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十记之一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lbe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什么地方呀?绿树满院,浓荫匝地;鲜红的花朵,在骄阳中迎风怒放。同行的一位女同志脱口而出说:“这里真像是苏州!”我自己也真的想到了二十年前漫游过的地上天堂苏州。除了缺少那些茂密的竹林以外,这里不像苏州又像什么地方呢?这里是地地道道的苏州的某一个角落。
  然而不是,这里是我的家乡临清。
  我记忆中的临清不是这样子的。完完全全不是这样子的。我生在过去独立成县、今天划归临清的清平县。在那个地方,除了黄色和灰色之外,好像什么都没有。我把自己的回忆翻腾了几遍,然而却找不出半点的红色。灰色,灰色,弥漫天地的灰色啊!如果勉强去找的话,大概也只有新娘子腮上涂上的那一点点胭脂,还有深秋时枣树上的黄叶已将落尽,在树顶上最高枝头剩下的几颗红枣,孤零零地悬在那里,在冷冽的秋风中,在薄薄的淡黄色中,红艳艳,夺人眼目。
  今天我回到家乡,第一个来到的地方就是临清县招待所。我来到家乡,第一眼就看到了南国的青翠与红艳。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心头洋溢着快乐的激情。在这招待所里,大多是新盖的平房,窗明几净。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木,并不茂密,但却疏落有致。残夏的阳光强烈但并不吓人。整个院落给人以明朗舒适的感觉。这个招待所餐厅所在的那一个小院,就是我们误认为是苏州的地方。
  临清虽然说是我的家乡,但是,我对于临清并不熟悉。古人诗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只是在阳光普照下,徜徉于临清街头,心中似有淡淡的游子归来之感。在我眼中,一切都显得新鲜而陌生。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他们的穿着,虽然比不上大都市,但也决不土气。间或也有个别的摩登女郎,烫发,着高跟鞋,高视碎步,挺胸昂然走过黄土的街道。
  街道两旁,摆着一些小摊子,有的堆满了蔬菜,都干净而且新鲜,仿佛把菜园中的青翠湿润之气,也带到城市中来。食品摊子很多,其中的一个摊子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穿着颇为时髦的少女,脚蹬半高跟鞋,头发梳成了像马尾巴似的一束,在脑袋后面直摇晃。这种发式大概也是有个专门称呼的,恕我于此道是門外汉,一时叫不出来。她站在炉子旁边,案板后面,在全神贯注地擀面,烙一种像烧饼似的东西。她动作麻利、优美,脸上流着汗珠,两腮自然泛起了红潮,“人面桃花相映红”,可惜这里并没有桃花,无从映起。这一幅当炉少女的图画,引起了我的兴趣。她烤的那一种烧饼,对我这远方归来的游子也具有诱惑力。我真想站在那里吃上一顿,但也只是想想而已,没有真正那样去做。
  同行的人都对教育有兴趣,很关心。所以在看了两座清真寺、胜利桥和一座古塔以后,就去参观著名的临清一中。因为是星期天,学校的大门(好像是后门)上了锁,汽车开不进去,我们只好下车,从两扇门之间的相当宽的缝隙里挤了进去。院子里静悄悄的,不见人影,只有几只老母鸡咕咕地叫着,到处转悠。有几件洗晒的衣服,寂寞地挂在绳子上。我们原以为大概就是这样子了。但是,我们走过一间教室,偶尔推开门向里一看:在不太明亮的屋子里,却有一群男女孩子坐在课桌旁,鸦雀无声地在学习,个个精神专注,在读着什么,写着什么。我们的兴致一下子高了起来。我们走近桌子,同他们搭话。他们站起来说话,腼腆但又彬彬有礼,两腮红润得像新开的花朵。我们取得了经验,接着又走进了几间外面看上去已经有点古旧的教室,间间情况都是这样。我们万没有想到,在外面一片寂静中,屋子里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此时此地,我想得很远很远。我的心飞出了这一间间简陋的教室,飞出了我的家乡临清。难道这种动人的情景只能在我家乡这一个小角落里看得到吗?我不相信情况就是这个样子。一粒沙中可以看到宇宙。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角落,还不知道有多少这样可爱的孩子。孩子身上承担着祖国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有我眼前这样一些孩子,我们祖国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不是一清二楚了吗?在我的家乡不期而遇地看到这样一些孩子,我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感觉,不也一清二楚了吗?
  在残夏的骄阳中,看到了这样一些东西以后,我真觉得,我的家乡是非常可爱的。我虽然不能同街上的每一个人都谈谈话,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但是,从他们的行动上,从他们的笑容上,我知道,他们是快乐的,他们是满意的,他们是非常地快乐和满意的。我的眼睛一花,仿佛看到他们的笑容都幻化成了一朵朵的花,开放在我的眼前。笑容是没有颜色的,但既然幻化成了花朵,那似乎就有了颜色,而这颜色一定是红的。再加上刚才在临清一中看到的那一些祖国的花朵,于是我眼前就出现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灿烂夺目,熠熠生光,残留在我脑海里的那种灰色,灰色,弥漫天地的灰色,一扫而光,只留下红彤彤的一片,宛如黎明时分的东方的朝霞。
  (节选自《季羡林文集》)
  本文采用触景生情法,从作者还乡所住的招待所,到街道,再到临清一中,移步换景,借景抒情。
  “真”与“朴”是季羡林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到文中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描写语言——多用短句,用语简练。无论是对街道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描写都尽可能白描,以贴近其本色,且多摹其态其神,丝毫不显匠气。
其他文献
■  一、掌握答题方法  筛选信息要有目标意识。目标意识是指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答题的目标意识就是始终抓住题干,特别是分析选项时,不要忘记题干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而这些不同的说法所传达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
期刊
第一招看构图  考生要仔细察看漫画是单幅、双幅还是多幅,从中捕捉作者的思路。如2016年全国卷Ⅰ的漫画材料(参见考情分析)由四幅小漫画组成,上面的两幅漫画是第一组,下面的两幅漫画是第二组。漫画一分组,就构成了叙事的流动性、情节性。  第二招看文字  由于图画符号有不确定性,因此,漫画上的文字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些文字恰恰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如201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所给漫画上只有“100”“98”“
期刊
“教育”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广的概念,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人们一般特别看重学校教育,而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视而不见。其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养成教育基本上要由家长来完成。家庭教育的内容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道德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和人生观的养成。家长对孩子日常行为、学业成绩的评价,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
期刊
今年全国25个省份加入到“全国卷”的大阵营中,不少老师认为,作文命题应该是力求平稳,可能会沿袭2015年全国卷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而且前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曾透露过今年作文的命题方向,“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今年全国卷的3套试题中,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均带有较明显的任务驱动,且是文
期刊
【导语】  最美是风景。大自然本身,就是美景。臻于完善的美必不可缺少自然的参与,只有自然之美可称为永恒之美。  自然的存在,满足了人类对美的渴望。美成为人理智思考的對象,为人所追逐理解,人从中获得灵魂的营养,继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期刊
综观2016年全国9套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閱读,“选材多样,考查全面”的“风貌”清晰可见。具体来说,有如下特点:  一、选文来源多元化  2016年仅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以及上海卷前一篇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二十四史》,占10篇選文的2/5。北京卷选的是诸子散文,江苏卷选的是家传,浙江卷选的是古典小说,上海卷后一篇选的是杂记(《勿斋记》)。选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绩、谏诤、廉洁、经济、民本、
期刊
你有你的梦想,我有我的志向;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有你的态度,我有我的自信。每个人生来不同,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必迎合别人,也不必为谁而改变,因为你就是你,是不一样的烟火。  乌鸦的声音虽难听,但那是属于它的声音,是它特有的标志。它不必为了迎合别人的喜好而移居到东村。只要做好自己,坚持自我,乌鸦终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马云,坚持自我才成为了互联网的大亨。他曾经创业连连失利,但他不放
期刊
心中的风景是什么?一杯淡水,一壶清茶,可以品出心中风景的滋味;一朵鲜花,一片绿叶,可以增添心中风景的灵动;一卷书册,一间陋室,可以领略心中风景的美好。  苏武心中的风景是祖国。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被扔进云霄深处;凭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书写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恋。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他选择了忘却财富,铭记忠心,给人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任匈奴的天空再广袤,也装不下苏
期刊
朝阳撩开了黑夜的幕布,在大雨浣洗过的世界里,伴着啾啾的鸟鸣,冉冉升起。  走在家门口的小径上,看着路边的梧桐生长出新的枝叶,欣赏着路边的草丛中开出的惹人怜爱的花,心中安然自适。忽忆起拐角处那株白玉兰,忙加快了脚步想去看看,看看它雨后的模样。  只一眼,一颗平静的心便狂跳起来。黑魆魆的树干上没有一丝绿意,连那盘错着的枝干也毫无生气——它死了,在这百花争艳的大好时光里死去了。  我记忆中的白玉兰哪是这
期刊
梳理材料中的角色,多向辐射法  有时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我们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也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也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文题呈现】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