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头有一套《鲁迅全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草绿色封面,杂志样开本,装帧素净,薄薄四册,丝毫没有“全集”的样子,字数却高达163万字。除了“鲁迅日记”和“两地书”,他的文章都在这里了。何况,我始终认为,全集,就该是“文学作品的全集”,私人日记和情书,不该算作创作和收录进来。因此,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全集”。
说来不好意思,这套书是我从地摊儿上买的,就是郑州街头很常见,像农村赶集样地摆几张床,挂一块纸板,赫然标着“图书论斤卖”的那种地摊儿。价格很便宜,几乎可以判定为印刷质量极高的盗版书。好处是字密,省纸,注释多,让我很喜欢。我全貌地读鲁迅,就是通过这套书。
几年里,就这么随便翻,随便读,把四大本他写的字都读卷角了,有一本的封面还被热茶杯烫白了一片。到如今,我觉得和他熟极了,仿佛他就是村里一个什么都懂、读过私塾、留过学、见过大世面的放羊老汉,可以随便和他嘻嘻哈哈,毫无顾忌地和他开玩笑:“你骂的那个谁,后来咋样了?”
翻看的遍数多了,就生出一些无聊的好奇。比如:怎么他随便写篇什么都能发表呢?有的豆腐块儿,无论以何时的标准看,都不可能登到报刊版面上。除了仅有的几篇,被注明“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这个“本书”,应该是指原作的集子,而非本《鲁迅全集》——不管长短、体例,他的文字几乎没有一篇是白写的,都发表过!换句话说,都变成了铅字,都得了稿费!就没有投稿未中的?也有,极少,大约有一两万字吧,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即便那少有的未发表的篇什,感觉也不是不能发表,而是作者只写给自己看,不想发表(如名篇《伤逝》),或者是因为出版审查被抽掉了,有的则干脆是编辑不敢发。
我得出的解释是:鲁迅成名太晚,而他95%的文字,又创作于成名之后。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成名作《狂人日记》时,已38岁,而他总共才活了56岁,核心的创作都集中在成名后的18年。“《狂人日记》使鲁迅横空出世。”记不得从哪本书上看到这句印象极深的话,我非常认同。“横空”二字,点出了鲁迅成名的突然和之后的如日中天。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莫言38岁时突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之后写的每一篇文章,还愁发表吗?
那么,《狂人日记》算鲁迅的处女作吗?显然不是。从他的第六本书《坟》里不难看出,他最早发表的文章是登在1907年12月日本东京鲁迅的处女作《河南》月刊第一号上的《人之历史》。原题《人间之历史》,署名“令飞”。一篇又臭又长、跩文言、私塾八股之气扑面而来的破文章。那一年,他也已27岁,实在算不得年少露才。《坟》出版于鲁迅成名9年后的1927年3月,共收录了1907~1925年的文章23篇,时间跨度正好也是18年。我觉得,这更应该是他的第一本书。这套和其他版本的《鲁迅全集》,也都将《坟》排在第一卷的第一部分。
那么,《河南》又是本什么刊物呢?书中注释,是“我国留日学生创办”,“倾向于反清革命”,“进行反清活动”,“以各省留日同乡会或各省留日同人的名义出版”的书报之一,目标读者就是“数千”留日学生。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学生们办的非正规出版物。或许正规,比如在日本审查机关备过案、有刊号之类,但我认为不会。即便备案有刊号,又能怎样呢?总之,不是什么权威的纯文学刊物,发表门槛很低,影响面极小。鲁迅最初的几篇又臭又长的文言论文,都登在这上面。
不得不说,若非作者已经成名,成大名,他这些敝帚自珍的东西,谁会读呢?连鲁迅自己也很清楚,正是已经有了《狂人日记》的巨大影响力,有了之后海量文章的发表,有了《呐喊》(1923年8月)、《热风》(1925年11月)、《华盖集》(1926年6月)、《野草》(1926年7月)、《彷徨》(1926年8月)等五本至今都令人如雷贯耳的力作在前边垫着,他才敢捧出这本“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的第六本书,顺带着,秀出了自己二十年前刊登在一本在日本印刷的小宣传物上的处女作。有点儿一朝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
说来不好意思,这套书是我从地摊儿上买的,就是郑州街头很常见,像农村赶集样地摆几张床,挂一块纸板,赫然标着“图书论斤卖”的那种地摊儿。价格很便宜,几乎可以判定为印刷质量极高的盗版书。好处是字密,省纸,注释多,让我很喜欢。我全貌地读鲁迅,就是通过这套书。
几年里,就这么随便翻,随便读,把四大本他写的字都读卷角了,有一本的封面还被热茶杯烫白了一片。到如今,我觉得和他熟极了,仿佛他就是村里一个什么都懂、读过私塾、留过学、见过大世面的放羊老汉,可以随便和他嘻嘻哈哈,毫无顾忌地和他开玩笑:“你骂的那个谁,后来咋样了?”
翻看的遍数多了,就生出一些无聊的好奇。比如:怎么他随便写篇什么都能发表呢?有的豆腐块儿,无论以何时的标准看,都不可能登到报刊版面上。除了仅有的几篇,被注明“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这个“本书”,应该是指原作的集子,而非本《鲁迅全集》——不管长短、体例,他的文字几乎没有一篇是白写的,都发表过!换句话说,都变成了铅字,都得了稿费!就没有投稿未中的?也有,极少,大约有一两万字吧,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即便那少有的未发表的篇什,感觉也不是不能发表,而是作者只写给自己看,不想发表(如名篇《伤逝》),或者是因为出版审查被抽掉了,有的则干脆是编辑不敢发。
我得出的解释是:鲁迅成名太晚,而他95%的文字,又创作于成名之后。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成名作《狂人日记》时,已38岁,而他总共才活了56岁,核心的创作都集中在成名后的18年。“《狂人日记》使鲁迅横空出世。”记不得从哪本书上看到这句印象极深的话,我非常认同。“横空”二字,点出了鲁迅成名的突然和之后的如日中天。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莫言38岁时突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之后写的每一篇文章,还愁发表吗?
那么,《狂人日记》算鲁迅的处女作吗?显然不是。从他的第六本书《坟》里不难看出,他最早发表的文章是登在1907年12月日本东京鲁迅的处女作《河南》月刊第一号上的《人之历史》。原题《人间之历史》,署名“令飞”。一篇又臭又长、跩文言、私塾八股之气扑面而来的破文章。那一年,他也已27岁,实在算不得年少露才。《坟》出版于鲁迅成名9年后的1927年3月,共收录了1907~1925年的文章23篇,时间跨度正好也是18年。我觉得,这更应该是他的第一本书。这套和其他版本的《鲁迅全集》,也都将《坟》排在第一卷的第一部分。
那么,《河南》又是本什么刊物呢?书中注释,是“我国留日学生创办”,“倾向于反清革命”,“进行反清活动”,“以各省留日同乡会或各省留日同人的名义出版”的书报之一,目标读者就是“数千”留日学生。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学生们办的非正规出版物。或许正规,比如在日本审查机关备过案、有刊号之类,但我认为不会。即便备案有刊号,又能怎样呢?总之,不是什么权威的纯文学刊物,发表门槛很低,影响面极小。鲁迅最初的几篇又臭又长的文言论文,都登在这上面。
不得不说,若非作者已经成名,成大名,他这些敝帚自珍的东西,谁会读呢?连鲁迅自己也很清楚,正是已经有了《狂人日记》的巨大影响力,有了之后海量文章的发表,有了《呐喊》(1923年8月)、《热风》(1925年11月)、《华盖集》(1926年6月)、《野草》(1926年7月)、《彷徨》(1926年8月)等五本至今都令人如雷贯耳的力作在前边垫着,他才敢捧出这本“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的第六本书,顺带着,秀出了自己二十年前刊登在一本在日本印刷的小宣传物上的处女作。有点儿一朝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