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离合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词类。它们可分可合,语法地位特殊。离合词在现代汉语中为数众多,其特殊性的研究在汉语习得、汉语教学和汉语词语检索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离合词的性质、分类、成因和离合的依据四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
【关键词】:离合词;性质;分类;成因;依据
一、离合词的性质
离合词的性质的确定,也就是确定它是属于词还是短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第一种是“离合说”,陆志伟先生在《汉语构词法》中给离合词下了定义:动宾格的复合词,如能扩展,在未扩展时是一个单词,扩展后它们至少是两个词,这类词即为离合词[1]。
第二种说法“词说”,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出:把不能分开用,经常在一块儿,即“动不离宾,宾不离动”的,如放心、开饭、做梦、害羞等,看做是复合词中的一种,并认为复合词可以有有限形式的扩展,“只要两个成分挨的相当近。”[2] 赵淑华和张宝林在《离合词的确定和离合词的性质》中指出“离合词是词,不是短语,但它又可以扩展,不同于一般的词,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3]“合”是离合词的原式和常例,“离”是离合词的变式和特例。齐沪扬在《现代汉语短语》教材中指出:将离合词看做词的四条依据:第一,离合词结构严紧,不可任意打乱,除了中间有限的插入外,一般不太容易变换格式,在特征体现上更靠近于词;第二,DM离合词比DM短语更加凝固,看成是词更加合适;第三,DM离合词单词化很强;第四,DM离合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后面大多可以带宾语,而DM短语则不能,DM离合词更倾向于词[4]。
第三是“短语说”。王力在提到词和短语的界限的问题时,认为打仗、睡觉之类应属短语,不能作为词看待,判定方法是插入法,即“凡两个字中间可以插入别的字,就是短语,否则就是单词。”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指出:睡觉、打仗等等,这种例子最好还是归入短语,一个组合的成分要是可以拆开,变换位置,这个组合只能是短语。[5]
以上三种说话,我赞同“词说”,离合词虽然能够插入其他成分,但是它插入的成分是有限的,并且大多数情况“合”离合词的常态和原式,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下才插入成分。
二、离合词的分类
付士勇的《论离合词》中指出:“动宾式是离合词最主要的构成方式,其次是补充式,附加式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6]动宾式离合词可以根据宾语素的构词能力分为宾语素是自由语素的和半自由语素的。补充式离合词,前一个语素性质比较单纯,都是动词性的,因此补充式离合词其实就是指动补式离合词。后一个语素,从性质上看,是形容词性或动詞性的。附加式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语素加一个后缀“得”构成的。这类离合词本身含有肯定的意思,要表示否定,就在动语素和后缀“得”之间加否定副词“不”。 [7]
曹保平、冯桂华的《“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和规律》中,从构成离合词的语素来看,分为带有粘着语素和无粘着语素(构成成分都是自由语素)两类;从结构方式(针对未拆分时而言)来看分为:并列式,动补式,主谓式、动宾式。
丁 烨《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动因摭谈》中指出,合成词和单纯词都有离合现象。(一)合成词1.从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的角度看,离合词有3种: (1)成词语素+成词语素、(2)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3)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二)单纯词多音节的单纯词内部只含有一个语素,拆开后的单个
汉字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内部也谈不上什么结构方式。但是“慷慨”、“幽默”作为单纯词,也时见离合的用法。
周飞《论离合词的特点及其成因》,(一)从语素构成上分析,大致分为以下两种:含成词语素(全是成词语素)和含不成词语素;从内部结构上,主要分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三种从离合词的性质看,主要分动词性离合词、形容词性离合词、副词性离合词和名词性离合词四种。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离合词进行了分类,我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对离合词进行全面的分类有利于我们更加了解离合词的性质。
三、离合词的成因
周飞《论离合词的特点及其成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离合词的成因做了分析。内部原因,(一)汉语本身的特点与语法分析理论的西方化的矛盾是离合词形成的根本原因。(二)汉语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是离合词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汉语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转化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三)汉语词与短语内部构成规律的一致性也是一个原因。外部原因这是语言在具体的交际中,由于口语的任意性和灵活性导致的。[8]
张东赞《浅谈现代汉语离合词的成因》中,从认知角度分析现代汉语离合词成因,作者认为,认为不同类型的双音节动词其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结合紧密度是不同的.偏正式和并列式结构其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比较紧密,而对于动补、主谓和动宾结构其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对较松一些。这种语义上的紧密程度可能会反映在句法结构上,从而为双音节动词出现离合词的情况提供一定的条件。[9]
蔡国妹《离合词探源》 中指出,第一,离合词体现了词与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就像单句和复句之间、词类和词类之前存在着“中间状态”一样,词与短语之间也存在着两可的状况,好象从白天到黑夜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那样,中间要经过一个“过渡的黄昏区域”。离合词的这种“过渡的黄昏区域”不仅体现在意义上,也体现在语法上:离合词之所以叫“词”是因为它具有意义的凝固性,但跟典型的词相比,它的意义又不那么稳定地具有明显的语素义连加的痕迹,正是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中间插入其他成分扩展成短语而意义基本不变。 第二,离合词是汉语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第三,词的离合现象主要集中在动宾式和动补式的原因。(一)汉语中表示基本动作行为的单音节动词较其他类更多,这就便于将动宾式合成词中的动词性语素分离成动词,再与后面的成分组合成动宾(补)式短语。这样显得简洁、明快,符合汉语习惯,特别是口语中使用动词的习惯。(二)与动宾式和动补式离合词本身各构词语素之间的语义的凝固程度有关。(三)有时把本来不是动宾式的合成词也按动宾式加以扩展(赵元任先生称之为“假动宾式”复合词),带有强制转换的性质。[10] 杨蕾《离合词的成因和离析理据》中指出,第一,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结构的一致性是离合词产生的基础。第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离合词产生的直接动力。第三,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表达习惯和语用策略。离合词产生的动因我们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我们要求语言不仅要准确、明白,还要尽可能生动、活泼,从而寻求较为新奇的说法,以追求一定的修辭效果。第四,词的双音节化也在离合词的使用中起着推动作用。第五,词的核心重音的影响。[11]
付士勇《论离合词》中指出,第一,离合词是古汉语向现汉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第二,现汉语中产生的双音节词,结构也不稳定。当我们需要使后一个语素意义明确、具体时,便会在一定语境中,拆分成两部分,在后一个语素前加上修饰、限制成分。第三,现汉语中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当需要把一个复合不及物动词和其所关涉的对象一起说出时,这个动词所关涉的对象不能放在整个动词之后,而要置于构成动词的两语素之间。这样一个合成词就被拆开成短语,而成为离合词。第四,语语境是产生离合词的良田沃土。第五,动宾式离合词的类化作用。动宾式离合词结构最为松散,在离合词中所占比例极高,它们往往会起类化作用,使一些非动宾式合成词也被当作动宾式处理,拆分使用而成为合成词。[12]
赵欢《试论离合词的性质和成因》 中指出,从历时角度看离合词的产生。在现代汉语中的不成词语素,尤其是半自由语素,在古代汉语中一般都是成词语素。正因如此,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当人们将双语素合成词中的一个语素进行补充或限制时,就会把那些曾经是成词语素的不成词语素临时当个词来用,而这些补充或限制成分就加在两语素之间,原来的合成词就被拆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这就是离合词。第二,类化作用促进了离合词的产生。第三,从认知方式特点看离合词的产生。汉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汉语讲究深层语义关系。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来分析离合词,会发现一些离合词的产生与汉民族的认知方式有密切联系。第四,从语用角度看离合词的产生。离合词是一种口语性较强的词,尤其是“离”的形式,表现出一种随意、灵活的特点。第五,经济原则对离合词产生的影响。经济原则是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之一,它使人们能够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13]
离合词的产生是汉语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汉民族的认知方式一致,符合经济适用原则,满足口语需求,这些都是公认的离合词产生的原因。
四、离合词的离合依据
曹保平,冯桂华《“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以动宾关系为观察对象,认为离合词的离合依据有三种情况:一是必须拆分。1.叙述性句子中用“是......的”强调,且离合词后无其他谓词,“的”要插入离合词中间。2.表示高兴、不耐烦或否定的语气时,“什么”要插入离合词中间。3.离合词有计量或关联的对象时,离合词要拆分使用。4.离合词在表完成态句子中时,离合词要拆分使用。5.离合词跟趋向动词/起来0结合,且能拆分,且“起来”也要拆分。二是不可拆分。1.离合词后面有程度补语时,不分开使用。2.不可用“把”将离合词的后一成分移到前面。三是离合两可。1.离合词最常见的拆分,是跟时态有关。所有的动宾关系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插入“着、了”。 2.在对离合词进行可能态的否定、肯定表述时,离合词大多可离可合,但使用频率高的是拆分的形式。[14]
杨蕾《离合词的成因和离析理据》中对离合词的离合依据做了以下的说明,第一,构词语素的自由度。总的来说,离合词构词语素的自由度越大,词的离析度就越大,扩展能力就越强。第二,构词语素的动性强弱。在一个词中,语素的动性越强,可支配的空间就越大,词的离析度也就越大,扩展方式也就越多。所以说,语素的动性强弱决定了该词的离析度和扩展方式。第三,构词语素的组合方式。不同组合方式的离合词的离析度和扩展方式不同。[15]
离合词“合”是常态,“离”是特例,在“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这规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2]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79.
[3] 赵淑华,张宝林.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J].语言教学与究,1996(1).
[4] 齐沪扬.现代汉语短语[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 [7] [12] 付士勇.论离合词[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
[8] 周飞.离合词的特点以及成因[J].广西师范学院.
[9] 张东赞.浅谈现代汉语离合词的成因[J]. 陇东学院学报,2012.
[10] 蔡国妹.离合词探源.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J],2002.
【关键词】:离合词;性质;分类;成因;依据
一、离合词的性质
离合词的性质的确定,也就是确定它是属于词还是短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第一种是“离合说”,陆志伟先生在《汉语构词法》中给离合词下了定义:动宾格的复合词,如能扩展,在未扩展时是一个单词,扩展后它们至少是两个词,这类词即为离合词[1]。
第二种说法“词说”,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出:把不能分开用,经常在一块儿,即“动不离宾,宾不离动”的,如放心、开饭、做梦、害羞等,看做是复合词中的一种,并认为复合词可以有有限形式的扩展,“只要两个成分挨的相当近。”[2] 赵淑华和张宝林在《离合词的确定和离合词的性质》中指出“离合词是词,不是短语,但它又可以扩展,不同于一般的词,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3]“合”是离合词的原式和常例,“离”是离合词的变式和特例。齐沪扬在《现代汉语短语》教材中指出:将离合词看做词的四条依据:第一,离合词结构严紧,不可任意打乱,除了中间有限的插入外,一般不太容易变换格式,在特征体现上更靠近于词;第二,DM离合词比DM短语更加凝固,看成是词更加合适;第三,DM离合词单词化很强;第四,DM离合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后面大多可以带宾语,而DM短语则不能,DM离合词更倾向于词[4]。
第三是“短语说”。王力在提到词和短语的界限的问题时,认为打仗、睡觉之类应属短语,不能作为词看待,判定方法是插入法,即“凡两个字中间可以插入别的字,就是短语,否则就是单词。”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指出:睡觉、打仗等等,这种例子最好还是归入短语,一个组合的成分要是可以拆开,变换位置,这个组合只能是短语。[5]
以上三种说话,我赞同“词说”,离合词虽然能够插入其他成分,但是它插入的成分是有限的,并且大多数情况“合”离合词的常态和原式,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下才插入成分。
二、离合词的分类
付士勇的《论离合词》中指出:“动宾式是离合词最主要的构成方式,其次是补充式,附加式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6]动宾式离合词可以根据宾语素的构词能力分为宾语素是自由语素的和半自由语素的。补充式离合词,前一个语素性质比较单纯,都是动词性的,因此补充式离合词其实就是指动补式离合词。后一个语素,从性质上看,是形容词性或动詞性的。附加式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语素加一个后缀“得”构成的。这类离合词本身含有肯定的意思,要表示否定,就在动语素和后缀“得”之间加否定副词“不”。 [7]
曹保平、冯桂华的《“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和规律》中,从构成离合词的语素来看,分为带有粘着语素和无粘着语素(构成成分都是自由语素)两类;从结构方式(针对未拆分时而言)来看分为:并列式,动补式,主谓式、动宾式。
丁 烨《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动因摭谈》中指出,合成词和单纯词都有离合现象。(一)合成词1.从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的角度看,离合词有3种: (1)成词语素+成词语素、(2)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3)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二)单纯词多音节的单纯词内部只含有一个语素,拆开后的单个
汉字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内部也谈不上什么结构方式。但是“慷慨”、“幽默”作为单纯词,也时见离合的用法。
周飞《论离合词的特点及其成因》,(一)从语素构成上分析,大致分为以下两种:含成词语素(全是成词语素)和含不成词语素;从内部结构上,主要分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三种从离合词的性质看,主要分动词性离合词、形容词性离合词、副词性离合词和名词性离合词四种。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离合词进行了分类,我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对离合词进行全面的分类有利于我们更加了解离合词的性质。
三、离合词的成因
周飞《论离合词的特点及其成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离合词的成因做了分析。内部原因,(一)汉语本身的特点与语法分析理论的西方化的矛盾是离合词形成的根本原因。(二)汉语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是离合词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汉语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转化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三)汉语词与短语内部构成规律的一致性也是一个原因。外部原因这是语言在具体的交际中,由于口语的任意性和灵活性导致的。[8]
张东赞《浅谈现代汉语离合词的成因》中,从认知角度分析现代汉语离合词成因,作者认为,认为不同类型的双音节动词其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结合紧密度是不同的.偏正式和并列式结构其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比较紧密,而对于动补、主谓和动宾结构其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对较松一些。这种语义上的紧密程度可能会反映在句法结构上,从而为双音节动词出现离合词的情况提供一定的条件。[9]
蔡国妹《离合词探源》 中指出,第一,离合词体现了词与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就像单句和复句之间、词类和词类之前存在着“中间状态”一样,词与短语之间也存在着两可的状况,好象从白天到黑夜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那样,中间要经过一个“过渡的黄昏区域”。离合词的这种“过渡的黄昏区域”不仅体现在意义上,也体现在语法上:离合词之所以叫“词”是因为它具有意义的凝固性,但跟典型的词相比,它的意义又不那么稳定地具有明显的语素义连加的痕迹,正是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中间插入其他成分扩展成短语而意义基本不变。 第二,离合词是汉语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第三,词的离合现象主要集中在动宾式和动补式的原因。(一)汉语中表示基本动作行为的单音节动词较其他类更多,这就便于将动宾式合成词中的动词性语素分离成动词,再与后面的成分组合成动宾(补)式短语。这样显得简洁、明快,符合汉语习惯,特别是口语中使用动词的习惯。(二)与动宾式和动补式离合词本身各构词语素之间的语义的凝固程度有关。(三)有时把本来不是动宾式的合成词也按动宾式加以扩展(赵元任先生称之为“假动宾式”复合词),带有强制转换的性质。[10] 杨蕾《离合词的成因和离析理据》中指出,第一,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结构的一致性是离合词产生的基础。第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离合词产生的直接动力。第三,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表达习惯和语用策略。离合词产生的动因我们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我们要求语言不仅要准确、明白,还要尽可能生动、活泼,从而寻求较为新奇的说法,以追求一定的修辭效果。第四,词的双音节化也在离合词的使用中起着推动作用。第五,词的核心重音的影响。[11]
付士勇《论离合词》中指出,第一,离合词是古汉语向现汉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第二,现汉语中产生的双音节词,结构也不稳定。当我们需要使后一个语素意义明确、具体时,便会在一定语境中,拆分成两部分,在后一个语素前加上修饰、限制成分。第三,现汉语中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当需要把一个复合不及物动词和其所关涉的对象一起说出时,这个动词所关涉的对象不能放在整个动词之后,而要置于构成动词的两语素之间。这样一个合成词就被拆开成短语,而成为离合词。第四,语语境是产生离合词的良田沃土。第五,动宾式离合词的类化作用。动宾式离合词结构最为松散,在离合词中所占比例极高,它们往往会起类化作用,使一些非动宾式合成词也被当作动宾式处理,拆分使用而成为合成词。[12]
赵欢《试论离合词的性质和成因》 中指出,从历时角度看离合词的产生。在现代汉语中的不成词语素,尤其是半自由语素,在古代汉语中一般都是成词语素。正因如此,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当人们将双语素合成词中的一个语素进行补充或限制时,就会把那些曾经是成词语素的不成词语素临时当个词来用,而这些补充或限制成分就加在两语素之间,原来的合成词就被拆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这就是离合词。第二,类化作用促进了离合词的产生。第三,从认知方式特点看离合词的产生。汉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汉语讲究深层语义关系。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来分析离合词,会发现一些离合词的产生与汉民族的认知方式有密切联系。第四,从语用角度看离合词的产生。离合词是一种口语性较强的词,尤其是“离”的形式,表现出一种随意、灵活的特点。第五,经济原则对离合词产生的影响。经济原则是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之一,它使人们能够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13]
离合词的产生是汉语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汉民族的认知方式一致,符合经济适用原则,满足口语需求,这些都是公认的离合词产生的原因。
四、离合词的离合依据
曹保平,冯桂华《“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以动宾关系为观察对象,认为离合词的离合依据有三种情况:一是必须拆分。1.叙述性句子中用“是......的”强调,且离合词后无其他谓词,“的”要插入离合词中间。2.表示高兴、不耐烦或否定的语气时,“什么”要插入离合词中间。3.离合词有计量或关联的对象时,离合词要拆分使用。4.离合词在表完成态句子中时,离合词要拆分使用。5.离合词跟趋向动词/起来0结合,且能拆分,且“起来”也要拆分。二是不可拆分。1.离合词后面有程度补语时,不分开使用。2.不可用“把”将离合词的后一成分移到前面。三是离合两可。1.离合词最常见的拆分,是跟时态有关。所有的动宾关系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插入“着、了”。 2.在对离合词进行可能态的否定、肯定表述时,离合词大多可离可合,但使用频率高的是拆分的形式。[14]
杨蕾《离合词的成因和离析理据》中对离合词的离合依据做了以下的说明,第一,构词语素的自由度。总的来说,离合词构词语素的自由度越大,词的离析度就越大,扩展能力就越强。第二,构词语素的动性强弱。在一个词中,语素的动性越强,可支配的空间就越大,词的离析度也就越大,扩展方式也就越多。所以说,语素的动性强弱决定了该词的离析度和扩展方式。第三,构词语素的组合方式。不同组合方式的离合词的离析度和扩展方式不同。[15]
离合词“合”是常态,“离”是特例,在“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这规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2]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79.
[3] 赵淑华,张宝林.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J].语言教学与究,1996(1).
[4] 齐沪扬.现代汉语短语[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 [7] [12] 付士勇.论离合词[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
[8] 周飞.离合词的特点以及成因[J].广西师范学院.
[9] 张东赞.浅谈现代汉语离合词的成因[J]. 陇东学院学报,2012.
[10] 蔡国妹.离合词探源.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J],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