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循环加载方式下原棉压缩能耗规律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fo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研究原棉的压缩能耗变化,利用万能试验机循环加载原棉,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原棉的应力-应变规律,分析其能耗损失状况。结果表明,原棉压缩环节存在塑性变形和摩擦阻力,其均会引起压缩能损耗。连续加载原棉,各层能耗呈规律变化;间隔加载原棉,各层的能耗值均呈无规律波动。随着压缩量的增加,各层能耗均值呈指数型增加。
  关键词 原棉;压缩;能耗;循环加载;规律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ompressi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tton,axial stress was set up through universal test machine on cotton,pressure was collected in pressure sensing system form up ,inter and down layer,its axial pressure were obtained in the compression process.According to the stressstrain hysteretic curv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ading form and energy loss of compression was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ression causes its energy consumption by which plastic deformation of cotton and frictional resistance from between the cotton and cylindrical vessel accompanied.Energy consumption for various layers changed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in the continuous loading,energy consumption for various layers were irregular fluctuation in the interval loading. Energy consumption for various layers were growing by exponential order with the increase of compression amount.
  Key words Cotton;Compression;Energy consumption;Continuous loading;Laws
  棉花是重要的紡织纤维材料,压缩是其紧密化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棉纤维的形态结构与秸秆集合体、泡沫材料的形态结构相似,所展现出的压缩力学性能亦相近[1]。
  目前,诸多研究者用经典力学理论、模型研究纤维集合材料的压缩行为,其中黏弹塑性模型、压力与密度模型是典型力学模型[2-3]。霍丽丽等[4]通过秸秆致密成型过程的应力应变函数,推导出秸秆压缩能耗计算公式。黄文城等[5]探究农业纤维物料在二次压缩过程中的比能耗,发现压缩方向、初始压缩密度、含水率对压缩比能耗有影响。徐舒等[6]指出木材是天然的黏弹性高分子材料,在压载作用下线性变形阶段木材吸能很小,非线性变形阶段毛细管系统永久性变形、溃陷来耗散做功。Lee等[7]研究纤维集合体压缩力学性能,提出了随机排列纤维体(考虑纤维卷曲因素)的压缩能量理论,并指出纤维段能量随压缩应变和泊松比而变,纤维段总能量取决于各纤维段长度和纤维取向密度函数[8]。
  在原棉压缩能耗方面,研究压缩能耗变化规律尚未研究。笔者以原棉为研究对象,以原棉压缩的黏弹塑性为依据分析其压缩力学过程。循环加载原棉,采集并计算其能耗值,分析其能耗变化规律,为原棉生产加工环节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1 试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原料为新疆阿拉尔市新陆中37手摘原棉,原棉提取于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海卓技仪器设备有限公司)、FA1104电子天平(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原装进口FSR400薄膜压力传感器(Interlink Electronics)、有线薄膜压力传感软件(安徽威科电子有线公司)。
  1.2 压缩能量损耗测定
  称取160 g原棉,装入亚克力圆筒(外径110 mm,壁厚3 mm,填充高度300 mm)中,在原棉上、中、下3个位置设置1、2、3号薄膜压力传感器(1号传感器采集上层压力,2号传感器采集中间压力,3号传感器采集下层压力),如图1所示。利用万能试验机进行压缩试验(室内温度16~22 ℃,相对湿度42%~56%,加载/回复速度100 mm/min),用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原棉压缩-回复的力值。
  图2为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原棉应力-应变曲线。原棉压缩曲线的积分面积定义为压缩比功wy,回复曲线的积分面积定义为回复比功ws,原棉的压缩比功与其回复比功的差值定义为压缩功耗比e(图2中曲线围的阴影区域)。
  经积分计算,3个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缩比功分别为wy1、wy2和wy3,回复比功分别为ws1、ws2、ws3,压缩功耗比分别为e1、e2和e3,连续多次压缩各传感器能耗指标均值用各标识“—”表示,例如wy1。
  1.3 循环加载压缩试验
  1.3.1 连续压缩原棉。原棉连续压缩,每组连续压缩20次,各组压缩量依次取100、150、200、250 mm,用1、2、3号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压缩-回复的力值。
  1.3.2 间隔(连续)压缩原棉。原棉间隔压缩,每次压缩间隔30 min(间隔时间段内,原棉由圆筒中取出,静置),如此反复操作20次,记为1组。各组压缩量依次取100、150、200、250 mm,用1、2、3号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各次压缩-回复的力值。   2 理论模型
  图2中原棉的压缩与回复曲线不重合,存在显著的变形和回复滞后现象[9]。随着ε值的增加,原棉的压力呈抛物线型增加。当ε值为65.9%时,压缩曲线出现拐点1。定义此拐点1为原棉的屈服点,其屈服点压力(σs)为0.115 4 MPa。
  假设原棉是由材质均质、各向同性的棉纤维束有规律地堆砌而成的,用Nishihara模型來模拟表征原棉的特征,其机械本构模型[10]如图3所示。图3中,E1、E2是指弹性元素弹簧的模量,η1、η2是指黏性元件(阻尼器)的黏度系数,V为摩擦元件,σc为Bingham模型的屈服应力,σs为Bingham 模型的瞬时应力,θ是无纲量参数。Nishihara变形由弹性变形ε1、黏弹性变形ε2、黏塑性变形ε3组成,其总应变表达式为ε=ε1+ε2+ε3。
  参照Nishihara模型,原棉的压缩过程以拐点1为分界点,可划分为2个阶段:①黏弹阶段(σ≤σs+σc/θ),此阶段原棉内部不断发生纤维间空隙排空、纤维体屈曲和迁移,以黏弹变形(弹性元素E1和黏性单元η1叠加作用)为主,弹性变形(弹性元素E2)伴随压缩全程,展现了非线性黏弹性行为;②高级黏弹性阶段(σ>σs+σc/θ),此阶段黏弹单元的黏度系数η1将为0,原棉的应力快速增加,加速线性蠕变,纤维体受压发生塑性变形。Nishihara模型转变为标准线性固体模型。由此可见,压缩拐点1后原棉存在显著塑性变形,同时纤维集合体的部分压缩能量转变为热能、声能耗散。
  原棉在圆筒内单轴压缩,其只能沿着纵向被压缩,横向受限无法膨胀,纤维集合体与筒壁之间存在摩擦力。随着原棉相对密度的增加,其内部压强愈高,侧壁的摩擦力愈大。当纤维紧密接触时,还要克服纤维体表面能做功,克服外界压力做功,压缩紧密后纤维集合体储存部分压力做功能量。同时,压缩期间压力还要克服纤维间摩擦力做功、体积变形做功[11]。
  原棉由上而下单轴压缩,压缩推进过程中塑性变形能量耗散与摩擦阻力作用引起原棉压缩能耗损失,且该能耗损耗并非均匀。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续压缩原棉 原棉连续压缩(压缩量200 mm)的wy、ws、e值,分别如图4所示。
  图4(a)中,原棉的wy1值均远大于wy2、wy3值。首次压缩后,原棉的wy值趋稳,呈小幅度波动,wy(各次wy值的均值)分别为0.394 0、0.317 4、0.270 5 MJ·m3,各均值分别约为各传感器首次wy值的57.07%、53.82%、56.64%。比较3路传感器采集的wy值,发现各次压缩传感器采集的wy值均呈wy1>wy2>wy3,表明压缩阶段原棉的能量由上向下递减,由上向下推进致密。首次压缩的wy1与wy2、wy2与wy3的差值分别为0.100 7和0.112 1 MJ·m3;此后各次压缩wy2先趋近于wy3,后趋近于wy1。
  图4(b)中,3路传感器采集的Ws值均小幅度波动,ws1、ws2、ws3分别为0.244 1、0.148 3和0.212 2 MJ·m3。比较3路传感器采集的ws值,发现各次压缩传感器采集的ws值均呈ws1>ws3>ws2。这表明回复阶段原棉上下端受约束回复慢,纤维集合体中部松解程度更快。随着压缩次数的增加,原棉内部回复能力趋于接近。
  图4(c)中,3路传感器采集的压缩功耗比(e)先降低后小幅波动。比较3路传感器采集的e值,发现第1次呈e1>e2>e3的规律;第2次呈e2>e1>e3的规律;第3次之后呈e2≥e1>e3的规律。各传感器采集的e(第3次之后各e值的均值)依次为0.148 3、0.173 7和0.052 1 MJ·m3。连续压缩期间,原棉施压端、内部的能耗比最大,末端的能耗比最小。原棉经连续压缩即可排除纤维之间的大量空隙,不间断连续压缩可以促进其内部结构调整致密,使其力学性能不断趋于稳定。
  连续压缩100、150和250 mm时,原棉的wy、ws、e的变化规律与连续压缩200 mm时相似。不同压缩量下wy、ws、e值见图5。由图5可知,各压缩量下,连续压缩的能耗值呈wy1>wy2>wy3,ws1>ws3>ws2、e2>e1≈e3的规律。随着压缩量的增加,连续压缩的wy、ws、e值均按指数函数规律增加。压缩量与连续压缩各路传感器采集的wy、ws、e间均存在极佳的非线性拟合结果,见表1。
  3.2 间隔压缩原棉 间隔压缩原棉20次,用3路传感器采集力值,经积分计算得出wy、ws、e值,如图6所示。图6中3路传感器采集的wy、ws、e数值曲线较为相似,均呈无规律变化。此归因于间隔时段原棉由圆筒内取出,使原棉的弹性变形得以回复。同时,每一次压缩均促进了棉纤维在集合体内部的穿插和滑移,压缩次数越多,原棉内部的致密棉束增多,原棉内部棉束不均匀结点加强,促进了其结构不均匀和抗压能量波动。
  不同压缩量下间隔压缩原棉的能耗均值如图7所示。图7中,各压缩量下间隔压缩的能耗均值呈wy1>wy2>wy3、ws2>ws3>ws1、e1>e2>e3的规律。随着压缩量的增加,间隔压缩的wy、ws、e值均呈指数函数增加。压缩量与间隔压缩各路传感器采集的wy、ws、e间均存在极佳的非线性拟合结果,见表2。
  4 结论
  (1)利用万能试验机压缩亚克力圆筒内的原棉,薄膜压力传感器时时集采其上、中、下3层的力值,获得其压缩-回复的力值曲线。分析原棉的压缩特征,发现原棉压缩屈服点之后存在塑性变形,且压缩期间原棉与筒壁间存在摩擦力。塑性变形和摩擦阻力均会引起原棉压缩能量损耗。
  (2)连续加载原棉,对比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各层能耗值,发现wy1>wy2>wy3、ws1>ws3>ws2、e2≥e1>e3,表明压缩能量由上向下递减,回复阶段纤维集合体中部松解程度更快,连续压缩可排空纤维间空隙,促使纤维体致密化。间隔加载原棉,各层的能耗值均呈无规律波动,连续压缩的间隔期为棉纤维结合体提供了自由松解的时间。   (3)对比不同压缩量下连续压缩和间隔压缩原棉各层的能耗均值,发现随着压缩量的增加,各层能耗均值呈指数函数增加,且wy1>wy2>wy3。
  參考文献
  [1] 陈美玉,来侃,孙润军,等.大麻/聚乳酸复合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J].纺织学报,2016,37(1):28-34.
  [2] DUNLOP J I.On the com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fiber masses[J].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1983,74(2):92-97.
  [3] KALIYAN N,VANCE MOREY R.Constitutive model for densification of corn stover and switchgrass[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9,104(1):47-63.
  [4] 霍丽丽,赵立欣,田宜水,等.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的黏弹性本构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9):200-206.
  [5] 黄文城,王光辉,王德成.秸秆二次压缩中的比能耗试验[J].江苏大学学报,2012,33(2):125-129.
  [6] 徐舒,徐信武,吕吉宁,等.木橡复合层积材对横向周期性压载的响应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7,45(8):70-75.
  [7] LEE D H,CARNABY G A.Compressional energy of the random fiber assembly part I:Theory[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1992,62(4):185-191.
  [8] LEE D H,CARNABY G A,TANDON S K.Compressional energy of the random fiber assembly part II:Evaluation[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1992,62(5):258-265.
  [9] YAN J J,FANG C,WANG F M,et al.Compressibility of the kapok fibrous assembly[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13,83(10):1020-1029.
  [10] YAN J J,WANG F M,XU B G,et al.Compressional resilience of the kapok fibrous assembly[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14,84(13):1441-1450.
  [11] 吴云玉,董玉平,吴云荣.生物质固化成型的微观机理[J].太阳能学报,2011,32(2):268-271.
其他文献
摘要 研究鸡粪有机肥、蔬菜秸秆有机肥、蚯蚓粪肥、生物菌肥、親土一号(商品性配方肥)5个底肥处理及不施肥(空白对照组)对菜心生育期、农艺性状、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处理中,从菜心的长势及产量评估,表现为蔬菜秸秆有机肥>鸡粪有机肥>蚯蚓粪肥>亲土一号>生物菌肥>对照,其中施用蔬菜秸秆肥菜心长势最旺盛,产量最高,其株高、茎粗分别提高了7.7%、8.1%,平均产量达1.468×104
期刊
摘要 祁门红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其含有的多酚具有促进健康的作用。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乙醇浸提祁门红茶多酚的工艺参数。主要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浸取温度和浸取时间对祁门红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7.83%乙醇为提取液,在85.07 ℃下浸提65.33 min,在此条件下多酚类的提取率最高(130.554 mg/g)。该研究为今后祁门红茶中多酚的提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祁门红茶;多酚;响应面法;优
期刊
摘要 以三亚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和陵水新村港的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和榄李(L.racemos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养分及茎部、叶片营养元素和生态化学计量比,探讨不同地区它们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亚和陵水土壤pH为6.49~8.67,土壤全N和全P含量均较低,但前者N含量高于后者,P含量低于后者;前者速效K含量属富K型(>155 mg/kg),后者速效K含量属适量
期刊
摘要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重金属元素迁移和积累行为的相关研究表明,相比重金属总量,有效态重金属更能准确反映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目前,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提取所用提取剂所反映的植物效应有较大差异,且对不同类型土壤或元素的萃取通用性较差。针对以上问题,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多元素同步单级提取方法,比较了各类提取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总结了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以期为筛选合适
期刊
摘要 通过对晾房阴干的葡萄干相关的外观指标和品质指标进行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1个有核葡萄干品种进行品质方面的综合评价。结合专业技术干部对葡萄干综合品质进行打分,最后,专家评价的分数前3名的依次是SP522、SP10140、新郁;采用灰色关联的方法进行等权关联度评价,分数前3名的依次新郁、巨峰、SP137,继续利用加权关联度评价,分数前3名的依次是新郁、SP522、SP10140。通过分
期刊
摘要 在AB-DTPA法复合浸取土壤营养元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浸取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效组分的新方法,即采用0.2 mol/L乙酸(HOAC)-0.5 mol/L乙酸铵(NH4OAC)-0.005 mol/L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进行土壤营养元素P、K、Fe、Mn、Cu、Zn有效态浸取,ICP-OES法测定,并与AB-DTPA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浸取体系对土壤各元素有效态浸取结果均
期刊
摘要 通过实地调研和搜集最新产业资料,从产业养殖现状、养殖模式、苗种情况、品牌情况、营销情况和消费现状6个方面对山东省河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了山东省的河蟹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对山东省河蟹产业的长期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河蟹;养殖现状;品牌情况;发展建议  Abstract Through field investi
期刊
摘要 促进烟农增收,是重庆烟叶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重庆烟草人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近年来,重庆烟草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土地和用工成本急剧上升、极端气候条件导致灾害频发、市场需求与生产实际有脱节、其他产业对烟叶冲击较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烟农多元化产业增收体系建设。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在坚持以烟为主的前提,拓宽增收渠道、丰富增收内容、推广增收实践、完善增收模式、注重增收评估、
期刊
摘要 为了弄清不同有机肥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了甘薯地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全氮、硝态氮、速效磷、全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总体上呈增加趋势,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以牛粪处理最低,10~30 cm土层以CF处理最低;0~30 cm土层牛粪处理土壤全氮最高,30~60 cm土层鸡粪处理全氮最高;0~20 cm土层鸡粪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20~30
期刊
摘要 采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法测定鱼肉罐头中甲基汞含量,通过建立不确定度评估的数学模型,分析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并对各不确定度分量、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样品中甲基汞含量为0.048 mg/kg,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04 6 mg/kg(k=2),不确定度主要来源是标准曲线拟合、标准溶液配制、测量重复性和提取效率,其中影响不确定度的最大因素是标准曲线拟合,其次是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