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雨茶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ggoig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春的一天,天气晴朗,与远方友人老丁相约。上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东麓的感通寺去。
  老丁是初上此寺。我是多次常客了。我们在大理七里桥公交车站下车。立刻就有几辆小马车来拉客。原来说好从七里桥步行上山的,可经不住马车主的婉言劝说,友人动摇了,便雇了小马车上山。
  上山的公路逶迤曲折,一路尽是上坡。那匹年轻的小马一开始跑得很欢,蹄声“得得”,铃声“叮当”,伴着路边琮琤的山泉。倒是一幅有声有色的“苍山车辇图”。走着走着,坡更陡了,小马步子放慢了,鼻孔喷着粗气,腿也打着颤。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到了一处拐弯上坡处,马车实在是上不去了。年轻的车把式先是下车曳住一边的辕杆,身子向前斜朝坡道。奋力助小马一把力气,见小马不抬脚,回头抓起鞭子就要往小马身上抽打……我见状赶紧跳下车去。老丁也跳下车来,说,我们不坐了,这小马太可怜了。走路上去吧。我加倍付了车费,便和友人沿着公路上感通寺去。
  才爬近寺门,阵阵诵经的乐音,伴着股股檀香味儿扑面而来,一种浓浓的佛寺氛围正在我们身边升起。我们加快脚步进得山门,便在佛院中的凳子上坐下,聆听着这美妙的诵经之声。跋山涉水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连积累在心头的俗间烦恼也随之消失了。
  不一会儿,僧人们佛事告一段落。一位相识的长老步出大殿,我迎向前去寒暄了几句……长老单掌一竖,念声“阿弥陀佛”颔首微笑,表示欢迎,我介绍了老丁是京城诗人后,长老就要将我俩带往客堂。我谢了长老,说我们想去写韵楼讨盅佛茶。长老说“那好啊,写韵楼正空着呢。”他一边招呼着僧人备茶,一边便朝前引路。我们跟着长老转出侧堂旁的小巷,经过一段林荫小路就到“写韵楼”了。
  这“写韵楼”是在原址废墟上“修旧复旧”的。据说明代状元杨慎和大理文人李元阳、诗僧担当等。都先后在这写韵楼上住过些日子。并且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能在古人写诗的佛山写韵楼讨到一口佛茶,以茶作缘,与高僧叙茶,和古人论诗,真乃天下一大乐事也!
  我们刚坐下,一位比丘便捧着一只木托盘走来,托盘上置两对白瓷茶盏和一只紫砂陶艺茶叶罐,进楼后比丘将托盘轻巧地放在桌上便退去了:紧接着另一位和尚提一把陶制的水壶踏进楼亭来便动手置备茶事。和尚先用沸水将茶盏一一涮净,再以沸水将盏烫热,须臾间又倒去盏中烫水,将空茶盏置于桌上也退去了。长老此时打开茶叶罐取出带些银灰色的片片茶叶。我怕这茶叶不正宗,问了句“敢问长老,此茶是……”长老知我,答道:“光临我写韵楼者,贵客也。焉有不用感通雨茶之理?”我为自己的无礼感到惭愧,尴尬地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问茶名……长老笑说,贫僧晓得您是为这位远方客人来作茶宴。故用了雨前春茶。要识天下第一茶味,品此感通雨茶足矣。说着,长老提起紫砂水壶就要沏茶。友人在一旁觉得让白须长老为我们做茶事,实在过意不去,便起身去接水壶。长老眼疾手快,一边说:哪有让施主自己动手沏茶的?施主只管好好品茗就是。一边就将开水旋着圆圈缓缓地冲进白瓷盖碗茶盏里。长老年事已高,沏茶时手有些颤抖,但沸水滴水不漏。三盅茶都冲了半盏。然后将头道水泼去,又才正二八经地沏茶。那茶叶已先在头道水中微微舒展,二道水沏进盏中,茶叶一片一片的旋转着伸长开来,如鱼得水般地欢腾着,茶水也渐次地洇成了透明而莹亮的琥珀色。在雪白瓷盏的映衬下,这水中茶叶,似游龙戏凤,如蛟龙腾云,令人赏心悦目。长老这番娴熟而灵巧的沏茶功夫,还真是感通茶事的一绝呢。
  友人见茶已沏好。又听我说过在感通寺品感通茶的绝妙之处。便伸手要端盏饮用。我比了个“暂停”手势。又说稍安勿躁,待茶叶出味才好。我又向长老请教沏茶的功夫。长老说,“功夫不难,但要有心,有宁静之心。贫僧事茶奉佛多年,全在用心于以茶供佛者。心静茶自醇嘛;又茶必嘉茗,水必山泉,火必炭火,煎必三沸。也可以说这才能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工夫学不成。善哉、善哉。”如此说来,沏茶还真有些玄机,似乎还有不少辩证思维深藏其中呢。
  老丁大概是初涉佛门茶事。对长老所云有些茫然。问我,什么是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工夫学不成?又何谓火必炭火,煎必三沸?我说,前面那个问题等会儿你自会明白;而茶必嘉茗、水必山泉自不必说了。就说火吧,火必炭火,炭必栗炭,栗炭火有火焰,在煎茶用火中叫做活火……老丁大为不解。插问:活火?难道还有死火不成?我答:哦。活火就是有焰之火。无焰之火则称死火。煎茶之水又不能用柴烧,也不可烧松炭,柴和松炭都有火烟。而栗炭火的一大妙处,就是有焰无烟,烧出的水无火烟味,沏出的茶汤甘醇可口。况且火候易于掌握。沏茶的沸水很讲究,切忌烧得太开,否则,茶之精华就在太烫的水中消失了。再说所谓三沸,就是烧的水刚开始冒起像鱼眼般的小泡,稍许有声,这是一沸;再煮一会儿,水壶四周的水如山泉般的涌起,水泡如串串珍珠般上升,水面上还有蒸汽弥漫,此之谓二沸;最后,水波翻滚沸腾,水面上的蒸汽完全消散,这就是三沸。此时就要提壶撤火,不能再煨了。烧水的这三沸态势,没有活火是煎不出来的。我一边说,长老一边数着数珠,点头认可。其实,我这是班门弄斧,这一点点“学问”,都是长老一次次教诲的。友人如释重负,高兴地说,沏茶还有这样深奥的学问,我真还没有想到呢。长老捋了一把白须,说:煎茶品茶的学问多着呢。这也不是听一遍两遍就能学到手的。哦,丁老师不是到小寺赴茶宴的么?时候正好了,茶叶的精华也开始泡出来了。请、请、请。长老腾出数数珠的右手作了一个谦让的手势。我和老丁也捧起茶盏,学着长老揭开碗盖,用盖子边沿稍许拨弄茶水上面的浮叶,只见浮叶渐次摇摆着,有如鱼翔浅底般沉入盏底。那微漾的茶汤,闪出些晶莹透明的波光,在琥珀色的茶水微波中,映出写韵楼周围的青松翠色。周围青松在微风中摇晃,盏中茶水中的绿树也在婀娜起舞。凝视茶汤的光与色,真的有如丹青人茶,令人有点心醉神迷了。此景此情此茶此汤,果真是巧尽工夫学不成的。
  长老轻轻抿了一口,挢起舌头品试着。眉间露出些欣悦,看来这茶煎得的确不错。老丁有些口渴,端着茶盏拨下浮茶后,急躁了,嘴巴张大就要饮茶。我忙说,老丁,那样喝就品尝不出茶之精华了,你还是慢些,先啜一小口吧。友人有些不好意思,斜了我一眼,把嘴稍稍合拢,沿着盏边啜了一小口。这一小口真是非同小可!友人把茶汤含在嘴里,眼睛亮了,颜面也闪耀出些悦色……我也啜了一口,觉得茶水入口,口感沉着,轻轻咽下,茶水流经咽喉,顿觉茶味甘润醇美,又觉轻扬回潮到口腔里。我稍以舌品尝,又觉空若无物。老丁此时只是翘起大姆指,夸说,太好了、太好了!从来没品过如此的茶汤……我 把我的体验说了,就教于长老。长老笑笑,谦虚的说:这是品茶的一种境界,也可说是上等境界了。品茶,也讲究饮法。牛饮也是一种饮法,但茶叶和沸水都白费了。这位从京城来的老师,其实这茶水的境界。水是决定的因素。三沸至关重要。如是一沸,水嫩也,入口口感不实。如三沸过头了,水老了,人口就定觉质重难咽。就是一定要刚好三沸。火候到此,水味正妙,恰到好处。如此煎出的茶汤,味甘而香,令品茶者噙于口中颇觉沉着又不忍下咽,待下咽时有轻扬之感,挢舌抿之,又空如无物。
  我放下茶盏,说:老丁,莫说你在北京品不上如此名茶,就是我长住在茶马古道中心驿站的滇西重镇大理下关,享受这样的茶宴也很难得的。这得谢谢长老呢。长老单掌一立,呼了声佛号,说使不得,刘老师。要谢,就要谢天谢地。天地造化,有了这茫茫点苍山,才有了感通寺,也才有了感通茶;有了这苍山十九峰,才有了十八溪,也才有了这清碧溪的上好泉水。上苍造化,佛法无边。阿弥陀佛!我想,长老说的有道理。茶事虽有许多要素,但最最要紧的是山是水,如若没有合适的大山(海拔、纬度、区位、气象、土壤、水分水质、常年温度和湿度、生态环境等等适宜的因素)就种不活上等的茶树;而没有优质的山泉,茶叶再好蕴藏在叶心叶脉深处的精华也溶解不出来。只有在产茶的山上,用此山上清澈的泉水,以本山生产的上乘茶叶相煎,加上事茶人的精心调制,才能品到美到极致的茶汤。蜗居于现代城市里的人们什么都能买到,唯独买不到名山的泉水沏此名山的新茶……
  我们一面品着这感通雨茶,一面聊着茶事,不意从山箐里刮来阵阵山风,虽是晚春,仍颇觉凉意。长老说。刘老师,山上的天是说变就变的。你俩最好莫要图凉快,披上件衣裳才是。正说着。山上涌来了一堵堵云雾,一下子就在山间弥漫开来,到处都朦朦胧胧的。天地朦胧,山野朦胧,佛寺朦胧,写韵楼也陷落在无边无际的朦胧中,我、老丁、长老都被十万云雾重重包围住了……
  蓦地,云雾中似乎飘起雾非雾、云非云、烟非烟、雨非雨的丝丝缕缕,我们的脸上、头上扑来一种湿漉漉、甜丝丝。还带着森林清新味道的气息,惬意极了。
  此时,从寺院的侧廊里快步走来了一位比丘,到了长老面前。向长老说了两句什么,长老起身说:失陪了,两位老师,佛堂里有点事情。老衲去去再来。阿弥陀佛。我俩也起身致意相送。长老客气地说,留步留步,老师们难得到此一游。更难得在此写韵楼品我佛感通雨茶,况且在这潇洒春雨中,品茗论茶,千载难逢啊。老衲去去。长老躬身退了两步,转身随同比丘在云雾中淡出了。
  长老说是潇洒春雨?哪是什么潇洒春雨哟?只是湿润润的感通山云雾罢了。我上感通寺至少也有十数回了,但从来没有遇到过云雾弥漫的天气,就是没有潇洒春雨,这回也算得千载难逢……
  刚这样想着,那如丝如缕的云雾却被一阵大风卷成条条团团飘逸而去,一堵一堵的乌云从山顶上垂落下来。刹那间,一层层朦胧的、带些铁灰色的雨帘,从山上缓缓地移了下来,先是越过了清碧溪深箐,又渐渐地朝写韵楼移来。雨帘所到之处,小小的晶莹雨点,密密扎扎地洒落下来,湿了天地,湿了山野,湿了庙宇,湿了这极富诗意的写韵楼……这晚来的春雨正在用她细润的天之灵,“沙沙沙”地咏唱出山野之韵、感通之韵、晚春细雨之韵啊。我眯着眼看那苍山小雨,侧耳聆听潇洒天籁,听得竟有些心醉了。
  突然,想起挚友老丁还坐在廊下的靠椅上,我只顾品赏感通小雨。却是怠慢了友人,心中有些愧疚。忙回头招呼他:老丁,老丁。他不应答,眯着眼睛。我又轻轻地叫声,丁……他却举起右手的食指置于翘起的双唇中间,让我莫要作声。哦,他也在欣赏这苍山感通寺的晚春小雨,在聆听这天之灵、地之韵!老丁是诗人,他是在顷心阅读苍山春雨,我相信他的体验定然比我更丰富多彩,更富于诗情画意……
  少刻,在雨帘的那边,两个朦胧的人影正穿过雨丝。朝写韵楼走来。近了,见前者头戴斗笠,身着袈裟;后者手提陶壶,接踵而至。进了写韵楼,原来是长老偕同一沙弥冒雨前来招呼我们。我俩觉着实在不过意,起身相迎。我歉意地说,长老不必如此照顾,下着雨还出来……长老取下斗笠,拍拍袈裟上的雨水,说,下雨,天凉了,来给两位续水。这感通雨茶虽最好,但茶水凉了,清香也就消了。这刚涨的三沸水送迟了,罪过、罪过。说着就将旧茶汤泼去,用沸水热了茶盏,打开茶叶罐取出茶叶,提起水壶沏茶。沏出的茶汤上,飘浮起缕缕热气,阵阵清香甘润的茶香,氤氲在湿润的空气中,久久不散。
  老丁想起了什么,张口先谢了长老,说道:我们跟长老有缘相逢,更以茶缘相知,三生有幸!俗人我借花献佛,相送一首陆容(明)的诗:
  “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长老听罢,忙双手合什,口中喃喃“阿弥陀佛!老衲实不敢当,不敢当啊。老衲也借花献佛,相赠一首袁枚(清)诗:‘四银瓶锁碧云英,谷雨旗枪最有名。嫩绿忍将茗碗试,清香先向齿牙生。’老衲失礼了。阿弥陀佛!”
  我也不甘寂寞,说,老丁谢了长老,长老又谢了名茶,我还要谢清碧山泉哩,也借花献佛吧,唐·陆龟蒙诗云:
  “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
  咏毕,大家都笑了。
  长老端起茶盏劝茶:趁着这清香之气,品、品!自己先抿了一口。我和老丁也端茶品赏。老丁说,这山涧之泉我是无法用石坛封寄了,但我定要灌一瓶清碧溪水。连同这感通雨茶(叶)带回北京去,那样一来,在京城也可享用这苍山之茗了。不亦一大快事哉!我接着说,好啊!好是好了,只是,只是这泉水本是活水。你把活水封在瓶中千里迢迢带回京城就成死水了。恐怕不妥。“哎呀,这如何是好呀?”老丁着急了。长老长眉微颤,笑着说:“那丁老师您就在此写韵楼多品几盏清碧溪水沏感通雨茶。或者,或者欢迎您常常光临感通小寺,老衲必定以上茶相奉。”“好呀,那就先谢长老了。来,趁这春雨美景,多喝几盏感通雨茶。”老丁显得有些兴奋……
  品着名泉山茶。赏着山野雨景,聊着天南地北,不知不觉间,天色有些暗淡,恐怕已近黄昏了。是该下山了。我朝长老说:“长老,这回上感通圣寺,赏了佛门茶宴,多有叨扰,多谢了。”说着,我和友人都向长老和站在一旁的沙弥作揖告别。长老和沙弥也双手合什。念着佛号。长老说,还飞着雨呢。仁智,去拿两顶斗笠来。老丁赶紧说,别、别、别,我们就是要沐着这感通晚雨下山,这是诗啊!一首感通雨中归途诗……
  说着,我和老丁钻进漾漾雨帘中,融入了一幅迷人的点苍山水画中……
其他文献
古城古韵写沧桑——封面大理16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剑川古城明代古建筑群赏释    2002年秋高气爽的一天,由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专家张芝萍女士带队的专家组一行12人来到剑川古城考察。当县文化部门的同志介绍说县城内尚保留明代建筑40余处,其中有21个院落保存完整时,专家们似乎流露出质疑的目光。当他们步入到明代民居院落中,亲手抚摸一件件斑驳的建筑构件后,感慨地说:“真想不到这么遥远的小县城内会有这
期刊
湿漉漉的春天闯进峡谷  温暖的感觉传遍千山万岭  在一冬刻骨铭心的寒冷之后  第一场春雨终于悄然来临……  是泪滴.滋润多情的土地  让种子饱吸萌发的激情  是甘露,发酵众生的渴望  催生一季多彩的光阴    舍不下相依为命的大地  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把滂沱的欣喜洋洋洒洒地  泼向原野、沟壑、山峦、城乡……    每一株刚刚萌发的幼苗  都被春雨浇灌得那么茁壮  每一片刚刚苏醒的树叶  都被春
期刊
风带走了最后一片树叶  如眼泪  忧伤的沙漠枯干了柔情的眼眶  打湿的月亮埋葬了激情  盟誓冷冷飘起穿过梦  被冰封的嘴唇不再拥有  飘满诗意弯曲的倒影  疯了吗?这一夜画了又画  漠视始终的骄傲焚毁一个夏天  热流狂奔的颤栗颠痛圣洁的  渴望  那疯狂灼伤的喊叫  荒野证实了春天的谎言    风带走了最后一片树叶  如灵魂  最漫长的一刻面对黑暗  太阳的光芒在哪里  每颗沙砾都袒露着死去  星
期刊
二十年光阴荏苒,蓦然回首,身后竟已发生了不可计数的生生死死。只有那个村庄一直岿然不动。那条小河一直曲曲弯弯在村庄前从南往北逶迤而去,那几排挺拔的红柳一直依依坚守在学校下面的那道河湾……  二十年前,我从师范学校毕业便来到这个村庄的小学里教书。  学校孤零零地坐落在村子的最北边。再往北就是大片的田野和一带起伏的远山。往东不远就是那条小河。学校院子不算小,约莫有十二三亩。但院子里房子不多,六个教室有两
期刊
想来真是好笑,我是在大哭了一场之后才进的大学校门,一直以为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不会去想念、不会去提起,可现在我的心却常回到那个校园里——那个有我的青春和梦想的地方,无论是四季寒暑的变化,还是花草树木的姿态,都历历在目,叫我难以释怀。  学校在大理,校园坐落在苍山的山腰以下,苍山的雄峻近在眼前。连绵的山峰环抱着大大小小的村落。背靠着崇山峻岭让人感到特别的踏实;面对碧波荡漾的洱海,在教室或是在宿舍就可以
期刊
十月底,秋末冬初,穿厚衣服中午显热,穿薄衣服早晚又冷的时候,独自到丘北开笔会。从鹤庆出发,经下关、楚雄、昆明,到丘北,之后绕道蒙自回鹤庆。回来,再次面对兴鹤路街两旁的梧桐叶子,突然发现那叶子,竟仿佛只在一夜之间,就成了枯黄。无边无际的枯黄。而走的时候,记得只带些淡淡的秋意。  然而天很蓝,云像一团团棉花似的,高高飘在空中,干净得仿佛可以嗅到干净的味道。  回想起来,蒙自的天最美,淡蓝,大大一个坝子
期刊
现在,段甲成的散文诗歌集《童年》就摆在我的案头,我已经读过两遍了。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具有浓郁的白族文化气息而又富有现代人文关怀的作品。这是一条地道的白族汉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回望这块曾经给他以乳液滋养的土地。对于家乡、对于民族、对于文化、对于历史,对于人生,他用忧郁深情的笔触和睿智的思索向我展示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浓郁的民族情结贯穿于文集的始终。该书作者段甲成生于大理洱海边的白族村庄仁里邑,自幼丧
期刊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一天夜晚,小住巍山古城,到四方街一个小茶楼上喝茶,茶楼里播放着萨克斯演奏的《小城故事》轻音乐,乐声轻柔悠扬。非常动听。品着香茶。从插着“茶”字三角旗和挂着灯笼的木格窗里往外看。拱辰楼和四方街在朦胧的彩灯下显得格外迷人,于是有意无意地回味起一天里的古城之游。  巍山是南诏的发祥地。巍山古城中有一条南诏古街,以四方街的拱辰楼为中心,北至群力门,
期刊
在洱海边的沙岸上,在白族人家的院落旁,在菜园边,在院墙角,常常可以看到一株株仙人掌。挺拔的枝干,丰腴的叶片,乳白色的刺芒,在太阳下闪着绿光。  我老家小院低矮的石墙上,就长着一排仙人掌。猪不敢拱,牛不敢踏,乌鸦不敢落翅,野猫不敢窥望。于是,小鸡雏在院心里安稳地长大,花啊果啊从未被遭踏。白天,仙人掌高举着小院的祥和;夜晚,仙人掌守护着农家的鼾声。  仙人掌也开花,金黄色的,花谢后花蒂就变成个小球,那
期刊
一    1999年7月4日,在昆明世博园听到禾雨生病住院的消息,我立即赶到昆医附二院内科病房看望。进病房,见他鼻插氧气管,坐靠在床头。一见我来。他要拔氧气管下床,我马上前去劝止,他说没事,患肺心病。有点喘,但经医院精心治疗,好多了。看他脸面、嘴唇有点发紫,但目光一样炯炯有神,笑容可掬,言谈侃侃,自信不久就可以出院。我为他早日康复默祷!  谁料,这次会面竟成了永诀。2000年3月28日,禾雨因病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