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来源 :学生之友·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还记得有一本幼教杂志上这样说:一位中国孩子随父母到了美国,在幼儿园的第一次美术课上,老师教小朋友画画,让老师惊叹的是,这位中国孩子的画竟然和老师的画一模一样,而再看看美国孩子,却画的五花八门,形态各异,老师一面对中国孩子的模仿能力表示惊奇,一方面却认为这位中国幼儿缺乏创造力,画面没有生气,反应不出个人思想。其实,这不是一件特殊的事例,而是中国孩子在绘画方面表现出的一个普遍问题,难道真是中国幼儿天生缺乏创造力吗?回答是否定的,在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有的态度和组织。
  关键词:主动性;思考与想象;观察力;想象
  因此,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在美术活动中将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放在首位,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把美术活动看作是幼儿想做、要做的事,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幼儿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美术活动中,要尽量鼓励幼儿的想象,教师只可进行适时的引导。例如,<<七巧板中>>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幼儿人手一份七巧板卡片,至于用这七块小卡片能拼成什么,就是小朋友要考虑的了,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与想象中,幼儿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唤起孩子的观察欲望。人们的观察能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要想有满意的观察效果,首先就要有生动的观察欲望。对孩子来讲,不必强调他的观察是否全面细致,关键是要激发他的观察欲望,不要懒惰,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就会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充分挖掘各种材料,提供幼儿创造的广阔空间。
  艺术有他的不随意性。也有他的随意性,只要有他的艺术效果,就不要拘泥于它的工具、材料等形式。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毛线、各种纸、布条、鸡蛋壳、树叶、树枝、棉花、颜料、墨汁、水粉等等。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创造。
  四、正确把握评价的
  1、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老师还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
  2、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释放孩子的创造激情,我们评价时要屏弃教师一言堂的做法,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造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时,幼儿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我们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的创造思路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下一次的创造。
  五、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闸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一个想象十分贫乏的人,是很难有所创造的。因此,要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就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美术活动中,要设计诸如“未来的世界”“怪面人”等主题的画,鼓励幼儿依据次命题大胆进行想象,教师不要加以干涉,从结果看,孩子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惊人的,他们想像出来的怪面人是千奇百怪、形态各异。
  六、充分了解幼儿,提高审美意识。
  幼儿画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幼儿画的魅力所在,所以,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不以一想不想的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真是反映了幼儿的心灵感受,是否有独特、新颖的表现。幼儿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和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和理解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在创作。因此,只有了解幼兒,尊重幼儿的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七、创设良好的气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搜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大最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能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师的任务则体现在如何让幼儿在愉快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总之,幼儿美术活动的本质在于创造,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为幼儿创造自由、轻松、快乐的环境,幼儿所处的环境氛围对幼儿的创造力开展有重要作用,开放、自由、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前提。幼儿的创造力是不可低估的,只要给幼儿一个宽松自由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幼儿的创造力是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的。我们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放飞想象的翅膀,诱导幼儿自发的表现,从而提高绘画兴趣,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莉.浅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92-94.
  [2]刘燕敏.浅谈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科技信息,2009(15):243-243.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不能够忽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是每个教师需要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意识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体育锻炼习惯上也同样适用,良好的体育习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
期刊
摘 要:由于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并不完善,所以在小学教学阶段更需要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带有针对性具体化教学,对于教学方式要做到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个性化设计,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学知识的不理解。同时教师也需要在通过科学合理得教学设计来激发起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到学生在课外的教学延伸,加深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记忆,培养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感知能力,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们记忆力好、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兴趣不足,有效学习时间短等问题,影响了数学教学活动地顺利展开。基于此,本文以小学数学为例,探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策略探究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法宝。
期刊
摘 要: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前全国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确立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以信息化为载体,引领优质均衡教育发展,创新社区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途径之一。推进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构,做好社区教育工作,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的工程。本文主要对信息化环境
期刊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要教有发展不相应的评价制度。亲近式评价与激励式评价相结合、个性化评价与无声式评价、否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成长档案袋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良好品德;发展;学生;多元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要求我们要转变评价标准和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1、亲近式评价  所谓
期刊
摘 要:好多年前,在教育局的倡导下,我区掀起了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热潮,我还曾亲临辽宁盘锦参观学习,通过耳闻目睹,使我对魏书生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感触很深,启发很大,收获丰厚,促使我对自己的美术教育工作从新审视,从新思考。从那以后,我躬行实践,立足本校的校情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开展了习惯养成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关键词:课前准备;用心观察;敢于创新;乐于分享与交流;积极参与评价;及时完成
期刊
摘 要: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涉及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联系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解答数学问题的解析。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需要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加以培养。本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师认为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策略的传授以及强调刺激性学习过程等方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重点培养,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
期刊
摘 要:好多人都喜欢玩网络游戏,一旦上了手,一关又一关,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几个小时也不感觉到累。一些老师不免感叹:“如果我们的学生上课也能够像玩网络游戏那样投入,那该多好啊!”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网络游戏探寻好课的秘密。  关键词:游戏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式  一、把一堂课切分成多个环节  网络游戏基本都以闯关的形式设计,闯过第一关,才能进入第二关。一关过了,未知的下一关等着你。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德育内容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注重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德育渗透。  关键词:德育理念;高中语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现实意义  (一)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讲  高中学生不仅处在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想道德水平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
期刊
数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掌握知识为教学目标,其更重要的教育价值是要承载起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应用能力。本节《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师以生为本,智慧启导,从现实情景中引出数学现象,紧扣乘法意义,让学生亲历发现规律——说理验证——归纳概括——反思拓展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与应用能力。  一、已有经验出发,紧扣乘法意义,感知乘法分配律  (一)情境感知  1.问题情境:红古田纪念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