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外需问题
为了保持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不仅要努力扩大内需,也要十分重视外需。内需中的投资需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比较多,而且也比较有效,但刺激消费需求的回旋余地并不大,完全靠政府补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的解决方向是收入分配,但这是长期见效的事,短期指望不上;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更不能寄托不切实际的希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能只剩下投资,也要保出口贸易增长。从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经验看,要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出口贸易要领先增长,至少要比经济增长速度快5个百分点。因此,2009年我国出口贸易名义增长率的最低目标应是13%,2008年出口贸易名义增长率是17.2%,实际增长率是10%左右(海关总署计算是7.9%),就是说,2009年出口贸易名义增长速度可以低于2008年,但实际增长率不应低于2008年。为了理直气壮抓出口贸易增长,需要澄清外需方面的若干认识问题:
(一)驳“世界经济再平衡论”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经济学家说,原因都是因为美国人超高消费,中国和东亚出口太多造成的,现在美国人不能像过去那样消费了,中国也不能像过去那么多出口了,世界经济需要“再平衡”。2005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提出过“全球经济失衡”的说法,也是说中国和东亚经常项目顺差太大,美国等国经常项目逆差太大,所以全球经济失衡。这些说法都是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理论依据的,我们不能上当,按照他们的意图去建立世界经济平衡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人口占世界22%,劳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只能靠商品出口流动,2007年中国出口只占世界总出口的8.9%,而德国为9.6%,美国是8.4%。中国人口比美国德国加起来还多10亿,在这个低水平上要限制中国出口增长,实际上就是要限制中国经济崛起。从理论上说,中国出口贸易占到世界总出口20—25%的时候,才谈得上转变世界增长模式问题。现在,更需要从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调整的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而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二)确立内外需相结合的建设方针
从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建设方针的提法似应提内外需并重。这个道理很明了,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我国人口规模和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所以,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我国需要大进大出,不大进,内需满足不了;不大出,内需也满足不了。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国家与纳税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利益格局调整的回旋空间并不大,若有不慎,还会激化社会矛盾。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做不到像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经济体那样,居民消费在支撑经济增长中占据支配比重。反过来说,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是很快的,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也基本是恰当的,可以再提高一些(主要是农村),但刻意拔高不仅难以做到,而且与我们提倡艰苦奋斗的意识形态、与节约资源的经济新理念也不相符。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是“坚持扩大内需为主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建议改为“努力扩大内需与积极争取外需相结合”,这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靠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三)纠正对外需下降的若干误判
国际金融危机诚然使外需增长下降,但并非丧失。以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其经济增长率下降1%左右,并不会使其进口规模大幅度缩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9年发达经济体进口将比2008年下降0.1%,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将增长5.2%, 增速比上年将回落5.7个百分点。可见夸大外需下降的根据并不足,而且在居民收入预期下降的情况下,廉价商品更受欢迎。
但是,近年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被削弱了。由此导致我国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份额受到影响。2008年1—8月份,美国进口增长速度还保持在12%,但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长却只有6%,相反来自巴西的进口增长20%、俄罗斯50%、印度10%。日本市场也是如此,进口增速为28.6%, 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13%,而印度则是23.1%, 来自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总额也在上升之中。同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2007年是16.9%,而2008年1—10月份已经下降到10%。可见并非外需下降,而是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竞争力,即便市场需求下降,不仅不影响增长速度,甚至还可以扩张市场份额。最明显的例子是服务外包。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信息技术部门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将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2008年1—9月,金融业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包合同数量从130份减少到大约100份,而合同总金额也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统计,中国2008年1—8月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额超过48亿美元,比上年全年的20.94亿美元增长了91%以上。这说明,外需下降并不绝对导致出口速度减缓,关键是出口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提高竞争力就可以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扩大中国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份额,需求下降不是决定中国外贸前景的绝对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
从2005年7月汇改到200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21%,大大削弱了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根据珠海格力电器海外销售公司的调查,人民币每升值1%,将造成家电行业出口4%的利润损失,影响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可见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商品竞争力削弱的负面作用之大。要使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恢复到2005年或2006年的水平,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加强财税手段的使用,以财政资金来换取人民币汇率下调的效果;另一种选择是,在使用财税手段的同时,下调人民币汇率以减轻财政支出压力。从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退税规模逐渐加大,2008年我国出口退税规模已达5866亿元人民币,而当年国内增值税实际征收只有18111亿元,按照17%出口退税率计算,出口退税规模只应为3079亿元,与出口退税实际发生额5866亿相差2787亿元,如果没有这笔超额支出,人民币汇率需贬值6.2%。理论上说,按照2008年水平,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需要付出450亿财政资金代价。所以,现在所谓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际是出口退税超额支付的汇率。
2008年的实际退税率为13%左右,这是指退税规模除以一般贸易出口的人民币总价格,但2008年国内增值税的实际征收率只达到12.4%,实际出口退税率高于国内增值税的实际征收率;不仅如此,出口退税实际发生额5866亿占国内增值税实际征收额的比重达到32.4%,远远超过17%的出口退税率最高限。这就给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攻击我国对出口贸易实行暗中补贴的口实。实际上即便我国在出口贸易上没有任何理由可被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以及对我国制造麻烦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选择合理的扶持出口贸易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不必看贸易保护主义者的脸色。
在采取大幅度提高退税率的政策措施后,假设2009年实际退税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2009年一般贸易出口只增长5%,那么2009年出口退税规模比上年要增加80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假设实际出口退税率提高2个百分点,汇率不变,一般贸易出口增速不变,那么2009年出口退税规模将达到714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278亿元,增长22.8%。这个增长速度还不算高,但对于2009年经济形势并不很乐观的中央财政总收入来说,无疑将成为巨大的开支项目。
反过来,人民币汇率下调会怎样?理论计算是:若按照2008年一般贸易方式6626亿美元出口额计算,以684.60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价,出口退税规模为5865.9元人民币。假设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下调5%,出口退税只需付出3599.8亿元人民币,可节约财政资金2266亿元。再假设2009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5%,达到695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下调5%,年平均价为7.188,国内CPI涨幅为4%,那么出口退税只需付出5832亿元,基本与2008年持平,为财政负担所能承受。
三、贸易融资问题
出口困难也不完全是进口国居民购买欲望和能力的绝对下降,而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其他原因所造成。2008年12月中旬,作者访问香港著名的跨国商贸企业——利丰集团时,其董事局主席冯国经先生告诉作者,国外进口商对中国出口商品采购量的下降,其重要原因不是该国居民的购买力,而是进口商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流动资金贷款来购货,因为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普遍遇到了流动性困难。根据WTO的报告,2008年年底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250亿美元。这个情况又是对误判外需下降的一个纠正。同时也说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保持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政策,除了需要加强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之外,还需要采取出口信贷方面的金融扶持措施。2004年以来,由于国家采取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大量中小出口企业依靠境外进口商的贸易融资来维持出口商品生产流通所需的流动资金。这种贸易融资多采取预付款方式,形成短期外债,在外债管理方面出现短期外债比重大大上升的现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金融机构多陷入流动性困难,我出口企业再难获得这种贸易融资,形成出口困难。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不存在流动性问题,国家又放宽了信贷政策,因此应发挥我国金融机构在出口信贷方面的作用,弥补国外贸易融资功能削弱的遗留空间。
另一种融资服务方向是,为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内销提供融资,这样还可以降低融资风险。为了促进这种产品内销,应对内销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当企业补交较低税率的税收后,允许产品进入中国境内市场,以培育这种产品的市场规模使其达到规模效益,通过产量的规模效益培育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此,在加强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国内市场的作用,通过内外需相结合、内外贸相沟通来达到加强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
为了保持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不仅要努力扩大内需,也要十分重视外需。内需中的投资需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比较多,而且也比较有效,但刺激消费需求的回旋余地并不大,完全靠政府补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的解决方向是收入分配,但这是长期见效的事,短期指望不上;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更不能寄托不切实际的希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能只剩下投资,也要保出口贸易增长。从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经验看,要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出口贸易要领先增长,至少要比经济增长速度快5个百分点。因此,2009年我国出口贸易名义增长率的最低目标应是13%,2008年出口贸易名义增长率是17.2%,实际增长率是10%左右(海关总署计算是7.9%),就是说,2009年出口贸易名义增长速度可以低于2008年,但实际增长率不应低于2008年。为了理直气壮抓出口贸易增长,需要澄清外需方面的若干认识问题:
(一)驳“世界经济再平衡论”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经济学家说,原因都是因为美国人超高消费,中国和东亚出口太多造成的,现在美国人不能像过去那样消费了,中国也不能像过去那么多出口了,世界经济需要“再平衡”。2005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提出过“全球经济失衡”的说法,也是说中国和东亚经常项目顺差太大,美国等国经常项目逆差太大,所以全球经济失衡。这些说法都是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理论依据的,我们不能上当,按照他们的意图去建立世界经济平衡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人口占世界22%,劳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只能靠商品出口流动,2007年中国出口只占世界总出口的8.9%,而德国为9.6%,美国是8.4%。中国人口比美国德国加起来还多10亿,在这个低水平上要限制中国出口增长,实际上就是要限制中国经济崛起。从理论上说,中国出口贸易占到世界总出口20—25%的时候,才谈得上转变世界增长模式问题。现在,更需要从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调整的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而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二)确立内外需相结合的建设方针
从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建设方针的提法似应提内外需并重。这个道理很明了,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我国人口规模和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所以,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我国需要大进大出,不大进,内需满足不了;不大出,内需也满足不了。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国家与纳税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利益格局调整的回旋空间并不大,若有不慎,还会激化社会矛盾。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做不到像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经济体那样,居民消费在支撑经济增长中占据支配比重。反过来说,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是很快的,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也基本是恰当的,可以再提高一些(主要是农村),但刻意拔高不仅难以做到,而且与我们提倡艰苦奋斗的意识形态、与节约资源的经济新理念也不相符。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是“坚持扩大内需为主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建议改为“努力扩大内需与积极争取外需相结合”,这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靠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三)纠正对外需下降的若干误判
国际金融危机诚然使外需增长下降,但并非丧失。以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其经济增长率下降1%左右,并不会使其进口规模大幅度缩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9年发达经济体进口将比2008年下降0.1%,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将增长5.2%, 增速比上年将回落5.7个百分点。可见夸大外需下降的根据并不足,而且在居民收入预期下降的情况下,廉价商品更受欢迎。
但是,近年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被削弱了。由此导致我国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份额受到影响。2008年1—8月份,美国进口增长速度还保持在12%,但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长却只有6%,相反来自巴西的进口增长20%、俄罗斯50%、印度10%。日本市场也是如此,进口增速为28.6%, 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13%,而印度则是23.1%, 来自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总额也在上升之中。同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2007年是16.9%,而2008年1—10月份已经下降到10%。可见并非外需下降,而是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竞争力,即便市场需求下降,不仅不影响增长速度,甚至还可以扩张市场份额。最明显的例子是服务外包。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信息技术部门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将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2008年1—9月,金融业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包合同数量从130份减少到大约100份,而合同总金额也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统计,中国2008年1—8月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额超过48亿美元,比上年全年的20.94亿美元增长了91%以上。这说明,外需下降并不绝对导致出口速度减缓,关键是出口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提高竞争力就可以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扩大中国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份额,需求下降不是决定中国外贸前景的绝对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
从2005年7月汇改到200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21%,大大削弱了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根据珠海格力电器海外销售公司的调查,人民币每升值1%,将造成家电行业出口4%的利润损失,影响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可见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商品竞争力削弱的负面作用之大。要使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恢复到2005年或2006年的水平,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加强财税手段的使用,以财政资金来换取人民币汇率下调的效果;另一种选择是,在使用财税手段的同时,下调人民币汇率以减轻财政支出压力。从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退税规模逐渐加大,2008年我国出口退税规模已达5866亿元人民币,而当年国内增值税实际征收只有18111亿元,按照17%出口退税率计算,出口退税规模只应为3079亿元,与出口退税实际发生额5866亿相差2787亿元,如果没有这笔超额支出,人民币汇率需贬值6.2%。理论上说,按照2008年水平,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需要付出450亿财政资金代价。所以,现在所谓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际是出口退税超额支付的汇率。
2008年的实际退税率为13%左右,这是指退税规模除以一般贸易出口的人民币总价格,但2008年国内增值税的实际征收率只达到12.4%,实际出口退税率高于国内增值税的实际征收率;不仅如此,出口退税实际发生额5866亿占国内增值税实际征收额的比重达到32.4%,远远超过17%的出口退税率最高限。这就给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攻击我国对出口贸易实行暗中补贴的口实。实际上即便我国在出口贸易上没有任何理由可被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以及对我国制造麻烦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选择合理的扶持出口贸易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不必看贸易保护主义者的脸色。
在采取大幅度提高退税率的政策措施后,假设2009年实际退税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2009年一般贸易出口只增长5%,那么2009年出口退税规模比上年要增加80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假设实际出口退税率提高2个百分点,汇率不变,一般贸易出口增速不变,那么2009年出口退税规模将达到714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278亿元,增长22.8%。这个增长速度还不算高,但对于2009年经济形势并不很乐观的中央财政总收入来说,无疑将成为巨大的开支项目。
反过来,人民币汇率下调会怎样?理论计算是:若按照2008年一般贸易方式6626亿美元出口额计算,以684.60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价,出口退税规模为5865.9元人民币。假设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下调5%,出口退税只需付出3599.8亿元人民币,可节约财政资金2266亿元。再假设2009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5%,达到695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下调5%,年平均价为7.188,国内CPI涨幅为4%,那么出口退税只需付出5832亿元,基本与2008年持平,为财政负担所能承受。
三、贸易融资问题
出口困难也不完全是进口国居民购买欲望和能力的绝对下降,而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其他原因所造成。2008年12月中旬,作者访问香港著名的跨国商贸企业——利丰集团时,其董事局主席冯国经先生告诉作者,国外进口商对中国出口商品采购量的下降,其重要原因不是该国居民的购买力,而是进口商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流动资金贷款来购货,因为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普遍遇到了流动性困难。根据WTO的报告,2008年年底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250亿美元。这个情况又是对误判外需下降的一个纠正。同时也说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保持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政策,除了需要加强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之外,还需要采取出口信贷方面的金融扶持措施。2004年以来,由于国家采取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大量中小出口企业依靠境外进口商的贸易融资来维持出口商品生产流通所需的流动资金。这种贸易融资多采取预付款方式,形成短期外债,在外债管理方面出现短期外债比重大大上升的现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金融机构多陷入流动性困难,我出口企业再难获得这种贸易融资,形成出口困难。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不存在流动性问题,国家又放宽了信贷政策,因此应发挥我国金融机构在出口信贷方面的作用,弥补国外贸易融资功能削弱的遗留空间。
另一种融资服务方向是,为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内销提供融资,这样还可以降低融资风险。为了促进这种产品内销,应对内销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当企业补交较低税率的税收后,允许产品进入中国境内市场,以培育这种产品的市场规模使其达到规模效益,通过产量的规模效益培育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此,在加强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国内市场的作用,通过内外需相结合、内外贸相沟通来达到加强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