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上有风头正健的妖妃娘娘和国学辣妹;有“性感猛男向徐静蕾求爱”;有“裸男追李湘”;有“欢迎来搞”的恶搞文化
文化垃圾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可在2007年刚开头的几天里,它却突然席卷了国人的眼球。从网络到媒体再到文化界,为了能“文化”成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网上有风头正健的妖妃娘娘和国学辣妹;有“性感猛男向徐静蕾求爱”;有“裸男追李湘”;有“欢迎来搞”的恶搞文化;更有各种各样的恶搞比赛搞得文化只剩下“恶吐”与“恶俗”……
如果说网上文化垃圾铺天盖地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了某些文化人的丑陋的话,那么在2006年,如果有谁说我们的文化舞台上一样是垃圾遍地,一点也不过分。比如说:某教授在大学讲授人体艺术时,竟然脱去全身的衣服裸体授课;比如说赵丽华的“梨花体”诗出现后,某些诗人用裸体的方式来捍卫诗歌……此外,潘冬子被恶搞参加了青歌赛,认潘石屹为爹;杨子荣有了私生子;红色娘子军去了洗浴城……
文化垃圾之无聊浅薄,文化垃圾之恶俗丑陋是有目共睹的。可为什么我们的国人、文化人如苍蝇见血般地对此趋之若鹜,仿佛一日不生产垃圾就不够文化,就不足以证明自己是文化人呢?
恶搞成名,炒作成風,网络造星,凡是越有本事破坏人们心中美好的形象和事物,越善于装疯卖傻、胡搅蛮缠的人,立马就会成为文化的关注对象,成为“文化卖点”,终至于成为“粉丝”、“玉米”们争先恐后效仿捍卫的“文化偶像”。
为了成为这样的“文化偶像”,我们那些个急于成名、渴望成名而又江郎才尽的文化人,能不把几十年来一直都积蓄在肚子里的成名焦虑当成文化精华呕吐出来吗?
严格说起来,活在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自觉的自我焦虑者,需要别人的喝彩,需要用自己别具一格的言谈举止来宣泄自我,并从这种宣泄中得到认同和快感,这是人类的共性。而我们的媒体、文化和文化大师们的职责就是把人类这种很自我的宣泄需要引导到美的令人愉悦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欣赏中来。
很遗憾,在今日的中国,由于商业力量的挤压,由于美文化、雅文化、纯文化的被边缘化,由于中国几十年出不了一个文化大师的失落与彷徨,国人的自我成名焦虑需要终于在“文化呕像”上找到了归属,并一致在“文化垃圾”上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和宣泄的快感。
简单地把文化垃圾斥之为污染视听,亵渎艺术,践踏文化的恶俗,或把文化垃圾扫进人人不齿的垃圾场的做法,是不能让所有的“文化垃圾”都见鬼去的。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偶像继续以“呕像”的形式存在,如果我们的文化宏扬、文化发展、文化市场继续停留在金钱说了算,却把多元的价值、深厚的思想、真善美的追求排除在外的话,在将来的日子里,文化垃圾不仅还将大量浮泛在我们泡沫似的文化繁荣之上,而且还必将是中国文化人争当“文化呕像”时的惟一宣泄物。
(董伶摘自“京报网”)
文化垃圾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可在2007年刚开头的几天里,它却突然席卷了国人的眼球。从网络到媒体再到文化界,为了能“文化”成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网上有风头正健的妖妃娘娘和国学辣妹;有“性感猛男向徐静蕾求爱”;有“裸男追李湘”;有“欢迎来搞”的恶搞文化;更有各种各样的恶搞比赛搞得文化只剩下“恶吐”与“恶俗”……
如果说网上文化垃圾铺天盖地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了某些文化人的丑陋的话,那么在2006年,如果有谁说我们的文化舞台上一样是垃圾遍地,一点也不过分。比如说:某教授在大学讲授人体艺术时,竟然脱去全身的衣服裸体授课;比如说赵丽华的“梨花体”诗出现后,某些诗人用裸体的方式来捍卫诗歌……此外,潘冬子被恶搞参加了青歌赛,认潘石屹为爹;杨子荣有了私生子;红色娘子军去了洗浴城……
文化垃圾之无聊浅薄,文化垃圾之恶俗丑陋是有目共睹的。可为什么我们的国人、文化人如苍蝇见血般地对此趋之若鹜,仿佛一日不生产垃圾就不够文化,就不足以证明自己是文化人呢?
恶搞成名,炒作成風,网络造星,凡是越有本事破坏人们心中美好的形象和事物,越善于装疯卖傻、胡搅蛮缠的人,立马就会成为文化的关注对象,成为“文化卖点”,终至于成为“粉丝”、“玉米”们争先恐后效仿捍卫的“文化偶像”。
为了成为这样的“文化偶像”,我们那些个急于成名、渴望成名而又江郎才尽的文化人,能不把几十年来一直都积蓄在肚子里的成名焦虑当成文化精华呕吐出来吗?
严格说起来,活在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自觉的自我焦虑者,需要别人的喝彩,需要用自己别具一格的言谈举止来宣泄自我,并从这种宣泄中得到认同和快感,这是人类的共性。而我们的媒体、文化和文化大师们的职责就是把人类这种很自我的宣泄需要引导到美的令人愉悦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欣赏中来。
很遗憾,在今日的中国,由于商业力量的挤压,由于美文化、雅文化、纯文化的被边缘化,由于中国几十年出不了一个文化大师的失落与彷徨,国人的自我成名焦虑需要终于在“文化呕像”上找到了归属,并一致在“文化垃圾”上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和宣泄的快感。
简单地把文化垃圾斥之为污染视听,亵渎艺术,践踏文化的恶俗,或把文化垃圾扫进人人不齿的垃圾场的做法,是不能让所有的“文化垃圾”都见鬼去的。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偶像继续以“呕像”的形式存在,如果我们的文化宏扬、文化发展、文化市场继续停留在金钱说了算,却把多元的价值、深厚的思想、真善美的追求排除在外的话,在将来的日子里,文化垃圾不仅还将大量浮泛在我们泡沫似的文化繁荣之上,而且还必将是中国文化人争当“文化呕像”时的惟一宣泄物。
(董伶摘自“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