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重建 让悲不再伤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blue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瘟疫导致的死亡有三个特点,一是不安宁,二是没有尊严,三是缺乏人性关怀。
  首先,死亡是不安宁、不安详的。在常规环境下,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实际上应该受到临终关怀,但由于瘟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性,使得很多患者在最后阶段,无法享受到来自亲人和家庭的关怀,很多情况下甚至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他们的死是孤独的,是不安详的;其次,死亡没有尊严,病毒感染的死亡者,长期处于医疗措施之下,处在急迫的人为干预中,一直到最后医生宣布死亡,很难遵从本人的意愿;最后缺乏人性关怀,这是因为感染瘟疫后,对死者的遗体处理是按照最大限度防止病毒扩散的方式来处理的,家人无法为逝者举行告别仪式。
  而在这样的突发性死亡事件之中,作为失去亲人的生者,非常容易陷入死亡阴影中,逝者对于他是亲近和熟悉的,他会不断地处于鲜活的死亡场景中,这让他无法回到正常生活中,让他的生活无法持续。更严重的是,可能引起他的生活价值完全虚无化,让他失去生活的价值,失去理性。因此,失去亲人的生者需要积极地进行灾后心理重建。灾后心理重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修复,自我修复就是在废墟中重建自我,重点在于找回控制感和有力感。在灾难中,我们最大的体验是失去控制,所以我们需要重建自我的秩序,恢复在生活中的掌控感。我们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计划的内容都是我们常态下的生活。当你每天努力按计划行事,哪怕开始是强迫性的,也让自己慢慢地按照计划去做,就会对生活产生一种掌控感。这样在灾难中产生的失控感,就会慢慢地消解。
  第二,灾难中的人最大的体验就是无力感、无助感,我們眼睁睁地看着鲜活的生命死去,但我们却什么都做不了。那么灾后,我们应该怎样让这种无力感不至于影响到未来的日常生活呢?在汶川地震中,那些家里遭遇巨大不幸的人——他们的亲人被埋在废墟之下,他们却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社区帮忙,一方面他们为其他人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对于他们自己也是非常好的心理自我重建的一种方式。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唯有被需要的时候,他的自我价值才能实现。虽然仍旧承受和体验着巨大的痛苦、悲伤,但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因为解决了一些问题,对方会感谢,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谢谢”,但对他而言也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有力感。因此让受灾的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调动他们去自救、去帮助别人,能够让他们体会到生命实际上是多维度的,生命有巨大的潜能。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让他们参与一些社区义务性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关注社会,让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另外,对于如何从亲人的死亡阴影中走出来,这与一般的灾后心理重建,有相似也有不同。我们首先要说明,大家必须树立一个正确观念,悲伤是正常的,没有悲伤才是不正常的,台湾地区有一句口号叫做“打开一扇窗,让悲不再伤”,就是指丧亲之后的家人,他的反应可能太强烈、太持久,而持续时间太长就会让他受到损伤。
  那么从生死观的角度我们如何来看待呢?第一,我们要承认死亡的事实,这是一个客观事情,丧亲之后人很容易沉溺于幻想之中,隐约之中好像家人的面孔每天出现在自己眼前,因此承认死亡的事实,就是要暗示自己应该接受亲人逝去的事实。我们承认亲人逝去是一个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跟亲人切断联系。我们否认这个事实的时候,当我们总是想念他,怀念他,就无法切断他跟现实生活的联系。有一个解决办法是我们把对亲人的记忆和怀念变成一种活动。比如说,大家可以以逝去的亲人作为话题,我们回忆他一些非常开心的甚至有一些搞笑的场景,这样的话已经故去的亲人就会以一种非常积极的、非常好的情绪出现在我们的思想里。虽然他去世了,但是我们会纪念他,纪念他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说现在的网上祭奠,我们可以做一些网络作品,而小孩子可以绘画,这样的过程中,悲伤慢慢地就被释放了,逝去的人变成一种美好的记忆,融入我们的生活;第二步是转移,就是转移我们的记忆和怀念,不让逝者在现实生活中跟我们的生活揉在一起,混在一块,我们把对逝者的记忆和怀念放到他的生日和忌日上;第三步就是回归常态生活,把我们的眼光投向生活本身,每个人都会发现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分轻重缓急去处理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事,让自己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只有回到生活、回到常态,悲伤死亡的阴影才会慢慢的淡化。
  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都会经历无数次的生离死别,如果我们每一次都能处理好,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坚强,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有韧性。我们也会把这种韧性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所以走出死亡阴影,走出丧亲的悲伤体验,让自己回归常态,这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都是一种健康的回归,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文献
全球科技公司正在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  截至笔者落笔,全球有超过94,000例COVID-19病例,在美国已确认128例。华盛顿州金县(靠近微软公司园区)持续不断的冠状病毒爆发导致21例病例确诊和8例死亡。亚马逊还证实,西雅图的一名员工本周已对COVID-19进行了阳性测试。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继续在世界各地蔓延,微软允许并鼓励其员工在家工作,这家软件巨头已经更新了针对员工的指导方针,允许位于西雅
期刊
作为一位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学教授,卡特·卡斯特(Carter Cast)听过很多企业的推介宣讲。  卡斯特是普里茨克集团(Pritzker Group)风险投资团队的运营合伙人,也是凯洛格商学院的创业学实战教授,他每年都要面对100多家年轻的公司创业者高谈阔论、推销宣讲。其中,有些推介来自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还有一些是刚从学校毕业并想进入市场的“菜鸟”。不管来自何方,成功的游说通常都会让兴奋的投资者起
期刊
目前,意大利已经成为了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地区。3月10日意大利政府下令封锁14省,可是消息提前两天泄露,大量人口从北部疫区匆匆逃至南部。据《卫报》报道,短短两天时间,就有9000余人从北部逃亡至南部的普利亚大区,对比此前意大利人对疫情的“开放”态度,顿时成为全球媒体的热门话题。  国人相对熟知的意大利上一场疫情恐怕要追溯到遥远的公元1348年,正是600多年前的那场黑死病启发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
期刊
古代中国社会一直流传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这里所谓的“读书”,并非单纯指吸收知识、改善修养的意思,而是将读书作为一种途径,希望通过寒窗苦读能高中科举,取得官职,进而带来财富,提升家族名声和社会地位。至于其他同样能促使个人和家族向上流动的方式,如营商谋利或从军立战功等,在中国这样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 (金观涛、刘青峰,1992),却一直受到士大夫阶层的贬抑。由于士大夫阶层拥有很大的权力,
期刊
自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三月初在美国西岸城市西雅图发生感染案例和死亡案例之后,全美国各州开始渐次进入紧急状态。总部设在西雅图的亚马逊公司更是早早在疫情出现之初就在二月底宣布取消员工国内外的出差计划,不管原来因为公务要去什么地方,在三月底之前,这些公务差旅全部延期或取消,或者改为在网上进行。同样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和三月初出现确诊病例的斯坦福大学也很快宣布全校改为网上授课。三月六日,美国东岸城市波士顿
期刊
三年前,老林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带着十岁的儿子壮壮和茉莉组建了新家庭,并且有了他们自己的儿子。现在茉莉要负责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壮壮进入了青春叛逆期,比原来愈发难以教养,常常因为各种学习、游戏和交友的问题被学校投诉,进而引发老林对茉莉的不满,认为她只把心思放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对于壮壮疏于真正的关爱。老林是一家大型上市企业的老板,事业上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两次婚姻变故。和第一任妻子生育的大儿子已经海
期刊
2013年2月,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玛丽学院才读了不满一年,成思超就向父亲提出回国创业。起初,成思超担心父亲责备,盘算了一大堆借口,没想到父亲听了他的想法,并没有横加责怪,只亲轻描淡写地说,“既然决定了,你就把英国的东西该卖的卖,该拿回来的拿回来,先去ESR上班吧。” 父亲了解自己的儿子,成思超是那种只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的孩子,于是大一没读完的成思超收拾好行囊便辍学回国了。 
期刊
在家族企业中,不管女性家族成员已婚还是未婚,她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这些女性成员当中,有些是从企业的基层做起,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家族决策层中的,还有一些则是身为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女性企业家。对于家族企业中女性的作用,我们大体上可根据企业所强调的功能和作用分为两种,分别是“家族功能”和“企业功能”。强调家族功能的企业往往是“生态型家族企业”,而强调企业功能的企业往往属于“企业型家族企业”。前者的企业规模
期刊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最早的记录源自心理学家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研究。经历战争的极端压力后,士兵们出现“战场疲劳症”,出现“心理麻痹”的心理现象,对外界反应减少,情绪沮丧、过分敏感、失眠、焦虑、易怒、有攻击行为、情感疏离、回避社会活动、没有安全感、记忆丧失、注意力下降。外面看上去可能表现一切正常,但是三五年后,他们突然“觉醒”,陷入回忆的噩梦之中。  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会带来巨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人们也逐渐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像企业需要迅速复工,对于个体而言亟需应对的就是疫情中的心理创伤,比如对于无常死亡,人们如何消解悲伤?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认为:“人一辈子经历无数的生离死别,如果能处理好,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有韧性。走出死亡阴影,走出丧亲的悲伤体验,自己回归常态,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健康回归。”  疫情下被放大的集体性焦虑  “此次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