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了矿产勘探期间野外地质勘查施工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对影响野外勘查安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了辨识。在野外勘查现场,能量危险源;机、电设备故障;场地环境、设备装置等及自然灾害等是最主要的危险源。研究的结果为野外钻探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及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关键词:野外作业;地质勘查;危险因素识别;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钻探技术是获得地下蕴藏的真实地质资料和直接信息的一种技术。通过钻探可对所取得的地质和矿产资源参数作出评价。历史上,曾有过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在荒郊野外迷失掉队、发生交通及攀爬坠落事故、以及遭遇野兽袭击、极端天气或地质灾害等状况,给钻探工作带来诸多风险与危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发展,野外钻探施工的安全防护手段不断提升,工作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野外钻探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深化,越发突出“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理念。
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危险源是野外钻探施工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钻探施工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在项目启动之前,对存在的危险源加以辨识、评价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预防和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因此,钻探工程项目的危害因素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对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客观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是施工现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方法
对于野外钻探施工这么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其系统危险实施有效的控制,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有关系统危险状况信息,否则控制管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进行野外钻探工程项目中危害因素的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之前,安全管理人员应对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客观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
在具体开展危险辨识时,应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系统危险辨识方法。进行危险辨识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考虑:全面分析主要事故模式;系统了解各评价单元固有危险状况信息;确定各危险因素被触发造成事故的危险严重度,并估计其发生频度;确定各评价单元的管理级别。常用危险辨识方法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度分析法;故障模式影响及严重度分析(FMECA);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
事故树分析是典型的逻辑分析法之一,它能对系统的危险性予以辨识和评价,并按照故障事件的逆过程,以演绎的方法探讨其直接和间接原因,研究各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把研究结果制成事故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了解生产使用和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以便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对事故进行有效控制。为了深入分析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几种重大危险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关系,本文特别对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的几种事故进行了事故树分析,为系统危险辨识及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当然事故树分析不是必须和唯一的事故分析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的系统发掘是危险辨识的重点和主要工作内容,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各种事故发生模式,本质安全化水平,设备、设施、工艺缺陷,作业环境缺陷,危险暴露程度等。实际操作中综合采用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向有关人员询问等方法,然后结合FTA结果以及国内外有关事故案例,较全面地发掘出各种事故模式,并逐个登记在危险辨识登记表上。
2野外钻探施工危险类型分析
野外钻探施工作业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由施工作业人员、电器和机械设备、环境(施工现场)、管理四个方面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即事故的原因取决于人、物、环境三个因素的联系,它们的状况又受管理状态的制约。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中,来自人方面的原因有个人的知识、技能、体质以及是否按客观要求办事的行为准则;来自物方面的原因有材料、机械设备、工具器材等固有的危险特性;来自野外钻探作业自身危险因素有:环境条件多变、操作多方位交叉、各专业工种混合作业、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因此,进行危险源辨识需根据不同的野外情况,在已有安全经验教训、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对整个工程中各种危险因素作全面综合分析,同时结合自身工艺流程、设备装置、环境条件、施工组织等,对钻探施工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和分类。
根据野外钻探施工工艺特点,其主要危险源有以下几种:
(1) 安全技术方面存在危险源
存在能量、危害物质失控是危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野外钻探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能量危险源;机、电设备故障;场地环境、设备装置等几种危险源。
(2) 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是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目标,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发生事故和人员失误的有效手段,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
(3) 安全教育不到位
人员操作技术的培训和具体实施的训练不够科学和严格,人员的专业素质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在执行任务和操作装备时, 便可能因操作失误发生事故。安全教育的不到位也成为野外钻探施工的风险因素之一。
(4) 其他自然因素
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在荒郊野外迷失掉队、发生交通及攀爬坠落事故、以及遭遇野兽袭击、温度、湿度、风雨雪及自然灾害(火灾)等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也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因素。
3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在野外安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各管理环节如何体现人本主义原则的问题。在整个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本主义第一的原则。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针对第三节分析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将野外风险可能性分为非常有可能发生、有较大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很小可能发生、几乎不可能发生、特别不可能发生6类,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灾难事件的不同程度的后果,同时确定其不同的危险潜在概率,并将火险也按其潜在特性及影响划分为灾难性的、极端的、严重的、非常高的、高的、低-中等的6个等级,依此进行规定的风险评估。
同时,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安全装备制度、安全教育制度等等,重点是对偏远地区(指面对紧急情况无法快速做出反应的地区)和偏僻地区(指属于城市范圍但远离居民区主要交通干道的地区)野外作业安全、通信联络、交通运输、设备操作、事故急救等进行管理。
4 结语
多年的实践表明,作业方事先有针对性地制定钻探施工作业方案,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管理防范措施及安全确认,完全可以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在进行野外钻探施工之前钻探队伍完善各级安全组织网络, 各钻探实体单位必须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安全员,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 努力实现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在施工过程中,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培训制度、严格遵守钻探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从事钻探施工人员购买安全责任保险、保证安全技措经费投入才能保证野外钻探施工作业的安全,保障集体的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地勘单位应从责任制、具体化、时效性等3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何仲秋. 钻探工程施工中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 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6 ):177-181
[2] 陈宝智.危险源辩识、控制及控制[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杨鹏,(1983-),男,汉族,新疆布尔津县人,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新疆财经大学,同年7月就职于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
关键词:野外作业;地质勘查;危险因素识别;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钻探技术是获得地下蕴藏的真实地质资料和直接信息的一种技术。通过钻探可对所取得的地质和矿产资源参数作出评价。历史上,曾有过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在荒郊野外迷失掉队、发生交通及攀爬坠落事故、以及遭遇野兽袭击、极端天气或地质灾害等状况,给钻探工作带来诸多风险与危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发展,野外钻探施工的安全防护手段不断提升,工作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野外钻探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深化,越发突出“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理念。
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危险源是野外钻探施工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钻探施工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在项目启动之前,对存在的危险源加以辨识、评价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预防和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因此,钻探工程项目的危害因素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对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客观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是施工现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方法
对于野外钻探施工这么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其系统危险实施有效的控制,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有关系统危险状况信息,否则控制管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进行野外钻探工程项目中危害因素的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之前,安全管理人员应对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客观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
在具体开展危险辨识时,应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系统危险辨识方法。进行危险辨识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考虑:全面分析主要事故模式;系统了解各评价单元固有危险状况信息;确定各危险因素被触发造成事故的危险严重度,并估计其发生频度;确定各评价单元的管理级别。常用危险辨识方法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度分析法;故障模式影响及严重度分析(FMECA);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
事故树分析是典型的逻辑分析法之一,它能对系统的危险性予以辨识和评价,并按照故障事件的逆过程,以演绎的方法探讨其直接和间接原因,研究各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把研究结果制成事故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了解生产使用和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以便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对事故进行有效控制。为了深入分析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几种重大危险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关系,本文特别对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的几种事故进行了事故树分析,为系统危险辨识及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当然事故树分析不是必须和唯一的事故分析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的系统发掘是危险辨识的重点和主要工作内容,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各种事故发生模式,本质安全化水平,设备、设施、工艺缺陷,作业环境缺陷,危险暴露程度等。实际操作中综合采用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向有关人员询问等方法,然后结合FTA结果以及国内外有关事故案例,较全面地发掘出各种事故模式,并逐个登记在危险辨识登记表上。
2野外钻探施工危险类型分析
野外钻探施工作业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由施工作业人员、电器和机械设备、环境(施工现场)、管理四个方面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即事故的原因取决于人、物、环境三个因素的联系,它们的状况又受管理状态的制约。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中,来自人方面的原因有个人的知识、技能、体质以及是否按客观要求办事的行为准则;来自物方面的原因有材料、机械设备、工具器材等固有的危险特性;来自野外钻探作业自身危险因素有:环境条件多变、操作多方位交叉、各专业工种混合作业、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因此,进行危险源辨识需根据不同的野外情况,在已有安全经验教训、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对整个工程中各种危险因素作全面综合分析,同时结合自身工艺流程、设备装置、环境条件、施工组织等,对钻探施工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和分类。
根据野外钻探施工工艺特点,其主要危险源有以下几种:
(1) 安全技术方面存在危险源
存在能量、危害物质失控是危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野外钻探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能量危险源;机、电设备故障;场地环境、设备装置等几种危险源。
(2) 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是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目标,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发生事故和人员失误的有效手段,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
(3) 安全教育不到位
人员操作技术的培训和具体实施的训练不够科学和严格,人员的专业素质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在执行任务和操作装备时, 便可能因操作失误发生事故。安全教育的不到位也成为野外钻探施工的风险因素之一。
(4) 其他自然因素
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在荒郊野外迷失掉队、发生交通及攀爬坠落事故、以及遭遇野兽袭击、温度、湿度、风雨雪及自然灾害(火灾)等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也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因素。
3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在野外安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各管理环节如何体现人本主义原则的问题。在整个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本主义第一的原则。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针对第三节分析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将野外风险可能性分为非常有可能发生、有较大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很小可能发生、几乎不可能发生、特别不可能发生6类,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灾难事件的不同程度的后果,同时确定其不同的危险潜在概率,并将火险也按其潜在特性及影响划分为灾难性的、极端的、严重的、非常高的、高的、低-中等的6个等级,依此进行规定的风险评估。
同时,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安全装备制度、安全教育制度等等,重点是对偏远地区(指面对紧急情况无法快速做出反应的地区)和偏僻地区(指属于城市范圍但远离居民区主要交通干道的地区)野外作业安全、通信联络、交通运输、设备操作、事故急救等进行管理。
4 结语
多年的实践表明,作业方事先有针对性地制定钻探施工作业方案,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管理防范措施及安全确认,完全可以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在进行野外钻探施工之前钻探队伍完善各级安全组织网络, 各钻探实体单位必须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安全员,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 努力实现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在施工过程中,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培训制度、严格遵守钻探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从事钻探施工人员购买安全责任保险、保证安全技措经费投入才能保证野外钻探施工作业的安全,保障集体的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地勘单位应从责任制、具体化、时效性等3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何仲秋. 钻探工程施工中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 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6 ):177-181
[2] 陈宝智.危险源辩识、控制及控制[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杨鹏,(1983-),男,汉族,新疆布尔津县人,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新疆财经大学,同年7月就职于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