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和目标,使教师在体制上颠覆了原有的生存惯性。这要求我们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使数学教学从单纯地传承知识转变为在知识学习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接受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也广泛应用在学习中。
一、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性质,决定着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行为来实现,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苏教版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需要教师去认真研读、领会、感悟,在了解教材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出苏教版教材所蕴含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教师将通过苏教版教材的合理使用,实现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确立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教材观,走向“建构知识、能力、人格型的学生”的学生观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观。
如同样教学《加法运算律》这一内容时,大纲教材注重运算律意义的文字描述,通过几组算式的计算,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得出运算律的意义。教材明确给出了运算律意义的文字描述,教师看教材就知道教什么、怎么教,造成教师为教规律而教,学生进行简单的不完全归纳就得出结论,让学生死记规律,套用规律去完成机械重复的练习。新教材则通过安排一幅计算操场上跳绳、踢毽子的人数的主题图和植物娃娃提出的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完成学习内容。通过对教材文本的阅读,不难发现编者的意图:一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二是重视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可通过以下教学思路来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课外活动时,你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
2.出示主题图:看,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活动。
3.引导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主要呈现三个问题:①跳绳的有多少人?②女生有多少人?③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解决问题①,板书两种解法:28 17=45(人),17 28=45(人)。
2.仔细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3.你还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算式吗?你能写多少个?
(三)引导归纳,总结规律
通过刚才的探究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把发现的规律用简便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置身于他们熟悉的情境之中,选取了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作为知识产生的背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推理、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促进教学目标定位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每一节课所要达到的行为标准。传统的教学目标制订得单一、不全面,以知识、技术、技能为传授的重点,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考虑不够。苏教版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由原来的一元型向多元型转变,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内容,准确制订出符合学生现实,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又有利于课堂实际操作的,最终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在过程中获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个性解放与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如《圆柱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通过计算罐头盒侧面商标纸的面积,引出将罐头盒侧面展开这一操作活动,来研究、认识圆柱侧面的形状,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可作如下教学设计:
1.激发探究欲望。教师出示一个圆柱形纸盒后说:“老师想请你帮我设计一个与手中纸盒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准备多大面积的纸板吗?”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2.想象思考。(1)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2)这个展开图与圆柱有什么联系?(3)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动手操作。拿出你准备好的圆柱形纸盒,利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
(1)有的学生将圆柱放在纸上滚一圈,画下滚动后的图形;(2)有的学生将圆柱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3)有的学生将圆柱侧面沿一条线段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4.汇报交流。
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的想象思考、动手操作、比较推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圆柱体的认识,理解了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了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操作、想象的能力,发展了空间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顽强的学习毅力等,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促进知识呈现形式的转变
苏教版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只有当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教材才能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学生往往对活动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强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因此,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把课本上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如在教学《比例尺的复习与运用——解读涟水》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先用课件展示涟水县各景点及风景区的图片,使学生既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又与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对比例尺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第一环节:走进涟水——基本练习,解答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有关练习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第二环节:了解涟水——知识的应用,主题广场是一个近似长方体的休闲公园,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的地图上,量得主题公园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计算主题公园占地多少公顷;第三环节,建设涟水——小小设计师,随着涟水经济的腾飞,涟水正在进行城市建设改造,请你为涟水设计一个面积为280平方米的绿地,画出平面图,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最后师生共同交流这节课的感受与收获。这样的教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设计,把数学带进生活,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促进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激励性评价,肯定、鼓励、表扬、赏识学生的行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融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师要适时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中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汇报说:“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图形。”教师当即赞扬他:“你观察得真仔细!”有的学生汇报说:“通过与同桌比较,我发现了圆柱的高。”教师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了不起。”有的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相等的方法,教师称赞他说:“你的思维灵活,想象独特。”有的学生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教师真情地握住她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老师都没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的学生说法不全面时,教师鼓励他说:“你虽然说出了一半,但已经很不容易了,只要今后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赶上来的。”有的学生说法错误时,教师也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说:“你的交流虽然和正确说法有出入,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地站起来和大家交流,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样对学生具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想法和不同发现以及错误的回答,教师都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与尊重,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此外,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还可以通过教学组织由“组织教学”向“动机激发”转变,教学方法由“封闭兵营型”向“开放型”转变,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生学习方式在接受与探索、独立与合作之间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总之,要想通过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应当在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定位、知识呈现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上下工夫。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实践,实现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一、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性质,决定着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行为来实现,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苏教版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需要教师去认真研读、领会、感悟,在了解教材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出苏教版教材所蕴含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教师将通过苏教版教材的合理使用,实现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确立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教材观,走向“建构知识、能力、人格型的学生”的学生观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观。
如同样教学《加法运算律》这一内容时,大纲教材注重运算律意义的文字描述,通过几组算式的计算,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得出运算律的意义。教材明确给出了运算律意义的文字描述,教师看教材就知道教什么、怎么教,造成教师为教规律而教,学生进行简单的不完全归纳就得出结论,让学生死记规律,套用规律去完成机械重复的练习。新教材则通过安排一幅计算操场上跳绳、踢毽子的人数的主题图和植物娃娃提出的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完成学习内容。通过对教材文本的阅读,不难发现编者的意图:一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二是重视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可通过以下教学思路来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课外活动时,你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
2.出示主题图:看,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活动。
3.引导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主要呈现三个问题:①跳绳的有多少人?②女生有多少人?③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解决问题①,板书两种解法:28 17=45(人),17 28=45(人)。
2.仔细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3.你还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算式吗?你能写多少个?
(三)引导归纳,总结规律
通过刚才的探究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把发现的规律用简便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置身于他们熟悉的情境之中,选取了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作为知识产生的背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推理、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促进教学目标定位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每一节课所要达到的行为标准。传统的教学目标制订得单一、不全面,以知识、技术、技能为传授的重点,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考虑不够。苏教版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由原来的一元型向多元型转变,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内容,准确制订出符合学生现实,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又有利于课堂实际操作的,最终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在过程中获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个性解放与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如《圆柱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通过计算罐头盒侧面商标纸的面积,引出将罐头盒侧面展开这一操作活动,来研究、认识圆柱侧面的形状,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可作如下教学设计:
1.激发探究欲望。教师出示一个圆柱形纸盒后说:“老师想请你帮我设计一个与手中纸盒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准备多大面积的纸板吗?”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2.想象思考。(1)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2)这个展开图与圆柱有什么联系?(3)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动手操作。拿出你准备好的圆柱形纸盒,利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
(1)有的学生将圆柱放在纸上滚一圈,画下滚动后的图形;(2)有的学生将圆柱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3)有的学生将圆柱侧面沿一条线段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4.汇报交流。
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的想象思考、动手操作、比较推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圆柱体的认识,理解了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了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操作、想象的能力,发展了空间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顽强的学习毅力等,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促进知识呈现形式的转变
苏教版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只有当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教材才能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学生往往对活动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强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因此,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把课本上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如在教学《比例尺的复习与运用——解读涟水》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先用课件展示涟水县各景点及风景区的图片,使学生既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又与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对比例尺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第一环节:走进涟水——基本练习,解答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有关练习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第二环节:了解涟水——知识的应用,主题广场是一个近似长方体的休闲公园,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的地图上,量得主题公园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计算主题公园占地多少公顷;第三环节,建设涟水——小小设计师,随着涟水经济的腾飞,涟水正在进行城市建设改造,请你为涟水设计一个面积为280平方米的绿地,画出平面图,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最后师生共同交流这节课的感受与收获。这样的教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设计,把数学带进生活,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促进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激励性评价,肯定、鼓励、表扬、赏识学生的行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融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师要适时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中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汇报说:“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图形。”教师当即赞扬他:“你观察得真仔细!”有的学生汇报说:“通过与同桌比较,我发现了圆柱的高。”教师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了不起。”有的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相等的方法,教师称赞他说:“你的思维灵活,想象独特。”有的学生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教师真情地握住她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老师都没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的学生说法不全面时,教师鼓励他说:“你虽然说出了一半,但已经很不容易了,只要今后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赶上来的。”有的学生说法错误时,教师也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说:“你的交流虽然和正确说法有出入,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地站起来和大家交流,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样对学生具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想法和不同发现以及错误的回答,教师都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与尊重,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此外,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还可以通过教学组织由“组织教学”向“动机激发”转变,教学方法由“封闭兵营型”向“开放型”转变,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生学习方式在接受与探索、独立与合作之间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总之,要想通过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应当在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定位、知识呈现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上下工夫。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实践,实现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