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红军后代“红色”情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的在江西省永新县,有这样三位红军后代:他们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弘扬“红军精神”默默地奉献余热。
  
  井冈山下“半月谈”
  
  红军后代尹友三,10年来钟情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每年自费1000多元,订阅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江西日报》等报刊,每半月义务出一期黑板报,现已出240多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井冈山下‘半月谈’”。
  尹友三今年70岁,年轻时参加过抗美援朝,曾获“三等人民功臣”光荣称号。复员回乡后,尹友三成了一名教师,1994年6月离休。老家漓洲村如火如荼的农业开发热潮使他欢欣鼓舞,但村里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又令他忧虑。尹友三决定发挥自身特长,义务办一个黑板报。他买来水泥、砂石和油漆,选择过往行人较多的地段,在一户农民新居的墙壁粉制了黑板,板报内容不仅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传播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而且大力宣扬好人好事和社会新风尚。
  针对漓洲村有些村民认为家庭头等大事是建房子的落后观念,尹友三在一期黑板报上提出了《家庭的头等大事是什么?》这样一个热点问题,发动村民参加讨论。经过尹友三的板报宣传,漓洲村民逐渐意识到家庭的头等大事是培养子女成才,从而形成“不比谁家房子建得好,只比谁家孩子会读书”的良好氛围。据统计,漓洲村现有53户人家,已考取大学、中专的有39人,还出了2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父子戏班闹乡村
  
  在永新县的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一老一少两个人脚蹬自行车,身背戏班行装,风雨无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坚持送戏下乡,他们就是备受赞誉的父子戏班。
  戏班主角陈智宙,是老红军陈炎的后代,今年64岁,教书育人一辈子,平时在家苦练歌舞技能,并曾多方拜师“取经”,对文艺宣传情有独钟。2000年4月,陈智宙退休回到故乡永新县龙门镇黄岗村,第一件事就是与儿子陈小景创办父子业余戏班。陈小景今年40岁出头,也嗜好文艺,他与父亲一拍即合,从此携手踏上传播先进文化的旅程。为了不增加农民负担,陈智宙从自己多年的积蓄中拿出3800元购置了锣鼓、胡琴以及服装,有时下乡演出也邀请几位好友参加乐器伴奏。陈智宙本着自己写、自己唱、自己演的原则,先后编排了《“三个代表”好》、《不要怕非典,关键要预防》和《“中央1号”下到村,农民齐夸种粮好》等20多个富有时代特色的节目和弘扬“红军精神”的《大战中一道红光》、《欢迎李特派员》、《送郎当红军》等红色剧目。
  4年来,这个特殊的父子戏班走遍了湘赣边界的茶陵、井冈山、莲花、永新等县市的24个乡镇、87个行政村以及20多所中小学校,行程2万多公里,共义务演出567场,观众达12万多人次。
  
  “红色宣传”情不断
  
  怀忠镇市田村84岁的红军后代王云玉从小就嗜好文艺,能歌善舞,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宣传“红色文化”。如今她虽满头白发,仍唱不停,舞不断。
  永新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少人对红色历史有所淡忘,一些青少年更缺乏对这些历史的了解。王云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她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给村里的孩子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教孩子们唱红色歌谣,跳苏区舞蹈。今年2月,王云玉听到县里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将要组织一批年过花甲的老人成立“夕阳红”宣传队的消息后就坐不住了,她找来老党员龙国明、苏区老干部后代周利生等10位老人成立了市田“夕阳红”宣传队。他们发挥各自的专长,克服各种困难,走村串寨,深入中小学校、企业,演出了《当兵就要当红军》、《大放马》、《十送红军》等红军歌舞,并作革命传统报告,义务进行红色宣传。据统计,今年以来,王云玉老人进村组、入学校宣传11次,听众达1.3万多人次。
其他文献
五月   走进五月   便走进一段难忘的历史   走进五月   便走进一片青春的亮丽     五月   掀开了历史崭新的日历   唤醒了千年沉睡的雄狮   擂响了新时代进军的战鼓   弹拨了一支支胜利的乐曲     五月   让万千光灿的群星   找到了明亮的北斗   让万千展翅的雄鹰   有了奋飞的方向    
期刊
退休之后,在家养花成了我的爱好,闲暇之时赏花成了自然之事。赏花是以花之美,叩开心扉。色、形、姿、香则构成了赏花的标准。   一年养花,几日赏花。养、赏相比较,历来有“乐趣就在养花过程中”之说。清人张潮曰:“养花可邀蝶,垒石可邀云,栽松可邀风,种蕉可邀雨,植柳可邀蝉。”家庭养花虽不及户外之蔚为大观,然案头花韵,也可引来心头之蝶云风雨蝉。   首先赏色。桃红,菊黄,万年青四季长绿。花中更多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居室也不仅仅是人们生存的居所。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居室文化正日益浓烈地影响着居住者的精神生活。   墙上的字画,茶几上的期刊,枕头边的书报,音箱里流淌的乐曲,以至餐桌上摆放的菜肴……这些都是居室文化的有机构成。居室文化,反映了居住者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反过来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我曾见过一些家庭,室内是一流的装
期刊
编辑同志:   我的小儿子在一家证券营业部开户,账户上有不少股票和资金。不久前,儿子在一起意外事故中遇难。由于儿子生前所购买的这些股票现已升值,每股价格高达购买时的两倍多,因此,我们与儿媳妇在股票的继承权问题上发生了争议。我和老伴认为该项股票应属于儿子的遗产,我们也享有继承权。儿媳妇则坚持自己的观点:其他财产怎么办都行,但股票不能算作遗产,最多把买股票的5000元本金算入遗产范围。请问,股票
期刊
郑板桥书对富商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多才多艺,常有人上门求字画。一次,有个大盐商附庸风雅,想在厅堂里挂副郑板桥写的对联,以充“雅士”,便亲自登门来求。郑知他是富商,故意开口就要1000两银子。盐商只拿500两,郑板桥马上铺纸走笔,写下上联:“饱暖富豪讲风雅”,写完就要送客,盐商说:“还差下联呀”!郑说:“可你只付了一半价哪!”盐商知是中计,只得忍痛再拿出500两,郑板桥才写了下联
期刊
一进病房,不管你愿意与否,抽血,照射,这个检查那个化验……一套必不可少的程序接踵而至。我不否认医生的良好动机,可是,你的生活自由却被免除了。无病不进院,有病必求医。这怪谁?   再说输液。吊针插进血管里,仰面观药瓶,点点滴滴倒颇有节律,怎奈每次总少不了三四小时。躺在病床上日复一日,腰背像散了架。辗转反侧,左思右想:没病该多好。此时,也只有此时你才会深切地体验到,健康不是抽象的祝福口号,它的确
期刊
今年“五一”前夕,在江西吉安市吉州区长塘镇“庆五一”农民文艺晚会上,店下村73岁的老汉彭嵩传一首自编的山歌《一号文件灵芝草》“哎呀嘞——/中央一号文件好,安邦治国灵芝草/扩种增收为富民,三农工作要搞好……”深深地打动了台下上千农民观众的心,博得了全场如潮般的掌声。  因为家中贫穷,彭嵩传小时只读过三年半的私塾。但他勤奋好学,靠着私塾老师送给他的一本破旧的《康熙字典》,逐字逐句地通读了《红楼梦》、《
期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决定胡锦涛任中央军委主席,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赞誉。15年前,小平同志也是以请辞信的方式辞去中央军委主席一职,并光荣退休。舆论普遍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请辞,为国家高层领导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开创了一个以任期制为背景的新老交替的范例,它对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必将深远。    开拓局面,引领现代建设航向   
期刊
一提起夏令营,一般人都认为那是青少年的事情,但德国萨顿堡的长寿夏令营却是个例外,入营者都是年过八旬的长寿老人。长寿夏令营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让老人们感兴趣的是交流“长寿经”。他们有的说是因为戒掉了烟酒,有的认为进入老龄期后仍然保持一种精神追求十分重要。有一位92岁老翁则把自己的长寿归于他每天需花上10分钟登上自家房顶浇花(因为他在房顶上种了许多花)……尽管老人们的经验之谈在专家看来并不精彩,甚至可
期刊
在江西樟树市经楼镇神岭村委后陈村,提起陈国勋,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陈老是个大孝子。“国勋今年也是77岁的老人了,可照顾起他那103岁的老母,他是40年如一日,没有任何怨言,真难得啊。”“送热饭、端脸盆、倒马桶,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40年都如此,真不容易啊。”村民们议论着。要问起陈国勋母亲儿子孝顺不孝顺时,老人家更是滔滔不绝:“这个老大,还真是亏了他,这么多年,天热天冷照顾得那么细致,要不是他真心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