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华”回归“简约”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50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应该摒弃那些花哨、形式化的东西,还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静并不是尴尬的沉默,静并不是思维停滞的沉寂。静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它的本质是求真、务实。还“静”于课堂,是对课堂的净化。“静”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静”能引导学生品出真味,“静”能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静”能孕育学生丰富的情感,安安静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情感在升华。
  【关键词】 静;思维;真味;想象;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新变化,有了新气象,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但有的老师为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一味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于是课堂上花样百出,学生活跃兴奋,课堂热热闹闹,繁华似锦,但在这热闹繁华的背后,我们是否该静下来想一想,学生真的懂了吗?这热闹的交流,真的是学生情感的流露吗?这踊跃的发言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吗?我认为,在我们小学的语文课堂,急需还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
  一、“静”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古人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虑”。只有在“静”中学生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思维才能自由辐射。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的确十分必要。如果教师能换成“现在大家先静静地想一下”这样的话,在讨论之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先产生出来,相信讨论的效果定会大不相同。“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学生暂时的凝神静思决不是枯死的沉寂,恰是为了形成新的高潮而蓄势。有时,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再相机点拨、引导,往往会引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有时,对文章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如果能让学生反复思考品味,教师再适时点拨和组织讨论,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语文教学绝不能以紧锣密鼓地快速讨论、旋即点拨代替思想的产生。
  二、“静”读——引导学生品出真味
  语文学习需要“品”,需要“悟”,而“品”和“悟”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这种境界不是光靠教师的讲解和“热闹”的课堂能达到的,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安静的学习氛围,要求语文课在适当的时候能静下来。
  只有在“静”中学生才能用心去品味、感悟作品的意蕴和情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而只有在“静”中,对作品中人物的个性解读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话。因为静读中的静谧是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外静内动的过程是真正的自主阅读。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教师忙于让学生“合作探究”,没能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领悟作品的内涵”、“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等揭示语文教学本质的话语。教师即使给学生时间读书,许多情况下也只是追求“放声读”,忙与展开名目繁多的“齐声读”,或者忙于指导学生“如何读”。殊不知,少了潜心静读这一环,学生就无法去贴近、融合、揣摩文本,更无法把作品的感悟内化到心灵。当然,这里并不否认出生吟读之效,而是提出给学生适度的“静”的时空,让学生托手凝思,一任思绪飞扬,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的内涵,更好地理解“如何读”。
  三、“静”思——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或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或讲述了一件件感人的事情……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和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而这样的一些感觉,并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言由尽意无穷”,讲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情境。而对于这样情境的体会是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静默。
  例如,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我伴着轻柔的音乐朗读诗歌,学生闭着眼睛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学生忽而看到了那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的美景,忽而又看见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这样的意境又怎是用几个简单的“美妙”、“人间仙境”之类的语词所能表达的呢。而这样的想象正缘于课堂的静默,缘于学生心灵的沉浸。可惜的是,在现今的课堂中,教师们往往抛弃了对语言本质的品位,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而代之以繁复的漂亮的媒体再现。
  四、“静”品——孕育学生豐富的情感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和“情感体验”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即说明了它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也说明了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而且要使学生有所感,已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觉得给学生创设一个“静”的氛围是很重要的。
  在上《掌声》这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首先轻声朗读英子来信中说的话:“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学生读完以后,我创设了一个给英子回信的情境。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怎样回信,请同学们想一想。此时教室里一片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表情开始丰富起来,他们的眼睛开始发亮。我发现我们语文课堂,缺少的不是热闹,而是静默!我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是可以断定学生这表面的沉默并不代表他们内心的沉寂。课后从同学们那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回信中,我知道了正是我毫无作为的课堂静默,学生才得以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真正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了掌声的魔力和魅力。
  “静”,是一种境界。它可能是一种净化,让语文教学逐渐从繁华走向简约,走向真实;它可能是一种象征,标志着语文课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宁静以致远”,语文究竟在学生身上、心灵上打下了多深的烙印,能对生活、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还不得而知。从“静”做起,期待语文教师多一份潜心思考的平静,盼望学生多一份善听善思的宁静,憧憬语文教学多一份和谐平衡的安静。从“繁华”回归“简约”,让我们共同打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静”界吧!
  参考文献
  [1]陈爱琴.让语文课堂宁静而致远[J].教育教学研究,2010.
  [2]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汪潮.语文教学专论[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
  [4]范志燕.沉默言语交际[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5]袁渊泉.静默语的跨文化差异及社会语用功能[J].和田师范学校学报,199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2012.
其他文献
学校德育是人生道德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不但可以补救家庭教育的不足,而且对一个人一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一个社会的公民,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社会需要“优等品”,但更要杜绝“危险品”。作为民族地区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建设阵地,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应当注重对国家标准课程的精心设置,还要精心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更要扎根本土资源,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开展富
期刊
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在初中阶段贯彻素质教育,无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生物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科学运算,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模式使这一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怎样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这一作用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就成为一个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
期刊
【摘 要】 儿童线描画是用点、线和面结合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产生黑白画面的一种效果。它以游戏性、趣味性、随意性、提示性和装饰性成为其主要特点,并深受幼儿的喜爱。如何对幼儿进行具体的线描画指导,引导幼儿去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和感悟美,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传统的黑白线描画进行探索研究,进一步丰富线描画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有效地激发幼儿创作线描画的兴趣和热情,关注“五美”,让幼儿在成长中体验收获
期刊
在中国,少数民族在学好本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文,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中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决定的,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0多年来,少数民族的汉语文教学已取得了不少经验。为了得到更好地成果,我在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相结合提出以下几点。  一、改变观念,调动积极性  目前,少数
期刊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 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 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 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
期刊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是说,不一定要先有兴趣才好进行学习;在学生对某种学习毫无兴趣时,也可先组织他们学习,然后通过学习去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跟随老师一起前进。因此,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是我们历史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下面我
期刊
1.研究背景及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以肝损伤为主的感染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据统计全球约有HBV感染者二十亿人,而我国是乙肝的高发病区。随着乙肝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不同程度肝损伤,有的甚至转化成肝癌。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抗HBV药物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特别是继青蒿素的高效抗疟疾作用被世界认可以来,从中药和天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初中生物被大家忽视,但对整个社会和学生来说生物却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对此,做为一名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更要充分的利用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期刊
【摘 要】 目前在周课时只有2课时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新知内容无法得到突破,笔者尝试运用“旧曲新唱”进行课例研究,探索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借助歌曲学习新知的巧妙方法,并从英语旧曲新唱教学的作用和如何开展这两方面进行阐述,让课堂充满优美的旋律.  【关键词】 小学英语;旧曲新唱;妙用;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期刊
【摘 要】 课后的反思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继续展开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从这一课的设计亮点、课堂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后续改进措施几个角度展开,对于《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课有了阶段性课堂授课的总结。  【关键词】 课程标准;学情;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第一次有机会在这样大的场合上公开课,内心压力山大,整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