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阐述观点看法的创造活动。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对于人生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但要付诸文字形成作品,实属不易。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持“本心”,关注身边原汁原味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注重提升阅读能力,以丰富的积累加以充实,多改慢写,最终创作出好文章。
一、 持“本心”,关注真实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增强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本真的生活场合中陶冶性情。更可以有目标、有主题地开展系列活动,将学生的视野延展至广阔的自然社会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高中生对生活已有较高程度的认知,他们能够以细腻敏感的心灵,感受并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本班有名美术生,目睹一个五六岁的儿童来到画室绘画的经过。她将孩子的动作语言以清新灵动的文字如实写了下来,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中“童稚可贵”的赞叹:“我被这个孩子震惊了。我回头看了看他的画,还是孩子稚嫩的笔触,我突然有一种安心的感觉。我看着他,他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十分可爱,我不想这样的孩子失去童稚的脸庞,童稚的心。”我读后深感此文具有难得一见的真实触动。全班同学传阅,最后贴到“班级文学角”展示。可见,本真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处理得当,皆可成好文。
二、 持“本心”,表达人生思考
在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以正确健康的心态感知生活,并表达出客观积极的情感和观点。虚假、功利、消极、偏激的表述,都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要求。书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实观点,文章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正如特级教师黄厚江指出:“写文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表达需要,应该是负责任的思想呈现;任何由外在概念出发的写作都不是真情实感的表现,任何无节制的自我宣泄都是缺乏责任的自私表达。”
培养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做人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让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亦应该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时事,理性地谈出自己的真实观点。面对母亲的悉心关爱,孩子喊出:“妈妈,我终于知道你那藏在眼睛里的秘密,原来,是爱。是一个母亲,殷切而又小心翼翼的爱啊。”这样的情感,多么令人动容!在谈到李开复博士毅然离开谷歌时,学生认为“以退为进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盲目的前进,前进便成了后退,理性的后退,后退反而就成了前进。进退之间,彰显人生艺术”。这样的观点,亦是学生冷静思考后的表述。
三、 持“本心”,积累主题素材
对于高中生而言,课外活动时间有限,课务紧张,确实也不可能时时处处亲力亲为,对于生活的观察恐怕不够,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缺乏,文章缺乏真实度,或素材陈旧匮乏。这就不能够笼统说是写作能力的问题。实际上,很多写作上的不足,都来源于阅读积累的匮乏,“好文章有个基本条件,必须积蓄胸中充实而深美”,阅读是提升写作水准的重要条件,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纵观苏教版高中教材,从《必修一》至《必修五》,《读本一》到《读本五》,《现代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传记选读》等,在日常的教学中,师生每天都在研习这些经典的课文。然而,正如刘勰所言“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泰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探究,有助于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对于教材中人尽皆知的素材,完全可以变换角度思考,对材料进行创新思考。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以有“生死”“坚韧”“压力”“磨砺”“责任”“信念”等多个思考的角度,因而这一看似陈旧的素材,其实仍有运用的价值。
当然,如果仅仅利用课文材料,内容难免显得单薄。而且这样的作文,让人感觉到写作者的阅读量不够,语文积累不够。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推荐名篇佳作。不妨精读报纸杂志上的时评文章、随感杂谈、散文传记等,它们都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课内外素材并举,既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学生一定能在写作时体现“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四、 持“本心”,优化评改过程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作文的评改,全部由教师进行,弊端较为明显。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评改,学生的写作热情基本丧失殆尽。等他们看到评语时,常常一带而过,即便部分学生较为重视,但这些修改意见在脑海中,留存的时间也不长,对于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无法有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写作中,他们还是很难改正这些缺点,问题依然会不断暴露出来。
基于学生的写作情况,有必要优化评改的过程。作文训练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质优。对于不合格的作文,必须重写,直至符合要求为止。教师在进行评改之后,应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认真思考自己的作文弊病,然后让他们基于修改意见进行“二次作文”。优质作文不是一次修改就可以造就的,也许有的学生需要“多次作文”才可以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知识内化的时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逐步提升写作水平。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优秀作文会不断涌现。它们或文采斐然,或构思巧妙,或思考独到,或题材新颖。那么,根据作文的亮点,教师可有意识打造属于师生共同的优质作文库。一有好的作文出现,教师请学生在班内朗读,同学们共同品评。然后贴至“班级文学角”。最后,将文章打成电子稿存入电脑,按亮点分类。经过多年积累,我的优质作文库中,篇篇精品。这个不断充实的优质作文库,对指导学生的写作,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五、 持 “本心”,体验“下水”作文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一理念,体现到作文教学中。要求教师用心感知学生,真心亲近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作文。“以学生的立场去写作,去体验,去思考。知道其中的甘苦,对于我们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通过“下水”作文,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学生的困惑;更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困难。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创作风格各异,作文题材多样,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引导方式也各不相同。秉持“本心”,是提升写作水平的首要条件。只有关注真实生活,注重素材积累,表达人生思考,用心培养语感,才能够真正从本质上提升写作的能力,实现师生间 “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持“本心”,方能作好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杨志芳)
一、 持“本心”,关注真实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增强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本真的生活场合中陶冶性情。更可以有目标、有主题地开展系列活动,将学生的视野延展至广阔的自然社会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高中生对生活已有较高程度的认知,他们能够以细腻敏感的心灵,感受并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本班有名美术生,目睹一个五六岁的儿童来到画室绘画的经过。她将孩子的动作语言以清新灵动的文字如实写了下来,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中“童稚可贵”的赞叹:“我被这个孩子震惊了。我回头看了看他的画,还是孩子稚嫩的笔触,我突然有一种安心的感觉。我看着他,他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十分可爱,我不想这样的孩子失去童稚的脸庞,童稚的心。”我读后深感此文具有难得一见的真实触动。全班同学传阅,最后贴到“班级文学角”展示。可见,本真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处理得当,皆可成好文。
二、 持“本心”,表达人生思考
在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以正确健康的心态感知生活,并表达出客观积极的情感和观点。虚假、功利、消极、偏激的表述,都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要求。书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实观点,文章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正如特级教师黄厚江指出:“写文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表达需要,应该是负责任的思想呈现;任何由外在概念出发的写作都不是真情实感的表现,任何无节制的自我宣泄都是缺乏责任的自私表达。”
培养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做人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让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亦应该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时事,理性地谈出自己的真实观点。面对母亲的悉心关爱,孩子喊出:“妈妈,我终于知道你那藏在眼睛里的秘密,原来,是爱。是一个母亲,殷切而又小心翼翼的爱啊。”这样的情感,多么令人动容!在谈到李开复博士毅然离开谷歌时,学生认为“以退为进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盲目的前进,前进便成了后退,理性的后退,后退反而就成了前进。进退之间,彰显人生艺术”。这样的观点,亦是学生冷静思考后的表述。
三、 持“本心”,积累主题素材
对于高中生而言,课外活动时间有限,课务紧张,确实也不可能时时处处亲力亲为,对于生活的观察恐怕不够,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缺乏,文章缺乏真实度,或素材陈旧匮乏。这就不能够笼统说是写作能力的问题。实际上,很多写作上的不足,都来源于阅读积累的匮乏,“好文章有个基本条件,必须积蓄胸中充实而深美”,阅读是提升写作水准的重要条件,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纵观苏教版高中教材,从《必修一》至《必修五》,《读本一》到《读本五》,《现代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传记选读》等,在日常的教学中,师生每天都在研习这些经典的课文。然而,正如刘勰所言“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泰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探究,有助于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对于教材中人尽皆知的素材,完全可以变换角度思考,对材料进行创新思考。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以有“生死”“坚韧”“压力”“磨砺”“责任”“信念”等多个思考的角度,因而这一看似陈旧的素材,其实仍有运用的价值。
当然,如果仅仅利用课文材料,内容难免显得单薄。而且这样的作文,让人感觉到写作者的阅读量不够,语文积累不够。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推荐名篇佳作。不妨精读报纸杂志上的时评文章、随感杂谈、散文传记等,它们都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课内外素材并举,既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学生一定能在写作时体现“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四、 持“本心”,优化评改过程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作文的评改,全部由教师进行,弊端较为明显。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评改,学生的写作热情基本丧失殆尽。等他们看到评语时,常常一带而过,即便部分学生较为重视,但这些修改意见在脑海中,留存的时间也不长,对于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无法有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写作中,他们还是很难改正这些缺点,问题依然会不断暴露出来。
基于学生的写作情况,有必要优化评改的过程。作文训练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质优。对于不合格的作文,必须重写,直至符合要求为止。教师在进行评改之后,应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认真思考自己的作文弊病,然后让他们基于修改意见进行“二次作文”。优质作文不是一次修改就可以造就的,也许有的学生需要“多次作文”才可以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知识内化的时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逐步提升写作水平。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优秀作文会不断涌现。它们或文采斐然,或构思巧妙,或思考独到,或题材新颖。那么,根据作文的亮点,教师可有意识打造属于师生共同的优质作文库。一有好的作文出现,教师请学生在班内朗读,同学们共同品评。然后贴至“班级文学角”。最后,将文章打成电子稿存入电脑,按亮点分类。经过多年积累,我的优质作文库中,篇篇精品。这个不断充实的优质作文库,对指导学生的写作,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五、 持 “本心”,体验“下水”作文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一理念,体现到作文教学中。要求教师用心感知学生,真心亲近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作文。“以学生的立场去写作,去体验,去思考。知道其中的甘苦,对于我们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通过“下水”作文,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学生的困惑;更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困难。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创作风格各异,作文题材多样,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引导方式也各不相同。秉持“本心”,是提升写作水平的首要条件。只有关注真实生活,注重素材积累,表达人生思考,用心培养语感,才能够真正从本质上提升写作的能力,实现师生间 “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持“本心”,方能作好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杨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