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味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jing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真美丽……”耳畔每每响起这熟悉而温暖的歌声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年”的种种乐趣,禁不住对中国农历年的“味道”浮想联翩。
  是呀,中国的农历大年,似乎从旧年的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起,一直延续到新年的正月十八元宵灯节结束,历时近一个月。若再加上有的人家“趁热打铁”地进行家族聚会、婚嫁迎娶等,中国传统的农历年真真可以延续一月有余,让人们持续地陶醉于新年带来的快乐、祥和与期盼之中。这就是中国人乃至于所有海外华人都津津乐道的“中国春节”,它聚集起古往今来的所有吉祥与喜气,汇聚起南来北往的种种祝福和祝愿,连串起四面八方的物资与信息,演化出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人们由此屯积起的年货,诸如火烧、礼条、腊肉等足足可以保存于青黄不接的二月二乃至于三月三。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是中原地区的人们在每逢农历的二月二前后天降喜雨时,对新的一年丰收的希望与期盼,同时,也基本上宣告了新的一年的“年头”已过,“正式”进入播种与希望的繁忙季节。
  接下来的“三月三”“清明节””五月五”(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冬至”“腊八”等传统节日,花样不断、各有千秋地带给人们绵延不断的向往与快乐,并依次循环着强化着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气象,展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丰富并章显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包容并蓄、丰富多彩的文化特性,真真让人充满无限的期待、期盼与希冀。
  尤其是,为迎接农历春节的到来,从小家到国家、从个人到单位或者组织,从不同角度准备“年货”,使“新年”的内容、规模与影响力,无论在广度上、深度上还是在其它诸方,都无与伦比,使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节日都相形见拙或者黯然失色。
  且不说家家户户贴对联、放鞭炮,且不说男女老少辞旧岁,添新装,且不说舞狮子、驾旱船、踩高翘、唱大戏,且不说亲戚故旧你来我往,单是家人、族人间以“年”为载体所呈现的“寻根”文化与家国情怀,就足以让世界上不少民族 “望洋兴叹”了。中国年味的“浓重”也许正在于此吧?中国的家族文化正是连接家国、天下的主要因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学说的立身处世宗旨,也彰显了这样的理念。
  “家”是什么?“家”即是“根”。“根”是什么?“根”就是祖辈祖宗曾经生活过的故地、故居,就是传延血脉、传送亲情的祖宗精神、文化。因此,“根”的核心就在于敬老,在于行“孝”,而“孝”的精神就在于对长辈的敬重和顺从。它不仅包含着对亲情的珍视、对人伦的珍爱、对生命的敬畏,而且还由此演绎出“三纲五常”的人际伦理规范,这些规范至今已成为人世间最全面、最完整的人际相处准则——从小家到大家以至国家、集体,尽管这些人伦关系会不时地被扭曲、被曲解,但在总体上可以理顺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稳定与和谐的至上法则。
  我想,中化文明历经数千年而蔓延不断并历久弥新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吧!“中国年”所体现的最直接意义也正在于此吧。
  你看,中国人常讲,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种对一天之始与一年之始的重视与珍惜,体现出中化民族在时间、节令上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思想就是符合当今生态理念的文化精髓。中国年所体现的继往开来的气象、所体现的盘根错节的亲情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明奉献给世界的饕餮大餐、文化盛宴,——也许,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东方巨龙的本色所在。
其他文献
强哥是我老家的一位邻居大哥。因其说话做事都讲究简单明了,而且嘴上经常挂着一句口头禅:这事儿简单!因此大伙便送他一个雅号叫“简单”。说强哥“简单”,其实他一点都不简单,到目前为止,他还是我们村在外混的最大的官,从乡镇的通信员到县委办秘书、副主任、乡镇书记,一直干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处级干部,也着实给全村父老乡亲脸上争了光。打我记事到现在,村上大人教育小孩都要把强哥作为榜样。  强哥的学历并不高,
期刊
摘要: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总量迅猛增长的同时,业务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资本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如何合理安排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保证资本稳健增长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五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国有银行资本结构的时序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对国有银行资本结构的发展进行合理预测,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我有幸与文学期刊《躬耕》结缘,还是经由作家成方介绍的。那天,我将一篇刚写好的文稿发给成方邮箱,请他给与指点,他看后说不错,你投给《躬耕》试一下吧!他们的编辑特别敬业,尤其注重扶持青年作家。然后将刊发有他作品的《躬耕》样刊的封面、目录传给我看。我一看《躬耕》的封面和目录就喜欢上了,随即将那篇成方认可的散文投给了《躬耕》,没想到两三个月后,那篇散文居然见刊了。  这真令我喜不自禁。之后不久我又写了一篇
期刊
最近相对平静的文艺界起些“微澜”,几个偶发事件吸引人们对文人的伦理秩序添些关注。  其一是琼瑶诉于正案的胜诉,名噪一时的《宫锁连城》抄袭已成定论,判于正赔款500万元。另一个是畅销书作家《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被打。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轰动消息是,张家界为景区一座玻璃桥征名,每字一万元……以上这些有些纷扰的事件共同的背景,看上去似乎都与钱有关,而实际却让我们看到文艺界或文人的伦理秩序问题。于正赔款是因
期刊
手头有一套《鲁迅全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草绿色封面,杂志样开本,装帧素净,薄薄四册,丝毫没有“全集”的样子,字数却高达163万字。除了“鲁迅日记”和“两地书”,他的文章都在这里了。何况,我始终认为,全集,就该是“文学作品的全集”,私人日记和情书,不该算作创作和收录进来。因此,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全集”。  说来不好意思,这套书是我从地摊儿上买的,就是郑州街头很常见,像农村赶集
期刊
青春年少,有酒盈樽,贪杯贪玩,哪会留意那一抹春色和家乡的风花雪月;今知天命,文顿才乏,少了疏狂,多了乡愁,才袅袅然,满是怀旧和乡恋的目光。经南阳生态文明促进会王清选会长点题,就忆起南阳“风、花、雪、月”这几个特殊的地方。今特记之,不为失约,只为纪念。  ——题记  方城风  这是远古的风,从《诗经》和楚风汉韵的天空一路刮来,风吹汉宛,万里飘香。秦岭挡不住,干脆在这里驻足,桐柏山挡不住,也在这里横断
期刊
从“梅花坞”归来已是多日,我还在想念那一树树梅花。  我更愿意带着一种经年的想念,沿着杨柳青青、逶迤的公路,一路向北,向北,在金黄与碧绿的畦间穿行,而后蓦然,大片的云霞,惊了我的眼。  那个清晨,原本是去看湖的。春雨绵绵的天,山路弯弯,岗坡起伏连绵,初春时节,大地刚刚从沉睡中苏醒,春叶初生,嫩芽初露,露珠依然明亮,原野仿佛水洗一般洁静安宁。  这个时节,湖水依然清浅,湖边儿机器轰鸣,随觉扫了兴,转
期刊
南阳乡贤冯友兰先生常常强调“读书得间”,就是读书时要在字里行间看出深意来。读李远的散文,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别开生面的叙说、深入浅出的论理、恬淡自然的哲思、其乐融融的雅趣,更重要的是那朴素、淡然的文字里所蕴含着的人生关怀。  李远散文的语言是朴素的,它不雕饰,不浮华,不世俗,没有激越的调子、浓烈的宣泄,有的只是一种与朴素相辅相成的淡然。在淡然中谈亲情,在淡然中说体悟,在淡然中明事理。在某种程度上说,语
期刊
白鹿原上的小鹿精灵,携着与病魔搏斗了许久的坚强老人,一起走了,绝尘而去。陈忠实,这个名字平实无华却鼎鼎煊赫的人,赢得无穷尊敬和崇拜的人,永远走了,走得这么急,这么慌,这么快,简直快得让人猝不及防难以置信不愿接受。悲恸中,我心中油然升起一句话:文坛常留《白鹿原》,人间永去陈忠实。  一部奇书《白鹿原》,持久、丰沛又深邃,让世人为之沉醉、迷恋、畅想和感慨。那个轻盈的白鹿精灵,如此深入人心,白、鹿家族的
期刊
1、我长大了  2016年2月10日的一场血崩  瘫软了妈妈,也瘫软了我  妈妈倒下了,变成了一个  六十八岁的婴儿;我倒下了  变成了一个四十六岁的大人  所有亲人都说,你们兄妹仨人的福掉了  所有朋友都说,每个人的老年大都这样  所有医生都说,这样的病情现在很普遍  所有护士都说,监护室四号的家属请过来  所有病人看见病人,都沉默  不语,所有家属看着家属  都低低地放出沉闷已久的雷声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