”。
集体备课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教研形式,我想这也是提高我们备课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下面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集体备课。备课时间全校基本统一,教研组所有教师都参加,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名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在备课前要有成文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教研组成员要畅所欲言,进行补充、调整。备课研讨中,要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掌握该课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明确所教的内容在本学期课程中所处的地位;了解本单元的内容与其他单元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本章节在讲课时的深度、广度及讲授范围,突出重点,注意难点,力求少而精。并根据课文内容适度拓展,拓宽知识面。
三、备课时,我们在“写”
所谓“写”,就是记录、书写。
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通过对文章的初读、再读、精读,写下文中关键字、词、句、段的理解、运用、拓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我们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有文字性的教案,杜绝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以旧代新。当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自己的新意。这从何而来,从二次备课,三次备课,以至于更多次的备课中体现出来。教学目标要写,教学过程要写,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写,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写;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教师都要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不仅要有过程,还要有细微的东西。
1. 读教材。正确、流利、有感情、大声地朗读课文,这是研读教材、使备课有效、高效的重要环节。因为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经典之作,内蕴比较丰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自然无法领略其丰美、深邃的情感意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备一课,都应该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还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那么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就更应该“开口备课”了,因为朗读是“活”的,它可以跃出纸外,可以赋予作品以生命。
2. 钻研教材。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
(1) 钻研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把课题作为提出教学“主问题”的把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妙趣横生。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我准备这样来开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座纪念塔的来历吗?(想)那么我们就乘着时光快车回到1941年秋的狼牙山,一同了解他们的事迹,共同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这个课题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五壮士”可以换成“五战士”吗?学生应该会提出不同看法。就这样,学生不仅深入体会了本课所要表达的深刻道理,也同时体会到了一种写作方法。
(2)抓住“文眼”,一词会文。有些课文中往往某一个关键词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显然,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文眼”,便可以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3)琢磨“插图”,品尝头尾。叙事文章的情节发展一般都具有曲折性,开头与结尾往往会出现反差,而我发现,课文的插图会落在课文的重点处,因此我一直思考,对于这样的课文,如能从插图入手,图文对照,再引导学生深思“头”、“尾”的反差,将会很容易进入文章的主体。
(4)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之后,方能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有效的利用文章的空白展开课堂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它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备课时,我们在“听”,我们在“说”
“听”,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思想,激发自己的灵感;“说”,我们在集思广益,进行智慧碰撞,激起“头脑风暴”。
集体备课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教研形式,我想这也是提高我们备课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下面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集体备课。备课时间全校基本统一,教研组所有教师都参加,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名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在备课前要有成文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教研组成员要畅所欲言,进行补充、调整。备课研讨中,要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掌握该课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明确所教的内容在本学期课程中所处的地位;了解本单元的内容与其他单元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本章节在讲课时的深度、广度及讲授范围,突出重点,注意难点,力求少而精。并根据课文内容适度拓展,拓宽知识面。
三、备课时,我们在“写”
所谓“写”,就是记录、书写。
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通过对文章的初读、再读、精读,写下文中关键字、词、句、段的理解、运用、拓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我们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有文字性的教案,杜绝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以旧代新。当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自己的新意。这从何而来,从二次备课,三次备课,以至于更多次的备课中体现出来。教学目标要写,教学过程要写,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写,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写;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教师都要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不仅要有过程,还要有细微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