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维系婚姻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9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已经花了很多力气来讨论“我们为什么离婚”。在不少城市,离婚率甚至已经超过或与结婚率持平,铺天盖地的报道里,满满都是“离婚时代”的标题。
  对婚姻持不满的悲观情绪,似乎已经是主流,当我们抛出问卷时,许多参与调查者用看似不在乎的语气说:我的婚姻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
  维持与维系,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维持是对婚姻只有最低的基本需求,“不散伙就行”一类的凑合。而维系,意味着努力,婚姻里还有让人看到希望并愿意主动付出的价值。而从问卷反馈的数据来看,现代中国婚姻远远没糟糕到大多数人都停留在温饱线上的程度。
  实际上,正是因为我们对婚姻的认识已经超越最基本层面,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自己的婚姻质量,希望借一张问卷,找出问题,改善它,让它走得更远。
  每个人在结婚之前,都曾有过“一见钟情”、“心心相印”、“白头偕老”的憧憬;我们依然将很多愿望寄托在婚姻里,依然在歌颂“除了物质,还有爱情的婚姻”;我们用最苛刻的眼光审视自己婚姻的同时,其实并不能否认自己从中受益良多。
  很多人用嫌弃的语气反问:“现代婚姻里还有爱情吗?”但已经有无数情感专家告诉我们:组成婚姻的从来不只有情感,爱情之外的东西已经将婚姻维系得七七八八后,我们才会得陇望蜀地希望它能更理想一点。
  这是好事,至少它证明了许多对婚姻悲观者的心口不一:当我们嚷嚷着“过不下去”时,其实大多数围城里的人都不想翻牌认输,他们只是有点迷茫,对自己不太有信心而已。
  “三子登科”里的孩子和房子,曾经是中国人衡量家庭美满度的标准。孩子意味着夫妻关系和睦、生理功能正常;房子除了证明有固定安身落脚处外,也是事业有成、经济稳定的象征。
  藏在孩子与房子里的寓意
  文/本刊记者 张笑溪
  为了孩子开始的婚姻
  “绿薄荷”工作室的婚姻情感咨询师梁川,对三年里自己经手的所有咨询对象进行了分析。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点:42.9%的咨询者会在第一次见面时用陈述句:“我的婚姻好像出了点问题。”27.1%的则会用疑问句:“像我这种情况,该不该继续下去呢?”
  陈晓燕是梁川印象最深的咨询者。她来咨询了两次,两次都以疑问句开始。一次在婚前:
  “我该不该因为怀了三胞胎就和对方结婚呢?”她在QQ上问对方。梁川的回答是让对方先思考清楚一件事:你到底有多想要孩子?是不是为了孩子可以不顾其他?后来陈晓燕邀请他参加了自己的婚礼,她的确为了这难得的三胞胎和对方结了婚。尽管27岁的姑娘自己内心还是个孩子,并不清楚自己“有多想要成为母亲”,只是双方父母都劝说她年龄不小了、老天爷一次给你三个孩子这是别人羡慕都得不到的姻缘契机,而且朋友在知道她怀了三胞胎的事后,也纷纷表示“支持”。
  一年后,梁川在咨询室里接待了陈晓燕,已经为人母的她憔悴不已。她的承受力远低于自己的想象,三个孩子带来的经济压力、夫妻矛盾、婆媳矛盾让她不堪重负。可所有人都反对她逃出婚姻的决定,“我想离婚的决定真的像他们所说,是很不成熟的行为吗?我妈问我‘三个孩子,你怎么分?’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陈晓燕的问题最后无疾而终。在度过成为新妈的第一年这个最艰难期后,她似乎成熟了许多。但她的困境也成为梁川面临的婚姻问题中,最典型的一例。
  以孩子为生活核心
  哪怕越来越多年轻夫妻不想要孩子,宁可养宠物;尽管按照官方的保守统计,国内现有约800万户单亲家庭,但孩子仍是中国人最大的婚姻维系纽带。更多人仍然在面临继续和离开的选择时,优先考虑孩子的问题。
  为了孩子结婚、为了孩子把婚姻继续下去,不仅在中国,在欧美同样普遍。英国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在分析一夫一妻制时指出:“虽然一夫一妻制是当代婚姻关系的基本样式,但从心理分析上看,一夫一妻观念其实是在孩子出生后才形成的,因为一个婴儿对应一个母亲,婚姻被视作是这种关系的继承。所以我们所提及的一夫一妻制,其实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定义的。”
  在《家人》的问卷调查里,“维系我婚姻的要素”里,得分最高的是“亲情/习惯”一项。“谁愿意承认自己的婚姻里没有感情啊?那多伤感情啊。”南阳读者文俊在问卷后面写到。
  习惯和一个人生活在一起,但没有激情,没有性欲,没有太多想法,“亲情”成了夫妻利益体最好的定义。
  著名情感作家叶倾城却毫不客气地把亲情产生的原因也指向孩子。亲情本该由血缘关系产生,两个毫无干系的人怎么产生亲情?因为孩子成了他们血缘的继承者。
  “大多数中国人的婚姻先天都是不足的,尤其在情感上。”为了结婚而结婚,学着别人过日子,更多时候,两个人是不太明白对方,可供交流的东西也少。如果有了孩子,孩子成了他们各自的血亲,以孩子为核心有了共同话题和任务,对婚姻也莫名其妙有了信心。
  “所以不是爱情变成亲情,而是婚姻里制造出一种感情叫亲情。”
  每年高考后,媒体都会报道一股离婚潮现象。2014年8月,李牧秦也和结婚20年的妻子友好分手了。为了让婚姻走下去,他们也付出了许多努力,包括15年来不断调整心态,制定和实施了许多家庭计划,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不伤害孩子”。他们在性格和爱好上反差太大,却能一路羡煞众人地走过20年,“真是拼演技拼心态了。”李牧秦感慨。好爸爸好妈妈的角色,他们是本色演出;而恩爱夫妻形象,是他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后努力。
  房子代表安全感
  中国人对土地的占有欲,在世界排名前列。对这个向工业化急速转型的社会来说,土地能带来安全感富足感的记忆,根深蒂固。即便城市化进程让大多数人其实从未拥有过土地,但这种感觉的来源,可以移植到房子身上。
  研究显示,婚后一起买房子给婚姻带来的稳定度,远超过把房子作为婚前财产的稳定度。
  心理学家麦克·文森特·米勒在《亲密恐怖主义:幻灭年代的爱情危机》一书中对婚姻的描写一针见血:“两个人都试图能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但到头来却只有一个人能得到满足。”   当房子作为婚前财产存在时,它满足了一个人的需求,却让另一个人陷入不安中:这份归属感不牢靠,对方随时可能把它拿走。
  网友“血豆腐”在豆瓣网上讲述了母亲与房子的故事。
  “我妈其实很多年前就和我爸过不下去了。但我母亲当年是从六盘水远嫁到西宁的,早已和娘家失去联系,而且她和我爸都是一个单位,厂里修集资房时只给了我父母一个名额,后来单位破产了,按照房价飙升速度,一个单身女人买房几乎不可能。
  租房子也不可能。我妈当时一定要把我带走,就她那每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又想让我继续念区实验重点中学,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我妈最后为了房子,忍了。结果和我爸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我始终能体会我妈那种不安全感,因为我爸动辄就以房子为由要挟她‘滚出去’。他们都不懂婚姻法,可懂了,也不能改变男强女弱的格局。”
  在故事结尾,已经30岁的“血豆腐”把母亲接到了她现在生活的宁夏,她在这里买了一套房,虽然不大,但住女儿的房子得到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母亲在“搬进来那天,痛哭失声”。
  可以一起奋斗的梦想
  “血豆腐”的故事里,房子象征了婚姻里的太多东西,除了归属感,还有财产的掌控权、生活里的话语权,以及如户口簿上“户主”那样的威权。
  在年轻人这里,房子不再具有这样沉重的历史感。
  一起买房子,如今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视为“共同梦想的一种体现”,环球旅行太远,养个孩子太累,不如房子的回报率高,安全系数高。
  北京姑娘夏冰看多了身边因为婚前买房导致的闹剧。一个朋友因为执意要在男方的房产证上加自己的名字,最后婚事吹了;一个朋友,因为婆家娘家在首付款和装修款的意见上无法达成一致,两位当事人被家里严令要求“领证手续先放着”;还有一位朋友,觉得婆家“算得太精”——房子、装修事宜都被婆家包了,她为了抢夺新房的发言权,唆使老公家具电器“全部挑最贵的”,导致婆媳矛盾不断。
  夏冰决定吸取这些教训,坚决不在房子问题上做啃老族。在她看来,小两口自己要住新房,那是自己的理财和婚姻规划目标,应该自己去实现。而且一起奋斗、一起存钱、一起还贷、一起布置理想家,同甘共苦的共同体验,反而能促进夫妻间的感情。
  “感情虽然无形善变,但稳固的感情能带来的安全感,其实胜过房子这个死物本身。”
  婚姻里再没有永恒不变的纽扣
  孩子和房子,在当下已经跳出传统意义,被时代赋予更多含义。
  前者在继续成为婚姻重要的维系要素时,却不会再持续一辈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养育的责任感逐渐减弱,激情、兴趣、梦想都会在某个时候超过它,成为左右婚姻的决定因素。
  而作为财富和家族兴旺象征的房子,承载的婚姻主题更多。它暂时没有脱下安全感和财富的外衣,但同时它还能从实在的空间变成感情的见证者,抽象的梦想内容,奋斗目标,以及一个可以随时变卖的投资品。
  台湾大学教授孙中兴在他颇受欢迎的“爱情课”上曾预言:当意识到婚姻可以有更丰富、可以更重视自己内心的需求后,中国人的婚姻迟早会走出为他人、为外物而存在的困境。
  “几千年来,我们太强调他人和外物在婚姻里的存在感,是时候重视婚姻里‘爱情’的存在了。婚姻里的爱情虽然常被看做一种责任,甚至被忽略,但它的确是‘个体找到自己应该是谁的严肃哲学命题’。 ”
  怕被人指指点点而放弃离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维系婚姻的心理价值也许来自传统的道德荣誉感:“不离者,善也。”
  婚姻的心理价值
  文/李松蔚(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现就职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
  国外一位婚姻咨询师在分享她的经验时说:每对怨气冲天的情侣走进我的咨询室时,我都会在耐心听完双方的抱怨之后提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不离婚的理由是什么?”在她看来,只有认清自己对婚姻的真实动机,这段关系才有发展延续的希望。
  人为什么不想离婚,或者说,这段婚姻还在靠什么继续下去?这个问题跟人为什么要结婚一样深奥。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婚姻起到的功能不外乎五项:性生活的固定配对,共同抚养孩子,经济关系,感情关系和社交网络的维系。但无论离婚的还是不离婚的伴侣,很少首先会从社会学角度思考问题,毕竟婚姻的心理价值远大于现实价值。一些人想到离婚时会顾虑社会评价:“我丢不起那个人!”其实这就跟顾虑“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一样,经不起逻辑推敲。没有人能保证一段貌合神离的婚姻不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阴影。
  在中国,维系婚姻具有道德上的褒奖意味,“劝和不劝离”,“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些说法都在潜移默化地暗示我们,无论如何,婚姻的维系本身就是一种“善”。这种“善”,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文化尺度上的对于心理价值的包装。
  从心理价值看,婚姻意味着“自我”的另外一种可能性:两个人共同学习接受不完美的依赖和联结。人类呼唤亲密关系,虽然任何亲密关系都不完美。孤独的人拒绝与他人产生联系,原因在于无法接受对方的不完美,而本质原因其实是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们经常把爱情和婚姻当成“对象”
  的问题,某段关系不能圆满收场,就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坏男人、坏女人。他们不会承认这其中同样有自己的问题,因为承认了就是否定自己。
  除了不敢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还有很多人对感情抱有不切实际的想象。他们幻想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可以与自己白头偕老的“灵魂伴侣”,自己的任务只是等到对方的到来,或者稍微积极一点,主动出击找到对方就可以了。
  这样的想法其实相当被动,他们把自己看做一枚被命运或概率学主宰的棋子,注定只有两种结局:期待落空,即痛苦;期待成真,即幸福。
  早在几十年前,心理学家弗洛姆就在名著《爱的艺术》中指出:爱的问题不是对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他认为爱情和婚姻一样,都是一门需要努力学习的艺术。“给予”是其中最珍贵的环节,并非是物质上的施舍,剥夺,或自我牺牲,而是两个人的亲密无间,你中有我,彼此分享对方的情感、欢乐、知识、幽默、欢乐、悲伤,通过这些感受和体验的联结,使双方的生命同时得到丰富。发展这些能力的基础,首先是接受自己在生命中的创造性。   也因此,对于婚姻关系中的任何困局,他们都难以承受,不得不问出那个看似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凭什么?”凭什么我要一辈子跟这样的痛苦绑定在一起?
  在提问者心中,放弃婚姻,至少是放弃这个特定的婚姻对象,成了更简单的出路。
  敢于维系婚姻的人,在我看来,不管初衷是什么——社会评价也好,家庭压力也好,心理需求也好——都是勇者。至少他们能面对找不到灵魂伴侣的失落感,直面婚姻与想象的巨大落差。婚姻是一段双人舞。我虽然不懂舞蹈,但也知道与独舞相比,双人舞必定更复杂,更见功夫,更难以掌控,跳起来也必定更迷人。进退转折之间,见他人,也见自己。
  林爱茹为自己选择的婚姻,条件极端,环境艰苦,却聚合了大部分好婚姻的成功要素: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责任,共同的成就,以及可以回忆一辈子的共同经历。
  如果婚姻有个神圣的目标
  文/苏穆殊
  30平方米大的房子
  9月初,许道宣夫妻俩在南山哨所里接待了一批媒体。经过28年的整修扩建,他们把当初几平方米大的哨所扩展到30平方米大的两层小楼,楼下是厨房卧室,楼上是工作间阳台。
  条件已经不错,就在老家旁边。妻子林爱茹很惜福。
  夫妻俩都是平阳县鳌江镇本地人,从老家的渔村到哨所,隔着一条盘山公路、287个台阶和4个山路弯道的距离。《中国民兵》杂志在2009年曾做过一期特辑报道,讲述了100个驻守边疆的“夫妻哨所”故事,许道宣夫妻也在其中,他们是浙江省唯一的夫妻哨。但林爱茹印象最深的,是开山岛上的另一对夫妻的故事。
  开山岛在离大陆12海里的黄海海面上,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王继才和妻子在这里守了29年,“比我们还多一年。”
  林爱茹珍藏着那本杂志,那让她觉得不孤单,也觉得这是对两口子梦想的最好肯定。
  共同的梦想
  “我从小就想当兵。”许道宣说。
  “我父亲想当兵,但一直没有实现,现在我帮他圆了梦。”林爱茹说。
  许道宣并没有如他从小期望的那样成为真正的军人。但高中毕业那年,驻地部队撤防,刚修建的南山哨所向社会招收哨员,许道宣如愿以偿成为民兵。“在哨所的生活犹如部队,穿迷彩服,住部队营房,为部队服务,这让我十分知足。”
  四年后,林爱茹与许道宣谈了恋爱,因着父亲从小给她描述的军营梦,她想嫁给一个“当兵的”。但包括是想当兵的父亲在内,家人都强烈反对。许道宣的工作没前途,条件艰苦,收入又低,嫁给他就是受苦。
  “可是我们有太多共同话题,他向我描述的哨所生活,就是我想要的那种:我们有共同的梦想,而在他身上,我还感到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林爱茹拉起许道宣的手到乡里登了记,然后就搬到哨所,开始组建海防人家。
  非常态生活
  林爱茹对婚姻的想法很单纯。即便到今天,大多数中国女性对婚姻的要求都很简单:成为贤内助,让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让亲友觉得自己没有选错人。
  因为许道宣工作的特殊性,林爱茹被发掘出了所有潜能。她成了丈夫守卫海防的左右手,唯一的工作拍档。白天,许道宣用望远镜观察海面,林爱茹在一边专心记录观察情况;晚上则和丈夫轮流值班,观察情况,守卫哨所。她还担负起了以哨养哨的任务,利用哨所周围的荒山荒地开辟种植了杨梅、黄桃、李子等果树,利用哨所附近的滩涂养殖了鳗苗、青子苗、蟹苗等海产品,每过几天还要穿梭于哨所和村庄的路上,回家去照顾家中长辈和女儿。
  这是介于部队和普通人之间的非常态生活,但特殊性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林爱茹自认“眼界不一样了”,婚姻的奋斗目标除了传统的内容——相夫教子、夫唱妇随外,还有承担对方工作的责任。
  在林爱茹的生活里,孩子、两家的老人、梦想这些东西,是婚姻的组成部分;而一份工作给两人同时带来的成就感,是他们可以讨论一辈子的话题。
  不一样的婚姻体验
  夫妻哨里也有心气高受不了这种枯燥生活而散伙的。工作环境的艰苦,不只是住宿和工作条件简陋;远离人烟、完全无个人隐私的空间,是对心智的更大考验。
  几年过去,就林爱茹所知的夫妻哨所们,依旧还是那些老面孔。年到半百的许道宣有时会担忧自己“退伍”后的接班人问题,林爱茹则会比丈夫想得更多一点:这样的哨所,一定需要一个稳定长久的女主人,但现在有几个年轻姑娘能像自己当年那样,为了梦想什么都不图什么都能忍呢?
  “别人不能理解你所谓的成就感,他们也许会佩服你一干就快30年的牺牲精神,但外面的人,更喜欢钱。”林爱茹习惯了这样简单的哨所生活,她的神经也被生活历练得粗犷,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渔民们在海边办起了颇具规模的海鲜城,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相比之下,28年过去,当初什么样,夫妻俩现在也没见好上多少。丈夫有时愧疚于她,林爱茹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得失以安慰对方:
  “如果以钱衡量我嫁得好不好,那肯定是失败的;可我们自从在一起,过得好不好、满不满足,心里都清楚。我被你需要,被哨所需要。”
  “祖国需要我”,这句普通人觉得官腔十足的话,很难感受到它的分量。但林爱茹真正感受到了这种需要,这让她因被需要而觉得满足。
  别人无法体会的神圣责任
  我能在这里干许多事,能救人,能发现险情,能预警犯罪分子。虽然大多数时间,哨所的生活都是枯燥的重复:
  瞭望、观察、记录。但及时发现突发情况并处置得当,获得的成就感足以让夫妻俩回味多日。
  林爱茹在2005年10月救过三位渔民的命。那天她值班,例行用望远镜观察时,发现波涛汹涌中若隐若现挣扎的人影。她第一次反客为主,指挥丈夫向上级报告、征派救生艇,自己则继续观察、随时汇报遇险者的方位。
  被救起后,三人专程到哨所登门致谢。林爱茹不信佛,但她咀嚼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话,悟出了真实感。   更早以前,同样是正在值班的林爱茹通过观察镜,发现一艘异常的货船慢慢往公海方向移动。她连忙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上级”许道宣。多年观察练出的火眼金睛让夫妻俩讨论后判定:这可能是一艘偷渡船。20分钟后,海警果然在距公海不到1海里处截获了一艘偷渡船只。
  对她来说,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经历,给她的婚姻带来惊喜和充实。这比刻意制造的浪漫,更让人铭记一生。
  “真的是神圣的责任感,结婚一开始就有,然后越来越浓,你都没法把它从你的生活里剥离出去。”从结婚起,林爱茹和丈夫最常穿的衣服,就是那套民兵的迷彩服。
  美国作家、《纽约时报》特约记者伊丽莎白·韦尔对自己看似不错的婚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整。她将这个过程写成一本书《No Cheating, NoDying》,在书中列出了好婚姻的“进步要素”。
  伊丽莎白的婚姻实验清单
  文/暮 雨
  清单一:重视妻子的直觉
  “当你在某天晚上突然意识到婚姻不对劲时,请一定要重视这一闪而过的念头。”
  美好的婚姻似乎就是韦尔夫妇这样的:他们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通过多年职场打拼获得了不错的社会地位;有一双可爱懂事的儿女。妻子伊丽莎白无论是工作、社交、锻炼还是极其麻烦的生儿育女,都尽责尽职。丈夫丹积极学习各种新技能,在9年的婚姻生活中,丹把自己变成了娴熟的木匠、高明的厨师、孜孜不倦的运动员。他还在阅读前苏联时期的负荷训练手册,希望把41岁的肉体锻炼成一个壮硕的少年体格。
  谁都会羡慕这样的家庭,但就在那天晚上,就像茱莉亚·罗伯茨在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演出的情景一样,伊丽莎白突然对生活感到极度恐慌:“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如此被动?我们到底害怕失去什么?”
  顺着直觉,她找出了种种不美好的地方。那些东西被掩盖在两个孩子、两份工作、一栋房子的稳定幸福下。
  “其实我之前也有过类似的念头,可那时我反驳自己说: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大家都是这样的。”
  大家都是这样的,不仅伊丽莎白曾这样安慰自己,你能在世界各地的家庭里都听到这样的声音,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可真正关心自己婚姻的人,不会错过自己的直觉。”韦尔太太说。
  清单二:需要精确赞美的地方
  “每赞美一句对方想获得肯定的地方,你就越多了解对方一点。”
  韦尔先生也赞成妻子提出的“改良婚姻”的想法。
  “第一步,我们列出了一个包含自身特点的清单,这些特点是‘你希望得到伴侣赞扬但对方却从来没有赞扬过的’。结果发现,我们经常都赞美错了对方。”
  比如伊丽莎白从来不知道丈夫最想听到的赞美是:“我看起来很强壮。”她一直以为对方看训练手册,只是因为他是一个锻炼狂人。而伊丽莎白也没有从丹那里获得想要的肯定。“我已经努力不让自己变成把爱从丈夫转移给孩子的妈妈,显然我失败了。”
  孩子出生后,伊丽莎白和丹几乎每天晚上都重复着相同的对话:你想烧饭还是想带孩子?丹总是选择烧饭,伊丽莎白一直选择带孩子。7年过去了,丹成了一个“杰出而挥霍”的厨师,这只让伊丽莎白更担心家里的经济来源。
  韦尔太太知道,丹对烹饪的热爱和强迫症只是为了排解他的焦虑,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发泄的途径,丹几乎要走向崩溃,而他一旦崩溃就会大发脾气。理论上,伊丽莎白尊重他的做法,甚至欣赏这种能量转移。但一到实际生活中她必须抗争。
  “于是我们总是在争吵、对抗,我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对方需要的那些赞美。”那天晚上,当韦尔夫妇结结巴巴说出了对方想听、自己却一直忽略的赞美之词后,他们发现自己似乎又多了解了对方一点。
  清单三:理清婚姻的核心
  “我们发现,与家务相比,孩子和老人更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孩子出生后,伊丽莎白把大量精力都用在照顾两个女儿身上。“所有家庭都如此,做父亲的应该理解自己暂时被忽略的处境。”她这样安慰不满的丈夫。
  除了孩子,丹还觉得妻子对她的父母太过依赖,他们已经在伊丽莎白父母家度过了太多个周末。伊丽莎白喜欢那儿:天空清澈,自己不用带孩子;两个女儿还能游泳。但丹不喜欢:“那儿是枯燥无味的高尔夫社区,你妈居然在早餐的时候喂孩子吃冰棒,而我被禁止做饭。”
  他觉得这个家变得太拥挤。最开始只有两个人,然后是四个人,最后是六个人,他成了被排斥的那个。
  婚姻的核心是什么?至少在韦尔先生眼里,不是夫妻关系。父亲节的那个周末,伊丽莎白又带着全家人去父母家过。节日当天,伊丽莎白出于好心带着孩子们出去办事,好让丈夫享受一个自由的父亲节,但丹因为她没有买到父亲节礼物而大声呵斥;周日晚,当夫妻俩准备收拾东西回家,伊丽莎白告诉丹她让孩子们留下来,下个周末她父母再把她们送回来。丹爆发了:“她们是我的孩子,你为什么总是把我当成空气?我也有权利决定家里发生什么事。”
  他们在这次争吵中第一次提到了“离婚”。虽然理智让两个人很快握手言和,但伊丽莎白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婚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但怎么能体现出这一核心?别让两个人之外的人和事主宰了你们的婚姻。”
  清单四:不只是做爱的性生活
  “你喜欢什么样的男人/女人,你交往过的前任们,其实都在影响你们对性爱的态度。”
  当伊丽莎白和丹初次相遇时,丹刚结束一段恋情。他的前女友是个热情如火甚至带点性虐待倾向的人,她对丹说过很多很刻薄的话,而丹对伊丽莎白做了同样的事:他嘲笑她的接吻方式。“这让我觉得对于丹来说,我只是一个平淡而平凡的性伙伴。”
  而丹也嫉妒过妻子的前任们。
  “他承认他幻想过我以前的情人,觉得那些人依然占据我身体的一部分,从而把他挤占出去。
  天哪,结婚9年里我可连提都没提起过他们。这个想法实在让我愤慨。”   在性的问题上,他们开始互相攻击。有一天,伊丽莎白给丹发了封电子邮件,题目是“多重高潮:夫妻必知的9条性生活要诀”:1.像将军一样声东击西地破坏敌人的阵线;2.像野马一样高高跳起,然后猛然冲向山间的溪流;3.像海鸥一样,在海浪上上升、下降……
  这是对丹的邮件的回击,他在几个月前的一封邮件里提出想要调整妻子的身体素质和敏感度。按邮件中的要求,伊丽莎白要能做10个引体向上、20 个双杠拉伸和前深蹲,还要能杠铃卧推起相当于体重的重量。他这样做,不排除报复妻子想和前女友一样和他玩情趣用品的可能性。
  这是导致两人性爱治疗计划失败的重要原因。性爱不只是技巧、不只是身体上的放松与亲密。在这次婚姻改良的实验中,伊丽莎白总结:驱除无论是感情上还是身体上那些前任们留下的印记,同样重要。“你的身体比你的嘴更诚实。而伴侣在这点上是非常敏感的。”
  清单五:勇气、耐心和决心
  “不是因为婚姻已经变得糟糕,你才需要调整;只要你不想和对方分开,再好的婚姻都得不断调整、改进。”
  你的想法决定了婚姻的走向。伊丽莎白说:“当初之所以想要改善婚姻,是因为希望把乱七八糟的事情从婚姻中拿走,让婚姻恢复激情和幸福。”而很多人放任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对婚姻的影响,尽管他们其实不愿意看到最糟的结局。
  婚姻改良计划让两个人的关系乍看上去并没有多少改变。但在某些细节上,能发现他们对对方有了更多了解,避免了一些冲突。
  现在每天晚上伊丽莎白依然靠着丹坐在床上看书,而丹不会唠叨对方看书的灯光太强,他拿了一个白色枕头放在头上,以挡住光线;伊丽莎白则开始看烹饪书和锻炼手册,自从明白丈夫对强壮的追求后,伊丽莎白觉得对方“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而不再是一个锻炼狂人。
  她也调整了对母亲这个角色的定位,在精神分析中,“称职的母亲”意味着能让她的孩子健康地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全的成年人,两个女儿并不需要她随时跟在身边,她们更需要培养独立应对将来生活的坚定性和适应性。这样,她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于丈夫的单独相处上。
  韦尔夫妇对结婚的态度,也是大多数夫妻的态度:起初,维系婚姻的是“实现愿望”的动力,这些愿望包括房子、驱散孤独、拥有孩子等。当愿望实现,婚姻能继续走下去,依赖于“欲望的满足”:只要它能创造无穷的快乐、激情、亲密还有伴侣的坚定承诺,就有存在的价值。但实验结束后,伊丽莎白明白:维系婚姻,让它不断变得更好的,其实是夫妻俩的勇气耐心和决心。
  “勇气让我们能面对重重难题,耐心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决心,是我们改良的动力。”
  主流观点认为的“爱情终究会变成亲情/友情”的说法,被最新研究报告颠覆:沉醉爱河几十年的浪漫,正被越来越多的夫妻做到。美国是这样,中国能否也会在未来出现类似的婚姻利好趋势?
  理想的婚姻,无尽的爱
  文/Aaron Ben-Zeev(以色列海法大学校长,哲学教授,情感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不会变成亲情/友情的爱
  荷兰哲学家巴鲁克·斯宾诺莎曾说:当我们察觉到自己身处的环境正发生明显变化时,感情油然而生;但变化无法永远持续,因此,激情的爱一定会消退。
  19世纪和20世纪的相关研究也告诉我们:强烈的性欲和强烈的情感都会随着时间彻底消失。结婚一年的性爱频率仅为结婚一个月时的一半,之后会更少。因为持久的爱到最后总会演变成亲情或友情,这些情感会让情侣间缺少吸引力与性欲。
  但最新研究表明,“爱情一定会变成亲情/友情”的说法也许是错的,很大一部分夫妻/恋人能长期沉醉在爱河里,如初恋一样热烈。
  201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奥利里带领他的团队向研究参与者问了这个问题:“你与你的伴侣有多相爱?”274名来自美国各地、婚龄十年以上的参与者中,约40%说“现在也强烈地爱着对方”。
  团队在纽约地区又做了一次调查,322名结婚多年的人中,29%给出了相同答案。这和之前美国交友网站Match.com做的类似调查结果重合。参与问卷调查的5200人中,有18%回答“浪漫的恋爱感觉持续了十年或更久”。
  复杂的爱才有深度
  将奥利里的研究和斯宾诺莎的概念中和调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感情是会改变,但如果把强烈的浪漫与深厚的爱做比较,后者能做到“更长久地把爱这种激情持续下去”。
  激烈的情绪如愤怒和柔弱的情绪如悲痛,谁更强烈?
  谁更持久?愤怒也许在强度上占优,但它只持续几分钟或更多;痛失挚爱的悲痛强烈程度有时不逊于前者,却能一辈子都回响在心里。
  同样,在爱的国度,我们也能分辨出两种浪漫现象的不同。女士们都喜欢强烈的浪漫情怀,如一见钟情,体现的是情感的瞬时值;但那些金婚夫妻们的爱情故事,则让我们知道在有了更多生活经历、和对方一起发展时,爱的爆发可以有多么频繁。
  爱是一种浪漫的情感,但所谓“深深地爱”,不仅与时间有关,还与爱人的个性、内涵复杂与否有关。
  两个人正式相处后,简单的人会被喜欢得少一些,复杂的对象会被喜欢得多一些。小说家厄休拉·勒吉恩在著作《The Lathe of Heaven》中写道:“爱,不像石头那样,只是坐在那;它像面包,需要被制作,一直被重新加工,保持新的状态。”当我们分享生活中重要的事物时,爱情才会在一次次碰撞中变得厚重、凝实。而和简单的人相爱,通常不会有密集的、深入的碰撞交流。
  决定爱情的两个变量
  过去几个世纪我们都认同“爱情会消失”的观念,因为我们相信爱只是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激烈的情绪会消失,但如果能把那一瞬间的激情延续下来,保存在适当的空间里,这种反应也能在持续爆发中累积出深度,填补强烈的浪漫随时间逝去后留下的空白。
  但爱情不是永动机,爱得再深沉,也会有不爱的那天出现。有两个变量决定深沉的爱是否会消失以及何时会消失:一是性的吸引力,二是“值得赞扬之处”,即能做正面评价的个人特质,如幽默感、诚实、创造力等。在现实里,这两种东西缺一不可。一位有吸引力的女士想要别人不仅因她的美丽,还因她的行为与个人特质而爱她。一位没那么有吸引力的女士则希望心爱的人如同珍视她的善良或智慧一样,给予她的外貌同样待遇。如果她的伴侣说:“你太丑了,我对你完全没有性欲,但你杰出的头脑弥补了一切。”那这一定不是真爱——“只有上帝,我亲爱的,能爱你这个人本身,而不是爱你枯黄的头发。”   这两个变量也在相互影响。对伴侣特质的正面评价,很大程度上受他或她的吸引力影响。认知科学家南茜·艾科夫在《美者生存》中清楚地写到:吸引力显著影响了智力、社交、品行的等级。这就是“吸引力光环”理论。同样,一个被认为美丽的人,会被假定也拥有其他美好品质,而值得称赞的品质会使恋人在伴侣眼中更具吸引力。
  妥协,最糟的爱情模式
  短期内,吸引力更重要,之后,值得赞扬变得更重要。爱情的持久力,就是二者相加得出的分数。但很多时间,这个分数不能让我们满意,那为什么爱情(或者说我们以为的爱情)还能存在?
  因为很多人以妥协的行为留住了他们认为的“爱”。
  永浴爱河的夫妻中,只有极少数人不用妥协,他们无需做任何改变就能幸运地将爱进行下去。而大多数人都必须放弃点什么才能维持爱情,例如用自由和激情来交换舒适的生活、解决经济困扰等。但放弃的东西越多、放弃的时间越长,做出的妥协越大,我们越容易向往当初没有选的那条路。
  在妥协过程中会出现两个考验。第一个是要接受伴侣的缺点,例如不够有魅力或不太聪明,这容易被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瑕疵。第二个是要放弃找到一个更好伴侣的机会,它难以抵抗,因为现代社会的诱惑和选择都太多,我们对爱情的不满很轻易就能在不断的比较、减分中到达忍受极限。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贾斯丁·拉夫纳和同事研究了女性在婚礼之前的“胆怯”现象——这其实是怀疑加妥协的心理产物。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婚礼?因为婚礼代表恋情告别了性的吸引力和强烈浪漫阶段,得开始重视伴侣其他特质了。此时我们产生了怀疑?对方能否和我们一起成长发展?他是不是如自己期待的那样善良、能干?拉夫纳的研究显示,一旦产生怀疑然后又以妥协姿态进入了婚姻,离婚率是无怀疑者的2.5倍,即便没有离婚,婚姻质量也不如意。
  持久的爱是独立的爱
  妥协往往来自强烈的依赖情绪。哲学家安吉莉卡·克雷波斯在新书《我与你之间》中证明了一件事:持久的爱情不是占有对方,让两人成为一体;它是对话,是分享彼此的情感,帮助对方一起成长,但同时保持独立。
  爱情里,和依赖模式相对应的是分享模式。建立了分享模式的恋人常有惊人默契,老是有同样的想法,或在对方开口前就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但这种默契不等于爱情之路从此一帆风顺。
  爱情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被自己对渥伦斯基疯狂的爱折磨,以至卧轨自尽。对比她的悲剧,小说里另一对情侣列文和吉蒂,则在爱情中一起成长,走得更远。列文深刻并坦率地相信:“世界上仅有一个人,能将生命中所有的光明和意义聚集在他身上。这个人是她,吉蒂。”尽管如此,他们的爱情故事却不是一路平坦的:吉蒂一开始在等待着另一位爱人时拒绝了列文,即便两人最终走到一起,他们也发生了口角。
  在爱情里,我们害怕分歧、争吵,宁可选择妥协来应付危机,而妥协意味着失去自我。爱的胜利真正需要的是诚实和富有同情心这两种品质。具备它们的人不会想去支配对方,也不会希望自己被对方支配。因为他们明白唯有独立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保持“某种复杂的神秘性”,增强对对方的吸引力,感谢奥利里和他的团队的研究,近年来我们看到太多让人对婚姻、对爱情都失望的报道,不再相信浪漫的爱情。这些研究帮助我们弄明白了那些白头到老的夫妻为何能相爱无间。爱除了激情形式的短暂浪漫,还有并非亲情和友情才能奠定的深情厚谊。
  “我依然爱你如昔”,其实是用深度代替了激烈度后同样能激起伴侣间的热情、让爱情真的天长地久。
  《家人》通过新浪微博和“问卷星”调查网站及线下街头采访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你觉得维系自己婚姻的是什么?”
  1.更关注婚姻质量的,是女性。
  女 82.76%
  男 17.24%
  2.婚龄在7年以下者,
  更有动力去解决婚姻中出现的问题。
  1年 32.76%
  3年以上 36.21%
  7年以上 24.14%
  10年以上 6.9%
  3.绝大多数人的婚姻都不如他们平时抱怨的那样“糟糕”。
  男非常满意,每天都是热恋期 24.14%
  还可以吧,爱情少了,亲情多了 56.9%
  勉强凑合,大毛病没有,但小毛病不断 17.24%
  呵呵,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已经准备散伙了 1.72%
  4.虽然“进入婚姻,爱情就变成亲情”的观念洗脑了大部分人,但“兴趣爱好”、“奋斗目标”、“尊重”几个选项所占比例,超出预料。
  爱情 43.1%
  亲情/习惯 68.97%
  相同的兴趣爱好 32.76%
  相同的奋斗目标 36.21%
  孩子 44.83%
  经济利益(房产、车、存款、共同投资等) 17.24%
  自己没有经济来源,要靠对方 1.72%
  性爱 8.62%
  彼此尊重,不干涉个人自由 41.38%
  没找到更好的之前,先凑合 3.45%
  5.长久的婚姻不会热烈,“简单”、“忠诚”、“无矛盾”,看似要求低,实则操作难度大。
  门当户对、三观统一 44.83%
  一见钟情然后相爱到老 12.07%
  感情虽平淡,但不积攒矛盾 53.45%
  家务分工明确 22.41%
  包容尊重,能相互理解 70.69%
  没有经济压力和婆媳矛盾 70.69%
  忠诚于对方 48.28%
  一直都很用心经营的浪漫情怀 15.52%
  和对方是灵魂伴侣 24.14%
其他文献
今年8月20日,郭美美因涉嫌开设赌局、从事性交易、发布虚假信息提高赌博网站知名度等犯罪行为被公安机关逮捕。舆论一片哗然。  其实,这并非郭美美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3年前,她就因红会风波,成为网络备受争议的“炫富女”。借此机会,她还用负面新闻对自己进行炒作、拍摄同名电影、去澳门豪赌、欠下虚假的巨额赌债……  一时间,她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无论人们怎么议论,但她的身世却一直是个谜,那么,究竟是什么
期刊
今夏《爸爸去哪儿2》再次火了荧屏,感人的桥段让人难忘。第七期时,宝贝们要选出一位爸爸住到树屋里去,Joe和Grace因舍不得老爸而嚎啕大哭。看着两个孩子哭个不停,大家纷纷照顾曹格,多多也在黄磊的劝说下把关键一票投给了他。更意外的是,两个同样票数的老爸猜拳决胜负时,黄磊偷偷出了拳头让曹格赢。  这一幕感人至深,对于观众而言,黄磊给人留下的印象恐怕还停留在扮演“徐志摩”的时期,让一个斯斯文文的文艺男青
期刊
王玲云对儿子路垚的教育重点一直放在为人处世上,她不认为成绩能代表一切。可自从他迷上DOTA,王玲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民主了: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他所有时间都守着电脑,有时玩到半夜还不休息。  她不想简单粗暴地对待儿子,有商有量地提出了要求:“你这样玩游戏可不行,学习不要求你拿名次,但也不能落下,我们约法三章:平时上课不允许玩,周末、放假我不管你。”  儿子同意了。周一至周四坚决不碰游戏,一到
期刊
最近一期播出的《真爱在囧途》真人秀里,刘璇、王弢夫妇被节目组安排擦洗大酱缸子来换取旅费。  “啊哦!”王弢不小心被硬物扎到手指,一声惨叫。刘璇赶紧凑到丈夫身边,迅速向制作组要来纱布,小心地为丈夫边包扎伤口,边心疼地嘀咕:“我不让你擦了,你要吹单簧管的,手不能受伤。剩下的,我来擦。”  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称赞,观众们也直呼,没想到看上去这样娇弱的“璇美人”,在关键时刻却表现出护夫心切的镇定自如,真
期刊
沈天成养的两只暹罗猫又长胖了。这让他有些苦恼。给猫减肥不是容易的事,至少不像他从的工作那样,修改图纸,卸下一些拼装的积木颗粒,就能把一只猫的体型由肥变瘦。在  北京生活了近三年,这两只猫像他摆满了房间的无数套乐高拼装积木一样,成为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同伴。  我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17岁那年,上海男孩沈天成从学校毕业,开始了一份他不喜爱但专业对口的工作。两年后,两个梦寐以求的人生选择出现在他面前
期刊
无意中爱上电竞  对RURU来说,从事与电竞相关的工作并不与家人的期望冲突。她并非纯粹的玩家,专攻的还是设计与管理。  2006年,电竞游戏在高校学子中蔚然成风。魔兽、DOTA等电竞游戏的读本在学子中传递。大二念服装设计专业的RURU也跟风加入了校XP联盟社团,担任平面软件类导师。  社团除了软硬件学习小组外,也设立了电竞小组。在任何时候,电竞小组似乎都更热情激昂和气氛浓烈,向来勇于尝试的RURU
期刊
回家  因在外打工,我已有两年多没回家了。我总想着,多赚点钱,安家,然后接父母来享福。  每次与父亲通电话,他都要说:“你在外面一定要保重啊!”我边应答着边说:“爸,您在家也一定要保重啊!”保重,成了我们父子通话时,说得最多的词。仿佛说了这个词,就会抚平心中对彼此的那份牵挂。  但事实并非如此。忙碌的工作之外,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这样一幕情景:家鄉村子里,只剩下父母两个年近70岁的老人了,他们坐在
期刊
甲先生:把握不住的好运  甲和乙都是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先生,因缘际会,和老爸同在一个病房住了N日。  甲先生是位老农,今年七十有三,面红体胖,声若洪钟,虽然一把年纪了,眉宇之间,还是依稀能让人辨出当年的神采。单从外表看,说什么也不会想到他是刚刚做过心脏手术的人。事实却是,身体看起来并不羸弱的他,却有个多病之躯。心臟支架六个,这次入院,肺上又出现了阴影,正待做进一步检查。  住院几天,甲先生说得最多的
期刊
每个少年,都有为梦癫狂的时候  18岁前夕,颜开和父母谈判了整整三天。那时他正念着中国最火的大学专业之一,国际贸易学;那时的大学生依然是香饽饽,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不菲的前程。但父母听见儿子说:“我不念大学了,我要去北京,当职业漫画家。”  颜开画了十几年的画,写了十几年的故事。今天的新世纪一代对网游、社交网络有多  痴迷,生于75后、80后的颜开们,就对新漫画有多中毒。但父母们总觉得,画得再好也只
期刊
夏叶累积阅读了5000本左右的各国手工书,自学了钩编、刺绣、拼布、布艺、布用手绘等工艺,其中刺绣类,她就会100多种。对外行人来说,做这些难免会觉枯燥,但对夏叶来说却是一种享受。“我经常会忘了时间,忘了也许没有未来……”手工最大的魔力,也许便是能带给人安宁,正如采访夏叶,她那清新、宁静的声音,能传递给人一种心灵的平静、踏实。  做插画师解闷  在22岁之前,夏叶还从没接触过手工。“只记得小学时,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