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三步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wi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三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其他文献
经典作品大都包含着正确的评价和选择,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它们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记录体现了民族优良品格,保留积累了许多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学生时代充分阅读文学经典作品,有助于塑造具有健全高尚性格的人,满足他们共通的心理诉求,构建和谐理念,张扬和谐精神,提升人的开拓精神、乐观精神、奉献精神,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人生价值。   既然文学经典有这么多的
期刊
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语感培养   首先,应该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
期刊
去年的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一所中学去慰问,在总理与老师们谈话的会议室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十分醒目的标语: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幅标语的核心,就在一个“真”字。一个“真”字,含义丰富,意味深长。  有了“真”,才会诞生善与美。真善美盛行,则华夏大地上春光明媚,个人进步成才,家庭幸福美满,社会安定和谐,国家繁荣昌盛。反之,离开“真”,便会滋生丑与恶。在十余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我通过
期刊
前一段上过一节公开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多环节都交给学生来处理,一节课上的平平顺顺的,但总感觉还是缺点什么。回头反思,自我感觉缺少了语文课堂所特有的激情和教材挖掘的深度。该激情激荡的时候没有语言的感染,该精讲的地方没有讲出深度,忽视了教师讲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讲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不是代替和包办。有人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文本就像一个苹果,传统课
期刊
一、了解心理,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的学生会一改小学时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变得越来越不爱发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沉闷不语的课堂氛围。而学生不动口,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又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从而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这是初中语文教师极为头痛又难以应对的一大难题。而只要我们老师认真地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其实学生的这种越
期刊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新奇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注意力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并总是伴随着心理过程而进行。心注意着什么,就在感知着什么,记忆着什么,思考着什么,想象着什么,体验着什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如教形声字“蛀”和“住”及“注”时,“主”加虫为“蛀”,加人为“住”,加水为“注”。我利用抽啦影片的
期刊
中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工具课,只是把学生培养成美的接受者和欣赏者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美学观点看,文章的创作就是一个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教会学生以艺术的心灵,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就要培养他们对美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那么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事物时就要对其提出观察的要求。如对野菊花的观察:第一要观察全过程,
期刊
一、会摘要,简单扣题   1、直接摘取法:即直接选取材料中某一个句子作标题   例如: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超越了自私,你就刚毅;超越了怯懦,你就会更加自信;超越了偏私,你就会胸怀博爱;超越了挫折,你就会不断进步……超越,实在是非常之举。要求:请以“超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根据以上材料,采用直接摘取法,题可拟为:(1)《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2)《超越,实在是非常之举》。   2、
期刊
中考中,多数学生最头痛的莫过于中考作文。因为中考作文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 进入理想的高中。因此,中考作文成功的支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支点之一:以不变应万变——审清题目永远是作文的第一要务。   尽管老师一再强调审题,可是考场上,仍有很多同学忽视这一点,下笔仓促,偏离主旨,不着要义。教训年年有,“知道”却“做不到”是通病。近些年,中考中出现了大量的话题作文,其开放性最大限度的给
期刊
一、树立创新意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的定论,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的可塑性不容忽视,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他,他就会具有某种思维倾向。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便能形成积极的创新型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