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时期丧葬仪礼中的“复”仪式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345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本文标题所指先秦时期,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本文主要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仪礼中的“复”仪式以及这一时期人们的灵魂观念。
  关键词:先秦时期;丧葬仪礼;不封不树;“复”仪式;招魂
  诞生、成年、结婚和死亡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四个阶段,自原始时代形成的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等人生仪礼一直流传至今,即使人类社会从原始时代进入新社会,即使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这些人生仪礼的内容会有所删减,人生仪礼却保存了下来。葬礼是人最后需要经历的人生仪礼,正所谓“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也。”死亡是人生的终点,所以不论是什么国家什么民族,葬礼对于人的意义是很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描述先秦时期的丧葬仪礼中的招魂之俗,从而了解先秦时期的人们的灵魂观念。
  一、《说文解字》中对“丧”“葬”二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道,葬,藏也。从死在茻(读mang,三声)中;一其中,所以薦(读jian,四声)之。字形采用“死”作边旁,像是死者被埋在茻中;字形中的“一”表示死者身在其中,所以要培土植草掩盖他。
  丧,即喪,亾(读wang,四声)也。从哭从亾。丧,失去亲人。字形采用“哭、亡”会义。
  《说文解字》对“丧”“葬”二字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远古时期人们最初的那种对待死亡的处理方式,即这一时期的人们没有埋葬的习俗,《易经》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说的就是古代的葬法,是在人死后用厚厚的草木将尸体包裹起来,但是不进行埋葬,不用土来封尸体,也不种树作为标记。”这些都表明远古时期的人们在思维和情感这一方面比较单一,并没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从《说文解字》对“丧”字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远古时期的人们在身边的人死后虽然也会哭,会伤心,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不掩埋尸体,会让逝去的人的尸体遭到动物的蚕食或者在野外腐烂生虫等破坏,让逝者的灵魂不能得到安息。他们也没有想到不把尸体用土封起来,也不用树来作为标记,这样逝者的后人如何去找到自己祖先的埋葬之地,如何祭拜自己的祖先。
  而我们所知道的以棺椁为葬,大约是在夏商之际才出现的葬俗。但是夏商时期的墓葬和以前一样依然“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不起坟堆,而只与平地齐,但是,至迟在商代已经出现了墓上建筑。就以上描述来看,随着人的思维和情感的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丧葬仪礼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
  根据古代礼书的记载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具有体系的葬俗,但是因为整个先秦时期包括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而夏商周时期正是社会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的阶段,新旧交替,野蛮与文明的碰撞之下也导致了不同时期的葬俗各不相同,本文不再详细列举古代礼书中对各个时期葬俗的叙述,而是通过对先秦时期的“复”仪式的叙述进一步探讨先秦时期人们的灵魂观念。
  二、先秦时期丧葬仪礼中的“复”仪式
  “复”即招魂,是丧葬仪礼中的第一个过程,周代的丧葬仪礼中就对“复”仪式进行了描述。首先对于病危而无望康复的人一定要居于正寝,家属守候于其旁,再用质地很轻的絮丝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查验是否断了气息,最后为死者进行招魂的仪式,称为“复”。
  在我看来“复”分为两个部分,人死后,通过查验死者是否还有气息和进行招魂这两个部分组成。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两个部分使死者能够死而复生,所以招魂的仪式才被称为“复”。只有经过了“复”的仪式,死者的丧葬仪礼才能进入到下一个仪式当中。
  “复”也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的一种灵魂观,而这种灵魂观与原始社会的人们的灵魂观念相同。在原始社会人们因为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和文化的落后,对自身的梦境、影子等现象无法解释,从而产生了人具有灵魂的观念。
  对这种人具有灵魂的观念,弗雷泽曾经这样描述道,“如果人活着并且行动,也是因为人体里面有一个小人或者小动物使得他行动。这个动物体内的小动物,人体内的小人,就是灵魂。正如动物或人的活动被解释为灵魂存在于体内一样,睡眠和死亡则被解释为灵魂离开了身体。睡眠或睡眠状态时灵魂暂时的离体,死亡则是永恒的离体。如果死亡是灵魂永恒的离体,那么预防死亡的办法就是不让灵魂离体,如果离开了,就要想法保证让它回来。”而周代在人死后的进行“复”这种仪式,其实就是想法保证让死者的灵魂回到身体中。所以才会有关于“复”的具体描述,即“‘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拿着死者的衣服,站在山麓或屋顶上,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拉长声音呼叫死者的名或字,叫他的灵魂归来。招魂者有的还要历数别处皆不可去的理由,劝灵魂返归。”正因为这样“复”其实也有着希望死者死而复生的含义。
  三、先秦时期的“复”仪式蕴含的灵魂观念
  “复”仪式的两个部分分别是:1.人死后,查验死者是否还有气息;2.进行招魂。
  下面分别对这两个部分中蕴含的灵魂观念进行论述:1.人死后,查验死者是否还有气息。“属纩,以俟绝气”,说的就是在人死后,用质地很轻的絮丝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查验是否断了气息。这种做法看似是在查验死者是否真的断气,但是通过查阅资料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即用絮丝放在临终者口鼻上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查验死者是否真的断气。弗雷泽曾经在他的《金枝》一书中对灵魂的离体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一般都认为灵魂是由躯体的天然孔窍,特别是由口腔和鼻腔出入……另一方面,南美的伊多拉玛人蒙住临死的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以防其灵魂离开身体并把别的灵魂也带走了。出于同样的理由,尼亚斯人害怕新亡人的灵魂,他们检查呼吸,验证死亡,堵塞死者的鼻孔,绑住死者的上下颚,想法使其漂游的灵魂依旧寄居与尘世的躯壳之内。”所以周代的人用质地很轻的絮丝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不仅仅是查验是否断了气息,而是为了防止死者灵魂通过口腔和鼻腔离开躯体,这与原始时期的人们的灵魂观念不谋而合,即人们认为死亡是灵魂永久离开躯体,如果灵魂不离开躯体,那么人就不会死,与“复”所含“死而复生”的含义也相符合。2.进行招魂。在确认死者已经断气,那么就要开始“复”的第二个部分,招魂。按照“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的规定,由招魂者拿着死者的衣服,站在山麓或屋顶上,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拉长声音呼叫死者的名或字,叫他的灵魂归来。招魂者有的还要历数别处皆不可去的理由,劝灵魂返归。先秦时期关于葬俗的诗歌也有关于招魂曲的记载,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在这里招魂者通过拿着死者的衣服,站在高处呼喊死者的名字,其实就是希望用死者熟悉的衣服来吸引死者灵魂的注意,让死者的灵魂认出他熟悉的衣服而回到自己的躯体里面。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周代的人们认为灵魂是有形体的可以离开躯体自由活动,所以他们才会认为通过招魂仪式可以让灵魂回到躯体中,让人重生。
  在原始时期人们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认为人的做梦、生病和死亡都是因为灵魂离开自己的躯体而形成的,认为只要人是由灵魂和躯体两个部分构成的,而只要灵魂不离开躯体人就不会死。所以先秦时期丧葬仪礼中的“复”仪式当中反映出的就是在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混合时期,人们的灵魂观念依旧是在延续着原始社会的灵魂观念。
  【参考文献】
  [1]许慎[汉]撰,许鉉[宋]校定.说文解字》[Z].中华书局,1963
  [2]晁福林等著:《中国民俗史·先秦卷》[Z].人民出版社,2008
  [3]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上]》[M].大众文艺出版社。
  [4]许锡芳.灵魂观的演变[J].学海,1996(01).
其他文献
摘要:厦门市博物馆收藏着一批珍贵的清代宫廷玉器,它们采用优质和田玉制作而成,色泽洁白温润,雕琢精细,体现出清中期琢玉的时代风格和精湛技艺。本文中笔者就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介绍,并讲述其背后少为人知的故事。  关键词:清;宫廷玉器;乾隆;林尔嘉  玉,石之美者。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玉情有独钟,不吝赞美之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冰清玉洁”、“温润如玉”的君子风度等等。玉凝
摘 要:当今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给我国的中职院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基地,而平面设计专业是近年来中职院校中的一个热门专业,其主要负责培养行业及企业所需求的专业平面设计人才。不过,若想真正有效地实现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教学实践
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也是施光南的第一部歌剧.歌剧《伤逝》描述了20世纪20
期刊
结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特点和思想状况的变化,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讲述了在工作中如何引导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电气设备的实时监控与状态维修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在科技发展带动下,各类监控设备被研发出来并投入到实际的运用中,能够较好的完成对于电气设备的实时监控功能。本文对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重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应用研究  1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现状及难点  现阶段电力系统对于继电保护的检修模式主要是采用专业检修人员在具体的时间段内来完成实地检验。该模式能
实现“美丽中国”的具体含义是指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国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把生态文明建设归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当中,并由此给出了一个富有诗
我刚刚从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位置上退下来,也没有了工作,正在找工作.我猜想,你们当中有不少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因此,你瞧,我们大伙儿都一样.
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职课程建设
本文以西方当代修辞学家肯尼思·伯克的认同理论为框架,并基于该理论新的发展成果,分析了《奇葩说5》冠军陈铭的辩论陈词,梳理和考察了其中认同策略的体现和应用,以探究认同
国际人力资源咨询公司SHL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近半的雇主在招聘时希望求职者提供照片.相比之下.全世界仅2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