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琴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悠久的古琴文化,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品质,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典诗词描写及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偶像。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发掘整理,古琴文化得到了传承发展与创新。本文就古琴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进行研究和探讨,结合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揭示当前传承发展古琴这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对古琴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迎接新时代文化创新中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琴;传承;发展;方法;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古琴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具有重视生命享受这一精神特质。它吸收了我国儒学、道学两大支脉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古琴文化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古琴文化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古琴曲主要用五正音,即五声音阶,这可以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古琴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天人合一的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这也是古琴最适宜于夜深人静、净水湖畔弹奏的理由,因为这样的环境最能与古琴音乐的风格和其所追求的意境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由此可见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这两个字恰到好处,对古琴的欣賞和认识是需要从其深度的文化底蕴中挖掘出精神内涵,追求“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而不是单一从琴乐的曲调理解。这些主要表现在对古琴音乐题材的选择、精神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代表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奏古琴,有“孔子闻琴乐《韶》,三月不知肉味”之说。而“《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听”的佳话也因古琴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都是史书记载的著名琴家;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成为广为流传的曲目。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与《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在出土的六朝时期砖画《竹林七贤》中(图1),古琴演奏已经从器乐独奏发展为多人多乐器合奏,汉魏晋时期是古琴演奏形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依旧没有受到西乐的干扰,依旧按照“三分损益律”的中国律制和文字谱斫琴和弹奏琴曲(图2),在这一时期,曹柔将古琴从描述弹奏的文字谱中解放出来,发明了“减字谱”(图3),即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大大简化了古琴谱的阅读,推动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入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他创造的简字谱是后来一直沿用至今的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
宋代又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同时也是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宋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将古琴文化纳入他们政治理想的一部分,成为为学致仕的一门必修课。明、清时期古琴文化基于宋代的成果和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出现兴盛局面,大量琴谱得到便利的刊刻并流传,目前见于记载的琴谱就有一百四十多种,而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琴学一时兴盛,大到皇帝与藩王,小到教坊市井,无有不习琴。明初琴家冷谦所作《琴声十六法》,即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所提出的理论。
古琴减字谱发明,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琴谱能够被后人再现,而且加之减字谱记谱只强调指法节拍而不强调节奏时值,使得古琴谱在传谱弹奏过程中,因地域和人的气韵产生了同一琴曲传承风格派系的多元化的现象。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从而存在着许多流派,其数量之多,也是大部分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比拟的。隋唐赵耶利所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到了明朝,江、浙、闽派对其他地区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秦派及终南派。 中国古琴文化在历史上一度繁盛,派系兴旺,名家云集,但是古琴文化作为一个儒家和道家等哲学的集大成者,也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今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逐渐拥有话语权,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青睐。西方文化逐渐地与中国文化融合碰撞,中国在向外展现文化软实力,更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由于西方鼓吹的“拜金意识形态”主流文化和脱离群众的所谓“高谈艺术性”的精英文化及围绕都市霓虹的“小资”情调文化,使得广大社会各阶层都受到鲜明的商业属性世俗文化的裹挟和麻痹,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中尚贤文化、耻感文化、君子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渐渐失去了追求。
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随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先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古琴名家传人也逐渐受人关注,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演出,更是向人们宣传了古琴文化,许多琴馆兴起,招收学生学习古琴和古琴文化。1999年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首次奏响了古琴,为古琴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2008年8月8日,龚一弟子陈雷激将古琴奏响在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一章,全世界人民将目光聚焦在了古琴上。2016年欢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一曲古琴与大提琴合奏《高山流水》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相知相近的美好寄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基础,而创新是生命,两者辩证统一。当前,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审美评判标准仍是西方的,而古琴文化,在现代音乐教育讲台上的传承几乎已断裂。现代音樂教育基本以西方音乐为主,无论从教授方式和教学内容包括教材都是围绕西方音乐文化,是钢琴和五线谱、老师的美声唱法、西洋乐理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大量西方音乐文化,同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在现代音乐教育的课堂上萎缩,古琴文化就更难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立足。在调查中,52%的表示不喜欢民族音乐,31%的学生仍然无法将一些民族乐器的名字与乐器对号入座,76%的受访者认为古琴和古筝是同一乐器。这样的结果,一方面由于音乐教育对传统古琴文化的忽视造成绝大数学生无从了解古琴文化,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评判标准的西方化,使大量学生丧失了对古琴文化的兴趣,导致了古琴文化流失了大批的人才;另一方面古琴文化是强调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人音乐文化,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但在新时代古琴文化与大众审美情趣仍不契合,使得古琴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缓慢。古琴传统文化不仅需要面对继承,而且要面对创新。
习近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紧迫感,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当拥有文化自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古琴这一传统文化顺应新时代步伐,走向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数字化。
生活化。将古琴推向人们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了解古琴文化,逐步接受古琴,让弹奏古琴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让音乐的教化作用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让古琴的美育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图4、图5)。
社会化。使传统古琴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尤其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组织雅集,重大活动上推出古琴演奏,改变人们对古琴的误解与误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含有古琴的免费培训和文化活动,在社会上举办公益性的古琴培训,扩大古琴受众,使得古琴非遗文化技艺得到广泛传承(图6)。
教育化。使古琴成成为小学、中学的美育课程。加强音乐学院及音乐机构古琴培训与考级的宣传教育,举办古琴进校园,与课堂上的音乐课与语文课进行示范结合,在乐理课程中融入传统乐理的文化的内容,在全国开展古琴交流与打谱会活动。
数字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古琴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古琴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古琴传统文化,喜爱古琴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结 语
党的十九大之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继续开拓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2] 李美燕:《琴道与美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 张计:《论古琴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J].《学术交流》,2007年第9期。
[4] 叶明媚:《静远淡意趣盎然——古琴音乐的空间美感》[J].《中国音乐》,1988年第4期。
[5] 胡文胜:《中国古琴音乐的浪漫风格》[J].《音乐探索》,1990年第2期
[6] 龚一:《关于古琴音乐的社会定位》[J].《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
[7] 章华英:《古琴音乐与东方哲学》[J].《中国音乐》,1991年第3期。
[8] 王永昌:《浅谈古琴音乐的审美价值》[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9] 冯光钰:《古琴音乐与现代文化》[J].《人民音乐》,1995年第11期
[10] 张雅琳:《中国传统琴道的精神文化底蕴》[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11] 彭岩:《对古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琴;传承;发展;方法;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古琴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具有重视生命享受这一精神特质。它吸收了我国儒学、道学两大支脉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古琴文化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古琴文化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古琴曲主要用五正音,即五声音阶,这可以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古琴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天人合一的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这也是古琴最适宜于夜深人静、净水湖畔弹奏的理由,因为这样的环境最能与古琴音乐的风格和其所追求的意境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由此可见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这两个字恰到好处,对古琴的欣賞和认识是需要从其深度的文化底蕴中挖掘出精神内涵,追求“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而不是单一从琴乐的曲调理解。这些主要表现在对古琴音乐题材的选择、精神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代表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奏古琴,有“孔子闻琴乐《韶》,三月不知肉味”之说。而“《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听”的佳话也因古琴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都是史书记载的著名琴家;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成为广为流传的曲目。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与《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在出土的六朝时期砖画《竹林七贤》中(图1),古琴演奏已经从器乐独奏发展为多人多乐器合奏,汉魏晋时期是古琴演奏形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依旧没有受到西乐的干扰,依旧按照“三分损益律”的中国律制和文字谱斫琴和弹奏琴曲(图2),在这一时期,曹柔将古琴从描述弹奏的文字谱中解放出来,发明了“减字谱”(图3),即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大大简化了古琴谱的阅读,推动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入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他创造的简字谱是后来一直沿用至今的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
宋代又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同时也是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宋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将古琴文化纳入他们政治理想的一部分,成为为学致仕的一门必修课。明、清时期古琴文化基于宋代的成果和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出现兴盛局面,大量琴谱得到便利的刊刻并流传,目前见于记载的琴谱就有一百四十多种,而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琴学一时兴盛,大到皇帝与藩王,小到教坊市井,无有不习琴。明初琴家冷谦所作《琴声十六法》,即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所提出的理论。
古琴减字谱发明,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琴谱能够被后人再现,而且加之减字谱记谱只强调指法节拍而不强调节奏时值,使得古琴谱在传谱弹奏过程中,因地域和人的气韵产生了同一琴曲传承风格派系的多元化的现象。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从而存在着许多流派,其数量之多,也是大部分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比拟的。隋唐赵耶利所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到了明朝,江、浙、闽派对其他地区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秦派及终南派。 中国古琴文化在历史上一度繁盛,派系兴旺,名家云集,但是古琴文化作为一个儒家和道家等哲学的集大成者,也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今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逐渐拥有话语权,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青睐。西方文化逐渐地与中国文化融合碰撞,中国在向外展现文化软实力,更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由于西方鼓吹的“拜金意识形态”主流文化和脱离群众的所谓“高谈艺术性”的精英文化及围绕都市霓虹的“小资”情调文化,使得广大社会各阶层都受到鲜明的商业属性世俗文化的裹挟和麻痹,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中尚贤文化、耻感文化、君子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渐渐失去了追求。
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随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先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古琴名家传人也逐渐受人关注,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演出,更是向人们宣传了古琴文化,许多琴馆兴起,招收学生学习古琴和古琴文化。1999年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首次奏响了古琴,为古琴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2008年8月8日,龚一弟子陈雷激将古琴奏响在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一章,全世界人民将目光聚焦在了古琴上。2016年欢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一曲古琴与大提琴合奏《高山流水》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相知相近的美好寄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基础,而创新是生命,两者辩证统一。当前,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审美评判标准仍是西方的,而古琴文化,在现代音乐教育讲台上的传承几乎已断裂。现代音樂教育基本以西方音乐为主,无论从教授方式和教学内容包括教材都是围绕西方音乐文化,是钢琴和五线谱、老师的美声唱法、西洋乐理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大量西方音乐文化,同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在现代音乐教育的课堂上萎缩,古琴文化就更难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立足。在调查中,52%的表示不喜欢民族音乐,31%的学生仍然无法将一些民族乐器的名字与乐器对号入座,76%的受访者认为古琴和古筝是同一乐器。这样的结果,一方面由于音乐教育对传统古琴文化的忽视造成绝大数学生无从了解古琴文化,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评判标准的西方化,使大量学生丧失了对古琴文化的兴趣,导致了古琴文化流失了大批的人才;另一方面古琴文化是强调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人音乐文化,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但在新时代古琴文化与大众审美情趣仍不契合,使得古琴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缓慢。古琴传统文化不仅需要面对继承,而且要面对创新。
习近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紧迫感,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当拥有文化自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古琴这一传统文化顺应新时代步伐,走向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数字化。
生活化。将古琴推向人们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了解古琴文化,逐步接受古琴,让弹奏古琴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让音乐的教化作用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让古琴的美育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图4、图5)。
社会化。使传统古琴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尤其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组织雅集,重大活动上推出古琴演奏,改变人们对古琴的误解与误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含有古琴的免费培训和文化活动,在社会上举办公益性的古琴培训,扩大古琴受众,使得古琴非遗文化技艺得到广泛传承(图6)。
教育化。使古琴成成为小学、中学的美育课程。加强音乐学院及音乐机构古琴培训与考级的宣传教育,举办古琴进校园,与课堂上的音乐课与语文课进行示范结合,在乐理课程中融入传统乐理的文化的内容,在全国开展古琴交流与打谱会活动。
数字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古琴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古琴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古琴传统文化,喜爱古琴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结 语
党的十九大之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继续开拓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2] 李美燕:《琴道与美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 张计:《论古琴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J].《学术交流》,2007年第9期。
[4] 叶明媚:《静远淡意趣盎然——古琴音乐的空间美感》[J].《中国音乐》,1988年第4期。
[5] 胡文胜:《中国古琴音乐的浪漫风格》[J].《音乐探索》,1990年第2期
[6] 龚一:《关于古琴音乐的社会定位》[J].《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
[7] 章华英:《古琴音乐与东方哲学》[J].《中国音乐》,1991年第3期。
[8] 王永昌:《浅谈古琴音乐的审美价值》[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9] 冯光钰:《古琴音乐与现代文化》[J].《人民音乐》,1995年第11期
[10] 张雅琳:《中国传统琴道的精神文化底蕴》[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11] 彭岩:《对古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