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处女作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03582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头有一套《鲁迅全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草绿色封面,杂志样开本,装帧素净,薄薄四册,丝毫没有“全集”的样子,字数却高达163万字。除了“鲁迅日记”和“两地书”,他的文章都在这里了。何况,我始终认为,全集,就该是“文学作品的全集”,私人日记和情书,不该算作创作和收录进来。因此,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全集”。
  说来不好意思,这套书是我从地摊儿上买的,就是郑州街头很常见,像农村赶集样地摆几张床,挂一块纸板,赫然标着“图书论斤卖”的那种地摊儿。价格很便宜,几乎可以判定为印刷质量极高的盗版书。好处是字密,省纸,注释多,让我很喜欢。我全貌地读鲁迅,就是通过这套书。
  几年里,就这么随便翻,随便读,把四大本他写的字都读卷角了,有一本的封面还被热茶杯烫白了一片。到如今,我觉得和他熟极了,仿佛他就是村里一个什么都懂、读过私塾、留过学、见过大世面的放羊老汉,可以随便和他嘻嘻哈哈,毫无顾忌地和他开玩笑:“你骂的那个谁,后来咋样了?”
  翻看的遍数多了,就生出一些无聊的好奇。比如:怎么他随便写篇什么都能发表呢?有的豆腐块儿,无论以何时的标准看,都不可能登到报刊版面上。除了仅有的几篇,被注明“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这个“本书”,应该是指原作的集子,而非本《鲁迅全集》——不管长短、体例,他的文字几乎没有一篇是白写的,都发表过!换句话说,都变成了铅字,都得了稿费!就没有投稿未中的?也有,极少,大约有一两万字吧,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即便那少有的未发表的篇什,感觉也不是不能发表,而是作者只写给自己看,不想发表(如名篇《伤逝》),或者是因为出版审查被抽掉了,有的则干脆是编辑不敢发。
  我得出的解释是:鲁迅成名太晚,而他95%的文字,又创作于成名之后。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成名作《狂人日记》时,已38岁,而他总共才活了56岁,核心的创作都集中在成名后的18年。“《狂人日记》使鲁迅横空出世。”记不得从哪本书上看到这句印象极深的话,我非常认同。“横空”二字,点出了鲁迅成名的突然和之后的如日中天。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莫言38岁时突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之后写的每一篇文章,还愁发表吗?
  那么,《狂人日记》算鲁迅的处女作吗?显然不是。从他的第六本书《坟》里不难看出,他最早发表的文章是登在1907年12月日本东京鲁迅的处女作《河南》月刊第一号上的《人之历史》。原题《人间之历史》,署名“令飞”。一篇又臭又长、跩文言、私塾八股之气扑面而来的破文章。那一年,他也已27岁,实在算不得年少露才。《坟》出版于鲁迅成名9年后的1927年3月,共收录了1907~1925年的文章23篇,时间跨度正好也是18年。我觉得,这更应该是他的第一本书。这套和其他版本的《鲁迅全集》,也都将《坟》排在第一卷的第一部分。
  那么,《河南》又是本什么刊物呢?书中注释,是“我国留日学生创办”,“倾向于反清革命”,“进行反清活动”,“以各省留日同乡会或各省留日同人的名义出版”的书报之一,目标读者就是“数千”留日学生。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学生们办的非正规出版物。或许正规,比如在日本审查机关备过案、有刊号之类,但我认为不会。即便备案有刊号,又能怎样呢?总之,不是什么权威的纯文学刊物,发表门槛很低,影响面极小。鲁迅最初的几篇又臭又长的文言论文,都登在这上面。
  不得不说,若非作者已经成名,成大名,他这些敝帚自珍的东西,谁会读呢?连鲁迅自己也很清楚,正是已经有了《狂人日记》的巨大影响力,有了之后海量文章的发表,有了《呐喊》(1923年8月)、《热风》(1925年11月)、《华盖集》(1926年6月)、《野草》(1926年7月)、《彷徨》(1926年8月)等五本至今都令人如雷贯耳的力作在前边垫着,他才敢捧出这本“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的第六本书,顺带着,秀出了自己二十年前刊登在一本在日本印刷的小宣传物上的处女作。有点儿一朝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
其他文献
云冈石窟是四大石窟中我最晚抵达的。也许是因为对北魏造像的刻板印象,削减了云冈石窟对我的吸引力。在去过的其他的三个石窟中,最吸引我的,大都是隋唐时期的造像。在我的印象里,从体积上来说,那三个石窟中,最大的都是隋唐时代的造像;从容貌上来说,唐代造像的丰满圆润,比北魏的清瘦要更加大气美观;从颜色上看,所有石窟壁画中,唐代的壁画又是最明丽动人的;从空间感上而言,北魏造像受印度中亚影响居多,多呈静态,隋唐造
期刊
如梭的岁月,荏苒的时光,笔名雄鸡东海的我,眨眼间和猴年擦肩而过,迎来报晓的金鸡,闻鸡而起舞,开始和鸡年肩并肩心连心,踏着节拍,握紧祥云,并驾齐驱,勇于担当,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昂首挺胸奋力前行。  回眸今生度过的几个本命年,那一幕幕令人始料不及难于忘怀的经历,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眼前不时闪现:——秋高气爽的时节,12岁的我,离开老家村落的过岗小学,转学到柳泉铺乡小学初中合校的五一班,还当上了学习委员
期刊
我将重新命名这群乌鸦  给它们饱满的落日  和绵延的地平线  让它们的羽翼  收集足够多的麦穗  顶端的光芒  这样,我們就可以看到  天空与大地之间  有银白的闪电  照亮并穿透生者与逝者  同样安详的脸
期刊
捧读王景彦先生的著作《征途》,我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他的内心深处,有幼时不堪回首的往事,有饶有兴味的趣事,有一生不能忘怀的要事,有他的故乡,有他灵魂的家园。可是故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也不是那个母呼父唤的虽贫穷而温馨的“家”了。而求学、求职、工作中的坎坷曲折经历,在退休后的时光中,在夜深的某一清醒时刻,在恬静生活中的回顾……王先生需要一个心灵的栖息,他需要诉说,他就提笔,记载即将遗忘的
期刊
海子是当代华语诗坛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也是一个有诗歌雄心和抱负的诗人,给新诗留下宝贵的遗产。他倡导“大诗”,即指向生命的觉悟的诗。他认为,诗歌必须辉煌,认为诗的书写激活了生命的伟大,启迪了生命最内在的醒悟。八年间,他以惊人的能量创作出的诗歌,证实了他为这个雄心所作的尝试和努力。  在《夜色》中,他写道:“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三种受难即精神的
期刊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这短短的7个字胜过千言万语,刹那之间,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  虽然平时的采编工作很忙,我还是耐着性子把一本85万字的《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读完了。掩卷沉思,纳兰容若词中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伴随着自己深深的忧伤,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纳兰容若短暂的31年人生中,有3位爱得刻骨铭心的女子,她们是:表妹、卢氏和沈宛。无论是那位初
期刊
强哥是我老家的一位邻居大哥。因其说话做事都讲究简单明了,而且嘴上经常挂着一句口头禅:这事儿简单!因此大伙便送他一个雅号叫“简单”。说强哥“简单”,其实他一点都不简单,到目前为止,他还是我们村在外混的最大的官,从乡镇的通信员到县委办秘书、副主任、乡镇书记,一直干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处级干部,也着实给全村父老乡亲脸上争了光。打我记事到现在,村上大人教育小孩都要把强哥作为榜样。  强哥的学历并不高,
期刊
摘要: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总量迅猛增长的同时,业务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资本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如何合理安排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保证资本稳健增长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五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国有银行资本结构的时序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对国有银行资本结构的发展进行合理预测,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我有幸与文学期刊《躬耕》结缘,还是经由作家成方介绍的。那天,我将一篇刚写好的文稿发给成方邮箱,请他给与指点,他看后说不错,你投给《躬耕》试一下吧!他们的编辑特别敬业,尤其注重扶持青年作家。然后将刊发有他作品的《躬耕》样刊的封面、目录传给我看。我一看《躬耕》的封面和目录就喜欢上了,随即将那篇成方认可的散文投给了《躬耕》,没想到两三个月后,那篇散文居然见刊了。  这真令我喜不自禁。之后不久我又写了一篇
期刊
最近相对平静的文艺界起些“微澜”,几个偶发事件吸引人们对文人的伦理秩序添些关注。  其一是琼瑶诉于正案的胜诉,名噪一时的《宫锁连城》抄袭已成定论,判于正赔款500万元。另一个是畅销书作家《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被打。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轰动消息是,张家界为景区一座玻璃桥征名,每字一万元……以上这些有些纷扰的事件共同的背景,看上去似乎都与钱有关,而实际却让我们看到文艺界或文人的伦理秩序问题。于正赔款是因
期刊