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不同归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1988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恰好听了两节相同内容的教研课,都是苏教版小学课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五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不同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引起了我的分析与思考。
  
  案例一:
  
  1、导入部分:教师先出示一杯水和一个鸡蛋,提问如果将鸡蛋放入水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说会沉,有的学生说会浮。接着,教师就将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入杯底。然后教师就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2、学习新课:
  师: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鸡蛋由沉变浮?
  生:往水中加盐。
  师: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1:盐要多加一些;生2:不要把水洒到桌上;生3:可以用物体进行搅拌,帮助盐进行溶解。……
  各组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各组的实验都获得成功,鸡蛋顺利的浮出水面。总结实验结论: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在水里加盐,可以使原先沉在水中的鸡蛋浮上来,不过,盐要加的多一些。
  教师板书:往水中加盐。
  接下来教师再分别以橡皮泥、潜水艇为例,让学生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在水中由沉变浮。每一个实验都按照假设——设计实验——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步骤进行。
  通过以上的三个实验,学生认识到往水里加盐可以使鸡蛋浮在水上,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上,改变潜水艇的储水量,可以控制潜水艇的沉浮。
  
  案例二:
  
  导人:教师选择三种有结构的材料:一团橡皮泥、土豆、装沙的小瓶。
  师:如果我们把一团橡皮泥、土豆、装沙的小瓶放入水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判断。有的说沉在水底,也有说浮出水面。大家莫衷一是。
  接着,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这三种材料都是沉在水中的。然后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怎样使这三个原先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通过分组讨论,想出了种种办法。比如:对于土豆,学生汇报了多钟方法。
  生l:可以将土豆的中间挖空;生2:可以在水中放盐;生3:将土豆放在塑料泡沫上;生4:将土豆切成一半。
  对于橡皮泥,学生也想出了种种方案。
  生l:将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生2:把橡皮泥捏成船型、碗型;生3:在水中放盐等方法。……
  然后各组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原先预设的方法。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归纳、让学生认识与理解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反思:试比较以上两节同文异构的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二比案例一中的教者在运用教材教这方面做的更有创造力。
  
  一、合理整合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大段的探究时间
  案例1中,教学环节被分割成了三大块,每一块都包括这样一些教学步骤:假设一设计实验一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一分析实验现象一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就把40分钟分割成许多小的环节,做做停停、讨论讨论停一停。看起来学生也是热热闹闹的做了一节课,但学生足够效益的科学探究活动不多。
  案例2中,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按部就班的依据教材的步骤一一呈现,而是通过有效的整合,将这几个典型的实验综合起来,教学时间的分割相对集中。整个教学活动按照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一一展开,将大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的时间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每一个过程做足、做透。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效率。
  
  二、有结构材料的引领。让概念体系更为立体、丰富
  教师要在孩子建立新概念的顺应过程中,提供“孵化器”,充当“助产士”。教学中,结构化的材料和情境就是良好“顺应”的孵化器。
  在案例1中,分组实验共有三个,每次的实验程序大体一致。先通过假设,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找到能使原先沉在水里的物体上浮的办法。通过这样的线性结构教学,单一的实验方法,学生也能找到是物体由沉到浮的方法,但学生对几种方法之间的认识是割裂的.对影响物体沉浮的认识只停留在个别现象,并没有建构正确的物体沉浮的概念。
  而在案例2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并通过自己的演示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怎样让原先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解决任务的积极性,并通过有结构材料的引领,较好的完成了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对于同一种实验材料,学生可以采取多种实验方法,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知,不管在水中放盐还是放糖,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谁的比重,从而增加水中物体所受的浮力。放在塑料泡沫上能浮的原因是借助了漂浮物的浮力。而将橡皮泥捏成船型和碗型,则是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挖空土豆,将瓶中的沙子倒掉,是改变了物体的重量。经过这样的实验与分析,是学生懂得使某一种物体由沉变浮的方法并不是仅限于一种,一种方法也可以是几种物体由沉变浮。各种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学生对在水中物体由沉变浮方法的理解与认识将会更为丰富与立体。
  
  三、关键处的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更有实效
  为了实现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与把握更是会起到决定成败的作用。
  在案例2中,教师对学生实验前的指导细致、到位、从水中加盐量的多少、到教师演示用金属勺子挖土豆,再到提醒学生捏橡皮泥要有耐心,沙瓶倒沙只限一次,以及交代不需要的沙倒在哪里(教师事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空杯)。最巧妙的是教师让学生在实验前先考虑实验的顺序,并将讨论的结果标在记录单上。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充分动脑。通过如此细密周到的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一定会得到不断的锻炼与提升,对于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也会得到长足的进步。而在案例1中,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对于实验中一些关键细节的处理,教师并没有讲解到位,导致有些小组的学生在实验时没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让我们的科学课堂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究时间、空间,让孩子的探究更有实效,让他们发展的更自主、更有效一些吧。
其他文献
今年我教二年级语文,我对我班学生进行了一次传话游戏的听力测试,我说:“今天下午两点钟到操场集中”。全班53名学生,分8个小组,测试结果只有4个小组基本传对了老师的话。其他小组传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有的是今天下午到电影院看电影,有的是今天下午到图书室借书,有的是今天下午到教室扫地。我感到很奇怪,我传话的时候,教室里很安静,为什么传出的话学生还听不准确呢?细想一下,这跟他们平时的课堂倾听有一定关系,针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音乐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就要结合相关教材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结合音乐这种特有的审美形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认真设计和组织音乐活动,让德育工作生动、深刻、有实效。  一、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几乎每册教材都适度编排了相关的歌曲和乐曲,通过唱歌和欣赏等形式对学生渗透热爱家乡、民族团
10月13日,投资675亿人比币的中芯国际“新建12英寸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生产线”项目以及配套建设的高端光掩模生产线等项目启动仪式在沪举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观看新课程异步课堂教学光盘,模仿6段教学结构,教师运用3种指导形式,学生运用独学和合作学习形式,学习1至3篇简单易懂的短文。边观看、边讨论、边模仿、边
世航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国际化的专业运输集团。主要从事散货、件杂货的租船运输、集装箱门到门运输、超限设备、车辆等的特种集装箱运输、全球海陆、海空、海陆空联运。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才能开展好名著节选部分的教学呢?笔者试图以案例的方式来谈谈如何解读名著节选部分。一、深入研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准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基本捷径和最简便的方法:海纳百川,才能学得广,学得深。让农村低年级的娃娃们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值得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家长配合,转变观念。  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功利化,很多父母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上大学,至于那些“闲书”,读了没什么用。有些父母还认为课外书内容不健康,耽误时间,影响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课外作业,理应是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  然而长期以来形式单一机械的重复性作业不断抹杀着学生们的个性与创造力,使语文作业不仅毫无乐趣可言,更成为学生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尤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汉语学习起步较
天然气管道建设,未来在资源储采比值较高的前提下,天然气勘探开发将获得更大规模发展,管道建设将更能得到国家宏观面的支持。尤其是由资源丰富地区如四川、鄂尔多斯等输往环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