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在音乐中“流动”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tJoh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寓音乐文化审美于学生心灵,积极探索了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的路径,通过转变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音乐美的理解,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感悟音乐的艺术深层价值,从而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音乐;传统文化;音乐审美;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是蕴含人文、思想、情感、行为、价值的艺术审美活动,承载着传递民族信仰和精神文明的神圣使命。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学习,让学生在手、脑、眼、耳、口多感官协调参与中,理解民族艺术文化和历史底蕴,提高音乐听赏、分析、创造、表达能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和民族风俗、风貌的既往和延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且能使学生在鲜明优美的曲调、节奏、和声、曲式中,在肢体的感受、创造与体验中,陶冶情操,增长智慧,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应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强音乐精神、情绪、民俗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在欣赏、聆听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中体会民族文化,理解美好的音乐艺术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念,具备传承民族文化和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
  一、欣赏体会,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具有调节情感、浸润心灵的审美特征。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可从文化风俗、生活情感、创作风格和民族特征等角度,组织学生欣赏、聆听及想象,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对民俗文化和音乐艺术的持久兴趣。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的国家,教師要结合学生兴趣、认识,用丰富、精彩的语言描述、传递民族精神文明和艺术情感,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体验中主动感知歌曲情绪,理解民族音乐,开阔文化视野,提高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的家乡日喀则》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了解感受西藏的风土人情,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之情。教师先为学生讲解关于西藏的知识:“我们的国家富饶辽阔,在西部有一块神奇的热土,天是蓝蓝的,水是清清的,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不仅有让人向往的藏传佛教圣地布达拉宫,还有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大家知道是什么地方吗?”学生纷纷回答:“西藏!”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向学生展示藏族文化、藏族服饰,引导学生在饱含深情的音乐鉴赏中观赏、感受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和辽阔草原。西藏对于学生来说美丽而神秘。教师在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教学中,要在藏族文化、风俗背景下揭示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让学生在聆听与想象中体验活泼欢快的情绪和动感旋律,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那里有随处可见的牦牛和藏羚羊,那里的人民会佩戴各种大小不一的挂件来装饰服装,让我们一起走进藏族人民的生活,说出你的感受。”(幸福、快乐)精彩的音乐世界,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教师要将音乐感知、体验、理解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感,寻找欢快而富有弹性的“回声”音色,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的学习体验中,掌握节奏韵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思想情感,增进对祖国多民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音乐是表达心灵感受的语言。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要从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视角入手,为学生建立一个覆盖听觉、触觉、动觉的音乐互动体验环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音乐活动中,主动联系生活情感,自觉从艺术的角度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文化,感受旋律、曲调中所独有的音乐艺术魅力和情感。
  二、表现创造,感受传统文化之意义
  传统文化值得每一位小学生去学习和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有待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且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意义,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增强音乐教学的表现性和创造性,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学习《赶花会》时,教师可融合戏曲、庙会、花会、民族打击乐器等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自由、多样的节拍、节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教师:“庙会是中国民间岁时风俗,也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逢二月百花齐放,我国西南地区就会举行一次热闹隆重的民俗活动。同学们能描绘一下想象中的花会场景吗?”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西南地区类似于庙会的民俗习惯,解释“花会”的含义,让学生在民俗文化与审美思维的碰撞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教师:“西南的花会究竟是怎么样呢?让我们用轻快的脚步跟着音乐到花会上去赏花,走一走,看一看。请用肢体语言告诉我你的情绪和感受,脚步是沉重的还是轻快的?”引导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和情绪变化,自主参与实践、感受、体验,尝试按自己的意愿构想,用轻快脚步跟着音乐,参加赏花、看歌、表演等各种民俗活动。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感知、表现能力,他们能基于自身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情况,运用各种动作表现音乐的时值、节奏和速度。教师在传统文化视角下,要打破常规,鼓励创新,丰富教学过程,激起学生对音乐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创新和探讨中,跟随音乐节律动,体验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境。教师:“万众欢腾的热闹场面,往往借助于锣鼓,你知道花会中都用了哪些民族乐器吗?你想不想在教室里赶一场花会呢?”组织学生在欢快的音乐旋律中观赏、表演花会场景,了解笛子、蛙鸣器、锣、葫芦丝、木鱼、三角铁等乐器的音色和应用场景,对《赶花会》曲式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特点和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情感的领悟、创新与理解。音乐是学生体验美、表达美的艺术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可将民歌、民族舞蹈与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启发学生在悦耳的艺术享受中,融合感官、理智、情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去感受、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感悟乐曲中的历史内涵、人文色彩和民族文化,形成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音乐作为展现民族情感与传统文化的意境介质,功能优势在于能净化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和艺术感知能力。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要突出音乐作品的民族性、积淀性和人文性,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艺术体验中感受曲中的民族文化精髓,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能力、鉴赏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实践活动,强化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富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文化理解民族情感,重新审视文本内容,从多个角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在逐渐减弱。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音乐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在强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效促进文化传承。
  例如,在学习《月亮的故事》音乐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音乐学习素材,感知音乐内容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小学生理解与接纳传统文化。教师为学生展示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并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其中望月节就是非常著名的一个,你们都知道望月节有哪些习俗吗?你还知道其他节日吗?请结合课本内容去搜集资料吧,看看谁搜集得既准确又多。”搜集资料后,学生在课堂上纷纷发言:“我们平时说的过年就是春节,春节是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在元宵节我们可以猜灯谜。”“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如果家里有去世的亲人,在这个节日就可以去看望他们。”“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我们都会在那一天赏月,象征的是家人团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搜集了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教师可以引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在欣赏望月节后,介绍乐曲的相关背景资料。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合作演唱,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精髓,实现对文化的有效传承。
  小学教师开展音乐教学,不应该只是进行简单的音乐知识讲解,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思考和感悟,还可以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更新和完善音乐课堂,使学生快速进入到音乐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傳统文化作为反映民族特质、精神、风貌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加强学生对曲式结构、音色、节奏的审美体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蕴藏于旋律中的美好情绪和文化精神,加强学生对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和积累,提高学生对音乐人文内涵和文化语境的感悟认知。音乐是传统文化载体,蕴含着民族固有的朴素情怀和真挚情感。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要以音乐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艺术审美鉴赏中提高音乐理解能力,领略音乐情感、艺术魅力和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具备热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精神文化的情感意识。
  【参考文献】
  房青.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1(14):76-77.
  强丽.用心传承文化 用情歌唱未来——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J].基础教育论坛,2021(05):89-90.
  李一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策略[J].教师,2020(21):105-106.
  吉雅静.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黄河之声,2020(13):91.
  李双双.刍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文艺家,2020(03):261.
其他文献
知识源于人的生活实践,理应回归人的精神生命,但在实际的学校教学实践中,所传授的知识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脱节,远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知识意义的丧失。出现这一现象,既有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客观上的缺失,也有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观上的缺失。本文分别从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和教师主教学行为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师用主观努力去弥补知识意义的客观缺失的一些途径。  一、 知识意义的内涵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
一、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阅读《语文常谈》,学习用提炼关键词、标画关键句、绘制思维导图、做评点标注等方法阅读学术著作,积累学术著作阅读经验。  (2)通过梳理语文知识,使学生掌握介绍事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汉语的前世今生,提高學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语言表现艺术的敏感度,根植家国情怀。  2.学习内容  (1)阅读与积累:利用假期阅读《语文
【摘要】Scratch从2013年纳入了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编程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cratch编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是每个任教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文章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青蛙过河”一课来分析如何在Scratch课堂中高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关键词】Scratch;三要素;计算思维;个性化创新  最新的《中小学信
【摘要】情景教学法属于现代化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的情景,以情景为载体,实现知识的传授。文章对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先阐述了情景教学法的界定与作用,然后分析了情景教学的应用类型,最后结合案例对情景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音乐审美处于初级阶段,换言之
《新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写出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怎样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领他们在思维的天空中飞翔,一直是小语界研究关注的课题浙江省教坛新秀张祖庆老师执教的想象作文《亚马逊河探险记》,在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尝试,值得借鉴  在这
【摘要】文章企图通过幼儿园开展的美工区的六次教研活动,在系列的教研活动中,探索从“研”回归到“行”的路径,并通过分析路径的特点,努力在园本教研中跨越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提升园本教研的效能,使园本教研真正回归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园本教研;教育实践;路径  一、园本教研“研”与“行”的现状  园本教研是指“以园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一种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呼唤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期盼课堂教学灵动的动态生成,而备课则是将这种教育理念转变成可以触摸的教学现象和可以操作的教学行为的中介桥梁。走进新课程,备课的要求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然而,据笔者所知,很多青年教师不了解备课的一般程序,有的甚至不知如何下笔设计教学方案,缺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教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资源”,资料性课程资源属于课外学习资源的范畴。随着课改进程的推进,借开发和利用资料性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正成为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和行为,音像、挂图、文字资料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课堂氛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近日,我有幸做了一所学校赛课活动的评委。每节课,评委手持评课标准,按部就班,对照评价,当场评分。看着精心设计、面面俱到的评课标准,我可傻了眼,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媒体使用等近20个指标要一一核对,评课者可谓是眼花缭乱、措手不及。  一节课的评价一定要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一定要搞得那么复杂吗?其实不然,我们要化繁为简。一节课的成败要看学生获得的多少,即言语习得、技能发展、
【摘要】在传统的童年研究中,儿童是作为被研究对象而存在的。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出现了“儿童视角”这种把儿童作为研究主体的新研究方向,倡导新的儿童观,主张儿童作为自身生活的专家,倾听幼儿的声音,彰显其作为研究主体的生活体验和意义建构。支持性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是基于儿童立场,转变教师观念,追随幼儿经验,满足幼儿需要,并在教师支持下主动和谐发展的园本性课程,其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幼儿主体价值的实现,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