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目前的科技手段和发展前景,为便于研究生答辩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提高答辩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公众也可以实时监督和参与答辩,提出了未来的具有“四化”特征的研究生答辩模式,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试用并广泛推广。
关键词:研究生,答辩,未来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1]。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从1978年全国录取硕士研究生10708人,到2013年全国录取硕士和博士生超过60万,36年的时间人数翻了将近60倍[2]。这么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我们要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學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1]。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一环,就是学位论文的答辩,答辩承载着学生整个培养阶段的科研成果汇报,因此答辩不单纯是导师和学生科研工作的总结,凝聚着他们的思想智慧和辛勤汗水,还是同领域和方向专家对你所作科研成果是否认同的必经阶段。目前传统的答辩是:在完成学生必修环节(培养计划、开题、中期、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先通过论文的同行评议阶段,不同研究生培养教育机构,采用的同行评议方式各不相同,有非盲审、单盲审、双盲审等等[3-5],论文的同行评议通过之后,准备答辩,答辩的流程和方式也各不相同[6-10],答辩通过之后,上各级学位委员会审核,完全没有问题之后。可以建议授予学位。授予学位之后还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复查,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很多学者探讨了研究生培养和答辩的不同改革模式[11-13],本文是在传统答辩流程的基础上,使用科技手段,探讨一种更加透明、公正、公平的答辩模式。
1. 答辩场所
答辩的场所为多媒体教室(图1),多媒体教室由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现代教学设备组成。
图1 多媒体教室实景图
在教室的后端也安装一套投影装置,并在控制电脑里面安装视频会议系统或者类似的软件以及网络投票系统,多媒体教室可以提供有线和无线网络,并有专线IP端口,方便答辩的时候使用。
2. 答辩过程
学生答辩不同于传统的答辩之处在于:第一,答辩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不用为了赶每场答辩必须到现场,因为交通拥堵或者其他的事情一旦没有在规定的时间专家到场,有些答辩由于专家人数没有到规定的要求就不能按时答辩或者答辩无效,有些由于专家有事不能到场临时更换其他专家,有碍答辩的严肃性,如果通过这样的网络平台,答辩委员会的每位专家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在自己的办公室也可以参加答辩会,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也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答辩委员的聘请也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海外的专家也可以纳入到答辩委员会里来。直接通过视频就可以全程看到学生的答辩,而且进行评判,这样使得答辩更加公平和公正;第三,对每场答辩有兴趣的同学也不受空间限制,甚至时间限制,因为答辩的全程可以进行录像,未来对任何答辩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合法渠道(比如:答辩网络数据库)进行网上观看,便于更好地了解每个科研成果的提出过程、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分析,这样对于开阔科研思维、了解科研动态更加直观。如果答辩同步通过专用IP通道观看的同学,也可以进行答辩后的提问,这样可以使得科研成果及时反馈,惠及面更广。专家在学生授予学位之后也可以通过观看答辩过程客观了解答辩的公正性,有利于答辩流程的监督管理;第四,专家投票的电子明细化,每个答辩评审专家的电脑都安装有投票软件,设置好投票单,专家根据答辩学生的答辩以及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答辩秘书当场计票,并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答辩结果,视频的直播可以让整个答辩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第五,答辩秘书也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参与答辩过程,提高答辩秘书的工作效率。
3. 答辩模式的优缺点
3.1 优点
通过这样新型的网络化平台答辩流程,可以大大节约学生和答辩委员会老师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答辩流程清晰、可靠、公正、合理,同时也增加了更多老师和同学的参与,答辩不受空间限制,答辩委员会主席对于答辩的整个过程可以更好的把控,答辩秘书也可以更好的参与答辩过程,答辩后的审核不受时间限制,各级学位委员会和学科管理委员会可以随时观看答辩录像,对于答辩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提出质疑,从而使得答辩在多层监督的环境下严格把关,增强了答辩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2 缺点
新型的答辩模式对于网络和电脑的要求比较高,视频会议系统、投票系统以及其他需要的软件兼容性、稳定性要好,设计要简便、合理、易操作,界面要非常友好,需要多电脑系统支持,网速要足够快和稳定,每位答辩委员会专家必须要现场至少问一个问题,不可冒名顶替和弄虚作假,需要每位答辩委员会不能到场通过视频参与的专家,视频可以看到的范围要足够可以防止任何作弊,这些都是为答辩顺利有效进行的技术保障。因而,这些技术由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因而会有一些技术方面的局限。
4. 展 望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型答辩模式的优点会越来越凸显,不足之处也可以通过科技的带动作用逐渐完善,基于新型的答辩模式可以重新建立新的答辩和学位授予制度,使得答辩可以形成监督网络化、流程合理化、答辩规范化和参与多样化的“四化”特征。通过这样的答辩模式,科研交流可以更加频繁、有效,促进国内外科技学者的成果互通,加速科技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2013-03-29/2014-02-28.
[2] 王孫禺, 袁本涛, 赵 伟.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 2007(9): 32.
[3] 王普霞, 郭胜伟. 研究生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7(3): 181-183.
[4] 高冲华, 刘 铭, 陈亚滨. 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2):31-33.
[5] 陆才德, 王国良, 叶 华. 浅谈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2): 133-134.
[6] 王意洁.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0(1): 33-35.
[7] 潘 立, 计时鸣, 鲁聪达. 从学位论文盲评探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J]. 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5): 50-51.
[8] 郭胜伟. 研究生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8(6): 58-59.
[9] 杨 卫, 来茂德, 严建华, 等.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4): 1-6.
[10] 吴晓求, 宋东霞, 安志伟.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 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4): 7-10.
[11] 李 杰,黄先海,马 虹. 创新型研究生培育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3): 19-22.
[12] 刘佳梅,张 麟. 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52): 211-212.
[13] 王嘉毅, 陈 富,郭思含. 甘肃省属高等院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过程调查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4): 24-30.
关键词:研究生,答辩,未来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1]。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从1978年全国录取硕士研究生10708人,到2013年全国录取硕士和博士生超过60万,36年的时间人数翻了将近60倍[2]。这么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我们要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學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1]。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一环,就是学位论文的答辩,答辩承载着学生整个培养阶段的科研成果汇报,因此答辩不单纯是导师和学生科研工作的总结,凝聚着他们的思想智慧和辛勤汗水,还是同领域和方向专家对你所作科研成果是否认同的必经阶段。目前传统的答辩是:在完成学生必修环节(培养计划、开题、中期、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先通过论文的同行评议阶段,不同研究生培养教育机构,采用的同行评议方式各不相同,有非盲审、单盲审、双盲审等等[3-5],论文的同行评议通过之后,准备答辩,答辩的流程和方式也各不相同[6-10],答辩通过之后,上各级学位委员会审核,完全没有问题之后。可以建议授予学位。授予学位之后还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复查,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很多学者探讨了研究生培养和答辩的不同改革模式[11-13],本文是在传统答辩流程的基础上,使用科技手段,探讨一种更加透明、公正、公平的答辩模式。
1. 答辩场所
答辩的场所为多媒体教室(图1),多媒体教室由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现代教学设备组成。
图1 多媒体教室实景图
在教室的后端也安装一套投影装置,并在控制电脑里面安装视频会议系统或者类似的软件以及网络投票系统,多媒体教室可以提供有线和无线网络,并有专线IP端口,方便答辩的时候使用。
2. 答辩过程
学生答辩不同于传统的答辩之处在于:第一,答辩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不用为了赶每场答辩必须到现场,因为交通拥堵或者其他的事情一旦没有在规定的时间专家到场,有些答辩由于专家人数没有到规定的要求就不能按时答辩或者答辩无效,有些由于专家有事不能到场临时更换其他专家,有碍答辩的严肃性,如果通过这样的网络平台,答辩委员会的每位专家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在自己的办公室也可以参加答辩会,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也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答辩委员的聘请也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海外的专家也可以纳入到答辩委员会里来。直接通过视频就可以全程看到学生的答辩,而且进行评判,这样使得答辩更加公平和公正;第三,对每场答辩有兴趣的同学也不受空间限制,甚至时间限制,因为答辩的全程可以进行录像,未来对任何答辩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合法渠道(比如:答辩网络数据库)进行网上观看,便于更好地了解每个科研成果的提出过程、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分析,这样对于开阔科研思维、了解科研动态更加直观。如果答辩同步通过专用IP通道观看的同学,也可以进行答辩后的提问,这样可以使得科研成果及时反馈,惠及面更广。专家在学生授予学位之后也可以通过观看答辩过程客观了解答辩的公正性,有利于答辩流程的监督管理;第四,专家投票的电子明细化,每个答辩评审专家的电脑都安装有投票软件,设置好投票单,专家根据答辩学生的答辩以及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答辩秘书当场计票,并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答辩结果,视频的直播可以让整个答辩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第五,答辩秘书也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参与答辩过程,提高答辩秘书的工作效率。
3. 答辩模式的优缺点
3.1 优点
通过这样新型的网络化平台答辩流程,可以大大节约学生和答辩委员会老师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答辩流程清晰、可靠、公正、合理,同时也增加了更多老师和同学的参与,答辩不受空间限制,答辩委员会主席对于答辩的整个过程可以更好的把控,答辩秘书也可以更好的参与答辩过程,答辩后的审核不受时间限制,各级学位委员会和学科管理委员会可以随时观看答辩录像,对于答辩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提出质疑,从而使得答辩在多层监督的环境下严格把关,增强了答辩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2 缺点
新型的答辩模式对于网络和电脑的要求比较高,视频会议系统、投票系统以及其他需要的软件兼容性、稳定性要好,设计要简便、合理、易操作,界面要非常友好,需要多电脑系统支持,网速要足够快和稳定,每位答辩委员会专家必须要现场至少问一个问题,不可冒名顶替和弄虚作假,需要每位答辩委员会不能到场通过视频参与的专家,视频可以看到的范围要足够可以防止任何作弊,这些都是为答辩顺利有效进行的技术保障。因而,这些技术由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因而会有一些技术方面的局限。
4. 展 望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型答辩模式的优点会越来越凸显,不足之处也可以通过科技的带动作用逐渐完善,基于新型的答辩模式可以重新建立新的答辩和学位授予制度,使得答辩可以形成监督网络化、流程合理化、答辩规范化和参与多样化的“四化”特征。通过这样的答辩模式,科研交流可以更加频繁、有效,促进国内外科技学者的成果互通,加速科技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2013-03-29/2014-02-28.
[2] 王孫禺, 袁本涛, 赵 伟.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 2007(9): 32.
[3] 王普霞, 郭胜伟. 研究生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7(3): 181-183.
[4] 高冲华, 刘 铭, 陈亚滨. 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2):31-33.
[5] 陆才德, 王国良, 叶 华. 浅谈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2): 133-134.
[6] 王意洁.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0(1): 33-35.
[7] 潘 立, 计时鸣, 鲁聪达. 从学位论文盲评探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J]. 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5): 50-51.
[8] 郭胜伟. 研究生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8(6): 58-59.
[9] 杨 卫, 来茂德, 严建华, 等.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4): 1-6.
[10] 吴晓求, 宋东霞, 安志伟.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 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4): 7-10.
[11] 李 杰,黄先海,马 虹. 创新型研究生培育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3): 19-22.
[12] 刘佳梅,张 麟. 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52): 211-212.
[13] 王嘉毅, 陈 富,郭思含. 甘肃省属高等院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过程调查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4): 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