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培训模式提升教师师德修养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lzjz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教师师德建设任务被推向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社会现实需求,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及时疏导教师心理、研究师德培养机制、强化师德建设理论支撑等,引领师德建设向纵深、高位发展。
  近年来,敬德书院作为海淀区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训基地,在探寻、研究传统师道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开创了书院五类课程,以支持海淀区教师师德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此外,书院与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多部门合作,在教师培训书院制模式下,开创了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的多项举措,为提升区内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给予高位引领与整体服务。本文结合敬德书院“读经、会讲、学术、研修、游学”五类培训课程,从学校角度、教学角度、教师角度,分别对师德养成的培训机制与教育实践进行论述。
  1.读经课程
  读经课程传承中国古代书院规制,是对古代元典、传统经典进行系统阐释解读的一类课程。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千说万说旨在教人做人。古代自有书院以来,便在经典的研读与解析上下功夫,甚至通过对经典的诠释与解读,形成契合时代进步的新经典生成,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阳明的《传习录》等。因此,对教师群体进行经典研读与解析的培训,能够让广大教师迅速抓住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精髓,避免对经典的浅表化理解,尤其在德性修养方面,引导教师正视中华民族的德性追求,深入理解古圣先贤对民族性格塑造、民族品德涵养的哲学思考与方法实践,从根源上深化教师对师德概念的中国认识与中国理解。中华·敬德读书会依经而设,从指导教师读《论语》做起,侧重梳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教学观,通过对古代教育思想与教学主张的深刻理解,如有教无类、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身体力行等,特别是对儒家德行观的认识,达到辅助一线教师教学的作用。
  2.会讲课程
  承袭古代传统书院会讲制度,设置议题,邀请多方教育同仁进行会面讨论。针对时下教育热点与问题,邀請不同层面的教育工作者参与会讲。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为组织架构,开展上至理论层面的学术解读,下至教师层面的实践交流,如以海淀区中小学校长、教师为主导,针对各自学校的学情、教育案例进行实践层面的探讨交流。最终,打通高校与中小学校教育的关节命脉,突破学段与年级、科目等的限制,增进彼此了解,寻求价值认同,从而促进整体育人目标的实现。自2015年以来,“中国教师·敬德会讲”就成为书院的特色课程品牌,楼宇烈、顾明远等老一辈教育家在这里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中关村第二小学、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学校的师德楷模也在这里讲述着他们的师德故事。在2021年书院秋季会讲中,来自全国的教育界同仁,共同就“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书院制的师德培训机制得以在全国亮相并得到多方关注。
  3.学术课程
  学术课程聚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儒家学派为核心,分门别类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课程,如“儒学思想发展史”“史记研读”“说文解字与汉字文化”等,以及书法、美术、音乐等美育方面的课程。面向不同学科及非学科类的教育同仁,提供不同需求类型的专业课程设计与服务。书院专门为每个班级设置班主任,班主任基本上都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化素养,能够与专家学者、培训学员们就专业问题随时进行探讨,切磋答疑。书院制培训在专业教育方面深耕细作,凝练区域内教师先进的教育经验,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将教师学养、专业素养提升放在师德建设的重要位置。
  如何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突破学科专业限制,通过课程设计最大化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阳明心学”这一类课程可以给出示范。教师们通过与专家深度共读,颠覆了他们过去对阳明心学的陈旧理解,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促使教师有清醒的目标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真正指导教师将德育观深入到学理中去,深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髓中去。
  4.研修课程
  书院研修课程包括弹奏古琴、书法描摹、茶艺体验及吟诵诗歌等,突出手作能力,提升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魅力。师德需要通过个人的形象去表达,需要通过举手投足、言语行为去感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正如吴颖惠院长所言:“我们要营造一种气场,让中小学教师在读经诵典中接受古圣先贤的训导,在泼墨挥毫中体验儒学文化的精髓,在听曲赏琴中领悟人生玄妙,在品茶论道中倾听内心呼唤,涵养教师的仁爱之心。”研修课程能够为教师提供品味高雅、志趣高洁、服务高效的修习体验,为教师寻找个人兴趣、塑造个人魅力、提升传统文化育人素养提供高位的服务与支持。一位学员在聆听郭齐家先生的讲座后写道:“我更加深度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教授对孔子教育思想及《学记》教学原则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但让我感受到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的智慧,更让我联系自身的教学现状反思自己在践行教育使命中的不足,给予我前行的力量和自信!”
  5.游学课程
  儒家认为,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就是能够在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伦之间悠游自得,俯仰无愧。因此,孔子最终崇尚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范式,在自我与他我之间进行妥善平衡与自主流通,让身心在社会群体关系中得到“发乎情止乎礼”的愉悦舒展。通过书院提供的游学课程,教师可以了解海淀区的传统文化历史、古迹遗踪、教育改革,在游园、游艺中感受古今之胜、天地之美……最终,在育美中育德,在育德中寻美,坚守正确的教育理想信念,以饱满的激情和愉悦之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敬德书院五类课程是为海淀区教师量身打造的修身工程,以此为基础,进而又为中国书院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育人之路,形成了一定的国内影响。期待它未来能够进一步引领教师在师德修养与专业技能的发展提升中,自觉体悟为师之仁德、从教之美德、天地之大德,从而完成自我精神的突破、成长与蜕变。
  编辑 _ 汪倩
其他文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脂肪性肝炎(Nonale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肝硬化.NAFLD患病率高,牵涉人
期刊
编者按  北京汇文中学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百年老校,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有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走出,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交汇到一起,谱写了一曲使命担当的交响曲。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内涵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矢志奋斗的精神。北京汇文中学自1871年建立起,就把培育国之栋梁作为学校的使命,并延续到今天。  1.承载厚重历史,汇聚红色基
期刊
目前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已成为突出的卫生保健问题,加之人口老龄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存在,恶性肿瘤预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恶性肿瘤的形势,达到更好地预防癌症的目的,现对恶性肿瘤分布和预防的国内外现状作如下综述。
期刊
在集团化办学的进程中,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始终抓住本质来思考,寻求载体去践行,力求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实现优质均衡努力创新,保持了教育和教学质量的高位、稳定与实效。  如何使集团内的学校同步优质、均衡发展?如何真正实现集团化办学由“机会公平”走向“过程公平”……这一系列问题的破解,是集团化办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价值引领,同心同源同发展  “幸福教育”是学校多年来致力打造的优质教育品
期刊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介导的快速蛋白降解途径可以调节不同的细胞进程.这种蛋白水解系统通过泛素激活酶E1、泛素载体蛋白E2和泛素连接酶E3的一系列泛素化作用,然后由26S蛋白酶体对底物进行快速降解.根据泛素连接酶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两大类:RING-指型蛋白和HECT-结构域型蛋白.含有cullin蛋白亚单位的RING-指型泛素连接酶,被称CRLs(cullin RINGubiquitin ligases)
期刊
冯建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材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出版《当代主体教育论》《生命与教育》《教育的人学视野》《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
期刊
编者按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附属学校与有悠久历史的潞河中学一脉相承,学校从诞生起便打上了红色教育的印记。学校秉承“人格担当,志正修远”的价值追求,践行“一切为了祖国”的校训,着力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潞河少年。  学校建于2014年,由潞河中学承办。建校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成长为“人格健全、志正修远”的潞河好少年。  1.走
事 件  当前,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然而,不少家长不仅未能放下焦虑,反而生出新的焦虑。日前有一位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为自己的孩子周末无所事事而焦虑不已。  评析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双减”实施后,家长需要思考以下三个問题。  一是要“分”还是要“人”。这是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教育终归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一个健全、积极进取的少年在投入学
期刊
教室是学生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具体环境。教室的每一面墙伴随着学生学习成长的每一天,传授知识、传达信息、传递能量,陶冶情操、塑造灵魂,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隐性课程资源。那么,如何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其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呢?  明确主题,彰显特色。班级文化墙的布置要提前确定好主题及选材内容,合理安排各个板块,注重板块间的联系与主题的契合。主题的確
期刊
事 件  近日,一些学校的校庆纪念、军训动员会上的舞蹈表演引发热议,网络上有网友反映学生动作“太过性感”,不应该出现在庆典仪式或其他严肃的大会上。  评析  学生是学校文化参与的主体,学生外在的表演反映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和学校价值观,一旦出现畸形发展,直接影响的就是青年学生群体。因此,相比显性文化,学校中“看不见”的隐性文化更需要引起关注。  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核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