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启蒙者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ao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的小说创作主题始终坚持启蒙主义的立场,对形形色色的国民性格进行了描写和刻画,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国民劣根性,以求唤醒沉睡的国民,形式上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开现代小说的先河。《呐喊》用狂人式的“呐喊”企图唤醒沉睡的国民;《彷徨》在孤独、冷静中对以往的启蒙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进行了新的探索,充分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故事新编》则用一种游戏的姿态表现了一个绝望者的反抗。总之,鲁迅试图以先知和启蒙者的姿态为蒙昧的国民指点迷津。
  关键词“狂人”孤独者反抗者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类号:I210.94文献标识码:A
  
  鲁迅先生一生的著作很多,他创作所涉及的文体也很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文艺论文、翻译作品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坛上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学遗产,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其价值都是难以估量的。长期以来,我们对鲁迅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实际上,鲁迅并非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虽然他一生对个体生命存在、对国家民族命运、对国民性的思考的深刻性都表现出其思想的深邃,其超前性甚至是很多思想家都无法超越的,但鲁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的思想散现于他的文学作品中。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是一位思想深邃的文学家。从鲁迅的作品看,他的思想并非是同一的,其中充满了矛盾,表现出了鲁迅的孤独与无奈。
  鲁迅的创作在数量上杂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其小说创作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鲁迅小说所体现出的价值并不低于杂文。因为鲁迅是以小说走进“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并以小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小说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中,他的这些小说集始终贯穿一个主题是批判国民性,进行思想启蒙,以求唤醒沉睡的国民。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是人们长期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认同,具有很强的普遍性。这种国民性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所共有的,所以鲁迅的批判是超越阶级,站在更高一层直抵人性深处,戳到人们的痛处,拯救沉睡的国民。我们习惯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划分为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这是根据人物的社会角色所进行的划分,也是在阶级论的思维框架下所进行的划分。李欧梵在其专著《铁屋中的呐喊》中,将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划分为“独异个人”和“庸众”,这是根据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所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划分。我觉得后者更能清楚地看到鲁迅刻画的铁屋中沉睡的愚昧的国民,看清他们冷漠的人性和麻木的奴性,这些也正是鲁迅所做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前一种划分只能对《呐喊》、《彷徨》进行分析,而无法对《故事新编》进行分析。实际上,任何一种分析都无法穷尽鲁迅的内涵,理想的方法是尽可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鲁迅小说文本出发,体验鲁迅对启蒙意义的深刻思考。在认真读过鲁迅作品后回发现,鲁迅小说充满了矛盾与艰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存在,再加上象征、隐喻等现代技巧的运用,使其小说充满了张力,拥有了无限阐释空间。
  
  1 狂人的呐喊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表现了独特的风格,这部小说集情绪狂热,充满激情,一声呐喊,要唤醒铁屋中熟睡的国民。其中《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等代表作无疑体现出了狂人式呐喊的情绪,激情热烈,充分表达了主题,而还有一些很少引人注目的作品,《一件小事》、《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些作品并不象小说,在情绪上也比较平静,似乎与作家要表达的“呐喊”的主题大相径庭。实际上不燃,这种平静下也掩藏着一种激烈呐喊的情绪,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呐喊,能更好地表达主题。至于文体,鲁迅自己也说,这只是“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②无论怎样,它们表达的主题和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
  《一件小事》中,叙述者“我”与人力车夫的对比表现出了自己的渺小。“我”本是一个知识者,在社会不能承担起启蒙的任务,也应该算是一个觉醒者。可是他从灵魂深处依然没有改掉传统知识分子的劣根性,缺少一种“爱”。作家在这里疾声呐喊,使人们清楚这样的知识分子并没有真正觉醒,承担不了拯救国民的启蒙任务,国民必须从灵魂深处进行根本性的脱胎换骨,才能算是真正的觉醒,“一件小事”里表现出了一个大问题,作家在此用一种内心的呐喊,震颤了自我的灵魂,结尾暗示这麻木的灵魂正在逐渐觉醒。作品《兔和猫》、《鸭的喜剧》都是写于1922年10月,由此可知,这两篇作品基本上是作家在一种情绪下进行创作的,所以它们表达的主题和内涵基本相同。这两篇作品都是表现作家对“生命”的思考。在平静的情绪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反抗的力量。这就是反抗人们对生命的漠视与麻木,作家批判国民性中“诚”和“爱”的缺失。在作品《兔和猫》中,黑猫出现把情绪带入了恐怖和阴冷之中,它的出现造成了弱小生命的毁灭,从而引发了作者一系列的对现实的拷问。在作品的结尾,发出了反抗的声音:“造物主太胡闹了,我不能不反抗他了。”(《兔和猫》)这正是在为拯救整个民族呐喊,唤醒人们不要再对生命冷漠、麻木了,要起来反抗,珍视生命,体现了作家人道主义的大悲悯情怀。《鸭的喜剧》也是如此,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离去,暗示了“鸭的喜剧”结束。爱罗先珂是珍爱生命的代表,他的存在着实带来了“鸭的喜剧”,他最后的离开且不知所踪正象征了珍视生命的消泯,最终剩下的只是对生命的冷漠与麻木。这里表现了作家的某种绝望,但作家依旧在绝望中呼唤爱罗先珂的回归,呼唤人们的觉醒,也同样是在平静中,进行了内心激烈的呐喊。《社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好的乡村图景,表现了作家对自然的眷恋和对淳朴人性的向往。这篇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诚”和“爱”的情感。纯朴的乡村美丽、宁静、清幽。在这种美好的环境中,在这种平静的情绪里,无疑也暗藏着激烈的呐喊,尤其是和开篇所说的喧嚣城市的对比,更加表现了作家对这种美好和淳朴的强烈向往,这种美丽能够更有力地唤醒麻木的人们去获得“诚”和“爱”。这种平静真不愧为一种具有震撼力的呐喊。
  
  2 孤独者的反思
  
  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已经失去了《呐喊》时的激情与狂热,情绪转向了忧郁、苦闷、感伤、彷徨。我们可以想象曾经为拯救国民而奋斗的先驱者,面对着庸众的不理解时的孤独与苦闷和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痛苦与无奈。但作家在绝望中依然执着地探索。在《彷徨》集的前面,作家引用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可以看出作家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他对过去的启蒙进行了反思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在酒楼上》被周作人称为“最有鲁迅气质的小说”。在这篇作品里,叙述者“我”与朋友吕纬甫的对话是一个隐喻,这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一个充满矛盾心灵的两个方面。“我”重回故地找到了过去的那个我,在对话中,内心在进行痛苦地挣扎,在进行一抉择:是回到过去?还是继续前行?在这场心灵对话中作家完成了自我反思,曾经的觉醒并非真正的觉醒,在面对强大的阻力时,这种外在的觉醒随即就泯灭了。作家思考的是只有完成的自我启蒙才有可能真正地觉醒。《孤独者》在《彷徨》中是最能体现鲁迅生命哲学的作品。这篇小说“以送殓始,以送殓终”的结构,表现了鲁迅生命哲学中“复仇”的主题。魏连殳回乡为祖母送葬时,人们以为接受过新思想的他会与传统的礼教大闹一番,大家都在等待着他的闹,然而他对于一切都平静地接受了。人们的看客心理与无聊地去寻求刺激在魏连殳的平静接受中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了一种失望。这是鲁迅式的“复仇”,鲁迅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了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这里魏连殳面对不觉醒的人们,就用了“无戏可看”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疗救。小说中叙述者“我”与魏连殳进行了三次对话,通过对话表达了孤独者的生命内涵。最后一次谈论的是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魏连殳的存在有三层意义,第一层是为自己活,第二层是为爱自己的人活,第三层是为不愿意让他活的活,这就是可怕的“为敌人活”。当魏连殳作了读师长的顾问后,利用权利,压迫压迫者、侮辱侮辱者,往昔的敌人现在都纷纷来奉承他、献媚于他,他践踏了所有的敌人,他胜利了,同时他也是最大的失败者,他以自我精神的扭曲和自我的毁灭为代价,进行了一次“同归于尽”式的复仇,最终结果必然是死亡,所以小说最后“以送殓终”。《伤逝》表现了作者对启蒙的激进态度和追求个性解放的狂热进行了反思,批判了启蒙立场的盲目乐观,试图探寻新的启蒙方向,以便有效地唤醒庸众。这里也突出了作者对外在启蒙和自我启蒙的思考。涓生和子君所追求人格独立和自由恋爱,仅仅是一种外力催生的表面觉醒,这种觉醒是外在的,对移植过来的西方的启蒙价值,只完成了一种外在的他者启蒙,并没有使国民从灵魂深处觉醒。子君冲出旧式家庭,但她与涓生组建的家庭依然是旧有的模式,在新的家庭里,她依旧是把自己放在了封建家庭主妇的位置上。这是他们悲剧形成的深层原因,即国民没有实现自我启蒙。作品《离婚》也是对启蒙作了这样一种反思。在一个新的时代,爱姑似乎是觉醒了,她也大胆地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是面对“七大人”的威严,那一点点的觉醒立即毁灭了,瞬间便屈服与传统的专制势力。这说明无论中国社会怎么变,国民根本的精神状态依然没变。
  小说集《彷徨》就是这样,作家对此前的思想启蒙进行了冷静的反思,虽然表现出了一种绝望的情绪,但作家并没有放弃启蒙主义的立场。他在冷静反思的同时,又在寻找新的出路。
  
  3 反抗者的游戏
  
  鲁迅晚年为读者献上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集《故事新编》。在这部作品集里作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造了一种新的书写历史的方式。作家把古代历史故事与现实融合起来,中间偶尔还插入一些小丑式的人物,虽然使作品不免陷入了某种油滑,但其不失启蒙的思想深度,作品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对历史人物进行解构,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和对现实的批判力量。《故事新编》没有因艺术技巧的创新而与《呐喊》《彷徨》完全断裂,依然坚守着批判国民性与思想启蒙的立场。《补天》中,女娲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孤独者形象的延续,她创造了人类,却在庸俗堕落的被创造者之间斗争所带来的灾难中孤独地死去,这一模式显示了“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形象对立。同样在《奔月》中的后羿也是一个“独异个人”的形象,他也是一位孤独者,这一形象寓意了精神界战士,他为人类射日,立过丰功伟业,然而在庸常愚昧的人们中间,他显得异常孤独,他不被人们理解,遭亲人抛弃,学生背叛,这些都是作者在《彷徨》中流露过的情绪,这是作者对先驱者在庸众中不被理解的愤慨,同时也鼓励自己在孤独中继续勇敢地战斗下去。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依然对其生命中“复仇”的哲学命题进行了思考,这就是作品《铸剑》。这是《故事新编》中最成功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它延续了此前《孤独者》的意义内涵。故事围绕眉间尺为父亲复仇而展开的,这里“黑的人”具有了象征意义,他的内涵更为抽象,他是“复仇”本身的化身,是“复仇”这一抽象概念的形象化和人格化,他的存在就是“为复仇而复仇”,此外别无意义。这时“复仇”已经结束了眉间尺的性命,“黑的人”这一“复仇”本身已经毁灭了眉间尺。当三个头颅在金鼎的沸水中煮过之后,完全混在一起,模糊不可辨了。这里“黑的人”也随之毁灭了,也就是“复仇”本身也以毁灭为代价,完成了自己的“复仇”。在此,我们又看到了《孤独者》中那“同归于尽”式的“复仇”,他们的头最终因模糊不可辨,而按照“王”的待遇与“王”合葬在一起,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他(下转第110页)(上接第108页)们胜利了,但同时也“毁灭”了。他们是最大的胜利者,同时也是最大的失败者。
  鲁迅从1918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其小说创作一直在坚守启蒙主义的立场,这在鲁迅晚年也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这里体现出来的启蒙主义精神和批判的战斗精神就是以鲁迅为代表所开创的“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国的新文学走过了1920年代进入到1930年代以后,在民族解放的急切要求下,“救亡”压倒了“启蒙”。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文学环境下,中国的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发生了断裂。直到1970年代末期,“五四”新文学传统在经过长期沉睡之后,又重新复苏。中国文学进入“新时期”以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文学现象,都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批判精神,揭露社会弊病,批判现实。其中对鲁迅先生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最具代表性的是高晓声。他创作的“陈奂生系列”,展示了新时代农民身上所存在的国民劣根性,陈奂生被喻为新时代的阿Q。陈奂生与阿Q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他们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处境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他们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但那都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其内在深层的文化性格依然没变。虽然陈奂生有着善良、朴实、憨直的可爱,但他那文化心理依然是狭隘、愚昧、奴隶意识,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精神胜利法。高晓声让我们看到了,在新的时代里,人们身上依然存在着封建意识,让我们感到了思想启蒙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唱想了“五四”时期呐喊的时代回音。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现代教育形式中的一种,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突出特点就是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主要包括开放的办学理念、开放的教学平台、开放的管理体制。开放的办学理念又体现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开放的教学平台则体现为开放的教学资源、开放的自主学习方式和开放的教学互动模式;开放的管理体系体现为远程独立的个体管理模式和开放的评价方式。开放性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典型特征,发展现代
期刊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首位的。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就必须以人性思维为出发点,而能否赢得学生的信服,是德育工作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同感共鸣。而学生的同感共鸣的前提是教师能否设身处地感受学生,正确、公正地对待所遇到的事情,理解学生的行为。能否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维,这是一个好教师的必备品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获得良好收效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德育理解激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活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纲要》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每当读到这些词句,那隐藏其中的视幼儿为独立的人,肯定幼儿的兴趣、需要、游戏的价值;肯定现实生活本身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的先进理念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与此同时,《纲要
期刊
摘要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发展;也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们从《论语·学而》篇中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受到启发。两年前,我校结合矿区学校实际特点,在学生中开展了“三省、两改、一做”教育,并把它提升为一种德育模式,报请
期刊
摘要目的:如何应对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学校加强和改进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环境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影响和冲击,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结果:社会的转型,使道德主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这必然冲击学校德育工作。结论:成了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德育工作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 市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高中诗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二者最有利的结合方式,推进诗歌教学的进程,进而窥斑见豹,以催进高中语文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探索出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诗歌教学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诗歌教学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诗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景,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深刻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创设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几乎都能找到原型。然而在每个人的学习数学生涯中,真正爱好数学的人却不多,数学几乎成为
期刊
摘要《呼兰河传》是一篇以描写乡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叙写了乡村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精神风貌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与自然环境。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人的哀苦生活,刻画了一群无聊看客的形象,表现了看客们精神的麻木、空虚,人性的扭曲,给世人吟唱了一首人生哀歌,本文从作者笔下的人物生存状态、风俗民情、自然环境三个层面来分析小说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小说艺术风格  中
期刊
摘要各个社会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但是开放的信息系统必然存在众多潜在的安全隐患。本文就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展开讨论。  关键词物理隔离防火墙数字签名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各个社会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的应用。然而,开放的信息系统必然存在众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黑客和反黑客、破坏和反破坏的斗争不断演绎,甚至到了十分危急的程度。因此,
期刊
摘要电视选秀节目是从2003年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刚开播便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但是,电视选秀节目在给人们带来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味抄袭模仿、节目进程混乱的现象。给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结合电视选秀节目的现状,分析“选秀热”的原因,提出提高媒介素养的策略,以期构建健康和谐的屏幕环境。  关键词选秀热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