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段相应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提升孩子在各个学段中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对课标的解读认知
首先,咬文嚼字,精准理解。重点词语要弄清其内涵,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是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读错字,不读错音调,不读断词句,根据标点读出恰当停顿;流利,是指在正确的基础上,不读破句,不拖泥带水,不结结巴巴,不破坏文章的表现力,不唱读。流利不等于读得快;有感情,是指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其次,学到什么程度要适切,要进行前后比照。
把握学段目标的几个关键
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理解生词是重要任务。“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是途径与方法;第二,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第三,理解语言形式。学生会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领悟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第四,对于不理解的要质疑,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体悟文本的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精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文心雕龙》里也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的是阅读的个性化和个性化的阅读,都要求阅读主体的情感投入,通过仔细体会语言形式所反映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及迷人的自认景观等去感受语言形式的表现功能,去领悟情感,与文本、作者实现视界的融合、心灵的碰撞,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家园。而且,阅读教学不仅要体现工具性,还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人文内涵。具体包括: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践行反思
只有真实的经历,才能真正地习得。以下是笔者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案例,以《落花生》为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着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呢?
启示与思考:教师基于学生的初读情况,设计了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有效地引领学生善于抓住课文的几幅场景,用关键词来概括,指向明确,有助于引领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脉络,为学生概括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学生: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尝花生。
教师:大家看,这篇课文围绕着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尝花生”这四部分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再来默读一下课文,看看能不能试着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写字纸,请你们把概括的主要内容工整、美观地写下来吧。写完后自己小声读一读,看看有没有错字和不通顺的句子,改一改。
启示与思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回答给予了肯定之后,安排了“读课文”和“写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再次“默读课文”,是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印象;“动手写一写”,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语言文字的组织整理,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改一改”,是让语句更精练,表达更准确的过程。这是一个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亲身经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
教师:下面,咱们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概括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认真看、仔细听,看看他们两个谁概括得比较好。
“你觉得他们两个谁概括得比较好啊?说说你的理由。”这一问题的设计,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阅读法,引领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发现,阐述好的理由,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好”就是简洁明了、准确概括。其中有对“简洁概括”方法的渗透与引领。这是一个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明白怎样概括才能全面、简洁、明了的过程。
结语
总之,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阅读课上训练孩子的概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对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是一次有效的尝试,我们只有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让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并且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肯定会不斷提升。
我对课标的解读认知
首先,咬文嚼字,精准理解。重点词语要弄清其内涵,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是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读错字,不读错音调,不读断词句,根据标点读出恰当停顿;流利,是指在正确的基础上,不读破句,不拖泥带水,不结结巴巴,不破坏文章的表现力,不唱读。流利不等于读得快;有感情,是指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其次,学到什么程度要适切,要进行前后比照。
把握学段目标的几个关键
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理解生词是重要任务。“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是途径与方法;第二,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第三,理解语言形式。学生会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领悟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第四,对于不理解的要质疑,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体悟文本的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精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文心雕龙》里也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的是阅读的个性化和个性化的阅读,都要求阅读主体的情感投入,通过仔细体会语言形式所反映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及迷人的自认景观等去感受语言形式的表现功能,去领悟情感,与文本、作者实现视界的融合、心灵的碰撞,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家园。而且,阅读教学不仅要体现工具性,还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人文内涵。具体包括: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践行反思
只有真实的经历,才能真正地习得。以下是笔者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案例,以《落花生》为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着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呢?
启示与思考:教师基于学生的初读情况,设计了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有效地引领学生善于抓住课文的几幅场景,用关键词来概括,指向明确,有助于引领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脉络,为学生概括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学生: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尝花生。
教师:大家看,这篇课文围绕着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尝花生”这四部分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再来默读一下课文,看看能不能试着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写字纸,请你们把概括的主要内容工整、美观地写下来吧。写完后自己小声读一读,看看有没有错字和不通顺的句子,改一改。
启示与思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回答给予了肯定之后,安排了“读课文”和“写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再次“默读课文”,是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印象;“动手写一写”,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语言文字的组织整理,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改一改”,是让语句更精练,表达更准确的过程。这是一个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亲身经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
教师:下面,咱们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概括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认真看、仔细听,看看他们两个谁概括得比较好。
“你觉得他们两个谁概括得比较好啊?说说你的理由。”这一问题的设计,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阅读法,引领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发现,阐述好的理由,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好”就是简洁明了、准确概括。其中有对“简洁概括”方法的渗透与引领。这是一个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明白怎样概括才能全面、简洁、明了的过程。
结语
总之,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阅读课上训练孩子的概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对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是一次有效的尝试,我们只有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让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并且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肯定会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